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思考张丽彩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实践表明,有效的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资料表明,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大部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通过交往而成为独立的人。现代科技的重大成果,大都是在小组或群体的合作研究与争论中创造出来的。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几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者都能够发现:目前很多数学课堂讨论中,都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和观察,谈谈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讨论中的主要问题。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真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集体讨论是由教师主导、组织和控制的,有利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根据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仅在10%或更低,而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也往往在15%或以下。小组讨论一般又分为四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5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而同桌讨论一方面冷场的多,充分展开讨论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难就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不充分、不深入。
"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讨论问题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在数学课堂集体讨论中,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
解决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所以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参与形式主义的讨论。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圈套,甚至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点到为止。(二)、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教师对全体的控制力减弱,暂时使小组处于相对开放的自由状态之中,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主义更严重,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中止,进入大组交流,草草收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讨论时,很多学生在揣摩老师的思路,思考的是什么答案比较符合老师的心意。甚至有时,有的学生因为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心意,而遭到教师的指责或嘲弄,使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
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降低,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不同意见同学,而产生争执。你说等于1,我说等于2,偏偏不说"等于1"或"等于2"的理由,成"顶牛"之势,失去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更不用说智慧火花的迸发。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中回答问题的多,而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却很少。
二、对问题的几点思考。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讨论的目的。
在数学课中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讨论中,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和撞击之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辩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应着眼学生的发展,把讨论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决不能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或当作"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张标签。
2、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情境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⑴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习过程的辅导者、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意见和建议,不随意代替学生作出决定。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即使学生的意见和提出的问题错误,甚至荒谬,也决不能加以指责和嘲弄,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敢于参与,从而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提高。
⑵把握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⑶创设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气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灵感和创造,往往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3、要重视讨论的组织和指导。
⑴讨论的组织。
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在三种讨论方式中,以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所以,我们应尽量多地采用小组讨论,即使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后,放到小组中来尝试解决。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促进全体的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
⑵讨论方法的指导。
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空间表象不够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讨论。对书上有提示性问题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看书,按要求进行讨论。
⑶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他们干脆坐在那儿以不变应万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