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欣赏两小儿辩日课件—苏教版
dòu
cāng
读 一 读
辩斗 沧沧凉凉
i shú wè
rǔ
孰
zhì
为 盘盂
汝Leabharlann yú知对照课本注释,试译 课文,然后小组内交流, 并整理笔记。
课文释义
两小儿辩日
游:游历、游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 时近也。
故:原因,缘故 而:表并列关系 日中:中午 辩斗:争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东:到东方
其:代词,他们争辩的事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及:到、至 则:就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是 而:表并列关系 乎:疑问语气词,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其:它,指太阳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去。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决:判定 孰:谁 为:同”谓”,说 多知乎?” 汝:你。 知:同“智”,智慧
么不同?
这个“辩”是辩论、 争辩的意思,而这个“辨” 有辨别、分辨的意思。 从题目来看,本文写的是两 个小孩为太阳的问题而进行争 辩。
•1.听录音,注意字音及 句子的停顿。 •2. 自由读课文,将读不 准的字画出来。 尽量读准句子,不读破 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 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2.语言运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月迹》2.语言运用1.【题目】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贾平凹在谈到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时说,书中多个人物的是他老家棣花街的村民,乡村是他生命苦恋的花园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2009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进一步深化。
③“最美女教师”——黑龙江省中学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已传遍大江南北,她在危急时刻舍己救人的壮举让许多人地留下了热泪。
A.原形虽然……但是……不由自主B. 原型即使……也……不由自主C. 原型虽然……但是……情不自禁D. 原形即使……也……情不自禁【解析】本考点要求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
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包括实词、虚词、成语等。
所考词语应为常用词语,不要求学生作过细的辨析。
选用词语所依据的语境应平易浅显,便于理解。
词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所以地毯式的复习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关键是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
关联词运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
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去辨析。
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相应的词语即可。
【答案】C【考点】语言运用【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表达·交流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贾平凹说:“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它是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思考、一种补充、一种赏析、一种超越、一种拯救……请以“读书滋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要求有真情实感,语言流畅自然。
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解析】“读书滋味”是一篇命题作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拓展阅读:光明的心曲(赵丽宏)
光明的心曲赵丽宏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到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无意中风到的新鲜的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
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
闪着火苗的、深沉的,在幽暗中执着地透出亮色的——它们,像什么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呵,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阴深处。
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衫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
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歌声依然在飘。
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
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眺望着远方。
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远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
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决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2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后的点评,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能谈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吗?二、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文字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四、欣赏指导1、天坛天坛,原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现在已成为人民游览的处所。
它那神秘的气氛常常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究其中的奥秘。
秦牧这段文字正给人们这种满足,他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揭示的帷幕。
2、古罗马斗技场这段说明性的文字,对古罗马斗技场的各个主要部分的形状、用途作了细致、准确、有序说明。
3、昆明花街写花节的盛况,先描绘花的繁多,用树木挽不住游人来对比,用古人的诗句来烘托,呈现出一个花天花地的花的世界,然后笔锋一转,用花潮来比拟花街热闹的景况,写出花的花势,花的动态,使人形象地感受到花的生命力在不断扩张,从静态写动态,真是跌宕有致,绚丽金彩。
4、苏州小巷写苏州不写中外闻名的园林景色,而却写恬静的小巷,这是作者选材上的一个独创。
苏州的小巷是那样的整洁幽深,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2单元《诵读欣赏》黄纱巾ppt课件
• 具体分析文中“女孩”“中年人”的心理 活动,分别给三个片段补充人物的心理,把 握文章的主旨(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 • 结合人物的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精神品 质,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读
1、抓住文章线索,概述故事情节。 女孩很想那条黄纱巾,因为家里不富裕, 她再喜欢也不要求家里买; 中年人知道女孩的心愿,他摘下黄纱巾 自愿送给女孩,女孩说她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 她再喜欢也要跑开; 为了能圆女孩子的梦,中年人把黄纱巾高高地 挂起,并贴上"永不出售"的标签。 2、了解微型小说
课堂练习
• • • • • • • 1.给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 呆呆( ) 愣( ) 恋恋不舍( ) 2.给多音字注音及组词。 3.选词填空。 (1)女孩再走过小市场时,老远就看见黄纱巾还在那儿________ (A.飘动 B.飘舞)着,像一只黄蝴蝶。 (2)女孩与黄纱巾搭配一起是________(A.美妙 B.绝妙)的组 合。 (3)女孩写作业累了就往楼下看看,看看那条在微风中________ (A.舞动 B.飘动)的黄纱巾。 4.解释下列词语。 恋恋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 品质
• 女孩: 懂事、不 随便占小便宜
人物品质
•中不出售” 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 合的象征,一条黄纱巾凝聚了两个主人 公的高尚品质,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 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如何欣赏微型小说
• 鉴赏微型小说要把握如下三点: 1.分析结构,抓住线索品味精美的形式 2.精读细品,透过语言领悟作品的新鲜立 意 3.调动想象,于结尾处获得无尽之意味
•妹妹惊呼起来:“我的羊毛衫不见了!” 大家也纷纷说出自己丢了的东西,一 副上当的样子。 才知道有时候信任也会成为一种错。 于是,辞退了小保姆。 不久,妹妹的同学来玩,带来一件羊毛 衫。那是小妹去她家玩遗忘下来的,被她 母亲当作自家的衣物收进了衣橱。 T恤、裤子等物也相继找到了,的确是 放丢了。 大家有些不好意思。 原来经不起考验的往往不是信任,而 是我们自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 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 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 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思考为什么)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 法 语 课 情 景 。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在街上也能听到。 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 开课桌啦啊,关课桌 啦,捂着耳朵大声背 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桌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上课前,学生们 已经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 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 戒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 “人”与一个“国家”相互 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老舍 《 猫城记》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 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 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 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 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 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热爱祖国 热爱 学习 理解老师
升华
行为:认真执教 语言:自责 赞美 服饰:极为庄重
转变
贪玩 怕老师 上课前 不爱学习 不懂事
3:环境
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 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 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 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 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 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 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青年》课件3
Image
12/8/2021
第十页,共十页。
2021/12/8
第七页,共十页。
总结 主题 (zǒngjié)
• 作者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青春(qīngchūn)和青年的赞 美,以及希望他们把握青春(qīngchūn)时光、努力奋斗、勇敢地生 活的强烈愿望。
2021/12/8
第八页,共十页。
背诵 第6则和第10则 (bèi sònɡ)
7、青 年
(日本(rì běn))池田大作
2021/12/8
第一页,共十页。
导语 (dǎoyǔ)
• 人们把青年看成是未来的希望。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你们 青年人朝气蓬勃(zhāo qì péng bó),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 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激 励青年人把握青春,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的、民族的责任, 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
10. 珍惜时光
•
11. 顽强生活
•
12.诚实
•
13.打基础
•
14.不屈地拼搏
2021/12/8
第六页,共十页。
课文内容概括(gàikuò)
• 畅谈青年的意义和特点: • 1.2.5.7.10则 • 阐说青年对人生、生活的态度(tài : du) • 3.6.8.9.11.14则 • 论及青年的道德修养: • 4.12则
2021/12/8
第四页,共十页。
朗读课文并完成(wán 注音: chéng)
• 恪 守( k è)
矢 志 ( shǐ )
• 倒坍( tān ) • 懦 弱( nuò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
课文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小镇,通过描绘小镇的风景和人物形象, 展现了小镇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
课文背景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课文结构
02
01
03
课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 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和稳定。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机遇。
06
练习与思考
课后练习解析
练习一
本练习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 词进行掌握和运用。通过组词、 造句等方式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和记忆。
练习二
本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学生需仔细阅读课文,并回答 关于课文内容、主题等方面的问题。
段落3
主人公开始回忆起自己在家乡 时的生活,那些美好的时光和 难忘的记忆。
段落4
主人公感慨万分,意识到时间 过得真快,转眼间自己已经长
大成人。
段落之间的关系
段落1与段落2之间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 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段落2与段落3之间
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了主人 公在家乡时的生活情景,进一 步加深了对家乡的怀念。
3. “窥探”与“偷看”
二者都表示暗中观察,但“窥探”更强调细心地 、悄悄地观察,而“偷看”则没有特别强调细心 或悄悄地动作。
2. “雾霭”与“雾气”
二者都表示雾,但“雾霭”更常用于形容轻飘飘 的、柔和的雾,而“雾气”则没有特别强调状态 或感觉。
4. “苍穹”与“天空”
二者都表示天空,但“苍穹”更强调天空的广阔 、高远和神秘感,而“天空”则较为常见,没有 特别的感情色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二单元第七课《月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的:1、探索语言风格,寻找童心,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寻月”全过程。
3、归纳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句。
寻找童心,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产生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贾平凹此人。
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结合课文,追寻自己孩时美好踪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由学生简介贾平凹;学生代表追忆自己孩时一件美好事情。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议一议文章主要内容写什么?新课学习: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在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理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同时板书如下:(月出前)闷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来写呢?这里面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主题阅读素材语文版
最后一课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
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儿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
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
第7课《月迹》一、【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 把握寻月进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转变的轨迹。
3.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重点难点】1.把握寻月进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转变。
2.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语童年是一首悦耳的歌,唱出了咱们心里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咱们人生的斑斓!咱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咱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咱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
这节课,就让咱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今世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路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整体把握1. 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址、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址: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咱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 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窗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进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如何的发展转变?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妒忌——争执——越觉察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感觉知足了4.课文是按是什么顺序来写的?(1)按时间顺序来写(事情发展的前后)(2)按空间顺序来写(地址转变)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心中月是二者结合。
<三>合作探讨1.课文开头写“咱们这些孩子,什么都感觉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知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何?不知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何,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讲,他们老是“不觉满足”的。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拓展阅读:有人送我一枝草
有人送我一枝草1971年的夏天,我在美国依利诺伊州立大学。
不知是抵美的第几个日子了,我从一个应征事情的地方往走回住处。
那时候身上只剩下一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事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子压的很慢,穿过校园时,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半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在凝视着我。
他看着我,我也知道,但没有抬头。
他站起来了,仍在看我。
他又蹲下去在草坪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是这个人向我走来。
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不认识走过来的人,没有停步。
一片影子挡住去路,那吹口哨的青年,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上捏着一枝碧绿的青草,正向我微笑。
“来!给你------”他将小草当珍宝一样似的递上来,我讶然地望着他,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微笑,就这个样子,嗯!快乐些------”他轻轻地说,说完拍拍我的面颊,将我的头发很亲切的弄弄乱,眼神送来一丝温柔的鼓励,又对我笑了笑。
然后,他双手插在口袋里,悠悠的走了。
那是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收到的礼物。
小草,保留了许多年已找不到了,连名字也没法子知道,他的脸在记忆中模糊了,可是,直到现在,没有法子忘记他。
很多年过去了,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将信心和快乐传递给另一些人类。
将这份感激的心,化作一道谢,一句微的,一个笑容,一种鼓励的眼神——送给似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他,只要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仍是美妙的。
这份能力,来自那支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地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
主题课文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对“我”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月迹》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贾平凹的《月迹》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奶奶说:②“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⑤“是树,孩子。
”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1.第③段的描写表现了中秋月亮的什么特点?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3.奶奶让孩子们抬头看月,出去寻月,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又让孩子们见到水中之月,瞳中之月。
结合全文,你认为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解析】1.结合第③段内容,用原文回答即可。
2.通过仔细阅读,仔细揣摩对话时的语气,感到一种无比美妙的境界。
3.从多种角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从奶奶教育孩子的角度,从奶奶的童心等角度。
【答案】1.比平日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十分明亮,可以清晰看见里边有什么东西。
2.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
3.奶奶童心未混,高明的教育家,善于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纠纷等。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从上文对这群孩子“饮月”、“寻月”过程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这些孩子们怎样的童心?2.“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月迹》和《童年的朋友》,都刻画了“祖母(奶奶)”的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比较:这两位“祖母”的人物形象,有何异同?【解析】1.理解时,应该符合孩子的固有的天性,作答时,只要合理即可。
2.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要求学生理解并表述正确。
3.比较合理,意思对即可。
【答案】1.有好奇心、求知欲、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3.相同点:都爱孩子(都对孩子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点:“外祖母”对“我”平等、尊重,是个朋友式的长辈;“奶奶”对“我们”引导、激励,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升华,是个“导师式”的长辈。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3.【题目】阅读《月迹》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文中的有些语句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如“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一句,引出了下文奶奶对月中桂树和嫦娥的介绍。
请在文中再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2.文章所写“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试根据文章内容依次填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情节中孩子们心理情绪变化的过程。
3.文中有好多语句耐人寻味,如“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等,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解析】1.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感知文章的内容,从情节发展中去体会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过程。
填写意思对即可。
3.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答案】1.如:①“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杯中饮月”的叙述。
②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河中寻月”的叙述。
2.失望——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3.反映了孩子们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想象力奇特。
月亮已经不仅仅指大自然的月亮了,也代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4.【题目】阅读《月迹》(节选),完成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1.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来写,本段文字抓住了中秋哪些景物特征来写的呢?2.院中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说说使用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析】1.阅读选段,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中描绘了中秋的哪些景物特征。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3.了解常用的比喻修辞的特点,并明确比喻修辞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学会具体分析。
【答案】1.月是“满圆”,桂花树已经“有了累累的骨朵儿”。
2.这两个叠词用得好,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
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5.【题目】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一)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二)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