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合集下载

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读书三境界

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读书三境界

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读书三境界读书三境界学人王国维说“学问三境界”:从来做大事业,大学问者,须经历三境界。

其实人间读书,从更普适的意义看,即使一生读的是天下顶级好书,也须经历三层境界。

第一境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读书始入情境。

好书繁多,如花千朵万朵,却多不属于自己。

海量与随意中读个兴趣,读得自由,轻松。

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三百杀威棒,吓死一半,难坏一半。

第二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读书已入佳境。

远离读书消遣与读书做秀。

夜微凉,灯微摇,人微痴,书微黄——夜阑人寂,潜心静读的是自己选定的人间经典,世上奇书。

第三境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读书终入化境。

千淘万漉,脱胎换骨,飘洒清逸,天地无私。

好一个“同到牵牛织女家”。

它对应的,是一个虽被无数次炒作,却仍然不无几分理智、理想与光亮的语词:全民阅读。

——天下之人,为拒绝平庸,得天下好书而读之。

阅读好书的意义无数。

最大与最普适的意义在于拒绝平庸,开启民智,开导民风,提升民质。

哪怕是做一个平凡之人,也可以做高格调,做大格局,从过于逼仄的空间,从日常的庸琐事务,从应试、应检、应酬的自我满足中,摆脱出来。

书籍如人,也分平庸与优秀与伟大。

这是书籍本身的三境界。

先行读书之人,可以告诉后来的读者。

这个世界最取之不完,产之不尽的是书。

所有的书籍,不分中外,不分古今,不分好坏,不分高低,都是为读者而写。

每一个读者,都有读每一本书的权利。

但即使如此——即使你无缘伟大,也依然可以拒绝平庸,选择优秀。

至于优秀与伟大的标准,在于每个读者的心里,并将因读者的优秀程度而水涨船高。

你将由此而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托尔斯泰、鲁迅。

不只是有红楼、水浒,不只是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不只是有曹文轩、郑渊洁、杨红樱,更不只是有校园爆笑、格言鸡汤、立志雄文、妈妈故事。

如何作文——读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如何作文——读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如何作文——读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近段时间,潜心阅读,有幸读到梁实秋先生的《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获益不少。

梁先生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关于作文的三个阶段的论述很有针对性,即“文思不畅——下笔不能自休——知道割爱”。

此三阶段之叙述,是梁先生对一个人的写作发展过程的概括。

梁先生不愧为名人大家,讲授作文,轻车熟路。

写作思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个有其先后的过程,也是梁先生对初学为文者的提醒,以免习作过程中走弯路。

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辞藻不富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文思枯涩,理不出多少思路,只有回到作文的基点,用心体会,放飞思想。

思路顺畅了,一气呵成。

紧接下来的,是注意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的修改——也就是割爱的阶段。

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通读全文,顺,则留;不顺,或改或删。

首先,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主题是否明确。

把不切题的,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语句删除,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改写清楚、具体,把遗漏的地方补上。

其次,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楚,段落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过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应等,若有不当、不足的地方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除。

最后,看文章的语句是否流畅、生动,用词是否确切,不通的,不足的加以修正。

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梁先生还指出“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文章的好坏与年龄无关”。

这,无疑又给我增添了写作的信心。

总之,梁先生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照在我练笔的路上……。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读书三境界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梁实秋笔下的人生悟语

梁实秋笔下的人生悟语

梁实秋笔下的人生悟语
【原创版】
目录
1.梁实秋其人及其作品
2.梁实秋的人生哲学
3.梁实秋的文学成就
4.梁实秋的人生悟语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梁实秋,原名梁秋实,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文体,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梁实秋的人生哲学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平淡,平淡中见真章,平淡中见伟大。

他主张,人应该去掉浮华,去掉虚假,去掉张扬,回归平淡,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的真谛。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他的散文作品,如《雅舍小品》、《秋室杂忆》等,都是我国散文的佳作。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风格独特,充满了人生的哲理,被誉为“梁实秋式的散文”。

梁实秋的人生悟语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以平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掉浮华,去掉虚假,去掉张扬,回归真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生活的真谛,真正地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1页共1页。

梁实秋谈读书

梁实秋谈读书

梁实秋谈读书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我们来看看是如何读书的?一、漫谈读书梁实秋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读书三境界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读书三境界阅读含答案

读书三境界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20.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吞”:“啃”:“品”:21.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梁实秋经典语录

梁实秋经典语录

梁实秋经典语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梁实秋经典语录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他出生书香门第,性格温和,但却有一颗逗趣的心。

梁实秋100句经典语录

梁实秋100句经典语录

梁实秋100句经典语录1、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2、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3、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

4、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

5、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6、只是风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盛筵难再了。

7、成年之后,应该知道澡雪垢滓乃人生一乐。

8、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9、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10、文明不是短期能积累起来的,但却可以毁灭与一旦。

11、“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12、你走我不送你,你回来,不管狂风暴雨我都会去接你。

13、“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14、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15、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16、早起着眼在那一转念之间是否能振作精神,让此心做得主宰。

17、一句话中若含有“永远”,那么它究竟是谎言还是未完成的誓言。

18、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

19、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20、一个有道德勇气的人是可钦佩的,但是他也要有尊重法律的风度。

21、名士风流,以为持螫把酒,便足了一生,甚至于酣饮无度,扬言「死便埋我」22、我也相信他没有离去,他总会归来,抵达我心,与我相亲相爱,永不分开。

23、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24、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

——《秋室杂文·谈友谊》25、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香,以鸡汤煮的适宜,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26、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叫寂寞,我在寂寞时想你。

27、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28、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1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

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

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

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

”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

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

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

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

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

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

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

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

梁实秋的语录47条

梁实秋的语录47条

梁实秋的语录47条2020年梁实秋的语录集合47条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以下是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梁实秋的语录47条,欢迎参考。

1、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

2、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3、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

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

……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

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4、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要去接你。

——梁实秋《送行》5、从前官场习惯,有所谓端茶送客之说,主人觉得客人应该告退的时候,便举起盖碗请茶,那时节一位训练有素的豪仆在旁一眼瞥见,便大叫一声「送客!」另有人把门帘高高打起,客人除了告辞之外,别无他法。

——梁实秋《雅舍小品》6、老不必叹息,更不必讳。

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

桓温看到他"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渲染流泪。

"桓公是一个豪迈的人,似乎不该如此。

人吃到老,活到老,经过多少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还能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应该算是幸事。

荣启期说,"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认为是人生一乐。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和表述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起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实际上是说治学所需的精神和胸怀。

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

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

第三是说要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自恃高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

还有湖北省松滋市教研室的王世发先生“效颦”王国维先生的办法,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提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第一境界也。

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

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

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第二境界也。

诗人陶潜在喧嚣的尘世,却生活得如此安静,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内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融!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第三境界也。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这两位先生说的三种境界,其中的道理不必详说,凡成就大学业者,必有大精神,也必有大胸怀。

梁实秋散文中的人生思考与价值追求

梁实秋散文中的人生思考与价值追求

梁实秋散文中的人生思考与价值追求引言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价值的追求,而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也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化评论家,梁实秋通过他的作品传递了许多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追求,并分析这些思考和追求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梁实秋的思考与追求1. 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在梁实秋的散文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发现了生命的独特之处。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独特的个性和经历。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感悟,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充实自己的人生。

2. 对于时间的思考梁实秋在他的散文中经常反思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他认为生命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会逝去。

因此,他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天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的思考告诉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时间,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3. 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追求梁实秋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对自我的不断认知和追求的过程。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个人特质的重要性,主张每个人都应该真正了解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来生活。

他的思考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4. 对于爱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梁实秋的散文中也经常反思爱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爱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动力源泉。

他主张人们应该珍惜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幸福。

他的思考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对我们的人生非常关键,我们应该努力去维系好与他人的关系。

梁实秋的思考与追求对我们的启示1. 珍惜生命,追求充实梁实秋的思考和追求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并追求一个充实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人生应该是独特的,充满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并利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对梁实秋的评价

对梁实秋的评价

对梁实秋的评价对梁实秋的评价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对作家梁实秋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每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恬淡不如鲁迅,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写作风格,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默感,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一生作品数不胜数,他热衷于写散文,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作品前后加起来竟然有两千多万字。

不过历史上对梁实秋的评价一般都是针对于他的性格。

梁实秋的性格也很温和,可能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吧,他不争名,不夺利,把一切都看得很轻。

有的人也说他最富有人情味,我想,的确是这样的。

从他一篇篇满怀思乡之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

也有人说他有着自己的小脾气,他对于自己欣赏的总是仔细品味研究,而对于那些他觉得有些问题的,就会给予很严厉的批评。

《懒》梁实秋读后感7篇

《懒》梁实秋读后感7篇

《懒》梁实秋读后感7篇《懒》梁实秋读后感篇1看了《梁实秋散文集》,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

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

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

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

哈哈,真可谓精辟。

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

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

……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

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

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引导语:梁实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一生酷爱读书,因为曾任教于大学,更是鼓励青年读书,并发出过“读书,永远不恨其晚”的呼声。

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关于梁实秋的“读书”。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 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阅读的八层境界

阅读的八层境界

阅读的八层境界本文节选自1928年梁漱溟在中山大学的讲演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

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

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

梁实秋 最简单的修养方法便是读书

梁实秋 最简单的修养方法便是读书

梁实秋最简单的修养方法便是读书【经典语句】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和毛笔,制作书籍就更方便了,但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的传播完全是靠临摹。

如果我们看看唐人写的经书,看看很多古籍的抄本,就知道一本书来之不易。

自从有了印刷,刻板,活字,石版画,影印,甚至微缩胶片,阅读的便利性无可估量。

稀有的东西是昂贵的。

但书毕竟不是普通商品。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验的宝藏,所以即使现在所有的坑和谷都堆满了书,书的价值也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兴趣和需求。

在学校,如果能遇到一两个有学问的老师,是最幸运的事情。

他能就如何学习给我们正确的指导。

你必须自己离开学校。

永远不要讨厌迟到的阅读。

迟读总比不读好。

有一个原则或许值得考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些书是必须要读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

读书的阶梯

读书的阶梯
紧接着读诗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热情尚未全部落潮,就去读散文。散文是情感性质的,需要赤枕的心去体验感应,等到散文失却了吸引力,记录人间悲喜剧的小说就受到我们的青睐。
小说读多了,世态冷暖也经历知晓了,光是原地打转不行,需要一种形而上的提炼和升华,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就来找我们。
读了哲学,人变得明快透彻,但还应保留一分稚嫩和天真,太彻底了,心灵有的空虚,人生感到孤寂,总想皈依什么,那时忙不迭地寻觅宗教读物了。
读书的阶梯
有文说人生是环环相加的链条,那么读书就会有阶梯。
这阶梯的第一步就是青年时代的读诗。我们的读书,似乎都是从读诗开的头。不仅读,那当儿确乎自己也在写着。梁实秋先生说:“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季节里,看花谢也心凉,听猫儿叫也难过,诗就会来了,如枝头树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渐渐煎熬成一颗‘煮硬了的蛋’,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就出去了。”
一俟练达人情、洞察世事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分了。小孩子喜欢喝糖茶,老年人爱好品苦茶。读书大概确乎有着阶梯。曾经有人指出,读周作人先生平实冲淡的文章,需要用人生的阅历去铺垫。
有人永远读诗。有人只读浓得化不开的散文。有人读读小说就够了。
只有一部分人,在读书的阶梯上不断地走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

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

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

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

禅宗教外别传。

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

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

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

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

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

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第一级:尽信书。

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

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

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

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

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

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

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

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

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

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

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

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

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

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

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

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

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

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

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

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

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

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

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

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

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次。

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

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

多读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

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

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读书境界。

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

我想,大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

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境界之分。

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

在这里,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