浅谈中国农村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农村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当前形势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60年间,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始终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让我们铭记中国农民的贡献: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农业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0%,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国家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建立了为工业提供积累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期间尽管有种种波澜曲折,但除3年困难时期外,农业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各类农产品产量有小幅增长,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为了尽快建立国家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特别是针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民那里获取了巨额的积累。
但是,事实证明,农村现代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社会结构问题。
中国目前之所以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农业劳动者太多,农村人口太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被认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则是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非常小,只占全体劳动者的10%以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25%。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劳动者的比例虽然从1978年的82%下降到目前的53%左右,城市化率从19%上升到36%左右,但其现有比例本身仍然过大,距现代化对社会结构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还是非常滞后,国家在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变化上没有明晰的政策导向,也进一步影响了这种变迁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为一、农村社会一步分化,但是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越来越多。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分化存在着结构性不合理问题。三、农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增加缓慢。四、产业缺陷越来越严重。从弥补产业缺陷的角度出发,农民只有根据比较优势寻找自身的非农化出路,才会形成比较持久、比较灵活的就业格局,从而农村的分工和专业化才会逐渐自发演化,农村的市场秩序才会自发拓展,才会尽可能实现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相一致,其经济水平的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和自发演进性,其物质生活的改善也才具有制度意义下保障。进一步的,对于农村长期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状态,也必须是身在其中的农民,随着生产方式的逐渐改进以及小农经济的不断改造,从而在文化精神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内生在农业组织方式改进这个进程之中的,这个过程不能由其他人取代农民来完成,也不能通过外在力量进行强制性的移植,否则往往就不能使农业现代化与弥补产业缺陷相对应。
二、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常常听到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明确分开,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了质疑。但需要注意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民工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素质问题,尤其针对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
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
三、教育问题
人的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渠道或者唯一渠道便是教育。教育程度的高低将极大程度影响人的思维水准、眼界以及从事经济生活的能力。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及教育现状是: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占37.2%,每万名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样的数字,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表明,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是不乐观的。改善教育问题主要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二是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教育未能直接服务于农村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是典型的“学历教育”,这有着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脱离农村进入城市是绝大多数志向高远的农村孩子的理想,同时,这也负载着全家甚或是全家甚或是全族人的希望与荣光。虽然农村极其缺乏各种层次的技术人才,但是,家长但凡是有能力,孩子只要还能继续往上求学,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会轻易选择职业教育。而学历教育压倒一切的后果就是在农村造就了一大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农民”。从身份上来讲,他们没有超越父辈脱离农村,但是从思想意识和追求上来看,他们又鄙视农民身份和农民的生存方式;从生存能力上来看,他们既不能从事农业操作,也没有掌握进入城市工业化领域的一技之长。因此,传统的通过教育转换身份的观念使得农村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严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农村的孩子一旦无法上大学,所面临的困惑和失落是巨大的。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四、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各种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农村聚集点因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总之,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将日趋明显。不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抑制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面的现代化。它包括实现人的现代化、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当然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垫。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际货区域现代化。所以实现农也现代化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现代化农业涉及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存在与发展。应将农业以及预支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纳入分析视野,把农业置于国民经济系统来分析与考察,而不是简单地就农业论农业。
于中国而言,最大的国情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才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现代化。由于历史、经济基、政策、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村在各个方面距离现代化的标准甚远。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农村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而陷入了现代化困境之中。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时至今日,不管是从公平角度还是效率角度,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人口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地走到了我们面前。农村能否尽快地走向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仅关乎农村的发展,还直影响到中国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前途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