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c2248e0c22590103029d15.png)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
品 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
读 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òng)
赏 释
人的图画。“枯”、“老”、 “昏”、“古”、“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
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心情。
且听风吟阁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 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 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 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 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 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 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把“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 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 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 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马致远
作者生平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 《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 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 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 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5d761aa1c7aa00b52acbf2.png)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七年级上册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feecc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7.png)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 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 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 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 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 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 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 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 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 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 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 《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 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 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探究2: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答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 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 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 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 有热诚的关怀。
探究3:主题
4.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两 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 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观质海朴目。的,直陈其事,
临:登临。dàn 连词,来。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全景:动静结合,显 示大海的辽阔、威严
副词,多么。
和浩荡气势。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欣欣向荣,侧面写大
《观沧海》怎样总写?怎样分写?最 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 字展开观海所见、所听、所感。诗人先勾勒水 和山的全景,再写树木、百草分承山景,写秋 风、洪波分承水景。最后写所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7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7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f4db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f.png)
杨花、子规、明月
意象——杨花
“杨花”即“柳絮”,
杨花飘落会满天飞舞,漂 泊无定。 寓意为“漂泊无定” 。
意象——子规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 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 夜鸣,啼鸣“不如归去”,声音凄切, 故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子规”,常在夜间啼叫,声音凄 苦。寓意对友人“悲哀与同情”。
行”,也就是说,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 小节不够检点。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 不拘小节,特立独行,免不了遭致朝中同僚的谤议非难,指指 点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寒 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表达自己的纯洁无辜。
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 离别之恨。
意象——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龄《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①愁思,寄托思念,离 月。——柳永《雨霖铃》
别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日”“江春”象征着新生和美好,蕴含着一 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 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新年将至,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久旅他乡 不得归,尾联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
问题探究,深度鉴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是“形容景
叁 物,妙绝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什么写的好呢? 可从用字、修辞、哲理等方面来思考。
二号选手李白
吾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 称“诗仙”是也!为人爽朗 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诗风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诗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 情感。想必本人早已名声在 外! 参赛作品:《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你不投我不投,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太白何时能出头!
意象——杨花
“杨花”即“柳絮”,
杨花飘落会满天飞舞,漂 泊无定。 寓意为“漂泊无定” 。
意象——子规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 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 夜鸣,啼鸣“不如归去”,声音凄切, 故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子规”,常在夜间啼叫,声音凄 苦。寓意对友人“悲哀与同情”。
行”,也就是说,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 小节不够检点。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 不拘小节,特立独行,免不了遭致朝中同僚的谤议非难,指指 点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寒 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表达自己的纯洁无辜。
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 离别之恨。
意象——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龄《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①愁思,寄托思念,离 月。——柳永《雨霖铃》
别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日”“江春”象征着新生和美好,蕴含着一 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 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新年将至,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久旅他乡 不得归,尾联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
问题探究,深度鉴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是“形容景
叁 物,妙绝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什么写的好呢? 可从用字、修辞、哲理等方面来思考。
二号选手李白
吾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 称“诗仙”是也!为人爽朗 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诗风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诗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 情感。想必本人早已名声在 外! 参赛作品:《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你不投我不投,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太白何时能出头!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美课件(共60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美课件(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3be8f3aaaea998fcc220e7f.png)
理 解
词 义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潮平两岸阔
首联:言事点题
颔联:望江面
颈联:观日出
尾联:思家乡
主题——
乡愁
描绘出了潮水涨满、平野开阔、大江直 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的长江景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 何能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
海日东升,驱尽黑暗;春意萌动,赶走严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明确出处、作者、朝代和体裁。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三层:借助奇特的 想像 来 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 的 气概,极具豪迈之气。
这写的是 虚 景即诗人的主 若 观感受,从“ ”字可以 看出来的。
沧 海 曹 操 以沧海 借 叙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自比, 景 虚 总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抒 抒发了 实 实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情, 诗人统 结 景 一祖国 托 写 合,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建功立 物 动 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业的远 言 虚 静 大抱负。 景 志。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结 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 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 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 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 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 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据 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 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 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 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 人。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e45ba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5.png)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背景图片为北固山(在江苏镇江,面临长江)
本意是住宿, 这里是停泊。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代诗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 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 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 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 清新。
代表作《长恨歌》《琵 琶行》《卖炭翁》《忆江 南》《赋得古原草送别》 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jié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àn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iāosè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主题
表现羁旅之思 (表现思乡之情) 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58217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3.png)
描写了海水、山岛及山岛上的草木。 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壮观景象。
观沧海
“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 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观沧海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 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 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 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 效果。
观
沧
曹海
操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
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 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 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 句。
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 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 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 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子规 叙事——左迁 抒情——愁心
同情 关切
次 北 固 王山 湾下
走近作者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 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 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 登终南山》。
观沧海
“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 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观沧海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 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 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 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 效果。
观
沧
曹海
操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
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 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 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 句。
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 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 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 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子规 叙事——左迁 抒情——愁心
同情 关切
次 北 固 王山 湾下
走近作者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 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 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 登终南山》。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44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db5fee7c1cfad6195fa749.png)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庆幸的很,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 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
胸怀?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实写) 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虚写)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 削平了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观 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 操,登上碣石山,心情像沧海一样难 以平静。他将自己的宏伟抱负、阔大 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 秀作品。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 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 漂泊无定 子规 不如归去
}
写景
离愁别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主题:借明月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 的深切同情与安慰之情。
明月 陪伴友人
} 抒情
关怀、思念
本诗主旨:
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 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不 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之情。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我)向东到达碣石山 来观看大海。
水何澹澹
海水多么荡漾,
山岛竦峙
海上的山岛高高挺立。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树木生长的非常茂盛, 草也很茂盛。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秋风吹动海水,树木发 出很响的声音,
大的海浪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好像是从大海里出来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课件(共76张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课件(共7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b1b1350a26925c52cc5bfd7.png)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 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 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 的苦难生活。
曹操此篇,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又称《陇 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 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 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 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 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 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 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 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 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 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 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 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 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 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 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sè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zāi
曹操此篇,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又称《陇 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 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 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 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 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 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 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 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 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 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 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 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 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 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 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sè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zāi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643d716edb6f1aff001fbc.png)
首 杏
萧瑟的秋风中,汹空涌起已伏着悉 不冷尽的阴 波澜。间 月 尖 敛 洒 雨
树木
中熄记的
流
忆空
萤静态 气
写感觉山酒色清浅到岛水光潋滟大树海木的,波使下阴影一片澜人壮不西湖边 阔仅,
洪波
动态
由而静且转美动丽,多写姿大,海。的惊人力
量和宏伟气象。
古典文学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古典文学
幸甚怀 至风 哉檐 ,琉 歌流 以琴 咏把 志素 。风 眉 纸 千
念动下璃星音盏衣声眼伞古
忘烛花月泯何笑映掠低朦回
川火灯下灭处谈湖过垂胧首
今天真是太幸运了,夜 好似极了熟 。冰且让光 我寄引吭世高中歌,指以微表达间我宏杏 伟的心愿。
空已悉冷阴
间月尖敛洒雨
诗歌合乐的中流萤 套熄语,记忆 与的空气正文内容酒色清浅没水光潋滟有直接关下阴影一片系
西 湖 边
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
标
遥 有 此
李 白
寄
贰
古典文学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李白 念 动 下 璃 星 音 盏 衣 声 眼 伞 古
忘 烛 花 月 泯 ,何字笑太白映 ,掠 号低 青朦莲回居士,
川火灯下灭处谈湖过垂胧首
夜似熟冰光寄世中指微间杏
空 已 唐悉 朝冷浪阴漫主义间 诗月 人尖,敛被洒后人雨 称为
古
代 诗 歌
四 首
庄
丽
莹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念动下璃星音盏衣声眼伞古
忘烛花月泯何笑映掠低朦回
川火灯下灭处谈湖过垂胧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2f609b453610661ed9f4c6.png)
登上临册
水波动荡 的样子
多么
秋风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把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意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 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 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语文何七澹年级澹上,册 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 “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 词。大海上水波荡漾,山岛突兀耸立, 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 神奇壮观。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 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 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 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 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 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 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夕 肠阳 人西 有下 天, 涯
秋思
赏析
枯枯 藤 老老树 昏昏鸦
衰亡、肃杀的秋色
这景色有没有藏着
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作者的什么感情呀?
景中有情
勃勃生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桥
流水 人家
别人的家,我的 家在哪里?
幽雅、悠闲、恬静、温馨 但是
烘托游子 思家之情。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 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远,道路之 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 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
日语文月之七年行级,上若册出其中;星汉灿烂,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88eb1952ea551810a687ab.png)
23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两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 待,让人顿生思乡之情。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逼真,叙事真 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 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 目的是“观沧海”。 • “以”字可证明。 – “以”是目的连 词。
8
讨论交流: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所思。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9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27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 虑、关心之情
•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f7b3b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3.png)
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15 古诗四首(共35张PPT)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15 古诗四首(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1958db0975f46527d3e1c1.png)
探意
4.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悲伤之 情的?
意象,简单的说就是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某种情 感的事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天涯
5.请同学们分析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为什 么透过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
“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凄凉的 氛围。
古道,在古诗词中也往往表达冷落荒凉的意思。 如“邯郸古道伤行客。”
划
天净沙·秋思
分
马致远
节
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寻情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呢? 悲伤,愁苦……
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 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 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zxxkw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 “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
人目不暇接。 “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
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
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
以: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临:登临。 竦:高高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洪: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之:助词,无实意。
互文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幸运。 甚:表程度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d30e44ff00bed5b9f31d63.png)
乡海潮 客 书日平 路 何生两 青 处残岸 山 达夜阔 外 归江风 行 雁春正 舟 洛入一 绿 阳旧帆 水 边年悬 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次 王北 湾固
山 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作者 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 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 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 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 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 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 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次北固山下
(景中含理)
感:乡书 达 洛阳 (设问)(淡淡乡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次 王北 湾固
山 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作者 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 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 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 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 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 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 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次北固山下
(景中含理)
感:乡书 达 洛阳 (设问)(淡淡乡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 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 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 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 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 挺立。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 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 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 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积累名句】
1.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
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 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诗中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
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3. 本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
有两句诗是叙述的,这两句诗
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一诗以 观字统领全 篇,先写 景,然实后写 景, 借景抒情,虚表现了诗人
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
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 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 都是紧密相关的。
诗歌品析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 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 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 的苦难生活。
曹操此篇,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又称《陇 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 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总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实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
分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借写大海的雄伟壮阔之景,抒发自己 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 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题解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 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4)遥,遥远。 (5)此寄,这首诗篇。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 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王昌龄:唐代著名边 塞诗人。诗家天子,七 绝圣手。因“不护细行” 被贬龙标(黔阳)尉 。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 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 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 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 关心之情。
海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动丛生 百草 丰茂 静 欣欣向荣 (实景)
观 听 秋风 萧瑟 洪波 涌起 动 洪波巨澜
动静结合
统领
想
日月 星汉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虚景)
3. 诗中哪些 诗句最能体 现作者博大 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 的抱负。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 愿望。
四言古诗:《诗经》
五言古诗:曹操《短歌行》
古体诗
七言古诗:白居易《琵琶行》
诗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绝句:
近体诗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律诗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
曹操
曹 操
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 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 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与曹丕、曹 植合称“三曹”。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 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 那夜郎以西!
诗文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 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东汉末年,军阀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 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 (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 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夏 率师北征。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 《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 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 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次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 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 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 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随风飘到龙标。
品诗欣赏
❖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 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家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
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 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 “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 难》、《将进酒》、《梁甫吟》、《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他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解题
❖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 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 身边,“闻” “遥”可证。
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 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 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景中见情。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 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 有热诚的关怀。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 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 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 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 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柳永 《雨霖铃》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行》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古朗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闻道 /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慈 诗文主母题
手
作者通过中对大海壮丽景色的描写, 表现了曹线,操宏伟的政治抱负,渴 望建功立游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 前途充满子身信心的乐观之情。
上 衣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还有 “诗仙”之称,著有 《李太白全集》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sè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zāi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 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 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 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 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 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 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 写。
树木丛生
实 写
百草丰茂
写
秋风萧瑟
景
洪波涌起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