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大全(2010717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成语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一:利令智昏的故事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

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

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

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

”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

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

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

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二:踌躇满志的故事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

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

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

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二:自欺欺人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18个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8个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8个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

指最后决一死战。

09、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10、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1、臧仓小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

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

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

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

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2、向平愿了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

向平的心愿已了。

指儿女都已婚嫁。

3、断鹤续凫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

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

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

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

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4、霜露之疾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5、淮南鸡犬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

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

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6、大笔如椽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

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

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含义:天所宠爱的人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出处:《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成语:舍生取义。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50个经典成语传说

50个经典成语传说

50个经典成语传说
1. 跋山涉水。

传说战国时期有一位叫樊哙的将军,他曾在战争
中跋山涉水,每每得胜的都是他,所以后来“跋山涉水”就用来比喻
克服艰难险阻。

2. 狗急跳墙。

相传汉武帝时,南越国一直向汉朝进贡,但国内
有人想让南越独立,汉武帝不接受。

后来南越叛乱时,国王越王又
要向汉朝请降,但汉武帝发现了叛乱的事情,不接受。

越王被迫后,急中生智,说自己已经过关,只剩下一堵墙,如此急切,只能跳墙
而过,从此“狗急跳墙”便成为了一个成语。

3. 画蛇添足。

据说宋代某人一天在自己的画作中画出了一条蛇,但他觉得画得不够完美,于是画完后又在蛇的周围加上了几只足,
殊不知这样画反而让蛇变得不真实,再也不好看了。

因此,画蛇添
足就成为了一个形容做了多余事情的成语。

4. 九牛一毛。

相传有个人想捉九头牛,看到九头牛毛茸茸的,
一只毛都不能少,就把九头牛都捆在了一起,结果牛跑了,绳子还在,牛毛全没了,形成了“九牛一毛”的故事。

5. 杀鸡取卵。

有个人用刀杀鸡,破坏了鸡的腹部,取出了鸡的卵,最终导致鸡的死亡,这就成为了“杀鸡取卵”的故事。

......(省略)......
50. 狼狈为奸。

相传一只狼和一只狈成为朋友,狼常常卖力捕猎,把猎物分给狈,狈则半夜去偷取农民的野猪,这就是两个人一
起狼狈为奸的故事。

以上就是50个经典成语的传说,这些富有生动故事性的成语,使我们在使用中不仅能感受到成语的韵味,也能触及其中蕴含的文
化与哲理,活学活用,更加凸显了文化的魅力。

50个成语典故及意思

50个成语典故及意思

50个成语典故及意思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1.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期,楚庄王听信谗言,陷害忠臣孙叔敖,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后来,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继位,他听从了孙叔敖的儿子孙封的劝告,重新任用了孙叔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强盛。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受到损失之后采取措施,以防止再次受到损失。

2.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之一是将所有的兵器都收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了一尊巨大的铜人。

但是,秦始皇死后不久,他的继承人秦二世胡亥就被权臣赵高所控制。

赵高为了篡位,曾经在朝堂上将一只鹿说成是马,以此来试探朝臣的反应。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们为了祭祀祖先,将一壶美酒作为祭品摆放在庙堂上。

祭祀结束后,大夫们决定把剩下的酒平分。

但是,他们中的一个人认为,如果平分的话,每个人喝的酒都会很少。

于是,他建议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酒杯里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先喝。

结果,这个人为了争夺第一,在画完蛇之后又加上了蛇的脚。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败坏了好事。

4.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时期,有一只狐狸遇到了一只老虎。

狐狸告诉老虎说,它是百兽之王,而老虎只是它的手下败将。

老虎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在狐狸的带领下,吓退了一些小动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义军开始拥立各种势力为王,其中以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

在和秦朝的战斗中,项羽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命令士兵把船只沉到河底,把锅碗瓢盆全部砸碎,以示不胜利就不返航的决心。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6.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出自《本事诗·情感》。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成语及其典故:
画蛇添足:相传古代有人画了一条很好的蛇,却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又画了蛇的脚,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杯弓蛇影:古代有人喝酒时,看到杯子里的弓影,以为是蛇,惊恐不已。

形容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多虑和疑神疑鬼的心理。

掩耳盗铃:故事中有人要偷铃铛,为了不被铃声发现,他把耳朵捂住,结果铃声并没有停止。

用来形容掩盖事实真相,自欺欺人。

守株待兔:古代有人守在株旁等兔子撞树,结果兔子没有撞树,而是从旁边跑过。

用来形容迷信、盲目等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画龙点睛:古代有画家画了一幅龙,但觉得还不够生动,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一点,立刻龙栩栩如生。

用来形容在关键之处做出巧妙的补充,使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守口如瓶:比喻严守秘密,不泄露一点信息。

杀鸡取卵:比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长远的发展。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事物的人讲解或指导,白费功夫。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华成语的典故,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

通过学习成语和了解其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20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图片及解释

20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图片及解释

20个经典成语故事有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申五令、围魏救赵、一字千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暗度陈仓、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凿壁借光、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沧海桑田,不拘一格、了如指掌,长风破浪、拔苗助长、一叶障目。

1、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成语三百则经典典故

成语三百则经典典故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成语典故: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以柴草为床,每天舔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2.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与蔺相如不和。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3.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军师孙膑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解救了赵国。

4. 图穷匕见: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将匕首藏在地图中。

当他打开地图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刺杀秦王失败。

5.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决战。

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表达了誓死一战的决心,最终击败秦军。

6. 指鹿为马:秦朝宦官赵高试图篡权,他故意将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这是一匹马。

许多大臣迫于赵高的权势,不敢说实话,只有少数人敢于反对。

7. 草木皆兵: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军攻打东晋。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他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非常害怕。

8. 风声鹤唳:还是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战败后,士兵们惊慌失措,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

9. 请君入瓮: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设计陷害周兴。

他故意问周兴,如果有人不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可以用大瓮将人蒸熟。

来俊臣随后命人抬来大瓮,对周兴说:“请君入瓮。

”周兴吓得连忙认罪。

10.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去向程颐求教,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

他们不忍心惊扰老师,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

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这些成语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成语故事

所有成语故事

所有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年轻的贵族喜好射箭,他一直在练习杀死毒蛇。

一天,他在杀死一条蛇后去喝茶,发现杯子里出现了一条蛇的影子。

他以为杯中的蛇是真的存在,立即拔出剑,结果将杯子砍成两半。

这种情况后来被称为“杯弓蛇影”。

二、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南朝宋王羲之一次画了一幅龙图,但是感觉画的不够好,缺乏神气。

他叫来开门的仆人,告诉他:要在龙眼上点上一点鲤鱼之目,才能让龙栩栩如生。

后来这句话就成了“画龙点睛”的经典成语。

三、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在陈到的时候想招募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住在荒野的茅屋子里。

刘备三次上门去拜访,才终于请到了诸葛亮。

后来这种情况也用来形容三番五次地拜访并争取到人才的场合。

四、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春秋时期,岳飞曾经在母亲的激励下卧薪尝胆,勇敢战胜敌人,并有很大的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强烈的毅力和心志。

五、空谷幽兰(kōng gǔ yōu lán)《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幽谷中走过,只看到一丛野兰和几只鸟,而没有人,于是称:“野兰景色虽美,不如幽谷,幽谷的空旷更加扣人心弦。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用来形容清幽、寂静的环境。

六、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战国时期,一个人在溪边游玩时,发现一艘船上的剑太迟浸在水里,他取出剑来,却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

后来,“刻舟求剑”一词被用来形容过时的想法和方法。

七、四面楚歌(sìmiàn chǔ gē)战国时期,楚国被围在了中原地带。

从四个方向传来楚国士兵的歌声,这个成语就诞生了。

现在“四面楚歌”常常用来表达被孤立和困境中的处境。

八、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战国时期,管辂曾通过借别人的孔明豹翻译预言,向知道别人的下落。

成语典故大全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精选

成语典故大全精选
1.望梅止渴:曹操军队在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口渴难忍。

曹操为了不耽误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口水。

终于到达了水源充足的地方。

2.一叶障目:有个书呆子从文自营中摘下一片树叶,当成了保护眼睛的工具。

比喻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3.画蛇添足:楚国人比赛画蛇,一个人贪快画完后,又在蛇的身上添了足,结果反而输了。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掩耳盗铃:有个人想要偷盗铃铛,又怕铃铛声音吵醒别人。

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着眼睛做事不考虑后果。

5.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

比喻不留退路,全力以赴。

6.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野兽。

比喻借助别人的威势欺压他人。

7.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在固定地方栽种庄稼,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

比喻墨守成规,追求侥幸得来的利益。

8.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后,回到国内用艰苦的生活来警醒自己报仇复国。

比喻用屈辱的经历激发自己的斗志,谋求将来干出一番事业。

9.负荆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表示愿意以实际行动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1、千里送鹅毛:明朝时期,因为内务府的张君宝供奉了宋太祖杨家将鹅毛,以致张君宝名声大噪。

这句话比喻送出小小的礼物或付出微薄之力,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果。

2、闻鸡起舞:春秋时期,齐景公制定国策时,他们将每天早晨起床的信号改为敲钟和鸣鸡而不是吹笙。

这句话比喻事先就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发生的情况。

3、鱼目混珠: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丞相孟尝君骗取国家财宝,他把铜子当作玉石,把青砖当作碧玉。

这句话比喻混淆是非,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4、火中取栗:战国时期,秦国太傅李斯煮栗子时,他将栗子装在两个黑锅中,然后再把两个黑锅装在一个白锅中,放在火中烤。

这句话比喻在危机中抓住机会。

5、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孟尝君的爱妃伊尹放牧时,她勤快莫及,有时甚至把大蒜、葱拔出来,认为它们可以助长牛羊的生长。

这句话比喻把不恰当的处理方法用在正确的对象身上,会适得其反。

6、田忌赛马:春秋时期,秦国太傅田忌面对赛马,他用比自己赛马慢的马打败赵国太子。

这句话比喻用一种不被看好或技巧比较差的东西去应对,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7、守株待兔: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比下棋时,他认为自己不会赢,就守株待兔,求他的对手走错棋。

这句话比喻利用对方的失误,而取得胜利。

8、匹夫之勇:春秋时期,楚获王威武,他命令自己的将领孤丁打败楚将军项庄,孤丁杀死项庄,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勇敢地抗拒强敌。

9、釜底抽薪:春秋时期,楚国伐秦时,秦军的将领夷叔把釜底抽薪的战术用在楚军身上,即大规模调动战术,以便获得胜利。

这句话比喻不断改变局势,抓住机会,达到最终目的。

10、此起彼伏:战国时期,秦侵楚时,秦国将领管仲应召张仪率领楚军与秦军交战,他把楚军组织成“此起彼伏”的纵队,以抵挡秦军的进攻。

这句话比喻联合起来,互相配合,强大起来,抵御敌人的攻击。

成语典故120个

成语典故120个

成语典故120个1.完璧归赵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听闻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

蔺相如奉命带璧前往秦国,见秦王并无诚意,便凭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寓意: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典故: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功绩,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廉颇。

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后,深感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寓意: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3.纸上谈兵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寓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卧薪尝胆典故: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求和,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最终经过长期准备,打败了吴国。

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三顾茅庐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

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才见到,并成功请得诸葛亮出山。

寓意: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人。

6.望梅止渴典故: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

曹操心生一计,告诉士兵前方有大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士兵们听后,口中生津,暂时缓解了口渴,加快了行军速度。

寓意: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7.毛遂自荐典故: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准备挑选二十名门客随他去楚国求救。

毛遂自我推荐,要求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毛遂凭借出色的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寓意:指自己推荐自己,承担某项工作。

8.破釜沉舟典故: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巨鹿。

项羽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只带三日口粮,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

哪些成语故事

哪些成语故事

哪些成语故事1. 马到成功。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的人,他是齐国的一位大夫。

有一天,孟尝听说齐国的国君想要一匹名驹,于是他便带着一匹骏马前去献给国君。

路上,孟尝听说了齐国的国君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转而前往赵国,希望能够献马给赵国的国君。

在赵国,孟尝得知国君正在打仗,于是他决定前去战场,将马献给国君。

孟尝骑着马,一路疾驰,终于在关键时刻赶到了战场,成功地将马献给了国君。

这匹骏马的到来,使得赵国士兵的士气大增,最终打败了敌军。

从此,“马到成功”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做事能够迅速取得成功。

2. 掩耳盗铃。

据说,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狄公的人,他家里有一口价值连城的大铜钟。

有一天,有人想要偷走这口铜钟,于是便用布掩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敲击铜钟。

狄公听到了钟声,以为是铜钟自己发出的声音,便说,“听,这口铜钟真是声音洪亮啊!”他并没有意识到有人在偷铜钟。

从此,“掩耳盗铃”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自己被欺骗,却不自知。

3. 杯弓蛇影。

相传,有一个叫庄子的人,他在一个村庄里过着安逸的生活。

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喝酒,突然看到了一条蛇,便大惊失色,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

朋友笑着说,“你这是杯弓蛇影。

”原来,庄子看到的只是一条绳子,却以为是蛇,所以才会产生错觉。

从此,“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因为杞人忧天,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

4. 杞人忧天。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杞人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便制造了一根支撑天空的柱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怕天塌下来。

”别人笑他杞人忧天。

从此,“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杞人的愚昧和多虑。

5. 刻舟求剑。

相传,有两个人一起乘船过河,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把自己的剑掉进了河里。

他便拿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然后跳进水里去找剑。

当他找到剑爬上船来时,却发现船已经漂走了。

他原来的刻记号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了,但他却认为剑还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人们固守旧观念,不愿改变的心理状态。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1、挖空心思:出自《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讲述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利用挖空心思精心安排以孔明棋策败佛吕布大军,扳回局面的故事。

2、文过饰非:出自《孔子家语·训诂》,比喻表面文雅,里面暗含害意。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史记·萧何列传》,比喻不要为得失而叹息失望,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豪迈的精神。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尽力却没有条件也是无法完成目标的,用做比喻这类处境。

5、物竞天择:出自《诗经·大雅·召南·中行舟》,指优胜劣汰,最后只有最优秀者能胜出。

6、勤能补拙: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勤奋努力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要在某件事情上不忘自我,不宜抛弃原则。

8、凿壁偷光:出自《史記·淮南子》,比喻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晏婴答叔孙贾问篇》,形容有才华的人可以在艰苦中发挥作用,但是才智超群的人却是少有的。

10、宁折不弯: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宁死也不屈服,象征着忠诚坚守原则,坚决不让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含义:天所宠爱的人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出处:《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成语:舍生取义。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庄子“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

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贻笑大方。

出处:《庄子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

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蒹葭》《诗经楚风》成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义:所说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最先与最后》作者:鲁迅成语: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出处:《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含义:赛马的时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后。

传说:处世金针金针:传说织女用于刺绣之针,后以金针比喻密法诀窍含义:做人的诀窍。

檀弓》“勿为戎首,不亦善乎”?成语:不为戎首:出处:《礼记含义:不做发动战争的人。

成语:不为祸始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出处:《庄子含义:不做制造灾难的人。

《师说》作者:韩愈成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义: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典故:盘根错节。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含义:树根盘结,枝节交错,比喻情况错综复杂。

典故:迎刃而解。

出处:《晋书》:“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含义: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

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典故:功亏一篑,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含义:做事因差最后一点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织》作者:蒲松林成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出处:《神仙传》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义: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成语:蠢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作者:庄子含义:形容神貌呆笨《涉江》作者:屈原成语:阴阳易位。

出处:《楚辞集注》含义:自然界极端混乱的现象,这里用来比喻楚国当时政治混乱。

典故:接舆髡首,桑扈蠃行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

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

传说:鸾鸟凤皇: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劝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应,后令伍子胥自杀。

《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典故: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项羽本纪》? 典故:无脸见江东父老出处:《史记含义:表示说话人自卑困窘。

《荆轲刺秦王》作者:司马迁成语:图穷匕现出处:《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含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相露出来《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典故:毛遂自荐。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脱颖而出。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含义: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

《雷电颂》作者:郭沫若传说:湘夫人: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神称湘夫人传说:湘妃竹,斑竹,又称泪竹。

出处:传说舜南巡时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间哭泣,眼泪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点,所以称斑竹、泪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典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出处:《淮南子?说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含义:以小见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传说:廿四桥的明月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杜牧典故:秋士:出处《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

含义: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画意绵绵》作者:柯灵传说: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

”含义:女娲:神话中上古女帝名,有说是伏羲的妹妹,有说是伏羲的妻子。

相传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成语:多财善贾:《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含义: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含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谈白菜》作者:李锐成语:君子之交: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含义:交:交情。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琵琶行》作者:唐白居易成语:五陵年少。

出处:《瑟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含义:指京都富豪子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典故:三国周郎赤壁。

出处:《资治通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

含义:周郎,即周瑜成语:风流人物。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风流:杰出的。

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呆气》作者:邹韬奋成语:浩然之气: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含义: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

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成语:纸上谈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含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废寝忘食: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含义: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甘之如饴:出处: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含义:饴:麦芽糖浆。

感到象糖那样甜。

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过秦论》作者:贾谊成语:瓮牖绳枢,出处《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含义:牖:窗子;枢:门的转轴。

破瓮做窗,绳作门轴。

比喻贫穷人家。

传说:陶朱猗顿:出处:《过秦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就是春秋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跑到陶地自称陶朱。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很有钱。

含义:富人的代称《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典故: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出处:《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含义:独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指刘邦谷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

楚人一炬指项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行路难》作者:李白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

出处:相传吕尚曾在小溪上垂钓,后来遇西伯姬昌,得到重用。

含义:比喻到了晚年也有可能被重用典故:长风破浪会有时。

出处:《宋书﹒宗悫传》南朝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志向,他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含义:表示志在四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