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

合集下载

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取道 取道) (路——取道)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称王) (王——称王)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 ——合乎道义 (道义——合乎道义) 21.沛公奉卮酒为寿。( 鸿门宴》 。(《 21.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 寿辰——祝寿) ——祝寿 (寿辰——祝寿) 2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 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军队——驻扎) 军队——驻扎) ——驻扎 23.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 23.秦地可尽王也。(《鸿门ຫໍສະໝຸດ 》) ——称王 称王) (王——称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2.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4.名词活用作状语 4.名词活用作状语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 发芽” 示“发芽” 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 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盟约——订立盟约) ——订立盟约 赵王之子孙侯者( 触龙说赵太后》 2.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封为侯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有“ ......为 2.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 名词活用为有 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 必带宾语。 必带宾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疆界——使……成为疆界) 疆界——使……成为疆界) —— 成为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可以遇到词类活用,那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怎样才能词类活用呢?就高三复习而言,归纳总结极其重要.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2、思考:名词在什么位置上就发生了活用?


状语、谓语的位置
名词活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 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 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 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 思。
4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 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 某一新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1
词类活用(一)
名词的活用
2
怎样识别名词的活用现象


1、名词的语法功能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
+
+



定语、主语、宾语
4、表动作行为方位的名词 译为“向、往……(方向)”
5、表动作行为时间、频率 译为“在.....,每(天), 一天比一 天” 6、表动作行为态度 译为“像对待……那样” 或“当作……一样”
22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26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 养之”中的“笼”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7
译为: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规律四:结构助词“所”后面的名词,一 般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文言中的名词动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常遇到的问题。

如“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2013年北京卷)该句中的“籍”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述解释是正确的。

辨别名词动用,须着眼于整个句子,看名词处在语句什么位置。

通常情况下,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便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具体说来,名词动用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1.名词的后面直接带了宾语,特别是代词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是代词宾语“之”,这里“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2.名词前有能愿动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前面的“能”是能愿动词,名词“水”在能愿动词后,这里“水”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3.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后句名词“农”前有否定副词“不”,受副词修饰的“农”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4.名词前有状语,状语一般不修饰名词,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以说书”作“目”的状语,后面又有宾语“敬亭”,这里“目”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目视”。

5.名词后是表处所的介宾短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这种情况,介宾短语的介词常常省略。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两个“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6.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且句中又没有谓语动词,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

”(《狼》)“狼”与“洞”两个名词连用,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后一个名词“洞”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7.“而”通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果“而”的两边,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3、吾从而师之 4、孔子师郯子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
(1)副词+名词 (2)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
精兵简政 发扬光大 含糊其辞 高视阔步 光宗耀祖 涸泽而渔 独善其身 正本清源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中例子有四: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 文人相轻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古汉语 中,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动 作行为频繁不间断的意思。时间名词作 状语,主要有三种用法: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下。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之名词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之名词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之名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知识点。

其中,名词的活用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理解和掌握名词的活用,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名词用作动词。

这是名词活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当一个名词在句子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并且它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与主语之间存在主宾关系时,这个名词往往就活用为动词了。

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军队”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驻军”。

再比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蹄子”,在此处意为“用蹄子踢”。

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多种多样。

有时,名词与能愿动词、副词等组合在一起,也会活用为动词。

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与能愿动词“能”结合,意思是“游泳”。

“二月草已芽”里的“芽”,受副词“已”修饰,解释为“发芽”。

其次,名词用作状语也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方式、工具、处所、时间等。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面”,意为“当面”,是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而相如廷叱之”中的“廷”,指“在朝廷上”,是动作发生的处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意思是“用箕畚”,属于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然后,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比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使……称王”。

另外,名词的意动用法也值得我们关注。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就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为了更好地掌握名词的活用,我们需要多读多练。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留意那些可能存在活用现象的名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和理解。

同时,通过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左右欲刃相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广州市第十七中学赵辉【学习目标】1.了解词类活用的高考考点。

2.通过学习,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3.运用规律解答试题,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2.运用规律正确解答试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完成相关资料的阅读,以及完成相关练习。

【学习用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前一阶段我们在复习文言实词过程中,有同学发现: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义,其基本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们在句中临时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这一现象。

二、点击高考考点第一步:明确考点——考什么?《考试大纲》规定: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注意】《五·三》P160:“2005年取消了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考点的限制。

”第二步:命题形式——怎么考?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翻译下面的句子: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薄,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2008年山东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饵: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吃)2007年海南·宁夏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城:名词活用为动词。

开始在这里构筑城墙,城墙长十三里。

)第三步:小结。

词类活用已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虽不单独设题考查,但无论是选择还是翻译,都已隐性地考查了这一考点。

三、了解词类活用的大概类型四、研讨预习题目,探究名词活用规律第一步:检查预习作业(A组题)检查形式:每一个学生负责讲一道小题,不会的同学可由会的同学帮助解答。

最后按照其活用的用法进行归类。

检查目的:了解学生作业情况以及对已往所学名词活用的掌握情况。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的意动用法 • 名词活用的识别与判断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现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原本是形容词,表示颜色,但在这 里用作动词,表示“使江南岸变绿” 的意思。
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 这里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绿 色”,但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使江南岸变绿”的意思。
副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突然出现”中的“突然”原本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地”,但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出现得突然”的意思。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表示“使江南岸变绿”,而不是表示“绿色的春风”。
0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的定义
名词意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谓语时,表示主语主观上 把宾语当作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强调一种主观感受 或认知。
例如: "吾从而师之" (《师说》)中的"师",就是名词 意动用法,表示"我把他当作老师"。
通过词义变化判断
要点一
总结词
词义变化是判断名词是否活用的直接证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如果一个名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且这种变化符合语言发展 的规律和趋势,那么这个名词很可能是活用为其他词类。例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名词“绿色”, 但在句中作为谓语表示“使江南岸变绿”,词义发生了变化, 因此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的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衣锦还乡。

(衣:穿衣)2. 风正一帆悬。

(风:顺风)二、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蚕食鲸吞。

(蚕、鲸:蚕一样地吞食)2. 燕雀处堂。

(燕雀:比喻敌人)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根深蒂固。

(根:扎根)2. 厚积薄发。

(厚、薄:积累丰富和积累少)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大雅:高尚的人)2. 聪明正直。

(聪明:聪明智慧的人)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状语的语法功能。

例如:1. 风餐露宿。

(风、露:在风里吃,在露天睡)2. 车载斗量。

(车、斗:用车子装,用斗量)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后面接宾语时,不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了影响或结果。

例如:1. 栗斯惴惴,生之者甚少。

(生之者甚少:使人活下来的很少)2. 损己利人。

(损己利人:使自己受损失而使别人得到好处)3.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使璧完整地归还赵国)4.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使羊丢失后再修补羊圈)5.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6.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使汗毛竖起,使骨头发冷)7.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安静下来)。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今天来讲一讲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一般动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名词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野、蛇”都是名词,“野(郊外)”是主语,“永州”是“野”的定语,“蛇”是“产”的宾语,这些这是名词的常用法。

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名词还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如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下面来梳理名词作“一般”动词词类活用的十种情况。

一、名词带宾语举例: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分析:这里的“籍”(原意是书籍,名词)用作动词,后面“吏民”是宾语,意思是“官吏和百姓”,整句话意味着为官吏、百姓编造名册。

可以翻译成:登记官吏百姓户口。

二、能愿动词+名词举例: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分析:“王”本来就是“君王、大王”的意思,是名词,前面带能愿动词“欲”(想要)。

“王”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读wàng。

整句话可以翻译成: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

三、名词带补语举例: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分析:“军”(原意是军队,名词)带补语“霸上”,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可以翻译成:沛公在霸上驻军。

说明: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上句中“军”意思是驻军,就是述语)的成分,与述语之间存在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上句意思沛公驻军在霸上,“霸上”就是补充说明驻军的目的地。

同时也要说明:这句话还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完整的应该是“沛公军于霸上。

”同时还要说明:这句话也是状语后置。

“于霸上”本应放在“军”前,是沛公于霸上军,现在放在“军”后了。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和"锐"是兵器,可见也名词化了。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1)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愚公》)(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促织》)"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平险"的"平"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险"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

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2)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3)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4)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quot;(《崤之战》) "生之"是"使我生"," 忿恚尉"是"使尉忿恚"," 勤民"是"使民劳累"," 闲敝邑"是"使敝邑闲",都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够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份。

如:籍吏民,封府库。

军霸上。

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

所字结构所后必然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址。

令吏人完客所馆那个地址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

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成动词。

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

后是方位名词在那个地址翻译成落在后面。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

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一般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刻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 ,时刻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天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

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以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

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看成教师。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黑龙江省海伦一中吴秀坤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四种词可以活用,那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2、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目示意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二)名词的意动用法1、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菅,茅草)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使……长肉3、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下使……下来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为王(四)名词做状语Ⅰ、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向潭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如游蛇那样蜿蜒,忽隐忽现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听从号令,带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跟从(陈涉)起事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④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那个秦国,是抛弃礼仪却崇尚用敌人头颅邀功的国家啊。

(他们)用权术驱谴它的学士,像对待奴仆一样地役使它的百姓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注意】《五•三》P160: “2005年取消了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考点的限制。

”第二步:命题形式 ---- 怎么考? 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翻译下面的句子: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薄,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2008年山东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饵: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吃)2007年海南•宁夏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城:名词活用为动词。

开始在这里构筑城墙,城墙长十三里。

) 第三步:小结。

词类活用已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虽不单独设题考查,但无论是选择还是翻译,都已隐 性地考查了这一考点。

三、了解词类活用的大概类型I 使动用扶II 活用为狀请I -|丽1[ g 动用江II 活用:I 活用为屯词/I 便动用袪I活加|、|盍动用法I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1. 了解词类活用的高考考点。

2.通过学习,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3.运用规律解答试题,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1.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2.运用规律正确解答试题。

【教学步骤】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义, 其基本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这一现象。

二、点击高考考点第一步:明确考点一一考什么?《考试大纲》规定: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广州市第十七中学赵辉【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相关资料的阅读,以及完成相关练习。

【学习用时】 1课时一、导入:前一阶段我们在复习文言实词过程中,有同学发现: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它们在句中临时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四、研讨预习题目,探究名词活用规律 第一步: 检查预习作业( A 组题)检查形式: 每一个学生负责讲一道小题, 不会的同学可由会的同学帮助解答。

其活用的用法进行归类。

检查目的: 了解学生作业情况以及对已往所学名词活用的掌握情况。

归类整理: 一般动词: 1、4、6、8、10、11、16、18、19 使动用法: 514 、 20注意落实】要求学生将归类立刻整理在练习旁边。

第二步: 激趣、提升A 组题已经告诉了我们哪些字是有词类活用的,并且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是名词的词类 活用; 而且这些例句大多选自于我们学过的文章, 所以做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 但是高考却 不会这样考,它既不会给出明确的指示, 也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词、什么活用,这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去分辨。

下面请同学们看 B 组题目,看看我们在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能否 完成以下任务:①你能找到哪些活用的词语?②能说出具体词义吗?③具体的用法, 说出来吗?④哇!你竟然还可以总结出一点规律注意: 限时 5 分钟, 没必要把全部的词类活用的字找出来, 关键在于悟出一点名词活用 的规律出来,可以参考 A 组题进行寻找。

第三步: 学生活动, 5 分钟限时完成布置的任务注意:①教师应不断提醒学生此任务的关键目的,积极引导学生朝既定的思维训练目 标靠近。

②教师需要在巡查时及时给予有益的引导和激励, 解打好基础。

第四步: 展示思考成果此阶段学生进行自己思维成果的展示,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当进行恰当、 适时的点拨;发言有不同见解的要进行鼓励。

自己找出的规律要进行简要的板书,给学生以成就感的同时,也给学生以规律的梳理。

第五步: 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寻找(也就是对学生的思考)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机会进行拓展阅最后按照意动用法:活用作副词(作状语) :2、3、7、9、12、 13、15、17你还能为下一步学生进行大胆地发表见对学生发现的规律, 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够严谨的要及时指出疏漏; 学生对同学的注意: ①此阶段是全课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在这一阶段进行形成 并且要彰显出来,所以教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等待、宽容,以及适当的帮助。

②教师对学生》 P74、 75 页中关于名词活用的相关内容。

(课 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课外的阅读是无限的, 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动力, 使学生下课后乐 于、勤于进行阅读与思考的深化。

) 五、布置作业 1.完成C 组练习。

2.阅读《备考指南》、《五•三》上关于名词活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 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但我深知亲身践行却是十分困难。

本节课正是 为践行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而设计的。

反思一: 讲高三的词类活用复习课,不能回避词类活用的规律。

但这些规律理论性较 强,讲起来比较枯燥,对于我们学校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可说费时费力又不讨好。

如果按 照课标前的教学方法来讲, 课堂上十有八九会出现学生听一半, 不听一半, 听到一半倒下一 大片的壮观景象。

因此, 在教学中, 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有的份内的考虑, 正如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一样, 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学生是否满意课堂中有所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因此我在这节课上, 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 个学生学习的环节:①课前预习,不会太难,学生稍加努力便可顺利完成。

这是进行下一步学生在此阶段会对旧知有点亲切感之余, 又有点对旧知居高临下的自豪感。

②课前的练习是 否正确, 统一认识时让学生的讲取代教师的权威答案。

由会的学生帮忙解答: 不会的会因同伴的成功而自惭进而自我激励 (且是在课堂公开的情境 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此种感受) ;起来帮忙的学生也肯定是信心百倍的,自豪之情随之而 出。

可见,稍稍变换一下说的主角——由教师说变为学生说——其教学效应就发生了微妙的 变化, 且对学生的学具有相应的推动作用,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只有当学生遇到真正的 困难时,老师才出来扶上一把,解释清晰,点拨到位,发挥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所以这一环 节突出的同样不是教师的教, 仍然还是学生的学、 学生之间的互学, 仍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 体地位。

③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做 B 组题时的5分钟限时思考与互相交流。

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思维的紧张期、困难期、 迸发期。

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导下,要参照 A 组题并要 积极调动先前的旧知储备,寻找一些抽象的规律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一类学校的学生而言, 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学生只有在这一环节突破了这一困难、 依靠自己跨越了这一障碍, 其能 力才会因此真正得以锻炼, 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这一环节, 绝对不能 越俎代庖, 剥夺学生的思维锻炼机会。

但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 给困难的学生指出一些帮助 思考的方法, 告诉他们摘取胜利果实的梯子在哪里, 要自己动手去搬。

如上课时我发现许多读:请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此处满 意指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使自己的思维有所发展)直接决定着我们教学的成败。

让学生在 构建了几提高的必备基础。

这一环节是学生唤醒旧知、使用旧知的自主学习阶段。

温故而知新, 想必答对的学生有成就感, 不会的学生可学生可以在B 组题中很快地找出活用的字词,而且一个劲地去做,我就及时提醒学生,不应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最低级别的题目上,而应该去深入地思考一下规律性的东西,避免了学生只会盲目做题;学生思考了,但觉得无从下手,就提醒学生刚学过的推断词义的语法分析法,可以试用一下,看能否有所进展;有个别学生找出一点规律了,就故意用稍大一点的声音称赞他好厉害,对他进行激励,也对听到这句话的学生给予刺激,使他们乐于更投入地去思考;其实这班也大把聪明人在,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的他们,脑袋瓜转得特别快,找出一些规律来是不用太费神的。

事实上,就连我原以为教师讲都挺难理解的规律,他们都能感觉到,虽然语言表述得不够好,但促使他们思维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却已经达到了。

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用好《备考指南》。

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P74、75 页内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内容。

他们一读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课堂上总结出来的规律,课本上也是这么说的,这又会给其激励,并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本。

以上四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或者说是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置于教学的首位而进行设计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终极目标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忽视知识的积累。

从整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学生思维得以训练、发展,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反思二:这节课上得很顺利,一要归功于学生积极的参与,二要归功于平时民主的教学关系的形成。

在学生交流名词活用规律的环节,有一学生说:老师,你刚才说错了,不是所有的名词加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都活用为动词,你看这条题中的‘臣'不就是‘使,,臣服'的使动用法吗?”这位学生一说出前半句“老师你错了”我就非常开心,因为往日说我错时,往往就是他们非常专注于学习之时,他们根本不会担心说我错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即使是在公开课上也一样会说我错,我开心是因为这家伙思维很严密:引出了学生的严密的思维,这不正是我的一大功劳吗?我更因为有了这个机会,可以把另一种规律类型引导出来,让学生知道两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不能简单地就只认为做动词,它还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名词做状语”的复杂情况,让他们深刻地领会到思维严谨的重要,稍一疏忽,便可能出错。

有这种好事,怎能不乐?试想,没有民主关系的形成,学生发言顾虑重重,又怎么会有这种思维的火花迸现?反思三:这节课的不足在于教学设计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关系处理不够好。

第一,在设计时,本打算在学生探究名词活用的规律后,用课件进行小结,所以在学生发言后并没有及时总结出来。

课后回过头来想,其实在每一个有价值的规律被学生发现后,如果能够用粉笔及时地、简明扼要地、分条总结在黑板上,不仅可以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而且为更多的置疑提供更清楚地依据,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有令人期待的发言。

课堂已经生成的非常有利的情境,我却没有把握住,不失为一种遗憾。

第二,在点拨学生理解名词的活用时,知道让学生明确词义、用法,但忽略了让学生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词不离句,用理解句意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义、活用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惜在课堂上没能明确地进行这一问题的点拨,也是遗憾啊!铃声响了,生言未尽,师言亦未尽,将长长的思考留给课外,我想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吧!若要问我,为什么可以如此,我想我的反思已告诉了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