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7-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热点难点突破)

20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突破:专题07-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7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图1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B 2.A下图为太平洋板块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3~4题。

3.与图示区域相邻的板块有( )A.2个 B.3个C.4个 D.5个【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太平洋板块,其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邻,故C选项正确。

【答案】C4.下面关于上图中各点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虚线表示海平面),与实际相符的是( )【解析】读图可知,甲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形成断层;乙处板块张裂,是上地幔软流层岩浆上升的地区,易形成海岭和断层;丙、丁两处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可能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答案】D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在乙之前形成 B.丙形成时间最早C.丁形成时间最晚 D.戊在乙之前形成【答案】C6.①②两地(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答案】D下面图片中这个“地狱之门”位于土库曼斯坦一个叫做达瓦扎的小镇附近。

1971年,地质学家意外发现一个地下洞穴,里面充满了可燃气体,将气体点燃后,大火竟燃烧了40年仍未熄灭。

下图为“‘地狱之门’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析】“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燃性气体通过断层向外泄漏。

【答案】D9.图示区域除可燃性气体外,还蕴藏着丰富的( )A.铁矿资源B.石油资源C.地下水资源D.有色金属资源【解析】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可燃性气体密度小,在最上层,石油在下层,再下层为密度更大的沉积物。

“地表形态变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专题复习

“地表形态变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专题复习

间 和 地 点 。 往 是 往 外 力 来 自地 球 外 部 . 太 风 化 、 蚀 、 运 、 把 高 山 削 低 、 盆 某 一 作 用 占优 势 侵 搬 把

作用 阳辐射能和重力 能 沉积 、 固结 成 岩 等 地填平 , 地 表 趋 内力作用对地 壳的 使 作用 于平坦 发展起主导作用
石 圈 分 为 六 大 板 块 : 球 的 岩 石 圈 不 是 整 体 一 块 , 是 被 构 造 带 ( 海 岭 、 沟 全 而 如 海
等) 分割成许多单元 , 叫做板块 。 2 板块漂浮在“ () 软流层” 之上, 处于不断运动 中。
( ) 块 内部 的 地 壳 比较 稳 定 , 块 交 界 处 是 地 壳 比较 活 动 的 地 带 , 山 地 震 多 3板 板 火
麓 薯髓 强¨ = ¨ 毪髓
形 式 从形 态 上看 岩 层 新 老 关 系上 看 对 地 貌 的 从
影 响
原 因
般成 山 岩 层 向 上拱 起 背 斜 向上 拱 起 岩 层 中心老 、 翼新 两 褶 有时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等 ; 大 板 块 张 裂 , 形 成 裂谷 或海 洋 , 东 非 大 裂谷 、 西洋 等 。 两 常 如 大 2 地 质 构 造 与 地 表 形 态 . 地 壳 运 动 是 内力 作 用 的一 种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由地 壳 运 动 引起 的 岩层 变 形 变 位 , 为 地 质 构 造 , 形 成 的 地 貌 , 为 构 造 地 貌 。 地壳 运 动 的 作 用 , 岩 层 受 称 所 称 受 当 到 来 自水 平 方 向的 强 大 挤 压力 时 , 会 发 生 弯 曲变 形 , 叫做 褶 皱 ; 皱 的 基 本 便 这 褶
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 :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项训练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项训练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项训练一、单选题1.江西三清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它展示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景观。

图1为“三清山地貌景现”,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的字母表示内、外力作用。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塑造三清山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是()A. 风化与搬运B. 风化与侵蚀C. 侵蚀与堆积D. 搬运与堆积(2)图中箭头表示形成三清山岩石的地质作用是()A. aB. bC. cD. d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3.珠穆朗玛峰对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A. ①B. ②C. ③D. ④(2)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A. 流水沉积作用B. 冰川侵蚀作用C. 海水的侵蚀作用D. 风力的堆积作用4.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A. B.C. D.5.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A. 石英B. 长石C. 方解石D. 辉石6.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 褶皱B. 背斜C. 向斜D. 断层(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 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 地壳运动所致B. 内力作用所致C. 岩浆活动所致D. 外力作用所致7.野柳地质公园(YehLiuGeopark),位于台湾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长约1700米,宽约250米。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a图为野柳地质公园中的一处景观,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C. 海水侵蚀D. 风化作用(2)b图为野柳地质公园的化石照片,与化石成因相同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石灰岩C. 玄武岩D. 大理岩8.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B. 图中B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C. 地层C的物质来源是河流的泥沙沉积D. D河水常年受地下潜水补给9.读我国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习题(112份) 人教课标版85

【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习题(112份) 人教课标版85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20分钟)(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沉积B.地壳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内力作用角度1 岩石圈物质循环(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第1题,图中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③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沉积物的过程,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④所示箭头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

第2题,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一直存在。

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不会到达地球内部。

答案:1.AD 2.AC角度2 内力作用与地貌(2016·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3~4题。

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3题,从题干中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高三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答案及解析1.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海拔4000米以上的砾石沙石在平坦地带堆积而成。

位于雪线之下。

雪莲花是其代表的植被。

我国高山流石滩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

读图甲,回答下列各题【1】高山流石滩的成因及植被的习性为A.流水作用,需水量大B.生物根劈作用,土壤坚硬C.风力作用,抗风力强D.冰川作用,耐寒【答案】D【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流石滩分布的海拔高度判断,分布区以上应是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流水水量小,位于河流源头,流水搬运作用弱,不能携带砾石移动,A错。

只有冰川下滑过程中,携带砾石在平坦地带堆积,冰川融化后,形成流石滩。

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植被有耐寒习性,D对。

图中,雪莲扎根在砾石缝隙中,生物数量少,作用小,B错。

该处冰川积雪覆盖,风力作用不明显,C错。

【2】影响图乙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A.降水B.海拔C.温度D.纬度【答案】A【解析】图中流石滩分布的海拔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根据材料,流石滩分布在雪线下,影响雪线高度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所以图示变化规律最主要因素是降水,A对。

海拔、温度、纬度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B、C、D错。

【考点】影响雪线的因素,雪线的变化规律。

2.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起航,进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

如图,科考船途经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A.3个板块B.4个板块C.5个板块D.6个板块【答案】D【解析】科考船在整个航程中途径了全球六大板块,需要注意的是南美洲西侧南极洲板块一直延伸到赤道以北。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3.读河套平原周边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断裂抬升、风力侵蚀B.断裂下陷、风力堆积C.断裂抬升、流水侵蚀D.断裂下陷、流水堆积【答案】D【解析】根据图例分析,该地有多处断层发育,说明先有断裂下陷过程,后来河流泥沙在低洼处不断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D对。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教师用书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含答案 精品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教师用书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含答案 精品

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岩石圈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示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图中A 为侵入型岩浆岩,B 为喷出型岩浆岩,C 为沉积岩,D 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图中①代表上升冷却凝固作用,②代表固结成岩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于平缓,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2.化石的存在及其意义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多存在于沉积岩层中(变质岩和岩浆岩都经历过高温,化石难以保存)。

根据化石的情况可以判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矿产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4页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右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规范审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1)D (2)A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选编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含答案及完美解析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选编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含答案及完美解析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选编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含答案及完美解析c为岩浆岩。

因此若图甲中的①处形成变质岩,则图乙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b。

B对,ACD错。

故选B。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岩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 1-2-3-4B. 1-4-2-3C. 4-1-2-3D. 3-2-1-42.图中4岩石的形成过程与下图中哪一环节相对应: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小题1】A【小题2】A【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首先判断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新的在上,老的在下,图中1、2、3是沉积岩,3在最上面,岩层最新,1在最下,说明岩层最老,故1、2、3岩层产生的顺序是1—2—3;其次看花岗岩,与原有岩层存在切断和被切断的关系,被切断的岩层老,1、2、3被切断,说明产生时间早于花岗岩,故4是最后产生的。

故岩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1—2—3—4,A对,BC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中4岩石是岩浆岩中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的。

读图,图中①环节形成的是花岗岩,A 对;②环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是喷出岩,B错;③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C错;④是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D错。

故选A。

2019年1月24日,湖北遭遇了第二轮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

下图为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湖北某高中的校园景观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A. 桥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B. 桥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C. 路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D. 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4.图中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

推测图中道路的走向最可能为A. 东北—西南B. 东南—西北C. 东—西 D. 南—北5.图中桥梁两侧扶手用青石(又名石灰石)制作的主要原因是A. 青石质地坚硬,能长时间保存B. 青石内部结晶完整,纹理美观C. 青石更易雕琢,美观大方D. 青石地壳中储量少,名贵高雅【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物体的热力性质差异。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1.练高考(2018·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的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成因。

(2016•某某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2018版高考地理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2018版高考地理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一部分

技能四地理示意图的判读类型一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典题示例]水循环原理示意图的判读【典例1】(2016·课标全国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雨季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增大。

选B。

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该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

选C。

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

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

选D。

答案(1)B(2)C(3)D[方法总结]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专题复习(上)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专题复习(上)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 地震 缓慢微 弱 其他形式

表 现形式
地 壳运动 岩 浆活动( 火山喷 发和 形成大陆与洋底、 山脉和盆地 , 奠定地表形 态的
侵入 活动 ) 变质作 用、 、 地震
基本格局 , 使地表 变得 高低 不平
( )外力作用 2
外 力作 用 形构造 学说 . 板 块 构 造 学说 认 为 : 球 表 层 岩 石 圈 不 地
是完整一块 ,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 这 些板 块 处 于相 对 运 动状 态 。 块 之 间呈 现 板 两 种基 本关 系 : 相 挤压 碰撞 或彼 此分 离 。 互 在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 原(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在海洋板块与 。 山脉和 【 】 图1 例1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 、 岛弧 ( 平 洋 中 的深海 沟 、 太 美洲 西 岸 的山 脉 、 意图 , 中的字母表示 内、 图 外力作用 , 读图完 亚洲东部的岛弧) 。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 东 成 ( )( ) 。 1 、2题 非大裂 谷 ) 或海 洋 。
C .玄武 岩 )
图2
A ①与② . c ③与④ .
、 ()新西兰多温泉的原因在于该国家位 5 2 3
( )
B ②与④ . D ④与⑤ .
于下 列 哪两个 板块 的交 界地 带
A ①与② . c ③与④ .
B ②与③ . D ④与⑤ .
B .石灰 岩
D 砂 岩 .
( 升降运动 ) 面的方向运动
变质 作 用
岩 石 在 一 定 的 温 度 、压 力 下 发 生 变质 不能直接 塑造地表形 态
岩 浆活动 作用速 分 度 类

专题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1

专题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1

专题三地球圈层及相互关系第一节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考纲导航】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三大类岩石,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3.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4.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5.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要观点(海洋地理)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一、考点诵读1.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大板块(熟悉板块的分布、不同性质的边界)。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其内部地壳运动比较、边界地壳运动比较(解释地震、火山、地热、矿藏的形成、分布)。

③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解释山脉、海沟、海洋、岛屿等地形的成因、分布)。

二、考点突破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右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推荐》第3-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

《推荐》第3-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

第3.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3.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4.能够运用地质构造和内外力作用解释某地貌的形成过程。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②沉积岩⎩⎪⎨⎪⎧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 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③变质岩⎩⎪⎨⎪⎧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 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2)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2)岩石的形成过程A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B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C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二、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的含义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未定板块边界。

【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训练试题(63份) 湘教版45

【高中地理】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训练试题(63份) 湘教版45

高考达标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长春模拟)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酒精灯、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右图为实验示意图。

实验中发现两块海绵向左右侧方向运动。

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碰撞挤压②板块张裂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落基山脉的形成B.智利海沟的形成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解析:1.B 2.D 第1题,通过实验可知,演示的是板块张裂现象,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

第2题,板块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海和洋。

(2017·新乡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3~5题。

3.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4.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5.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解析:3.A 4.B 5.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第4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高考地理二轮评估【专题2】(1)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考地理二轮评估【专题2】(1)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第一讲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含地质灾害)[保B训练]一、单项选择题(2018·扬州一模)天山大峡谷山坡陡峭狭长,山体主要由粗砂砾石组成,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如图1所示。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图21. 组成大峡谷的岩石所属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 )A. 甲B. 乙C. 丙D. 丁2. 形成崖壁下部洞穴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图2中的( )A. ①B. ②C. ③D. ④(2018·南京、盐城一模)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 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内力作用的先后顺序为( )①水平挤压运动②断裂③岩浆活动④变质作用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①③④②D. ②④③①4. 经测定,石灰岩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岩石,则图中的地质构造最有可能为( )A. 背斜B. 向斜C. 地垒D. 地堑(2018·苏中三市二模)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地貌景观与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 图示地区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A. 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层形成B. 岩浆侵入、断层形成、固结成岩C. 断层形成、固结成岩、岩浆侵入D. 固结成岩、断层形成、岩浆侵入6. 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图”,Ⅰ、Ⅱ、Ⅲ代表三大类岩石形成所需的地质环境,则甲河对地貌的塑造作用为图中的( )A. ①B. ②C. ③D. ④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78题。

7. 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有( )A. 避开河谷B. 避开山脊C. 联系居民点D. 避开断层8. 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有( )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二、双项选择题(2018·苏北四市模拟改编)读下图,回答910题。

9. 图中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A. 流水侵蚀作用B. 流水堆积作用C. 地壳断裂下沉D. 地壳断裂抬升10. 甲类岩石中可能含有( )A. 铝矿B. 铜矿C. 煤层D. 天然气三、综合题11.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作业手册新人教版

专题 3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读中国重庆市金佛山喀斯专门貌景观图( 图Z3-1) 和地壳物质循环表示图( 图 Z3-2) ,达成1~2 题。

图 Z3-1图 Z3-21.塑造图Z3-1 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害B.流水侵害C.冰川侵害D.海浪侵害Z3-2中的 () 2.在金佛山宽泛散布的岩石,按其种类区分应为图A.甲 B .乙C.丙 D .丁读图 Z3-3,回答3~4 题。

甲乙图 Z3-33.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周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符合的是()A.① B .②C.③ D .④4.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A.海沟 B .海岭C.褶皱山 D .裂谷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近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四周有 4 亿~ 5 亿年以前形成的堆积岩。

图 Z3-4 是该地域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 题。

图 Z3-45.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害B.风力侵害C.冰川侵害D.流水堆积6.该地域此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堆积岩形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害B.堆积岩形成—地壳抬升—外力侵害—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堆积岩形成—外力侵害—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堆积岩形成—地壳抬升—外力侵害读图 Z3-5,回答7~8 题。

图 Z3-57.图示 Q处地质结构为()A.背斜结构B.断层结构C.岩浆侵入结构D.向斜结构8.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A. Q处可能储蓄着丰富的油气资源B. Q处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散布C.在 P 处向下钻探能够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D. P 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该国能源利用方式。

读图Z3-6,达成9~ 10 题。

图 Z3-69.在冰岛各样可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A.水能 B .潮汐能C.风能 D .地热能10.冰岛位于 ()①消亡界限②生长界限③海岭邻近④海沟邻近A.①② B .②③C.①④ D .②④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到种类,以高大、棱角平直的石柱林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读中国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Z3-1)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Z3-2),完成1〜2题。

1 .塑造图Z3-1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2•在金佛山广泛分布的岩石,按其类型划分应为图
A.甲B .乙
C.丙 D .丁
读图Z3-3,回答
3〜4题。

Z3-2中的()
遂聲—
)
r⑷- 船'


图 Z3-3
3•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B .②
C.③D .④
4•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B .海岭
C.褶皱山 D .裂谷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 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

图 Z3-4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
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6•该地区此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岩形成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
B.沉积岩形成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一沉积岩形成一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一沉积岩形成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读图Z3-5,回答
7.图示Q处地质构
造为()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
D.向斜构造
&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A.Q处可能储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
B.Q处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处向下钻探可以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
D.P处地下水资源丰富
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该国能源利用方式。

读图 9〜10
题。

Z3-6,完成
图 Z3-6
9.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
水能B .潮汐能
风能D .地热能

A.
C.
10.冰岛位于(
①消亡边界②生长边界③海岭附近④海沟附近
A.①②B .②③
C.①④D .②④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以高大、棱角平直的石柱林为主。

20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云天渡”开放试运行。

读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景观图
完成11〜12题。

2016年8月
(图 Z3-7),
11.
张家界大峡谷两侧的岩石类型为
( A.沉积岩B .喷出岩
C.侵入岩D .变质岩
12.张家界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风化作用
图 Z3-7
)
A.
B.
C.
D.
13.
岩溶通道形成的主要的地理环境条件是 (
)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温暖干燥 寒冷湿润
14. ①地砂岩在特定环境下易形成 ( )
A.大理岩 B .板岩
C.石英岩 D .片麻岩
二、非选择题
15. 读图 Z3-9,
⑴ 图中A 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请简述判断理由。

(2)如果用C D 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 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 B 的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哪种岩石?
(4)A 、C D 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简述其理
由。

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