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外汇储备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额外汇储备研究论文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体现着一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处于外汇匮乏时期1979年国家外汇储备仅为8.4亿美元,而在1979~1989年间,外汇储备年均35亿美元。此后,外汇储备快速累积,规模不断扩张。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截至2006年7月末,外汇储备规模达9545亿美元,年底突破万亿美元已无是念,7月当月新增134亿美元,前7月新增1356亿美元。外汇储备多,是国家实力强的象征。但是,外汇储备规模绝非越高越好,外汇储备持续攀高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失衡发展,蕴藏着各种经济风险。高额外汇储备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各方在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储备风险和收益、管理及使用等问题上展开广泛讨论,并引发对贸易增长方式、外资政策和外汇管理机制等的思考。

高额外汇储备积累之因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贸易顺差和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资本顺差,双顺差格局反映了中国外部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高额外汇储备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奖出限入的成功经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利用FDI的政策,外贸顺差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加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外贸逆差之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2000~2004年贸易顺差在226~321亿美元之间波动。2005年,贸易顺差额呈现爆发性增长,达到1018.8亿美元的高水平,比2004年增加697.8亿美元,增幅高达217%。2006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继续高速增长,1~8月实现顺差9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8月进出口顺差达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7.4%。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也稳步上升,2005年高达603.2亿美元,比1990年的34.9亿美元增长了16倍。2006年1~8月,中国吸引FDI达371.9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5年中方协议投资额仅为69.5亿美元,约为FDI的1/10。

在贸易顺差的形成方面,长期以来,中国贸易走的是粗放增长之路,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的扩大。这种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以数量增长为主,出口商品规模不断膨胀但获益颇低。从商品结构来看,“两高一资”产品即高能耗、高污染、

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数量仍偏高。中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并被严重低估,不能够完全反映中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从贸易方式来看,“两头在外”主要赚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占据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内生性出口增长能力欠缺。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顺差,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1~8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141.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2.4%。加工贸易顺差为1112.3亿美元,是同期一般贸易顺差的2.5倍。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原先设在亚洲其他几个国家的加工出口产业大量转移到我国,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被加工装配后出口,而这些均被计入贸易出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虚增”。从贸易企业性质来看,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2006年1—8月,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高达494.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2.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FDI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倾向,这将导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又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

在资本顺差的形成方面,鉴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国选择了吸收FDI的引资政策。通过采取各种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措施,中国已经连续15年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土地清理整顿等因素,近几年以来FDI增速有所放缓。但鉴于中国吸引外资水平已经处在较高的基数之上,因此其仍为构成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中国市场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投资将成为FDI的新亮点。中国吸收FDI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由于存在认识误区和不当的政绩评价标准,某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不计成本,不顾资源环境条件,未从引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角度出发,盲目追求数量,投资合作水平和质量低下。另外,汇率升值和产业升值预期造成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成为新增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以2006年1~8月为例,排除贸易顺差和FDI因素,估计尚有二、三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热钱流入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虽然增加了资金的融通性,但纯粹的投机资本隐含着经济风险,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到

时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具有极大的波动性。从总的趋势来看,外贸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率基本稳定,而资本流入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在上升。

双顺差的外部失衡背后,高额外汇储备表现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国内经济部门间发展失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能够创造外汇的制造业部门过度发展,不能创造外汇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则发展相对滞后,这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持续膨胀,并替代和减少相关产品的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服务业长期以来产业化、商业化运作不力,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60%~70%之间,而中国仅为40%左右。其次,储蓄过高而消费不足。消费既能消化过剩产能,又能扩大进口,但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差距大等诸多因素,居民消费不足或不敢消费。1990至2005年,中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同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三高”的局面。储蓄率从1996年占GDP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巨额外汇储备隐忧凸现

第一,影响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央行频频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扰动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中国2006年前7个月新增外汇储备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8000多亿人民币。这加剧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和FDI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国际社会中人民币升值呼声愈演愈烈。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涨,将刺激短期和投机性资本流入,进而造成过度投资,反过来会使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高额外汇储备一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热钱涌入一更高外汇储备的恶性循环。

第三,外汇储备面临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两大风险。中国作为自身需求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