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__长征》赏析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引言】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军长征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无数英勇的事迹和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中,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七律·长征》更是成为了描绘长征精神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词进行详细赏析,以此展现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诗词背景介绍】
《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红军历经艰辛,成功突破敌人的围剿,开始了长征。

这首诗词以激昂的语言,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诗词内容赏析】
诗词开篇便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精神。

接下来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则形象地描绘了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诗词意境分析】
在《七律·长征》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激流险滩等自然景观与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崇高的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事业,彰显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

【诗词中的历史意义】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部艺术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

它反映了我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结论】
总之,《七律·长征》以激昂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以下是一份适合儿童赏析的《七律长征》赏析:
1. 诗歌形式:七律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一组,共十四句。

2. 内容概述:这首诗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 重点句子:诗歌中有几个重点句子,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绘了红军经过的地形地貌,表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

4. 赏析方法:可以引导儿童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

比如从形式方面,可以引导儿童了解七律的格律特点;从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儿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从语言方面,可以引导儿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力。

总之,赏析《七律长征》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
神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作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全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布在 1943 年 7 月 1 日东北第一版的杂志《知识 7 卷6 期(总 42 期〉上。

建国后又发布在 1957 年 4 诗刊 )1 月号。

七言律诗的简称。

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

律诗是有必定规格的,所以,亦称为“格律诗”,这类诗也称为“近体诗”(别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始见于南北朝,达成于唐朝。

作者必依据它的规格去作,不可以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所以,才称之为律诗。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第一,要求有固定字数。

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

不论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

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一、三、五、七句末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一般状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其他也有入韵的,七律:第三、三、七句不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

但也有个其他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

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平时,不足轻重之意。

总称南岭,包含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 )岭和越城岭。

连绵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曲折曲连绵不停的祥子。

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山名。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

海拔约二干三百米。

有十二座山岳,曲折不停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

北临金沙江,绝壁峭壁,山势宏伟。

(páng bó),广大无边、气概宏伟之意。

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以豪迈磅礴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用双脚踏破万里山河的壮志豪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整首诗语言简练,韵脚鲜明,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绝、七律混合的诗歌,歌颂了中国人民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下面就来进行《七律,长征》的赏析。

首先,这首诗歌的《长征》题目已经明确了它的背景和主题,给了我们很明确的暗示。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尤其是解放区要面对的困难更为突出。

长征是一条从红军出发的流浪之路,也是中国革命的峰峦之旅。

整首诗歌以长征为主题展现了革命的斗争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接着,我们可以从《长征》这个题材出发,感受到这首诗歌的意境, 就是这个困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畏卓越的勇气. 诗歌中“浩浩”、“茫茫”两个形容词,为诗歌铺设了一片深沉广袤之地,展现出红军走过的长途艰险。

而“连峰去天不盈尺”,则是更加深入的体现了毛泽东对苦难长征的刻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生动有力地展现了战士在集体行进中和亲人联络的难处和无私奉献。

而在诗歌中的结尾—“路似无尽时,行人最看山。

”这两句话加深了整首诗的意境,也是对长征中的战士和指挥员的赞美。

行人观山,看“高原”的秀丽和“险峰”的层峦,“道阻且长”,但并不伴随挫折,反而因此更加奋斗。

于是,山峰成了长征逆境中奋斗的试金石,成为人民战争力量的象征。

诗歌中的这些温情脉脉、感人至深的细节,更是一副气吞山河,傲视群雄的独具神韵的画卷。

它是中国民族自强的勋章,是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斗争的壮举。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文化,听到了中国人民勇敢的话语,最终成为了一首犹如歌声般动人的诗歌,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以长征为背景的《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歌,它展现出了中国革命在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和中国人民在困境中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诗歌的结尾,告诉我们只有更加不懈的奋斗,始能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就。

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律长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七律·长征》赏析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赏析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江面上热气腾腾;
大渡河上一桥横架凌空高悬的铁锁在晃动,让人寒意阵阵;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ái)白雪,红军在翻越了雪山之后个个喜笑颜开。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文意赏析
这首诗节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行,每行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zè),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长征是指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注释:(1)远征:指长征;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而《七律·长征》正是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生动写照和热情讴歌。

在诗中,毛泽东以史诗性的笔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光辉历程,突出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工农红军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全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宗明义,笼罩全篇。

诗人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用“远”、“难”、“万水千山”等词语突出长征之难,另一方面用“不怕”、“只等闲”突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豪迈的精神。

“不怕”,尤其是“只等闲”,形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颔联、颈联,承接首联,具体写“万水千山”,依次展开几幅有代表性的场景,结构严谨,对仗工丽。

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

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与首联之“不怕”、“只等闲”暗相关合。

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视通千里”、“心游万仞”,驰骋想象,诗思纵横。

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也只有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作为三军统帅和伟大诗人的毛泽东,才有此等胸怀、此等气概!至于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气急败坏的敌人,还值得一提吗?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

“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

“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机智灵动、游刃有余的高超的战斗艺术,所以用“暖”来表现;“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所以用“寒”来描述。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引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

此次长征不仅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也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

而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赏析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诗词,带领大家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长征诗词背景介绍】七律长征诗词创作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作者通过回顾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斗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更体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1)诗词结构分析这首七律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紧凑,对仗工整。

从形式上看,它符合七律诗的格式要求;从内容上看,它展现了长征的宏伟画卷。

(2)艺术手法赏析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使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通过对金沙江和大渡河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环境,同时展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3)诗词意境解读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的描绘,传达了红军战士们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怕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决心。

【长征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长征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英勇奋斗、团结协作、坚定信念。

英勇奋斗体现在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表现在红军各部队之间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战略转移;坚定信念则体现在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长征精神对现实的意义在于,它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通过对七律长征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的伟大。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七律长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律长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律长征原文注释及赏析qī lǜ chánɡ zhēnɡ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ǐ děnɡ xián万水千山只等闲。

wǔ lǐnɡ wēi yí ténɡ xì lànɡ五岭逶迤腾细浪,wū ménɡ pánɡ bó zǒu ní wán乌蒙磅礴走泥丸。

jīn shā shuǐ pāi yún yá nuǎn金沙水拍云崖暖,dà dù qiáo hénɡ tiě suǒ hán大渡桥横铁索寒。

ɡènɡ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更喜岷山千里雪,sān jūn ɡuò hòu jìn kāi yán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注释】七律一般指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七律长征》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作品,通过七律的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表达了对英雄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崇敬和敬意。

这首诗词深受人们喜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首诗词首先通过具象的描写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和危险。

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给人一种豪情万丈、勇往直前的感觉。

红军用他们的坚毅和勇气,跨越了万水千山,征服了各种艰险和困难。

这种描写使人们感受到长征者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力度。

诗中写道:“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震天雷。

”通过将红旗与农奴戟相对照,黑手与震天雷相对照,使得诗词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力。

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词更加生动有力,使人们对长征的伟大和英雄们的奋斗更加感动和震撼。

诗词中还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和崇高。

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这两句诗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大雪和挺拔的青松,给人一种雄浑壮丽、高山大川的感觉。

这种描绘使人们感受到长征途中的壮丽和崇高,也显示了长征者面对自然力量的坚强和勇敢。

最后,诗词通过对伟大长征的赞美,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表达了长征者的牺牲和奉献,以及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热爱。

这种赞美唤起了人们对长征者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激发了人们对民族自豪感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七律长征》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诗词作品。

通过对长征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英雄们的崇敬和敬意,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首诗词赏析,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的艰辛和伟大,也让人们对英雄们的牺牲和奉献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这首诗词将长征者的精神传递给了后人,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七律·长征》赏析体会

《七律·长征》赏析体会

《七律·长征》赏析体会《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名诗篇,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和体会:1、诗词格律与语言风格:《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遵循律诗的韵律和格律,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语言上,毛泽东运用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2、主题与意境:这首诗的主题突出,以长征为背景,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展现了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

3、艺术手法与修辞: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比如在颔联中,他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手法,将“五岭”比作“细浪”,将“乌蒙山”比作“泥丸”,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4、个人感受与启示:在阅读《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红军的英勇事迹所感动。

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让我认识到,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七律·长征》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5、文学赏析《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六年级红色经典诗词

六年级红色经典诗词

六年级红色经典诗词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衍生注释:“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长征是指1934 年10 月至1936 年10 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

“乌蒙”即乌蒙山。

“金沙”指金沙江。

“大渡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二、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

诗人把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小波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脚下滚动的泥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冰冷的铁索,一暖一寒,写出了不同的境遇和感受。

最后红军翻越岷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作者介绍: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的诗词往往有着宏大的气魄和深刻的内涵,反映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红色故事分享会上,小明激动地说:“就像毛主席诗里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先辈们面对那么多困难都毫不退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算得了什么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像红军战士一样勇往直前吗?”原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衍生注释:“清平乐”是词牌名。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市境内。

“长城”这里指代长征的目的地。

“苍龙”在古代是一种凶神恶煞的象征,这里指国民党反动派。

二、赏析:词的上阕描绘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战士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誓言,显示出他们坚定的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赏析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
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