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安昌大和小学许嘉栋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
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
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
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
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
面对这样的窘态,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
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相关推荐《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精选3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篇1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 “守住教育的重心” “一厘米之变” “教育中的习以为常” “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 ,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
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
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
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
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
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
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10篇)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10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篇1在放暑假前,我在整理自己的办公桌时,偶然发现桌上还有一本崭新的书,原来,这学期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
于是,借着这次放暑假的时间,我鼓起了勇气把它带回去读。
在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中,说到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
每当我翻开书时,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书中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阅读后,我一直记忆犹新。
现在在写读书心得时,我又想到这个案例,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
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
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
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
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是林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只会揪出这几个男生臭骂一顿,然后要求他们把黑板擦拿下来,接下来,才继续上课,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这样做,但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他们的上课情绪就会收到影响,老师的情绪也会不好,恶作剧的那三个男生也不一定会得到教训,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篇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经典)7篇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
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
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
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2024年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读书是一种享受。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大师对话。
以前觉得这句话很平淡,现在,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后我感触颇深,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读书的根本在于读出自我,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细节的力量。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只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认为教育的细节就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善解人意的教育方法。
把教育细节落实到位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从教育细节出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
“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
”朱永通先生在《教育的细节》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教育细节的关注和对教育行为过程的反思。
教育是一项非常细腻的工作,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因此需要我们教育者用耐心、用细致去守护学生,用爱心去浇灌学生,从而让学生开出灿烂夺目的花朵。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知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
’”受了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的启发,我在给学生讲课时,更多地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不把学生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听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把他们当成有思想、有想法的个体。
平时布置学生背诵道法知识点的时候,注意学生背诵的细节问题,让学生分层背诵,利用优生带差生的形式反复背诵。
当学生犯错了批评时,一针见血,指出错误的关键,一次性教育到位,然后鼓励其找出错因,“对症下药”,并不断鼓励他从细节小事入手,仔细审题、做题,以至全对。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细节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有可能是我们不经意间的一次表扬,也可能是上课无意间眼神的碰撞交流,又或许是课下一次平常的肯定或关怀……这些小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
教育的细节读书笔记
教育的细节读书笔记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书笔记【篇一】自从学校启动“读书月”活动以来,我研读了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翻开书,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阅读《教育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细节力量之磅礴,书中朱教授讲述了很多生活的案例: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有他担任校长期间的治校方略。
朱教授剖析和研读这些案例时,把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操作的创新紧密结合,观点鲜明,理念新颖;在讲述时,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当头棒喝,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嗤之以鼻,但都能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年初朱教授来我校讲学时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书上又提到这个案例,我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
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
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
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
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今年4月中旬万宁市第二中学就发生了一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拳打脚踢的事件。
起因是学生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发现并叫醒,而学生不满随手拿书砸向老师,进而爆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篇一」第一次借到这本书,只是轻慢的浏览了一下,没什么感觉。
当这本书再次传到我手中的时候,这么一本书不看那不是浪费吗?当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书中讲述的全是教育细节,细节中见精神。
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灵,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唤醒青春的激情,唤醒年少的斗志,唤醒深埋心中的正义心醒了,就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心醒了,就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心醒了,就会扬长避短教育就是要唤醒,就是要唤醒心灵。
第一辑:唤醒心灵需要智慧有了智慧,教育能柳暗花明;有了智慧,教育能曲径通幽;有智慧,教育能润物无声。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丰富的教育理论作经,以健全的人格、深广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为纬,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为学生"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鲁迅语)奠基,酿造出一杯杯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第二辑:唤醒心灵需要爱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生命。
这份真爱来自于人性,更来自心灵。
这份教育来自责任,更来自天职。
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教师的爱,无处不在。
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手执爱的钥匙,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迎接我们的将是鸟语花香。
第三辑:唤醒心灵需要生活充实学生每天都有事情可做,每天都有事情能做,学生还会惹是生非吗?还会打架斗殴吗?我觉得不会,学生生活的很充实,生活很丰富,谁愿意落个不良学生的罪名?所以,作为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
他能,让他多做题;她行,让她学会当堂内容;他弱,让他钻研简单问题。
他热情,就发挥他的热情,就鼓励多为他人伸出援手做贡献;她活泼大方,演讲时就重用她;他威信不小,就让他为班级负责;即使他什么也不会,你也能从班级中为他找到一个管校服、抄送宿舍分数的活儿"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在负责任,这样他们惹是生非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甚至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理性对待生活。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四月,我们阅读了朱永彤老师的专着《教育的细节》。
这本书取材于教育过程中的生活细节,深深地启发了我。
教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些美好的教育细节,如春雨一般,陶冶着师生的心灵,连接着师生的心灵。
朱老师说:“总有老师有独创性,基于爱和尊重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位子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 提到:学生迟到,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它就像一张试卷,可以快速检测出不同教育行为背后的黄金价值。
对于迟到的学生,多数教师采取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
比如有一次迟到,你就做班级志愿者,帮助当天值班的同学打扫卫生,或者在班会上讲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处罚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朱老师去河南郑州听课,发现这里的学生迟到了,但他们从来不打电话报告,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影响上课进度。
全部。
微笑。
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万念俱灰》。
文章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回家告诉父母,上舞蹈课时,C老师不允许没有穿舞鞋的学生上课,只能在场边练习。
没有带舞鞋的学生受到严厉批评,但有些人会忘记带舞鞋上课;另一位W老师面对没带舞鞋的学生,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走出了储藏室。
给这些孩子找一双大小差不多的舞鞋,并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买两双舞鞋,一双放在书包里,另一双留在学校。
没有学生忘记带舞鞋。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观念下,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激起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可低估的人文因素。
朱老师在《如何与孩子交谈》一文中提到: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说话者无心,听者有心。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孩子交谈的方式。
师生互动中,老师一句暖心的话让同学们信心满满、充满力量。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doc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读《教育的细节》有感篇1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里面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吸引。
“把你送到小班去”“对你真棒的质问”“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边。
特别看到“为什么她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举的这个例子很贴近生活,里面老师的做法其实是有普遍性的。
老师们因为碍于日常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所以很难有时间心平气和的去和这样的孩子交谈。
看了这本书,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没时间,还是自己对孩子没有真心的接纳。
环节时间紧凑不是客观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
让孩子怀疑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否真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许这些孩子就是被我们无形中加倍的放大了这一个缺点,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
看来真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以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了对待孩子。
其实这些动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细、谨慎。
我们应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想要改变自己缺点的信心与勇气。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一个个的细节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确实是我们一线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错误。
书中的“细节透视”对每个案例都进行简单的理论阐述,剖析了细节背后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小细节,大学问的魅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篇2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
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
*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
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
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最近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感触颇深。
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小故事,揭示了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书中提到的很多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随口而出的评价,都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价值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让他回答了问题。
但当这个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随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就是这一句话,让这个学生从此再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了。
这个故事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许我们认为只是一句无心之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教育的细节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上。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帮助,鼓励他们逐步克服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长和进步。
在班级管理方面,细节同样重要。
一个整洁有序的教室环境,可以让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一套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
而这些细节的落实,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去思考和设计。
比如,如何安排班级的座位,既能保证公平,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制定班级的奖惩制度,既能起到激励作用,又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其实都蕴含着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推荐(3)篇2024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推荐(3)篇2024年〖《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第【1】篇〗最近,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的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
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
”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
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
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
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
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一
细微处见真心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一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感触颇深。
朱永通,福建东山岛人,现居厦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记者、编辑。
独立教育研究者,教师阅读推广人。
已出版教育专访集《做幸福的好教师》。
曾应邀赴全国各地教育机构、中小学及幼儿园做教育专题讲座。
这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的平实述说——在常识的框架内,说出教育的本质;以敏锐的眼光,透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读此书,您会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您会有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教育的细节》文字平和——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直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真实、深刻的“侧写”。
《教育的细节》认为细节背后是大故事,蕴藏着深刻的教育秘密,讲述了教育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全书共分五辑——“活在观念
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
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道出鲜活案例中蕴含的思考和启示。
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观念”是第一辑的主题,也蕴含在其他各辑的论述中。
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人的行为的方向。
哈耶克指出,哲学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用一般观念影响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用根据一般观念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影响大众。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教育更是如此,
人生观决定了教育观,一个时代的教育状况背后必有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价值取向。
基于这个理由,我本人一直认为,要革除中国教育当今的诸多弊端,关键在于正本清源,澄清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导的细节》读后感泰安第二十一中学陈丽霞拜读朱永通师长教师新作《教导的细节》,感想尤深.这部书是深刻教导现场多年不雅察和思虑的结集,“披发着亲热的土壤气味”.这部作品是一个自力教导研讨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陈述,说出了教导的本质,是以灵敏的眼力,透视了教导行动中的真善美和虚伪丑.读完之后能了了什么是好的教导,什么是好的黉舍,什么是好的教师,感触感染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镇静和力气.整本书没有精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注视于教导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导现场,为教导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感想最深的是书中《平等不雅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师长教师问好,师长教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颔首,是不是小事?小到不成能影响黉舍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暗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落的细节;某数学师长教师偏心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憎恶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师长教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滋润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很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斟酌这么小的事……作者若无其事地真实记载这些年他在教导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黉舍文化》,谁人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苦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贱——在当下充满“荒谬”的中国教导场,让人啼笑皆非的工作太多.如许的工作我也经常看到.听到,很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抱怨时,我发明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力所不及.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师长教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蔽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品给新师长教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合意孩子去送礼品.晚上孩子把工作告知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品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今后如安在这位师长教师“手下”进修.生涯而担忧.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导消失一些误区比方,疏忽进程,疏忽道理,疏忽他人的情绪和感触感染,遇事不及思考,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便的教导细节中灭掉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识.如今读读朱师长教师的作品,我发明,这个问题其实也表现了很多师长教师,日常平凡对一些教导细节的疏忽,个中包含对学生心坎的细心不雅察,逐渐的导致本身累积了一些教导的“恶习”,生出很多“反教导”的行动,灭掉学生的本性,这其实是极为恐怖的,教导方法办法的选择很多时刻取决于对细节的不雅察与融会!朱永通《教导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不雅念里”“守住教导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导中的习认为常”“过有思虑的较教墨客涯”,文字虽很朴素,却正如收集评论的那样“能穿透魂魄.表现育人聪明”,确切是一本教导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三篇-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三篇-读书心得体会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一“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对幼儿园的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传递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对稚嫩而敏感的幼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书中的每一个事例都很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以下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正话”为何总要“反说”在这个案例中对于幼儿不好的行为,教师想运用过了“正话”反说的方法制止一些幼儿的不好的行为,如:当活动中有幼儿在说话时,王老师说:“还有谁没有做好?还有谁在那里说话?”幼儿暂时安静了一会,又开始说话。
当一名幼儿将绘画作品画到桌子上,王老师说“你真够可以啊,都能在桌子上作画了,行为艺术啊!”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其它的小朋友也学着在桌子上乱画。
在案例中教师说的这些语言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老师也会说出上面的话语。
在案例中这些语言明显是无效的,并没有达到效果。
那为什么我们还会说呢?在这本书中进行了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对幼儿说话随便,很少考虑自己说出的话对幼儿的身心影响。
教师的心情处于消极状态时,会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对于幼儿而言,6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理解反语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小班中班的幼儿,他们很难理解反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我的感悟:教师在指导幼儿教育行为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信任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要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要正话正说。
老师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的指导幼儿的行为。
二、你终于做对了这是一个操作活动的案例,活动中幼儿操作时教师没有关注指导幼儿,而是忙于给完成的幼儿贴一朵小红花。
当有一个能力弱的幼儿操作空白的时候,教师没有通过提问进行指导,而是运用表情暗示,让这个幼儿最终完成操作。
最后,老师还说了一句“你终于做对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在案例的后面却反映了教师的理念及行为。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篇《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
”“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
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
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
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
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
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
”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
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在《教育的细节》这本书中,朱永通老师通过自己女儿的教育故事,穿插鲜活真实的教育案例,以教育观察者和父亲的身份思考和讨论了当下教育中的一些细节,通过“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五个章节,传达了他对教育抱有的仁爱理念和人文关怀。
1、特殊的座位读到“润泽的座位”这一节,相信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所共鸣,因为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须经历的,并且这项工作也能考验出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当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单数时,也就意味着势必有一个座位是单独的,让谁来单独做那个座位呢?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怎么对待班级里多出来的那个座位,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这个座位一般在讲台边上,而坐这个座位的同学一般是班级里最调皮的那位同学,久而久之,这个座位就变成了班级里的“特殊位置”,其他同学在看待这个位置上的同学时往往带有一种嘲弄的意味,“看,他就是我们班的坏孩子,只有不听话成绩不好的才会坐在这里”,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以及性格塑造都不好,如若轮换着坐这个位置,家长又会有所不满,如何排座位,才能既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又不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呢?2、润泽的座位在这一节中,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做法,只有在一周中表现最好的同学才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并且时间不能太长,只能坐一周。
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位置就变成了接受表扬的位置,不但学生愿意去做这个位置,家长也纷纷鼓励孩子好好表现,努力争取坐上这个位置的机会。
赞叹之余,朱老师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喜新厌旧是有人性根据的,更别说还在成长的初中孩子了,他们的“喜新厌旧”比之成人更甚,他们对于新鲜的、陌生的、新奇的东西往往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而让他们每周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也恰恰符合了孩子们找寻新鲜,追求刺激的心理,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座位也配合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爱臭美、爱炫耀的小心思,它能够激发出正向的积极的能量。
初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初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读了序和前五个章节,这部分内容让人深有感触:
“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
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
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
更糟糕的是,即使到了这
个时候,她们也仅仅把她当做为她的错误辩解的借口。
”
著者朱永通老师提到了【观念】的问题,一下子就让人从现状里惊醒:一方面,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和名声是观念,就像家庭只追求成绩和“别人
家孩子”一样。
无形中给很纯粹的教书育人这件事增加了许多功利性。
这
种观念下,不是教育孩子,是改变孩子。
把孩子的天生的独特性改造成玩
偶一样的统一、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下的教育,秉持这老一套的方式
方法,用自己“擅长”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
就是很差,自己是什么也做不好孩子。
这旧【观念】,害了多少人啊!
细思极恐,教育这件事,小了关乎家庭个人,大了关乎家国兴衰。
不
破旧【观念】,难育新希望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2016-08-29
暑假里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
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
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
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
在2013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经撰有《语文课堂:教师引导拒绝先入为主》一文,剖析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
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
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
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
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
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
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
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
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
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
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
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
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
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