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解析】B. 无奈、悲愤的情感。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一」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戍鼓”在诗句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边秋”是如何描绘季节的?它与诗中的哪个意象相呼应?3. “露”在这里有何象征意义?它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4. “故乡”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诗人情感的?5. “分散”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它与诗的主题有何联系?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请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露”与“月”这两个自然意象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
3. 请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
4. 请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如何突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______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解释这句诗的意境。
2. “露从今夜______,月是故乡明。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分析这句诗中的对比手法。
3. “有弟皆______,无家问死生。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讨论这句诗中蕴含的悲凉情感。
4. “寄书长不______,况乃未休兵。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阐述这句诗对战争状态的批判。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详细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具体分析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两句诗句进行深入赏析,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魅力。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0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成诗的意境。
八、主旨剖析(10分)请深入剖析这首诗的主旨,并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 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背
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之人
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他产生了强烈的忧虑和思
【答案】 A
7.正确的两项是___
【答案】 DA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
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
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
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
就是“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
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
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点明时令,既实
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
情感,
故乡的思念
忧虑和挂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望月转入抒情
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 普遍遭遇
对比
思念
人生感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想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对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 情,给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三、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
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范本模板】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
C。
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
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E.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16。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解析】
15。
B(B项中“客观实景"理解有误,这两句所写的白露、月亮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只有故乡的最亮,可见两句中的景为虚写)
16.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3分,意对即可)。
《月夜忆舍弟》选择题、简答题
《月夜忆舍弟》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解析】B. 无奈、悲愤的情感。
二、简答题: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月夜忆舍弟》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③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内涵。
“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
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
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参考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参考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在这首诗中,舍弟是指谁?他曾经和杜甫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舍弟指的是杜甫的兄弟杜審言。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放牛,情同手足。
但杜審言因为劝谏权臣致仕,被贬为湖州司马,后因不满藩王生活而自杀。
2. 诗中的“人困黄沙百战死,马饥黄草连篱啸”是怎样的意境?这两句话写出了唐朝战乱时期的惨状,充满了血腥和惨烈。
士兵们在黄沙中陷入疲惫和饥饿中,草连篱啸的形象描写了马匹和人的悲鸣,营造了一种凄凉感。
3. 杜甫在诗中所写的月夜是怎样的?他对舍弟怀念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月夜是静谧的,但杜甫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思念。
他在夜空之下不停地想象兄弟的存在,回忆他们一起成长的种种经历。
二、简答题1. 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杜甫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已故兄弟的哀思和思念,也表达了对战乱和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2.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深挚和珍视。
三、解释词义1. “凄凉”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凄凉,形容冷落、寂寞、悲哀,表示悲痛万分,感觉荒凉或寂寞。
2. “永别”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永别,是永远分离、不再见面的意思。
指和某人要分别而且无法再见面。
四、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回答不少于50字)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兄弟逝去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乱和群体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诗篇间穿插了对唐朝乱世的描绘,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沉痛和所带来的后果。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历史的压力,这既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月夜忆舍弟》赏析习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
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
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
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
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
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
“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南等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
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1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舍弟”是对他人称自己的弟弟,“忆”字点明情感。
B.第二联写今夜露水白,故乡月亮明,都是写自己所见之景,写出秋夜的静谧美好,借景抒情,抒发虽在战乱中,仍逢良辰美景的喜悦。
C.第三联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情感。
D.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1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3分)
答发:
11.B
12.思乡(1分)思念亲人(1分)对时局的感伤、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1分)。
《月夜忆舍弟》选择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选择题及答案《月夜忆舍弟》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原诗】XXX断人行,XXX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XXX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XXX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XXX,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题】选择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XXX断人行,XXX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XXX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XXX,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髦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墨客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安然面临生离死此外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墨客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想社会安定的宿愿。
月夜 杜甫_杜甫《月夜忆舍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月夜杜甫_杜甫《月夜忆舍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文学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阅读练习三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
班级:姓名:
《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分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
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3、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4、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