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病理学 第12章 DIC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课件-DIC(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课件-DIC(病理生理学)
严重组织损伤等
DIC发病机制
大量TF入血 Ⅶa-TF复合物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缺氧、酸中毒
严重感染、内 毒素、抗原抗
血管内皮损伤
体复合物等 抗凝血功能
激活Ⅻ
(+)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PGI2 NO
ADPnase
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 障碍\溶血性贫血
➢分型(自学)
•按DIC发生快慢分型
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
•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
代偿型、失代偿型及过度过偿型
DIC概念
致病因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增加,广泛微血栓形成
•关键: 凝血酶增加
20
肝脏
10
内 源 性 凝
K
P
胶 HK K


Ⅻa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Ⅸa
Ⅸ 传统通路


Ⅷa PL+Ca2+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病理生理学--DIC

病理生理学--DIC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碎片
图 DIC时红细胞挂在纤维蛋白丝上 (扫描电镜图,左2000,右5200 )
讲授内容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防治
1.防治原发病 2 改善微循环 3.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肿瘤性疾病
产科疾病
各种恶性肿瘤 ,如急性白血病、胰腺癌、结肠 癌等
流产、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剖腹产
手术等 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 大手术、器官移植术等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1、原因:感染、缺血、缺氧、酸中毒及高热等 2、机制:
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分期和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DIC的临床表现
DIC
出血
休克
器官功 能障碍
贫血
一、出血 (一)表现:
出血常为DIC患者最初的表现。如皮肤 瘀斑,紫癜,呕血,黑便,咯血、血尿、牙 龈出血、鼻出血及阴道出血等。
接触激活: 致病因素 →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内膜下胶原暴露 →与FⅫ结合→构型改变 →丝氨酸残基暴露 →Ⅻ因 子激活。
DIC的发病机制
(一)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 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放化疗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①血小板
胶原 凝血酶 ADP TXA2 PAF
DIC
(三)脏器功能障碍
DIC→微血管内微血栓→缺血性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2章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2章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释放

Ⅻf 激肽释放酶原
纤溶酶原
Ⅺ Ⅺa


Ⅸa Ⅷ、Ca++、PF3
Ca++、Ⅶ 外凝过程
内凝过程
Ⅹa
Ⅴ、Ca++、PF3

Ⅱa
ⅩⅢ

Ⅰa(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体
(二)抗凝血因素
正常人体内的抗凝血因素包括血管壁的完 整光滑、血流速度、吞噬细胞系统、生理 性抗凝物质(肝素、抗凝血酶等)以及纤 维蛋白溶解系统。
四、促凝物质入血
蛇毒、蜂毒的蛋白水解酶有类似Ⅲ作用又可直 接激活凝血酶原,激活凝血过程。羊水中的胎 粪、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颗粒物质入血激活凝 血过程;急性胰腺炎释放胰蛋白酶激活凝血酶 原而激活凝血过程;补体系统激活后的产物C3a、 C5a、C3b等成分也可激活凝血过程。
感染(细 菌、病毒、 立克次体、 螺旋体等)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
一、组织损伤,启动外凝过程
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产科并发症(前置胎 盘、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损伤组织,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凝过程。
组织 释放 损伤 TF
Ⅶ,Ca2+ TF-Ⅶa Ca2+ Ⅹ、 Ⅸ
磷脂
Ⅹa、Ⅸa
主要由此机制引起的
DIC在哪些科多见?
纤溶系统激活
激活凝血系 统
纤溶酶 FDP
水解多种凝血 (Y, E) 因子
微血栓形成 消耗血小板、 凝血因子
出血
3P试验:
即 鱼 精 蛋 白 副 凝 试 验 (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病理DIC

病理DIC
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 DIC的病因
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Fbn)的产物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纤维蛋白(纤溶酶)-D-二聚体
继发性纤溶亢进
器官功能障碍
DIC
-微血栓形成
-器官缺血
3. DIC的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3-1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严重组织损伤-
大手术
创伤
烧伤
产科意外
肿瘤坏死-
组织因子
释放入血-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3-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6.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贫血
@
出血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纤溶系统被激活:
内源性激活
组织坏死,外源性激活
内皮细胞合成、释放tPA增多
3.FDP形成(“3P”试验,D-二聚体检查):
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病理学dic名词解释

病理学dic名词解释

病理学dic名词解释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病理学里那个神秘的DIC!DIC 啊,简单来说,就好比是身体里的一场大乱斗!你想啊,正常情况下身体里的一切都
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血液啊啥的都好好的。

但 DIC 一来,哎呀呀,那
可就乱套啦!就好像一个原本秩序井然的城市,突然遭遇了各种混乱
和破坏。

比如说,凝血因子们就像一群原本各司其职的士兵,突然都慌乱起
来了,开始胡乱行动。

这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血栓形成啊!这可不
是闹着玩的,就像路上突然出现好多石头,把路都给堵住了。

同时呢,因为凝血因子都被消耗掉了,又会引发出血倾向!这多可
怕呀,就好像身体这个大城堡的城墙一会儿这里破个洞,一会儿那里
又漏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 DIC 呢?这原因可多啦!严重感染就可能引发它,就好像一场凶猛的传染病在城市里蔓延,把一切都搅乱了。

还有创伤、恶性肿瘤等等,都可能是导火索呢!
我记得有一次在医院,看到一个病人就是出现了 DIC,医生们那紧
张的样子,真的让人揪心啊!他们争分夺秒地想办法控制病情,那场面,真的就像在和时间赛跑一样!
DIC 可不是能小瞧的呀,它能让病情迅速恶化,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危险。

所以呀,我们得重视它,了解它,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它呀!总之,DIC 就是病理学里一个让人又头疼又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家伙!。

病理学DIC(疾病学基础)1PPT课件

病理学DIC(疾病学基础)1PPT课件
裂体细胞
schistocyte
(红细胞碎片)
Poikilocyte (DIC), Blood smear, May-Giemsa stain, x1000
29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原因与机制
•DIC时红细胞受机械力作用而破裂
*红细胞被纤维蛋白丝切割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13
DIC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14
DIC发病机制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的大量破坏
20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病生特点
继发性纤溶亢进 严重低凝状态
临床特点
严重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继续延长 3P试验阳性
21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2
➢出血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脑膜炎球菌血症并发DIC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3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DIC基本病理变化ppt课件

DIC基本病理变化ppt课件

低血容量
肝肾功能妨碍
DI C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DIC的分期
分期
凝血状态
表现
高凝期
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
消耗型低凝 凝血因子,血小板因消耗而

减少;纤溶系统激活
继发性纤溶
纤溶系统活跃
亢进期
纤溶酶大量产生,FDP形成
血液低凝 出血
出血明显
〔二〕、DIC的分型
按临床经过:
急性型
纤溶抑制物(PAI-1等)
循环 (血管内) (血管外) 止血
不凝
凝固
(正常) (异常)
血液
凝固 (血栓性疾病)
不凝 (血友病)
DIC
耗费性凝血妨碍 出血
血液凝固和不凝的双向性质
血管及各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平衡过程中发 扬重要作用。
DIC的概念
病因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
出血 休克 器官功能妨碍 溶血性贫血
蛋白质C系统
蛋白质C (Protein C, PC): 肝合成
抗凝作用:
(1)灭活凝血因子Ⅴa、Ⅷa等 (2)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构成 (3)促进纤溶;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灭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
出血
凝血物质耗费而减少 代偿缺乏
凝血、激肽系统的激活
继发性纤溶亢进
内皮细胞激活损伤释放PA 富含PA的器官缺血坏死
FDP的构成
纤溶酶
Fbn(Fbg) FX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
FY+FD FDP

12 DIC(人卫7版)

12 DIC(人卫7版)
为单链糖蛋白,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形成复合物, 灭活凝血酶,肝素可加强这种结合,使灭活速度
加大1000倍。
DIC机制
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2、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质C(PC)系统 蛋白质C (Protein C,PC): 肝合成
激活剂: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 抗凝作用: (1)灭活凝血因子Ⅴa、Ⅷa等 (2)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3)促进纤溶;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概念 • 原因和发病机制 •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 分期及分型 • 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 防治原则
DIC的临床表现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一、出血
是DIC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亦是重要的诊断依 据,最常见
特点: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渗血最常见 突发多部位出血 原发疾病难以解释出血原因 一般止血药无效 机制:凝血物质消耗、继发纤溶系统激

WBC受损: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晚 期或化疗时、严重感染等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破坏能释放组织因子或组 织因子样物质,促进DIC发展。
DIC机制

血小板激活(多为继发作用)
(1)血小板粘附:血管内皮损伤、胶原暴露→与血小板膜糖 蛋白GPⅠb结合→血小板粘附 (2)血小板激活:胶原、凝血酶、ADP 、TXA2、肾上腺素等 激活剂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介导信号 途径→激活血小板 (3)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通过信号转导,使血小板膜糖 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既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搭 桥”→血小板聚集→表面带负电荷磷脂→浓缩大量 凝
③ 血小板表面: 负电荷磷脂
Ca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多组织破坏
血管EC受损
大量 TF 入血
促进凝血
XII因子 接触激活
22
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 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细胞破坏
23
2.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凝血系统
损伤的VEC释放TF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VEC的抗凝作用降低 产生tPA减少,PAI-1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NO、PGI2、ADP酶产生减少,抑制PLT粘附,聚 集的功能降低 胶原暴露,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1)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凝血障碍 (2) 纤溶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凝血因子水解
XIIa 激肽释放酶 激活纤溶系统 子宫、前列腺、肺 变性坏死 释放 t-PA 肾上腺素或VEC损伤 合成释放t-PA、u-PA
43
出血原因 :
(3)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Fbg
A、B,XD、Y D 、E
15
凝血系统 凝血
抗凝血系统
抗凝
纤溶 纤溶系统
16
概念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 在某些病因作用下凝血系统被广泛激活而引起的以
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病理过程。由于广 泛的血管内血栓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 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临床可出现明 显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40
出血
为 DIC 最常见和最早的表现 DIC出血的特点 :
(1) 发生率高 (70~90%) (2) 多部位多类型 ,难以原发疾病进行解释 (3) 发生较突然,常伴有DIC的其他表现 (4)一般止血药物无效,须用纤溶抑制剂 .
41
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黑便 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
42
出血原因 :
凝血酶 纤溶酶
Fbn
X’、Y’、D、E’, D-dimer
44
FDP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血试验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使原本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 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DIC患者“3P”试验阳性。
D-二聚体检查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凝血酶
纤溶酶
Fbg
Fbn
休克(各种休克晚期) 血液系统疾病(血管内大量溶血)
其他(毒蛇咬伤、中暑、冻伤、溺水、电击伤等)
20
发病机制
1. 凝血系统激活 2. 血管功能变化 3. 血细胞受损 4. 其它促凝物质
21
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恶性肿瘤
分 泌 前 凝 血 物
肿 瘤 组 织 坏


严重创伤, 烧伤, 细菌病毒内毒素 大手术, 产科意外 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血病化疗放疗 缺血缺氧酸中毒
凝血系统 凝血
抗凝血系统
抗凝
纤溶
纤溶系统
4
内 胶原 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原
组织损伤释放 外
源Ⅻ
Ⅻa
Ⅻf
组织因子 源



Ⅺa
Ca 2+


Ca 2+

血Hale Waihona Puke 血系 统系

Ⅸa-Ca 2+-Ⅷ



Ⅹa- Ca 2+-Ⅴ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血液凝固过程
纤维蛋白单体 Ca 2+
纤维蛋白原
ⅩⅢ
Ⅹa或Ⅱa ⅩⅢa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为跨膜糖蛋白,活性部位为磷脂,是Ⅶ因子 的辅因子,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等恒定表达
脑、肺、胎盘含量丰富,单核及血管内皮细胞 在病理情况下才表达TF。
组织损伤、感染等可使组织因子合成和释放
7
组织因子的活性
组织
• 肝脏 • 肌肉 •脑 • 肺脏 • 胎盘蜕膜
组织因子活性(µ/mg) 10 20 50 50 2000
凝血因子、血小板 因大量消耗而减少
出血
纤溶酶和 FDP 大量生成
出血加重
35
分型
按发生速度
发生时间 常见原因 临床特点
急性
数小时至1~2天 亚急性
慢性
数天至数周
数月
36
分型
按发生速度
发生时间 常见原因 临床特点
急性 严重感染、创伤,羊水栓塞 急性移植排斥,异型输血
亚急性 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
慢性 恶性肿瘤,胶原病
作用过程
TFPI结合Ⅹa
TFPI/Ⅹa与Ⅶa/TF结合
抑制Ⅶa/TF活性
11
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 ATIII)
为单链糖蛋白,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形成复合物,灭活凝血酶 肝素可加强这种结合,使灭活速度加大2000倍。
12
凝血系统 凝血
4 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 PAI-1产生增多。
27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8
1.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 肝功能严重障碍 3. 血液高凝状态 4. 微循环障碍
29
1.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长期过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
反复感染 严重肝疾病
损害 Mo/Mf 系统功能 不能 清除促凝物质
49
红细胞通过纤维蛋白网
50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51
• 防治原发病 • 改善微循环
扩容解痉,抗血小板(阿司匹林) • 建立凝血-纤溶新的动态平衡
高凝和消耗性低凝期:抗凝剂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抗纤溶治疗
慎用或不用抗凝剂 恢复期:补充凝血物质
52
• 1. 掌握DIC的概念、发病机制、影响DIC发 生发展的因素
抗凝血系统
抗凝
纤溶 纤溶系统
13
纤溶系统
•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14
Ⅻ HMWK
前尿激酶
内皮细胞 激肽释放酶原
激肽释放酶
tPA (+)
纤溶酶原
(+)
(-)
PAI (-)
凝血酶
uPA
(+)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FDP
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酸中毒
损伤内皮细胞 凝血因子酶活性
pH 肝素抗凝活性
血小板聚集性
32
4. 微循环障碍
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 巨大血管瘤时微血管血流缓 慢,出现涡流 低血容量时,肝肾抗凝和纤 溶功能受损
33
第三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34
分期
凝血因子广泛激活 微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7
分型
按发生速度
发生时间 常见原因 临床特点
急性 休克、出血,恶化迅速
亚急性 微血栓形成, 出血
慢性 轻微或缺如
38
第四节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39
DIC 可导致四大后果: 1. 凝血与抗凝功能紊乱 --------------- 出 血 2.微循环障碍----------------------------- 休 克 3. 多器官功能障碍 ---------------------- MOD 4. 微血管病性溶血 --------------------- 贫 血
胰蛋白酶
斑蝰蛇毒 锯鳞蝰蛇毒
促凝物质
(肿瘤细胞)
激活凝血酶原 激活FX
26
严重感染引起DIC的发病机制
1 感染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 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 的表达明显减少
2 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释放血小板 激活剂,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3 白细胞激活可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 胞
24
3. 血细胞受损,释放促凝物质入血
异型输血、疟疾、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RBC 释放大量ADP 激活血小板
大量破坏 膜磷脂浓集凝血因子
白血病放、化疗 大量破坏 WBC
内毒素, IL-1, TNFa 激活 释放TF
胶原、凝血酶、ADP等 血小板 粘附激活
25
4. 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Ca 2+
Ca 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
5
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因子激活方式:
固相激活: 带负电荷物质与Ⅻ接触而激活 胶原、基底膜、细菌内毒素
酶性激活: 酶使Ⅻ蛋白缬AA和精AA之间 的链裂解
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
6
外源性凝血系统: 主要作用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
17
凝血-抗凝失衡与DIC
正常凝血-抗凝平衡
凝血因子和 血小板广泛激活
高凝状态 广泛微血栓
凝血因子和 血小板消耗
继发性纤溶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低凝状态 广出泛血出血
贫血
18
第一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
19
常见原因
严重感染 最常见
恶性肿瘤(消化、生殖系统肿瘤,白血病) 组织损伤(挤压伤、大面积烧伤、肝脑肺手术) 产科疾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多聚体
45
MOD 血液灌流 / 缺血-再灌注损伤 WBC激活 / 炎症介质
组织缺血、局灶性坏死
MOD 肺、肾、脑、心、肝
肾上腺、消化道
多器官功能障碍常为DIC的主要死亡原因.
46
肾皮质坏死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Sohmeehan’s syndr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