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先锋派小说的特点——以余华小说为例内容提要先锋派小说作为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学流派,在中国近代地文学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并涌现了余华、苏童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作品。
先锋派小说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以及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在这些先锋派代表作家的作品中,余华的作品非常能代表先锋派创作的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余华作品的分析,了解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并希望通过作家创作地心路历程,探寻和思考先锋派作品目前遇到的困境。
一、什么是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指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的文学。
特点为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分类。
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先锋派文学可分为先锋派诗歌,先锋派散文,先锋派戏剧,先锋派小说。
二、先锋小说先锋派小说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先锋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意。
本文将从先锋小说的特征、代表作品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启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先锋小说的另一个特征是审视现实和思想的深度。
先锋小说试图通过对社会、历史、人类心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揭示,来探索和呈现现实的本质。
它常常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类的虚伪。
比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冷漠、冷静和反常行为,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存在的意义。
先锋小说还常常涉及性、暴力、病态等边缘主题,通过对这些边缘主题的探索和展现,来挑战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
比如,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是一部关于性、自杀和病态心理的先锋小说,通过主人公山崎富树的自我毁灭和对死亡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先锋小说对文学创作的启发非常重要。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的束缚,鼓励作家以更加自由和创新的方式进行创作。
先锋小说提倡作家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勇敢的探索和表达,不再拘泥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这方面,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先锋小说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洛丽塔》一书中通过叙述一个犯罪者的视角,以及对禁忌的刻画,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
总之,先锋小说以其创新的写作手法和深度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引领了文学的发展方向,激发了作家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先锋小说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在创作中找到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先锋文学心得体会
先锋文学心得体会先锋文学心得体会先锋文学在中国的呈现更多的是形式的试验和语言的游戏。
作家和诗人似乎已经厌倦了古老的、传统的诉说模式,在他们正迫不及待地需要新的言说方式来找到突破口时,在时代的推动下和政策的允许下,有人从西方找到了别样的写作技巧——先锋。
先锋文学未必在内容上更新了前人或在深度上超越了前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形式上面目一新:重视叙述,是“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还有,多条线索的无序频繁交错;充分利用文字和语句的多义性,通过重组字词、调换语序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强化文学的陌生化效果;通过割裂叙述的连贯性来增加空白甚至随意地变换能指和所指;虚构与真实在作品中有意混淆、拼接,甚至把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参与文本的构成,这也就是叙述主体的若隐若现或者主动反复强调自己作为一名叙述者的真实或半真实存在,有意混淆生活常识、生活事实、艺术真实和小说内部世界的边界。
比如余华就认为,生活只有脱离我们的意志独立存在时,它的真实才切实可信。
它事实上强调了人的主观真实,也即,每个人看到的生活只是每个人自以为的生活真实,而不具备统一普遍的客观性。
所以,不少先锋小说的叙述,大多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同时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意义关联。
我们必须肯定先锋文学的时代意义。
在此,有必要首先厘清“时代”的意义。
人们常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似乎有了这句话,就可以为某个时代的一切言说找到最合理最硬气的存在依据。
其实这是夸大了这句话的能指,那么“时代”的本意是什么呢:第一,写作权力。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权力来将自己生存的时代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新鲜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演,每个时代都有前个时代不曾存在的新鲜事物发生或呈现,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给世界带来不同的面貌和影响,这些值得写进文学;第三,时代需求。
不同的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分别是唐宋元的时代需求,新文化运用、现代理性是晚清民国五四以来的时代需求,去中心、反崇高、解构等后现代性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时代需求。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第一篇: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
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
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
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
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
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
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
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
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
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小说形式,得名
于1921年鲁迅所创立的文学刊物《新青年》中一篇名为《新感觉派小说
之反驳》的文章。
先锋小说是鲁迅主张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旨在追
求新感觉、新思维和新表现形式。
先锋小说具有以下特征:
1.反传统、反旧时尚:先锋小说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
约束和束缚,摒弃了古典小说的故弄玄虚、作奸猾伪的手法,拒绝了旧时
尚的框架和限制。
2.现实主义风格:先锋小说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要主题,强调真实性
和现实性,更加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3.思想性和批判性:先锋小说关注社会的弊端和底层人民的命运,通
过小说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思考,呼吁人民觉醒,呼唤。
4.语言简洁、表现形式多样:先锋小说以铁的笔触和简洁的语言表达
独立自由、直接的思想,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使作品更加直接、生动。
5.关注美学创新:先锋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意象
的拼贴、跳跃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多维展示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
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强调个体和个体的情感:先锋小说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呐喊,强调个体在社
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先锋小说是一种追求艺术创新和社会批判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和框架,强调现实性和批判性,以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性”
论先锋文学的“先锋”味摘要:先锋文学思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在文学创作领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学创作(主要指小说创作)浪潮。
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孙甘露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瀚海》也是先锋小说中的佳作。
在当时的先锋文学中,其中的“先锋”味很重。
关键词:先锋小说起点不“安分守己”浓重色彩思辨色彩先锋小说以其更具小说本体意义的先锋性受人瞩目,把小说的文本审美和形式创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既是新时期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在观念变革和技法发展上对传统现实主义范式的一次彻底决裂,也是随后而至的以“多元化”、“个人化”、“商业化”、“边缘化”为特征的小说创作局面的一个有效过渡。
“先锋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先锋小说”更注重“形式”的探索,更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受到先锋作家的普遍认同。
“先锋小说”的起点自马原开始。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的重要冲击力是:他大胆地拒绝小说,第一次把故事摈弃而醉心于叙事,而更大胆的艺术探索是,他就连叙述事情时也不“安分守己”,不按“小说作法”之类强调叙述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过渡;也不按叙事要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当然,他压根儿就鄙视“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艺术”的古训,坚决地拒绝人物形象进入叙事圈。
同时在小说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
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则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
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
这样,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品的评判和肯定。
这和这个时代的“先锋”味紧密相关。
关于先锋小说的评论
Hale Waihona Puke --------------------------------------------------------------------------------
论文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2010-9-18 21:23:05
论文分类: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其次,格非的小说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同时余华的小说也有着“死亡”气息的叙事策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突出代表,无提是现实的深刻怀提者。在其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作品中,“死亡’,的叙事贯穿着丈本始末。到了90年代,尽管余华一改往日的阴冷面孔,开始以一种深切的人道关怀关注现实,但“死亡”叙事仍然有述可寻.其作品中连续性的死亡故事俯拾曹是。[14] 现在从叙事学的角度,探析余华《活肴》的“死亡”叙事功能。《活着》短短十几万字,叙述看似平静如水、不动声色,但读罢却让人触目惊心,只因小说中不间断的重复性“死亡”叙述,致使与福贵相关的人,除了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和外孙外.还有曾欺诈过自己的龙二及与其患难与共的春生,都在那个赤贫年代被触摸不到的命运因各种原因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回首福贵一生,简直就是灾难与苦痛的组合与盛加,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让人应接不暇,极度的压抑几乎要读者窒息。然而,将目光聚焦在具有叙述标记作用的题目—“活着”上,纵观小说,全书似乎是在写“活,”为福贵的确没有在强大厄运面前屈从,还很好的活粉,而且和老牛一样“老不死”,但“死亡的气息一刻也没离开过文本,更没有与福贵本人形同陌人。[15]在此我们不禁会间,文本中怎么会贯穿如此之多的“死亡”事件,且是不断的重复叙述,其死亡的叙事功能又是什么呢?在细究文本后.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叙事,突显主题;二、承受苦难,追问生命;三、反映历史.批判现实。
如何理解_先锋小说_
《上海文学 》发表了三十篇左右的“先锋小 说 ”,这还不包括另一文学重镇《收获 》上的 小说 ①,差不多占据着同类作品刊发量的“半 壁江山 ”。另外 ,“新潮批评家 ”一多半出自 上海 ,例如吴亮 、程德培 、李劼 、蔡翔 、周介人 、 殷国明 、许子东 、夏中义 、王晓明 、陈思和 、毛 时安等 。正如作家王安忆描绘的 ,那时上海 的生活景象是 :“灯光将街市照成白昼 ,再有 霓虹灯在其间穿行 ,光和色都是溅出来的 ”, “你看那红男绿女 ,就像水底的鱼一样 ,徜徉 在夜晚的街市 。他们进出于饭店 、酒楼 、咖啡 座 、保龄球馆 、歌舞厅 ,以及各种专卖店 ,或是 在街头磁卡电话亭里谈笑风生 ”,这“才是海 上繁华梦的开场 ”②。而当时北京和大多数 内地城市 ,各大商场夜晚七点钟前已经熄灯 关门 ,很多地方还是“黑灯瞎火 ”的情形 。某 种程度上 ,城市的功能结构对这座城市的文 学特征和生产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所以 ,无 论从杂志 、批评家还是作为现代大都市标志 的生活氛围 ,上海在推动和培育“先锋小说 ” 的区位优势上 ,要比其他城市处在更领先的 位置 。这些简单材料让人知道 ,即使在一九 八 ○年代 ,上海的文化特色仍然是西洋文化 、 市场文化与本土市民文化的复杂混合体 ,消 费文化不仅构成这座城市的处世哲学和文化 心理 ,也渗透到文学领域 ,使其具有了先锋性 的历史面孔 。
起 ”的先锋作家来说也同样重要 。他们与这 些文学杂志“小说专栏 ”编辑的“密切关系 ”, 反映了他们与这座大都市密切的互动关系 。 而加强与这座在西方文化资源和现代影响方 面都比中国的任何城市具有超前性 、独特性 的大都市的联系 ,显然就建立了与全国新华 书店 、大专院校 、读者这个“文学流通管道 ” 的联网式“订货发售 ”关系 。《收获 》杂志编 辑程永 新 在 写 文 学 回 忆 录《一 个 人 的 文 学 史 》时也许没有意识到 ,他告诉人们的正是 文学史背后这个“作家与杂志互动史 ”的秘 密 。在一九八七 、一九八八年 ,先锋作家们 “致程永新 ”的信 ,发展到了“密集轰炸 ”的程 度 。扎西达娃告曰 :“二期的稿子我已写好 , 三两天内寄出 ,两万字的短篇 。如不能用请 转《上海文学 》,或退回 。”“谢谢你对我的期 望 ,我的名利思想较之许多人淡薄 ,我永远不 急躁 ,过去如此 ,将来亦如此 ,红不红是别人 封给的 ,想也无用 。”马原焦急地询问 :“长篇 真那么差吗 ? 李劼来信讲你和小林都不满 意 ,我沮 丧 透 顶 , 想 不 出 所 以 然 来 。”因 此 , “很想知道其他稿件的情况 ,鲁一玮的 、苏童 的 、洪峰的 、孙甘露的 、冯力的 、启达的 ”。孙 甘露谦虚地坦承 :“《访问梦境 》不是深思熟 虑之作 ,这多少跟我的境遇有关 。感谢你的 批评 , 你的信让我感到真实和愉快 。”苏童 说 :“《收获 》已读过 ,除了洪峰 、余华 ,孙甘露 跟色波也都不错 。这一期 有一 种‘改 朝换 代 ’的感觉 。”临末 ,他不忘对“盛极一时 ”的 莫言说点“坏话 ”:“《逃亡 》在南京的反应还 可以 ,周梅森说莫言的文章 ,马尔克斯的痕迹 重了 ,而费振钟 、黄毓璜 (两个搞评论的 )反
当我们谈论先锋小说时谈论什么
我一直认为鲁迅身上最独特的气质就是他的现代感, 这是他和当时其他作家的最大区别。其他的作家尽管大多 留过洋,但传统的文人气太重,反思与追问的意愿及能力 比较薄弱。鲁迅以《野草》为代表的作品至今读来依然深 邃厚重,不但与艾略特的《荒原》等现代主义经典作品有 相通之处,而且深具个人的思想与风格。此外,鲁迅有承 担历史命运的文化勇气,他提出的“历史中间物”一说影 响深远,也隐含了他自己的谦逊。他是神学家蒂里希所说 的那种具有“存在的勇气”的作家。
法国新小说、贾平凹的《秦腔》,乃至意识流的经典《尤 利西斯》,都是作家高度艺术加工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海登 • 怀特的《元史学》出 版以来,历史文本的虚构问题已经成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 反思之一,这种“虚构”其实并非就是“伪造”,而是指 历史的叙述同样受制于语言学和叙述学的原则。这两个原 则恰恰是文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历史学与文学在深层结 构上其实并无二致。也就是说,先锋小说甚至可以“鸠占 鹊巢”,取得叙述历史的合法性。比如在博尔赫斯那里, 所有过去的历史文本与人物都可以成为他的小说素材。
小说要为那些不值一提的无名之物命名,要为小人 物的小日子树碑立传。但是日子并不是有些小说中呈现出 来的无聊与琐碎,这只是日子表面上的浮光掠影,日子的 内涵也是需要去发现乃至去发明的。那种直接仿制“日子 流”的写法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可以想想格里耶为代表的
8
青年作家 | Young Writers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评 论Biblioteka 锐 度当我们谈论先锋小说时谈论什么
□ 王威廉
小说是最难有定义之法的,更何况是先锋小说。先锋 小说是小说中的小说,先锋小说家是更加懂得小说为何物 的人。小说究竟在表达什么?它为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在 目前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小说何为?尽管每个作者心中 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是一个优秀小说家 的出发点。写作者通常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固定下来,我也 一样,可面对这样一个给定的题目,我只能顺着艺术的感 觉与以往的思考列出几个方面,大致把握我心目中究竟何 为“先锋”的小说。当然,这几个方面依然无法说出先锋 小说的全部内涵,就像人类对生活的意义已经寻找了千百 年,还将继续寻找下去一样。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在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探讨先锋小说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1. 文化变革先锋小说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文化变革对传统文学形式提出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追求新颖、独特和具有突破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2. 艺术革新先锋运动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出现,还在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影响。
先锋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追求个性和创新。
这种艺术革新为先锋小说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土壤。
二、文化意义1. 反传统与突破先锋小说以其突破性的创新手法和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它摒弃了传统叙事结构和线性思维,采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手法,打破了文学的束缚,为作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 自我表达与个性追求先锋小说强调作家个人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反映了人们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3. 批判与反思先锋小说在思想和观念上常常涉及批判和反思。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进行探索和揭示,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自身的审视。
先锋小说与社会批判相结合,展现了文学在传递思想和触动人心方面的独特力量。
4. 推动文学发展先锋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促使了文学创新的发展,拓展了文学的表达形式,激发了更多作家的创作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先锋小说为后续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不仅在20世纪初的文学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展现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追求,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并引领了新的艺术思潮的兴起。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1)“先锋小说”之得①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十年动乱”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②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而真正从根本上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
③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的信条,带着不确定性构方式,加之怀疑与否定的内在性的流动,由此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
(2)“先锋小说”之失①“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②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③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④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中国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集中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
它与以余华、莫言等为代表的“寓言小说”以及以余华为代表的“大众文学”相对应。
先锋小说的特点是新颖奇特,鲜明独特,注重实验性写作和形式创新,突破传统文学的观念和表达方式。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讲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包括政治、阶级、性别、道德等。
他们通过实验性的写作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以及各种意识流的运用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反叛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先锋小说作家有胡风、冰心、郑振铎、萧军等。
胡风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创作了代表作《干校六记》等。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女性和性别问题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她创作了代表作《雨巷》等。
郑振铎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精神和反叛意味。
他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味和意识流手法,独特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他的作品有《民间文艺》等。
萧军是中国实验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突出了先锋小说的特点。
他的作品以断裂的叙事和碎片化的语言呈现,通过对凡人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质疑和反思。
他创作了代表作《被默默召唤的群众》等。
以上只是先锋小说的一部分作家和作品,他们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创新,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的作品既有先锋性的实验性创新,又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些作家们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给后来的作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流派,也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强调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追求创新和实验。
在文学形式上,先锋派文学常常采用夸张、变形、碎片化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对主流文学规范的挑战和颠覆。
先锋派文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剧变和冲突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社会工
业化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完全表达人们内心的焦虑、挣扎和矛盾。
因此,先锋派文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更直接、更真实的表达方式的需求。
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许多,例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普希金、
意大利作家卡夫卡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抗,同时也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探索。
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先锋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人
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先锋派文学所体现的大胆和创新精神,对于当代文学家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实,挑战权威,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先锋派文学是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运动,它影响了整个20世
纪的文学发展,并为后来的文学探索开拓了新的道路。
无论是在作品多样性还是在审美观念上,先锋派文学都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先锋派文学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传承。
先锋小说写作的奥秘与局限
先锋小说写作的奥秘与局限——从格非的《褐色鸟群》谈起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先锋写作的奥秘及其局限——从格非的谈起》。
先锋小说现象是我国新时期30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一提先锋,人们不免心存敬畏,先锋仿佛已成为文学的某种高端的标准。
这是一种趣味:先锋趣味(程光炜语)。
平心而论,先锋小说以他们极端化的文学实验为当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在向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文学诸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罗伯-格里叶、卡尔维诺等文学大家的学习中,也糅进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从而推进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革新甚至于革命。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先锋小说是新文学史上继五四以来的又一次文体革命。
无视先锋小说提供的文学资源是不公平的,但盲目崇拜也是没有必要的。
今天我不准备对先锋小说做全面的评析,全面评析的文章我也写过,已收入我去年出版的《文化诗学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一书中了,我今天想就格非的小说《褐色鸟群》的分析入手,由此来窥见先锋写作的奥秘及其某种局限,由此引出我的一些困惑和思考,以求与诸位作家朋友交流。
评论界普遍认为,格非的《褐色鸟群》是先锋小说中最难解读,最扑朔迷离的一篇小说,也是先锋小说标志性的作品。
作品写于1987年发表于1988年第2期的《钟山》杂志。
时年格非24岁。
1987-1988年是先锋小说的发展的高潮之年,这两年先锋小说作家风华正茂,雄心勃勃,他们要以自己的创作改写中国文学的历史。
《褐色鸟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因此,通过对《褐色鸟群》的解读,庶几可以窥见整个先锋小说创作的秘密还有其局限。
关于《褐色鸟群》评论界有许多论述,陈晓明认为:“无疑是当代小说中最玄奥的作品,格非把关于形而上的时间、实在、幻想、现实、永恒、重现等的哲学本体论的思考,与重复性的叙述结构结合在一起。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本源性的问题随着叙事的进展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所有的存在都立即为另一种存在所代替,在回忆与历史之间,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存在仅仅意味着不存在。
简论“先锋派”小说
On the "Vanguard Faction" Novels 作者: 张宇宁 李枫
作者机构: 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大庆163712
出版物刊名: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96-98页
主题词: 先锋派 叙事策略 解构 真实性
摘要:“先锋派”小说在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将创作重心移向小说本身,释放作家与文本对话的欲望;思想上的创新则表现出一种后现代“解构主义”。
这两个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与此同时,“先锋派”小说的创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创作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思想倾向的虚无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
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
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
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
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
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
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
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
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
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
他的脸色渐渐地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
”作家的这段文字使人身临其境,视觉、嗅觉一并打开,既新鲜,又细腻。
先锋小说在表现生存状态这一点上,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其题材是多元化的,这毋庸置疑。
但他们都有一个大致的共同点,就是趋向于对人本主义的描写,剖析人物内心层面,反映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欲望、追求和物质的种种矛盾,追求自由、平等,标榜个性,呈现出我们的精神创伤,抒发他们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因而许多作品都显示出苍凉、迷惘的悲剧风格。
如格非的《人面桃花》,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部“关注典型的中国式情感命运和中国式精神命运”的小说。
作家余华的《活着》,应该就是一部典型的探索生存状态的作品。
作者通过一位中国农民———主人公福贵的苦难的一生,给我们讲述了应该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总之,面对苦难,我们要承受,好好活着就行,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意义。
但由于先锋小说的独特、革新以及极端个人化的创作,一般大众很难理解它,所以到90年代初,很多先锋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以下,我将具体谈一下我对作家毕飞宇的一部作品———《雨天里的棉花糖》的一些看法。
〈〈雨天里的棉花糖〉〉是作家毕飞宇写于90年代初的作品,小说阐述的是战争前后,主人公红豆的生活经历及心路历程。
红豆自小被公认为“女性化”,性格如女性一般温润、文静,连最喜欢的东西也是悠扬哀怨的二胡,仿佛一个古典的怨妇。
在父亲的威逼下,也是为了洗刷自己的屈辱,红豆报名去参军,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的战争,而生活也因此发生了转折和颠覆。
当战争结束,所有人都以为红豆死了,甚至做了牌位、将他作为“烈士”一样尊敬的时候,红豆却突然出现了。
从战场上回到家乡,在惊诧、怀疑,最后到不屑的眼光下,他开始了他的生活。
然而,生活却已经回不去了,生命也不由自主了。
到最后,红豆在精神崩溃中走向了死亡。
《雨天里的棉花糖》,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清新的题目,但在阅读小说后,你就会发觉你已经陷入一种巨大的恐慌与哀愁之中。
当你自己惊觉被诗意的书名欺骗的时候,另一种本质的力量切已强烈地侵入你的感觉器官。
这就是《雨天的棉花糖》的惊人之处。
那么,《雨天里的棉花糖》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首先,是结构的巧妙。
作品一开始就写了红豆的死亡情景,采用倒叙的方式,吊起了读者一定的胃口。
再往下,作者并不是像传统小说那样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然后结局的模式来完成作品,而是把时间打乱,模糊了情节的先后顺序。
他把主人公红豆从战场上回来以后的生活和在战场时所经历的种种进行交叉叙述,增加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的阻拒性,却又很好地使各部分相互相成,突显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其次,是视觉的独特。
看《雨天里的棉花糖》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美国作家约瑟夫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它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不正面描述战场,而是从人物的精神状态、非战争的生活中去侧面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回乡后的红豆,下意识地把一切日常事物与战争间接等同了起来。
他把杀鸡想成了杀人,把曹美琴的身体想成了蟒蛇,把人的眼睛想成了枪口,最后杯弓蛇影,手指指着那把蛇皮蒙成的他心爱的二胡死去。
红豆生前靠那把二胡反复掂量他心中的往事,戏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红豆的死带了深深的讽刺意味。
可以说,红豆的死,源于对战争的恐惧。
是战争,夺走了红豆的灵魂,是战争,夺走了红豆的生命。
第三,是语言的魅力。
毕飞宇的语言是新鲜幽默的,如在描述男性生殖部位时,作家说:“红豆的关键部位毫无起色,如古老的玉门关一样春风不度。
大龙指着红豆的不毛之地说‘看上甘岭’。
”或者在描述一个女人的嘴的时候,作者写道:“曹美琴的嘴巴长在她的口红那儿。
”毕飞宇的语言又是极具质感和穿透力的,在整部小说的哀愁、恐慌的大氛围下,特别的打动人,如“时间昏迷过去了”、“许多风瘦瘦长长地在天井墙上跳舞”、“红豆的二胡声出现了某种几何形状,标准的正方那样经不起抗击”等等;毕飞宇的语言又是充满机智的,显示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如“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一种看,另一种被看”、“生命的最初意义或许只是一个极其被动的无奈,一个你无法预约、不可挽留、同时也不能回避与驱走的不期而遇,你只要是你了,你就只能是你,就一辈子被‘年’所强制、岁藩篱、所追捕”、“第三人称单数是哲学的,正如第二人称单数是抒情的一样”等。
总之,在我看来,毕飞宇的语言非常吸引人,别致、创新、具有质感。
第四,作者擅长挖掘人物内心,剖析人物的精神状态。
看过《雨天里的棉花糖》的人,无一不对主人公红豆的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而这种理解和同情,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作者捕捉住了主人公的精神创伤,并使之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重点是作者不是直接去描述人物的内心想法,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事件去表现出人物的痛苦,使之意象化、立体化。
如下面一段描述:“不…….”红豆怔怔地说。
“怎么回事?”“我不杀。
”红豆这样说。
菜刀响亮地坠地,在水泥地上砸出一道白色印迹。
这时的红豆已经完全不对劲了。
我扑上去抱紧了红豆。
“我不杀。
”红豆在我怀抱里挣扎。
所有的眼睛都瞪大了,默默不响、面面相觑。
“红豆。
““我不杀。
““红豆!”“我不杀。
我绝对不杀。
”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直面描写红豆内心的想法,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红豆此时此刻已经陷入了一种对杀人(其实他只是杂杀鸡)的歇斯底里的惊恐之中。
又如下面一段:红豆把脸移向我,眼睛却没有离开镜子。
红豆指着镜子对我说:“你快看,那是红豆。
”我看见红豆的灵魂从他的眼睛里非到镜子的那头去了。
我站在那里,不敢动了。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仿佛真的可以看到红豆那苍茫的神色和空洞的眼神,因为他的灵魂被战争以及战争给他带来的羞辱夺走了。
红豆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
最后,是毕飞宇所关注的生存状态,他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人在战争的阴影下尴尬生存的血淋淋的事实。
在战争中,平静的生活没有了,理想和信仰也没有了。
红豆最初的梦想只是和心爱的二胡一起度过平凡人生,用二胡抒发心中百结愁肠。
然而,最终连二胡都变得冰凉,到处窜有战争的影子。
他被认作精神病患者,他不得不在愤懑中死去。
红豆不像他的父亲。
父亲在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断了手臂,因此受到了村人的敬慕,如烈士一样被顶礼膜拜。
于是,红豆整个童年与少年,有关战争的内涵是父亲带了酒意的自豪与怀念。
战争是父亲的初恋。
战争在父亲的眼里妩媚动人。
但红豆不一样,他有他自己的理想,有他自己的活法。
然而,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下,红豆能够快乐地活着吗?不能。
人们谈论着英雄,似乎只有牺牲的烈士才值得被敬仰,活着回来的战士就该被唾弃。
红豆的回来仿佛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给家乡蒙羞。
于是红豆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生存状况中。
所以,红豆因为被逼着不能做回他自己,慢慢地就疯了。
战争真的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的力量之大,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群人的生命,燃尽一群人的思想;它是矛盾的结合体,是一些人的骄傲与热恋,却是另一些人的惊惧与噩梦;它可以与人情交融,也可以与人性背离。
但无论怎样,红的的确确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对于毕飞宇的〈雨天里的棉花糖〉,我就分析到这里。
其实,用两个词就能概括这部作品给我的感受:沉重、震撼。
另外,我始终觉得,先锋小说的魅力是超于其他一切小说流派的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