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2008年第3期总第15期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发布单位: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资料提供单位:青海省⽔环境监测中⼼⽢肃省⽔环境监测中⼼宁夏回族⾃治区⽔环境监测中⼼内蒙古⾃治区⽔环境监测中⼼陕西省⽔环境监测中⼼⼭西省⽔环境监测中⼼河南省⽔环境监测中⼼⼭东省⽔环境监测中⼼黄河上游⽔环境监测中⼼黄河宁蒙⽔环境监测中⼼黄河中游⽔环境监测中⼼黄河三门峡库区⽔环境监测中⼼黄河⼭东⽔环境监测中⼼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录前⾔⼀、⽔功能区⽔质状况综述⼆、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三、各省区⽔功能区达标情况四、重要⽔事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览表附表2《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标准限值附表3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补充项⽬标准限值附图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质评价断⾯图前⾔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法》,落实⽔利部《⽔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决定⾃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发布频次为三个⽉⼀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利部⽔资源司和⽔⽂局制定的《⽔功能区⽔资源质量评价暂⾏规定》(试⾏)(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和流域⼋省(区)现有监测站⽹基础上,选择了142个重点⽔功能区(监测断⾯151个),依据《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功能区划(试⾏)》⽔质⽬标进⾏⽔质评价和达标分析。

评价基本项⽬为⽔温、pH值、溶解氧、⾼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油类等(BOD518项。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3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3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3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28•【字号】鲁政发[2012]25号•【施行日期】2012.06.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3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2〕2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生态基础和安全保障。

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27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为重点,以用水计划管理和过程监控为手段,以健全责任考核制度为保障,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严格入河湖污染物总量控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禀赋条件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统筹治水,注重发挥各类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生态需求,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坚持科学用水,实行全社会节约用水,科学确定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顺序,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坚持依法管水,依法管理各类水资源及涉水事务,切实发挥“三条红线”的硬约束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人水和谐,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2002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420.2mm,比上年600.7mm偏少30%,比多年平均676.5mm偏少37.9%,属枯水年份。

2002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98.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2.0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75.13亿m3,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为29.01亿m3。

2002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为17.59亿m3,比年初蓄水量36.83亿m3减少19.24亿m3。

2002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去年有较大增加,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17m。

2002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面积为27586.8km2,比上年同期扩大了7015.8km2。

2002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52.39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2.27%、跨流域引黄调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4.35%,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52.68%、污水利用量占总供水量的0.7%。

海水利用量22.525亿m3。

2002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52.39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7.74%、农村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68%、林牧渔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85%、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33 %、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17%、城镇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23%。

2002年全省共评价监测河段66个,总代表河长4389.4km。

全年无一监测河段符合Ⅰ类水标准,Ⅱ类水质代表河长占总代表河长的3.08%,Ⅲ类水质代表河长占总代表河长的9.05%,Ⅳ类水质代表河长占总代表河长的12.67%,Ⅴ类水质代表河长占总代表河长的8.17%,超Ⅴ类水质代表河长占总代表河长的67.03%。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420.2mm,折合降水总量644.1亿m3,比上年600.7mm偏少30%,比多年平均676.5mm偏少37.9%,属枯水年。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9年8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水资源质量特点....................................... 11重要水事............................................. 12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 17前言《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8年黄河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安徽水资源公报2008

安徽水资源公报2008

安徽水资源公报2008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二〇〇八年安徽省水利厅二○○九年五月发布单位: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安徽省水文局审复初定:金问荣审:朱雪冰审:徐建平丁峰编写:费广华张朱庆敏王德胜王保旺浦慎远夏守先孟云霞祝丽萍杨迪虎周良伟延韩志国目录一,综述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 . 2地表水资源量 . 3地下水资源量 . 4水资源总量 .三,蓄水动态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 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 3淮北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1供水量 . 2用水量 . 3耗水量 .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五,水质状况1江河水质 . 2湖泊和大型水库水质 . 3水功能区水质 . 4入河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六,重要水事附:指标解释20 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08一,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辖1个地级市,国土面积 197 平方公里. 7 346 1 ,降水量 20 年全省平均降水量 14. 毫米, 08 160 比常年值偏少 23. 月份全省天气异常, .% 1 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汛期, 受强降雨影响, 我省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 皖南山区发生暴雨洪水,淮河出现四次超警戒水位洪水,秋浦河,西河,中东津河, 水阳江,练江,新安江等 6 条河流也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1~1 1 2月份,合肥以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值偏少 5% 0,局部为中度 0~8% 干旱,其中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偏少8% 0以上,发生严重干旱. 2,水资源量2008 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99.24 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 2.4%,全省人均水资源量 1139.8 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1111.7 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 8366.76 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8929.83 亿立方米,分别比常年值减少 584.74 亿立方米,600.44 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61.85 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7.79 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平均蓄水量 48.17 亿立方米,年内调蓄水量 53.21 亿立方米. 淮北平原区年末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与 2007 年末相比下降 0.20 米,浅层地下水储量减少 2.64 亿立方米.淮北平原区城市超采区深层地下水水位与 2007 年相比有所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超采状况仍较严重. 3,供用水量全省供,用水总量均为266.36 亿立方米,比 2007 年增加 34.31 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40.76 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 53%. 万元 GDP 用水量 288.8 立方米(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 ,比 2007 年下降 5.6%.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 434.2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349.2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44.9 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128.2 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75.9 升/日. 4,水质 2008 年全省江河湖库水质略优于2007 年. 淮河干流 12 个监测断面虽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但水质有改善.淮河以北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劣于淮河以南支流.长江干流和新安江水质良好,长江流域部分支流污染较重.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平稳,没有出1现大的水污染事故.水质总体上汛期略优于非汛期,主要污染项目是氨氮,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对照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淮河流域达标率为63.6%,长江流域为78.2%,新安江流域为100%.巢湖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西半湖在夏季和秋季出现过较重的藻类水华.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大型水库水质良好. 20 年全省共监测入河排污口 58 08 2 个,实测年入河污水量为 2.3 14 亿吨,其中, 化学需氧量 2.7 39 万吨,氨氮 25 万吨,达标排放率较 20 年均有所提高. .6 07 二,水资源量 1降水量 . 全省平均年降水量 14. 毫米, 160 折合水量 19.6 583 亿立方米, 2007 年偏少 24, 比 .% 较常年值偏少 23,年降水频率为 5.% .% 28,其中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频率分别为3.% 42,4.% 99,6.% 14.全省降水量年内时空分配不均. 流域分区年降水量详见表 1 ,图 1 .表1流域分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富春江坝址以上全省巢滁皖及沿江诸河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饶河,鄱阳湖环湖区,湖西及湖区20 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 20 年和常年值比较 08 07计算面积当年降水量与 20 年比较与常年值比较 07 增减( %) -20.3 -5.8 -14.1 1.8 8.0 4.8 33.7 -2.4 增减(%) 8.9 -1.1 4.0 -6.8 -8.1 -7.4 3.0 -2.3 ( 平方公里)( 毫米)( 亿立方米) 341 72 928.7 347.52 305.85 653.37 409.44 416.96 826.40 118.59 1598.36常年降水量对应原流域分区王家坝以上北岸,王蚌区间北岸,蚌洪区间北岸,湖西区王蚌区间南岸, 蚌洪区间南岸, 高天区225 1047.3 90 666 62 980.7319 1133.0 63 321 1377.4 07 640 1244.4 61 64 1841.5 40 197 1146.0 346当年降水量 2 0 年降水量 0720 00 10 80 10 60 10 40 10 20 10 00 80 0 60 0 40 0 20 0 0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图 1 20 年流域分区降水量与 20 年和常年值比较 08 07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详见表 2 ,图 2 .2全省表2行政份区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全省07 20 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 20 年和常年值比较 08当年降水量 (毫米) (亿立方米) 与 20 年比较 07 增减( %) 与常年值比较增减(%)计算面积 (平方公里)6798 2725 8374 9853 6012 9852 2609 13328 18444 1684 9304 3317 12340 1113 8428 15466 9829 139476908.5 861.7 982.8 893.7 918.7 943.8 934.1 952.3 1152.7 967.9 1105.7 1211.9 1385.9 1257.9 1382.2 1242.9 1806.3 1146.0 当年降水量61.76 23.48 82.30 88.06 55.23 92.98 24.37 126.92 212.61 16.30 102.87 40.20 171.02 14.00 116.49 192.23 177.54 1598.362 0 年降水量 07 常年降水量-9.8 -29.6 -14.1 -22.9 -24.7 -17.7 -14.9 -10.1 2.0 7.0 -4.1 10.7 7.9 5.5 2.3 7.3 29.0 -2.4-4.6 2.1 19.1 6.6 4.8 6.7 5.4 -0.3 -2.5 -9.0 -1.3 -5.2 -4.2 -9.6 -14.1 -10.9 -0.7 -2.320 00 10 80 10 60 10 40 10 20 10 00 80 0 60 0 40 0 20 0 0马鞍山市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图 2 20 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 20 年和常年值比较 08 07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常年分布基本一致,呈自北向南递增趋势,山区大于平原及丘陵区.见图 3 .当年降水量( 毫米)20 00 10 80 10 60 10 40 10 20 10 00 80 0 60 0 40 0 20 0 0常年降水量( 毫米)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新安江图 3 20 年流域分区自北向南年降水量分布与常年值分布比较 0820 年全省年降水量变化范围为 60 50 08 8~26 毫米. 最高区位于黄山区云谷寺站一3黄山市带,年降水量达 26 50毫米,次高值区位于黄山市最南端的阳台站一带,年降水量达20 毫米;最低区位于定远,凤阳,明光交界一带,年降水量仅 60 50 8 毫米左右,次低值区在砀山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 70毫米左右.详见 20 0 08年安徽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20 08年降水量与常年值相比,淮北地区,新安江地区略偏多,但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淮南地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不同程度偏少.全省流域分区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值变化范围在-0~1% 1% 0之间.见图 4 .与常年降水量比较 1% 0 8 % 6 % 4 % 2 % 0 % -% 2 -% 4 -% 6 -% 8 -0 1% 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新安江图 4 20 年流域分区自北向南年降水量距平值变化趋势 08全省年降水量距平值最高区在淮北西北部涡阳县境内高公庙站附近一带,其距平值达 4% 0以上;最低区在明光市城区附近,其距平值小于-0.详见 20 年安徽省年 2% 08 降水量距平等值线图. 20 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状况:~4 08 1 月份,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 5, 0~3% 其中淮北地区 1% 5,江淮之间 1% 0,长江以南地区 1% 5.5 月份, 0~3% 5~3% 5~2% ~9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5% 5,其中淮北地区 6% 5,江淮之间 6% 0,长江以南地区 5~8% 0~8% 0~8% 5% 0.1~1 月份, 5~7% 0 2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3~2% % 0,其中淮北地区小于 1% 0,淮北北部,西部部分地区 3~5,江淮之间 5~1% % % % 5,江南地区 1% 0. 0~2% 与常年同期降雨量相比:1~4 月全省除淮北地区偏多 30%外,其余地区均偏少, 其中江淮之间偏少 10%, 沿江江南偏少 20%, 大别山区偏少 30%, 皖南山区偏少 40%. 5~9 月大别山区偏多 20%,淮北地区和皖南山区偏多10%,江淮之间接近常年同期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10%.从 1 月至 9 月淮北地区土壤墒情变化情况看,土壤墒情基本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但受气候异常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淮北地区4 月份及 8 月份出现了渍涝灾害.其中 4 月中旬,淮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正值孕穗期,期间突降暴雨,淮北旬平均雨量达 98 毫米,致使淮北部分地区受涝较重.10~12 月长江以北地区均不同程度偏少,尤其 11~12 月份,合肥以北江淮丘陵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值偏少50%以上, 局部为中度干旱; 淮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值偏少 60%以上, 为中度干旱,其中淮北西部和北部偏少80%以上,发生严重干旱. 各代表站逐月降水量及与常年同期值比较见图 5 .4阜阳30 5 30 0 20 5 20 0当年常年蚌埠40 0 30 5 30 0 20 5 20 0当年常年10 510 510 0 5 0 010 0 5 0 01234567891 1 1 0 1 21234567891 01 11 2合肥20 5当年常年20 5芜湖当年常年20 020 010 510 510 010 05 05 0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屯溪70 0 60 0 50 0当年常年20 5明光当年常年20 010 540 0 30 0 20 010 05 01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图 5 20 年各代表站逐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值比较 082地表水资源量 .5全省年地表水资源量 618 亿立方米,折合平均径流深 474 5.8 6. 毫米,比 20 年 07 偏少 21,较常年值偏少 00% .% .3.年径流频率为 4.% 55. 省内各流域分区年地表水资源量(以径流深表示)见表 3,图 6.表3流域分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全省20 年流域分区径流深与 20 年和常年值比较 08 07年径流深( 毫米) 与 20 年比较增减( 07 %)与常年值比较增减( %) 243.3 398.0 311.2 446.7 706.6 565.2 1075.3 467.4 -50.4 -9.4 -33.5 11.2 24.3 18.3 87.5 -2.1 38.3 5.8 17.9 -9.4 -6.6 -7.8 0.0 -0.0310 20 10 00 80 0 60 0 40 0 20 0 0当年径流深常年径流深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图 6 20 年流域分区径流深与常年值比较 08各行政分区年径流深见表 4,图 7.表 4 20 年行政分区径流深与 20 年和常年值比较 08 07行政分区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 07 年径流深与 20 年比与常年值比行政 %) 分区 ( 毫米) 较增减(%) 较增减( 248.9 200.7 289.8 199.9 244.2 258.8 248.4 309.9 503.4 -18.3 -62.1 -39.8 -58.4 -54.2 -46.5 -35.0 -11.2 4.0 -8.3 43.6 88.0 26.2 10.3 34.5 10.6 16.0 3.4 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全省 07 年径流深与 20 年比与常年值比较增减( %) ( 毫米) 较增减(%) 349.2 436.7 588.8 732.3 557.1 680.5 523.3 1056.2 467.4 20.0 -3.2 29.2 21.6 25.8 16.4 21.2 71.4 -2.1 -16.1 4.9 -3.2 -0.6 -6.5 -15.5 -19.8 -1.6 -0.036长江流域新安江全省当年径流深 10 20 10 00 80 0 60 0 40 0 20 0 0常年径流深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图 7 20 年行政分区径流深与常年值比较 08全省入境水量 86.6 667 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82.3 998 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入, 出境水量分别减少 547 亿立方米,0.4 8.4 604 亿立方米. 其中淮河流域入境水量 149 7.8 亿立方米, 出境水量 388 亿立方米, 3.2 比常年入, 出境水量分别增加 66 亿立方米, .8 1.3 51 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入境水量 89.8 117 亿立方米, 出境水量 82.0 543 亿立方米, 比常年入,出境水量分别减少 514 亿立方米,643 亿立方米;省内新安江流域 9.2 1.0 位于该流域上游,出境水量6.1 67 亿立方米,比常年出境水量减少12 亿立方米. .7 3 .地下水资源量全省年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180 亿立方米, 20 年偏少 21, 7.9 比 07 .% 较常年值偏少 69.其中,淮河流域 9.7 .% 16 亿立方米,比 20 年偏少 1.% 07 64,较常年值偏多 25; .% 长江流域7.3 60 亿立方米,比 20 年偏多 1.% 07 40,较常年值偏少 1.% 61;新安江流域 1.9 03 亿立方米,比 20 年偏多 8.% 07 75,较常年值偏少 80.各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 .% 量及其占全省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比例见图 8 .淮河流域9 .7 16 亿立方米长江流域7 .3 60 亿立方米新安江流域1. 9 03 亿立方米58 .%4.% 27图 8 20 年省内各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比例 08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9.9 53 亿立方米, 20 年偏少 1.% 较常年值比 07 38, 偏多 04,其中淮北平原区 6.0亿立方米,比 20 .% 64 07年偏少 1.% 86,较常年值偏多 30, .% 占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 6.% 全省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8.3 96. 34 亿立方米,比 20 年偏多 1.% 07 61,较常年值偏少 1.% 48.7全省4 .水资源总量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692 亿立方米, 20 年偏少 19,较常年值偏少 24. 9.4 比 07 .% .%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 13. 立方米. 198 全省各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见表5 各行政分区水 , 资源总量见表6 .表 5 20 年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08流域分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全省年降水量 347.52 305.85 653.37 409.44 416.96 826.40 118.59 1598.36 地表水资源量 91.06 116.25 207.31 161.43 213.89 375.32 69.25 651.88 地下水资源量 66.43 25.24 91.67 35.21 40.82 76.03 10.39 178.09 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 45.45 0.46 45.91 0.92 0.53 1.45 0 47.36 水资源总量 136.51 116.71 253.22 162.35 214.42 376.77 69.25 699.24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39 0.38 0.39 0.40 0.51 0.46 0.58 0.44 产水模数人均水 (万立方米/ 资源量平方公里) (立方米) 36.48 39.96 38.01 44.92 70.83 56.73 107.53 50.13 566.3 1050.7 719.1 987.1 2510.5 1507.7 6042.8 1139.8表 6 20 年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08行政分区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全省年降水量 61.76 23.48 82.30 88.06 55.23 92.98 24.37126.92 212.61 16.30 102.87 40.20 171.02 14.00 116.49 192.23 177.54 1598.36 地表水资源量 16.92 5.47 24.27 19.70 14.68 25.50 6.48 41.31 92.85 5.88 40.63 19.53 90.37 6.20 57.35 80.93 103.81 651.88 地下水资源量 3.48 4.40 16.13 16.57 9.31 17.96 3.19 9.24 20.11 1.72 9.37 4.00 17.77 1.24 9.81 17.12 16.67 178.098水量单位: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总量不重复量 0.06 3.24 9.83 12.02 6.14 12.44 1.79 0.30 0.25 0.10 0.32 0.14 0.08 0.07 0.14 0.44 0.00 47.36 16.98 8.71 34.10 31.72 20.82 37.94 8.27 41.61 93.10 5.98 40.95 19.67 90.45 6.27 57.49 81.37 103.81 699.24人均产水模数产水 (万立方米/ 水资源量系数平方公里) (立方米) 0.27 0.37 0.41 0.36 0.38 0.41 0.34 0.33 0.44 0.37 0.40 0.49 0.53 0.45 0.49 0.42 0.58 0.44 24.98 31.96 40.72 32.19 34.63 38.51 31.70 31.22 50.48 35.51 44.01 59.30 73.30 56.33 68.21 52.61 105.62 50.13 344.9 423.7 666.8 555.9 646.8 452.6 360.1 1009.6 1524.5 469.6 991.2 867.9 3496.2 868.4 4009.3 1451.7 7393.3 1139.8三,蓄水动态 1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 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 6.5 08 18 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了 77 亿 .9 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平均蓄水量 48.17 亿立方米, 年内调蓄水量 5.1 32 亿立方米. 20 年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见表 7 08 ,各大型水库蓄水动态详见表8 ,各大型水库蓄水过程见图 9 .表7 水库类别20 年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08水库座数 ( 座) 4 6 2 12 2 53 35 8 2 100 112 年初蓄水总量21.91 9.99 9.34 41.24 0.18 8.10 3.92 0.53 0.09 12.82 54.06 年末单位:亿立方米年蓄水变量 0.78 1.96 5.11 7.85 0.01 -1.12 0.39 0.57 0.09 -0.06 7.79流域分区淮南地区蓄水总量22.69 11.95 14.45 49.09 0.19 6.98 4.31 1.10 0.18 12.76 61.85大型江北地区江南地区合计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新安江流域合全省合计计中型表8水库名称梅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淮河流域小计花凉亭龙河口大房郢董铺沙河集黄栗树陈村港口湾长江流域小计全省合计20 年各大型水库蓄水动态 08年末蓄水量年蓄水变量水量单位:亿立方米年平均蓄水量年调蓄水量年初蓄水量9.55 8.82 0.87 2.67 21.91 4.17 3.53 0.42 0.47 0.68 0.72 7.52 1.82 19.33 41.247.93 10.80 1.42 2.54 22.69 5.45 3.91 0.61 0.63 0.65 0.70 10.68 3.77 26.40 49.09-1.62 1.98 0.55 -0.13 0.78 1.28 0.38 0.19 0.16 -0.03 -0.02 3.16 1.95 7.07 7.858.88 9.88 1.16 2.59 22.51 5.43 3.83 0.50 0.62 0.70 0.81 10.78 2.99 25.66 48.178.30 7.78 1.82 4.50 22.40 4.56 4.27 0.55 1.33 0.81 0.97 13.40 4.92 30.81 53.2191 61 梅山2 磨子潭3 佛子岭4 响洪甸5 花凉亭6 龙河口7 董铺8 陈村9 港口湾 1 黄栗树 0 1 沙河集 1 1 大房郢 21 41 21 086421 月2 月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 1月 0 1月 1 1月 2图 9 20 各大型水库蓄水过程 082 .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 年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1.2 08 52 亿立方米.与 20 年末相比,年末 07 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02 米,储量减少 26 .0 .4亿立方米;与 18 90年末相比,年末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 07 米,储量减少 1.4 .6 99 亿立方米. 3淮北平原区城市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 淮北平原区的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等城市城区工业和生活主要以中深层,深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20 年淮北平原区深层承压水开采量 48 亿立方米.由于城 08 .1 区集中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仅阜阳,淮北,宿州三城市合计漏斗面积达 16 平方公里,与 20 年相比,降落漏斗中心水位有所下降,漏斗面积继续 50 07 扩大.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1 .供水量全省供水总量263 亿立方米, 07 6.6 比20 年增加3.1 43 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为223 4.8 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 9.% 10,比 20 年增加 3.3 07 07 亿立方米;地下水为 2.0 35 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 88,比 20 年增加 35 亿立方米;污水回用 04 亿立方米. .% 07 .8 .8 各流域分区供水量见表 9 .表9流域分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全省20 年流域分区供水量 08单位:亿立方米总供水量 64.03 56.03 120.06 77.66 64.32 141.98 4.32 266.36地表水源供水量43.97 54.18 98.15 76.46 63.64 140.10 4.13 242.38地下水源供水量其他水源供水量 20.03 1.68 21.71 0.92 0.68 1.60 0.19 23.50100.03 0.17 0.20 0.28 0.00 0.28 0.00 0.48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供水水源中,地下水分别占5.% 23, 5.% 90,1.% 78,其余各市主要是地表水供水水源.各行政分区供水量02,5.% 36,2.% 见表 1. 0表1 0行政分区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其他水源供水量 23.21 3.00 5.65 2.93 12.91 12.61 19.48 18.46 28.58 供水量 0.21 3.30 5.70 4.21 2.05 4.86 0.53 0.73 0.41 供水量 0.17 0.01 0.00 0.00 0.12 0.00 0.07 0.00 0.0020 年行政分区供水量 08总供水量 23.59 6.31 11.35 7.13 15.08 17.47 20.08 19.19 28.99 行政分区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全省供水量13.49 22.34 16.11 11.99 10.74 10.98 25.44 4.46 242.38单位:亿立方米供水量 0.06 0.26 0.09 0.29 0.17 0.11 0.38 0.15 23.50 供水量 0.00 0.09 0.00 0.00 0.00 0.00 0.02 0.00 0.48 总供水量13.55 22.69 16.20 12.28 10.91 11.09 25.84 4.61 266.36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其他水源2 .用水量全省总用水量为 263 亿立方米,比 20 年增加 3.1 6.6 07 43 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组成见图 1. 0农田灌溉151亿立方米 4.6 林牧渔畜89亿立方米 .9 工业8.0 54亿立方米城镇公共36亿立方米 .6 居民生活2.2 1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16亿立方米 .314 .%81 .%06 .%3 .% 215. % 44 34 .%图 1 20 年全省总用水量组成比例 0 08与20 07年相比,全省农灌用水量(含塘坝)增加3.7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 09 水量增加 03 亿立方米, .4 工业用水量增加 15 亿立方米, .9 城镇公共用水量增加 02 .1 亿立方米, 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 11 亿立方米, .7 生态环境用水量增加 00 亿立方米. .3 流域分区,行政分区用水量分别见表 1,表 1. 1 2表1 1流域分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全省20 年流域分区用水量 08单位:亿立方米农田灌溉人均用水量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总用水量 (含塘坝) (立方米) 34.98 2.60 18.05 0.89 7.20 0.31 64.03 265.6 37.06 1.72 12.24 0.78 3.89 0.34 56.03 504.4 72.03 4.32 30.29 1.67 11.09 0.65 120.06 340.9 48.43 2.59 18.68 1.06 6.29 0.61 77.66 472.2 22.18 1.95 35.48 0.75 3.64 0.33 64.32 753.1 70.61 4.54 54.16 1.81 9.93 0.94 141.98 568.2 2.52 0.13 0.95 0.18 0.50 0.04 4.32 377.1 145.16 8.99 85.40 3.66 21.52 1.63 266.36 434.211表 1 20 年行政分区用水量 2 08行政分区单位:亿立方米农田灌溉人均用水量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总用水量 (含塘坝) (立方米) 合肥市 12.28 0.63 7.46 0.64 2.21 0.37 23.59 479.1 淮北市 3.00 0.40 1.93 0.16 0.74 0.08 6.31 307.0 亳州市7.06 0.33 2.31 0.14 1.47 0.04 11.35 221.9 宿州市 1.83 0.70 2.57 0.22 1.80 0.02 7.13 125.0 蚌埠市9.99 0.27 3.21 0.26 1.14 0.2115.08 468.4 阜阳市 11.50 0.58 2.85 0.16 2.29 0.09 17.47 208.3 淮南市 5.29 0.50 12.88 0.33 0.95 0.13 20.08 874.4 滁州市 13.93 0.67 2.78 0.20 1.53 0.08 19.19 465.7 六安市 22.68 1.05 3.07 0.29 1.88 0.02 28.99 474.7 马鞍山市3.84 0.63 7.98 0.28 0.68 0.14 13.55 1064.0 巢湖市 18.26 0.80 1.98 0.16 1.46 0.03 22.69 549.2 芜湖市4.19 0.31 10.36 0.22 1.02 0.10 16.20 714.8 宣城市 7.68 0.47 3.10 0.09 0.94 0.01 12.28 474.8 铜陵市1.10 0.05 9.25 0.09 0.35 0.07 10.91 1511.1 池州市 5.30 0.47 4.73 0.05 0.53 0.01 11.09 773.1 安庆市 14.64 0.98 7.93 0.17 1.92 0.19 25.84 460.9 黄山市 2.59 0.15 1.01 0.20 0.62 0.04 4.61 328.5 全省 145.16 8.99 85.40 3.66 21.52 1.63 266.36 434.23 .耗水量全省耗水总量 107 亿立方米, 20 年增加 2.3 4.6 比 07 46 亿立方米, 平均耗水率 5% 3. 各项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见图 1. 1农田灌溉127亿立方米 0.0 林牧渔畜67亿立方米 .6 工业1.0 63亿立方米城镇公共14亿立方米 .7 居民生活1.3 20亿立方米生态环境15亿立方米 .010 .% 1 .% 16 48 .%85 .%11 .%7 .% 30图1 120 年全省各项耗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 084 .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水资源总量中含有难以利用的汛期洪水.08 20 年全省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为 3.% 81,其中淮河,长江,新安江三流域分别为 4.% 77,62. 74,3.% .% 全省人均用水量 434.2 立方米,比2007 年增加54.9 立方米;居民(城镇与农村) 生活人均用水量35.1 立方米,比 2007 年增加 1.8 立方米;万元 GDP 用水量 288.8 立方米,比 2007 年减少 17.1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349.2 立方米,比2007 年增加 61.9 立方米,主要原因一是 2008 年增加了大中型灌区内塘坝调蓄用水量的统计, 二是增加了菜田用水量,三是降水量及其时程分布的影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244.9 立方米,比 2007 年减少 43.0 立方米,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仍较高,主要是本省火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中部分火电工业采用直流式冷却用水,其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42.4%. 全省主要单项用水指标见表 1. 3表1 3农业用水指标 (立方米/亩) 农田灌溉用水指标20 全省主要单项用水指标 08工业用水指标 (立方米/万元) 城镇公共用水指标 (立方米) 居民生活用水指标 (升/日)指标分项林鱼塘一般工业万元人均公共用三产万元增城镇农村增加值用水量水量加值用水量居民居民水田水浇地菜田平均果补水146.9 15.4 8.0 128.2 75.92008 年 424.7 142.7 313.3 349.2 75.2 360.5 比 20 年 07 58.9 增减量55.6129.8 61.9 3.38.0-26.60.8-1.02.76.5五,水质状况 2008 年,全省 156 个水质断面(点)共进行了 2584 次采样监测,代表江河长 4396.8km, 代表湖库面积 1869.7 平方公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符合(GB3838-2002) Ⅰ~Ⅲ类水测次占69.3%,Ⅳ类占12.8%,Ⅴ~劣Ⅴ类占 17.9%.按监测断面(点位) 各水质参数平均浓度进行类别评价, 个监测断面(点), 156 全年符合Ⅰ~Ⅲ类的断面(点) 占69.9%,Ⅳ类占9.6%,Ⅴ~劣Ⅴ类占 20.5%. 全省江河水质汛期优于非汛期,水质较差的江河主要是氨氮,溶解氧与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湖库水质非汛期优于汛期,非汛期营养化程度比汛期稍轻,水质较差的湖库,主要是总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与 2007 年相比,江河湖库水质状况均略有好转,淮河流域湖库富营养化程度略有加重,长江流域基本保持不变.湖库水质优于河流. 1江河水质 . 全省119个江河断面共进行了1982次采样监测, 全年水质符合Ⅰ~Ⅲ类测次占64.8%, Ⅳ类占14.2%,Ⅴ~劣Ⅴ类占21.0%.Ⅰ~Ⅲ类,Ⅳ类,Ⅴ~劣Ⅴ类断面(点)所占比例分别为:65.6%,9.2%,25.2%.汛期水质优于非汛期.水质较差的江河主要是氨氮, 溶解氧与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与2007年相比,江河水质状况略有好转. 2湖泊和大型水库水质 . 全省 37 个湖 (库) 监测点位进行了 602 次采样监测. 水质为Ⅰ~Ⅲ类测次占84.1%, Ⅳ类占8.3%,Ⅴ~劣Ⅴ类占 7.6%. 水质为Ⅰ~Ⅲ类的监测点位占83.8%,Ⅳ类占10.8%,Ⅴ~劣Ⅴ类占5.4%,代表13面积比例分别为 92.3%,5.8%,1.9%. 呈中营养监测点数占年测点总数的70.3%,轻度富营养占16.2%,中度富营养占13.5%,各代表面积比例为:62.3%,33.2%,4.4%. 湖库非汛期水质优于汛期,非汛期营养化程度比汛期稍轻;全省监测的各湖库全年浓度均值评价没有出现贫营养与重度富营养化现象. 各大型水库水质良好. 2007 与年比,湖库水质略有好转. 3水功能区水质 . 全省共监测水功能区116 个,其中江河水功能区94 个,湖库水功能区 22 个.水质符合Ⅰ~Ⅱ类45.8%, Ⅲ类占 24.3%, Ⅳ类占9.7%, Ⅴ类占 1.3%, 劣Ⅴ类占 19.0%. 河流水质汛期略优于非汛期,湖库水质非汛期略优于汛期.与 2007 年比较,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均有所好转. 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的占 72.2%,其中,江河与湖(库)符合水质管理目标要求所占比例分别为 68.6%,87.7%.与 2007 年比较,达标率提高10%左右. 按不同类型水功能区统计:监测保护区23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86.1%; 保留区9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88.9%.缓冲区 11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 63.6%.饮用水源区 18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97.2%.工业用水区7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85.7%.农业用水区36 个,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的占54.3%, 但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景观娱乐用水区 6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 66.7%.过渡区 3 个,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占 66.7%.排污控制区 3 个,因暂不执行水质管理目标,不参与评价. 开展监测的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中的饮用水源区和工业用水区符合水质管理目标比率较高,均在80%以上,而缓冲区与和开发利用区的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和过渡区达标率均较低,均在 70%以下. 与 2007 年相比,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有所上升,新安江流域达标率不变. 4入河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2008 年全省实测入河排污口528 个, 其中 524 个直接或间接汇入 106 个水功能区中,天长有 4 个排污口不排入水功能区.污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年入河量(按折扣天计,下同)三者分别为:21.43 亿吨,23.97 万吨,2.56 万吨. 按国家污水综排放标准和相关行业的国家排放标准统计, 其中 242 个排污口达标排放,污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三者年达标入河量分别为15.22 亿吨,8.56 万吨, 0.90 万吨.达标排放率较上年均有所提高. 按流域分区统计见表 14.14表 1 20 年流域分区污水入河量 4 08日入河量( 万吨)流域分区年入河量 (亿吨) 合达标合计达标 127.77 180.42 308.19 170.67 198.14 368.81 8.75 685.8 95.71 132.58 228.29 114.89 139.58 254.47 4.42 487.2 3.99 5.64 9.63 5.33 6.19 11.53 0.27 21.43 合计达标 2.99 4.14 7.13 3.59 4.36 7.95 0.14 15.22工业达标生活达标混淮北地区淮南地区淮河流域江北地区江南地区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全省28.72 16.07 44.80 31.99 37.78 69.77 4.07 118.617.98 0.38 18.36 15.91 28.25 44.17 0.65 63.230.01 34.70 64.71 21.58 35.12 56.70 3.12 124.520.70 21.35 42.05 9.37 23.42 32.79 3.06 77.969.04 129.65 198.69 117.10 125.23 242.34 1.56 442.657.04 110.84 167.88 89.61 87.91 177.52 0.70 346.1按行政分区统计见表 15.表 1 20 年行政分区污水入河量 5 08日入河量( 万吨) 行政分区工业达标生活达标混合达标合计达标年入河量(亿吨) 合计达标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全省12.75 1.33 0.66 13.05 4.38 5.17 4.28 10.33 12.71 24.25 1.13 2.92 1.64 9.03 0.19 11.00 3.82 118.64.02 0.41 0.27 9.21 3.37 0.53 4.18 0.73 0.10 20.33 0.64 1.020.71 6.44 0.00 10.80 0.40 63.21.15 0.00 5.61 0.00 0.52 22.50 2.17 11.95 22.10 0.00 1.64 1.32 18.85 0.00 14.60 18.643.48 124.50.00 0.00 2.03 0.00 0.00 17.16 1.66 4.69 16.64 0.00 0.86 0.03 9.14 0.00 13.87 8.37 3.44 77.962.18 11.22 12.38 10.63 43.15 11.16 72.48 27.45 28.79 45.39 24.48 49.05 10.28 19.88 0.22 11.87 1.99 442.650.57 10.85 10.54 5.77 36.61 7.99 71.83 20.75 19.76 44.68 15.59 30.33 6.92 5.48 0.22 7.23 0.98 346.176.1 12.5 18.7 23.7 48.0 38.8 78.9 49.7 63.6 69.6 27.3 53.3 30.828.9 15.0 41.5 9.3 685.854.6 11.3 12.8 15.0 40.0 25.7 77.7 26.2 36.5 65.0 17.1 31.4 16.8 11.9 14.1 26.4 4.8 487.22.38 0.39 0.58 0.74 1.50 1.21 2.47 1.55 1.99 2.18 0.85 1.67 0.960.90 0.47 1.30 0.29 21.431.71 0.35 0.40 0.47 1.25 0.802.43 0.82 1.14 2.03 0.53 0.98 0.52 0.37 0.44 0.83 0.15 15.22注:年入河量为按折扣天数计.15按不同类型水功能区统计见表 16.表 1 20 年全省各类型水功能区污水入河统计表 6 08日入河量( 万吨) 功能区类型工 3.83 2.31 12.97 6.74 38.62 37.73 0.00 2.60 3.85 9.67 118.6 业达标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饮用水源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全省 1.50 1.79 8.32 6.69 23.66 13.78 0.00 2.47 3.76 1.03 63.2 12.60 7.68 12.22 14.27 18.82 52.20 1.69 4.07 0.48 0.18 124.5 生活达标 5.21 5.25 12.22 5.05 13.22 31.94 1.43 3.32 0.19 0.07 77.9 16.73 7.42 24.00 67.52 50.57 133.38 0.22 89.16 5.83 47.50 442.6 混合达标 9.14 7.42 24.00 58.87 23.92 96.44 0.18 75.79 5.28 44.81 346.1 33.16 17.41 49.19 88.54 108.02 223.31 1.92 95.83 10.16 57.35 685.8 合计达标 15.85 14.47 44.54 70.61 60.79 142.16 1.62 81.59 9.23 45.91 487.2 1.04 0.54 1.54 2.77 3.38 6.98 0.06 2.99 0.32 1.79 21.43 年入河量(亿吨) 合计达标 0.50 0.45 1.39 2.21 1.90 4.44 0.05 2.55 0.29 1.43 15.22六,重要水事 1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淮河治理工程 20 年 1 1 日,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前往淮河王家坝闸,视察淮河治理工程建08 月2 设情况.考察期间,他对安徽水利工作,特别是淮河的治理,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嘱咐,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要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关于山东省主要城市的气候状况的分析

关于山东省主要城市的气候状况的分析
出图后将这种板式保存为模板,以便后来做图用,点Layout—Store as Template,然后为这个模板取个名字,保存起来即可。
图三
图四为山东省各主要城市在200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烟台、日照、临沂的年降水量最高,济宁、枣庄、青岛、威海的降水量次之,菏泽、聊城、德州、泰安、济南、莱芜、淄博、潍坊等大部分内陆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滨州、东营最少。可见大部分的降水都降落在鲁东南地区,而鲁西北地区的降水则相对贫乏。
图二
之后添加注记,并设置注记的位置,字体和大小。添加注记的时候,点击Theme-Auto Label即可,若添加的注记不合适,可以点击Window-Show Symbol Window,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修改即可。
设置完注记之后,开始对山东各地市的气候各种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在上述矢量化好的山东政区图的图例编辑器中,选择要分析的字段。再对各种不同区间的斑块进行颜色和数值的调整,对视图的比例尺进行调整,在这里我们统一用1:3000000。之后出图,出图步骤为:点击View-Layout,再选择出图板式,进行布局设置,设置完成后,点击File-Export,选择出图类型、名称和存储路径,点击OK即可。
图八
之后将矢量好的山东政区图转换为栅格格式,步骤为:点击Theme-Conwert to Grid。将转换为栅格的山东政区图与上述内插的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步骤为:Analysis-Map Calculator。最后调整图例颜色,利用先前做好的模板,进行布局,出图,得到结果如图九。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西北地区的年蒸发量最高,然后向东南方向呈递减的趋势。与上述的年日照时数增减趋势大体相同,说明年日照时数越多的地方,日照也相对比较强烈,所以蒸发也会相对较快。但同时蒸发量也会受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所以总体变化趋势也会与日照时数走向有差别。比如说聊城的年日照时数比较少,但是从图九中可以看到,它的各年均蒸发量还是比较高的,可能是因为聊城的年降水量比较少,气温也不算太低的原因。当然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总之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析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
月 底前 确 定下 达各 设 区 市 的 年度 控 制 目标 , 同
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
快水 利 改 革 发 展 的决 定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
的实施意见 》 鲁发
时抄送考核工作组其他成员单位 。 第八条 各设 区市政府要在每年 月底前将
本 地 区上 年度 或上 一 考核 期 的 自查 报 告上 报 省政
国发 〔 国办发 〔 〕
中发 〔
〕 号 、 《国
务院关 于实 行最 严格 水资 源管 理制 度 的意 见 》
号 、 《国务 院办 公 厅 关 于 印 发 〕 号 、 《中共 山东 省 委 山 东 省 实行 最 严 格 水 资 源 管 理 制 度 考 核 办 法 的 通 知 》
各设区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控制 目 标 , 综合考虑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水功能 区水质达标率等情况 , 报经省政府同意 , 于每年
国家及 省有 关 规定 给予 表 彰奖励 。 第 十 三条 年 度或 期末 考 核结 果 为不合 格 的 设 区市 政府 , 要 在 考核 结 果公告 后 一个 月 内 , 向 省政 府作 出书 面报 告 , 提 出限期 整 改措施 , 同时
抄送省水利厅等考核工作组成员单位 , 由省监察
厅 、 水利 厅 等单 位监 督 整改 。 整改期 间 , 暂 停该 地 区建设 项 目新 增 取 水 和 人河排 污 口审批 , 暂停 该 地 区新 增 主要 水 污 染物
孟庆军 李益民
菏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唐 张
杰 青
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处主任科员 省质监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
室 主任科 员
菏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 政 策科科长
菏泽市牡丹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省发展改革委能源交通处副主任科

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以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8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深,下同)为433.1mm,折合降水总量3443.06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10.5%,比1987~2000年均值偏多1.5%,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3.1%。

2008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贵德站增多2.1%外其余站减少,其中利津站减少达28.6%;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兰州、贵德、利津、下河沿和头道拐站偏多,其余站偏少;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各站全部偏少,其中利津站偏少达53.8%。

200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200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公告公报
水利部公报
2009.4
2008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 综述
2008年, 我国气候复杂多变, 洪涝、 干旱、 台风等多 灾并发, 地震、 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对防汛抗旱造成严 重影响。 珠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中等洪水, 其中珠江三 角洲地区发生了大洪水, 淮河上游干流发生了4次超过 警戒水位的洪水, 长江支流滁河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 来第2位大洪水, 长江、 松花江、 辽河等流域的一些支流 以及浙闽沿海等地的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警戒或 保证水位的洪水, 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历史实测 记录的特大洪水, 西南、 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山 洪、 泥石流、 滑坡; 有10个台风 (含热带风暴, 下同) 登 陆我国; 黄河宁蒙河段发生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 东 北、 西北、 黄淮海等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春旱; 西北 大部和东北地区先后发生夏伏旱; 秋季南方部分省 (自 治区) 河道来水偏枯, 一些沿江城市供水和内河航运受 到较大影响。 2 0 0 8 年,全 国 有 3 0 个 省(自治 区 、直 辖 市) 发 生了 不 同 程 度 的 洪 涝 灾 害,农 作 物 受 灾 面 积 88 67.82千公顷, 其中成灾4537.58千公顷, 受灾人 口1.4 0 亿 人,因灾 死 亡 6 3 3人, 塌 房 屋 4 4.0 7 万 倒 间,直 接 经 济总 损 失 9 5 5.4 5 亿 元,其中水 利 设 施 直 接 经 济 损 失17 2 .1 5 亿 元 。全 国 有 2 8 个 省(自治 区、直 辖 市)发 生了不同 程 度 的 干旱灾害,农作 物 受灾面 积1213 6.8 0 千公顷, 其中成灾6797.52千公 顷,有1145.70万农村人口、 9 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 6 生饮 水 困 难,8 7 座 城 市先 后出现 不 同 程 度 供 水 困 难, 0 3.2 3万城 市居民 用水受 到影 响, 13 因旱直 接 经济总损失545.70 亿元。 2008年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特点主要表现为: (1) 洪涝灾害频发, 损失分布集中、 较多年平均偏 轻。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云南等省 (自治区) 受灾较重, 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总 损失分别占全国的81.2%和81.9%。 与多年平均相比, 全

山东省滨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山东省滨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水资源管理DOI:10.16616/ki-0.326/TV.2020.12.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山东省滨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张玉冰!张锦水#(1.国家统计局滨州调查队,山东滨州256600;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0875)$摘要】本文基于滨州市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构建了一套符合区域特点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A-VFS模型对滨州市2007—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2007—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7年,滨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基本承载,2011年、2014—2016年为略有超载,无完全承载和超载情况。

滨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多年处于波动状态,尽管综合得分趋势线已向下,但总体下行速度较缓,仍处于基本承载状态,整体保持相对稳定。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SPAVFS;GM(1,1);BP神经网络;滨州市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2096-0131(2020)12-001-08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Binzhou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ZHANG Yubing1,ZHANG Jinshui2(1.NBS Survey Office in Binzhou,Binzhou256600,China;2.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water resources in Binzhou City,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e resources ccrrying capacity in line with egionai characteristics is constructed,and SPA-VFS modet is used te evaluate the wate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Binzhou City from2007te2017.The resulte show that the wate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Binzhou City is basic from2007te2010,in2012,in2013and in2017,and slightly overloaded in2011and from2014te2016,without complete carrying capacity and overload.Wate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Binzhou has been fluctuating foe many years.Although the trend One of comprehensive scare has been downward,the overall downward speed is slow,and it is still in the basic carrying state,and it remains datively stable asa whole.Key wordt: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SPA-VFS;GM(1,1%;BP neural network;Binzhou City收稿日期:2020-07-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子课题(2017YFD0300402V),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张玉冰(1990―),男,硕士,主要从事自然资源方面研究工作。

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管理资料】

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管理资料】

................................................................................................................................................. 47
................................................................................................................................................. 47 ................................................................................................................................. 47 ................................................................................................................................. 48 ................................................................................................................................. 51 ................................................................................................................................. 51 ................................................................................................................................. 51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发布《山东省水资源税征收管理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发布《山东省水资源税征收管理

排 水的 (


五 (

为 消 除对公共 安 全 或 者公 共 利
益 的 危 害 临 时 应急 取 水 的 。
六 (

为 农 业 抗 旱 和 维 护 生 态 与 环 境
必 须临 时 应 急 取水 的 。
第 四 条 水 资源 税 的 征 税对象为 地表
水 和 地下 水 。
用 水 , 是 指 火 力 发 电 企 业 从 江 河 、 湖 泊
含水 库 (
)、
地下等水源 取水并 引 入 自 建冷
却 水 塔 , 对机 组 冷却 后 返 回 冷 却水 塔循环
利 用 的取 用 水 方式 。
的通知 》
( 财税
〔 201 7〕
号 8 0


《 山 东 省
人 民 政府 关于 印 发 山 东 省 水资 源 税 改革 试点 实 施 办 法 的 通 知 》
( 鲁政发
号 〔 20 1 7 〕 4 2

的 有 关规 定 , 山 东 省 地 方税务 局 、 山 东 省 财 政厅 、 山 东 省住 房 和 城 乡 建设 厅 、 山 东省 水
疏 干排水 的 实 际取用 水量按 照排水 量
确 定 。 疏 干 排水 是 指 在 采 矿 和 工程 建设 过
程 中 破 坏 地下 水 层 、 发 生 地 下 涌 水 的 活
动 。
第 六条 水 力 发 电 和 火 力发 电 贯 流式
山东 省人 民政府公报
年第 期 2 0 1 8
〔2 0 1 7 〕
号 4 2

等相关规定 ,
制 定 本 办
法 。
第 二条 除本办法第 三 条规定 的情形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6.19•【字号】•【施行日期】2001.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二00一年六月十九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省是一个水资源严重贫乏的省份,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有效缓解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全社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特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我省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一)我省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造成的工程性缺水和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以及水的浪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

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使用水资源,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策略和根本措施,认真抓紧抓好。

(二)全面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逐步向节水型社会转移。

全省节约用水工作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的原则,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重点抓好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

全省各级都要依据水资源总体规划,组织制订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淮 河 流 域 - 淮河水利委员会

淮 河 流 域 - 淮河水利委员会

2008年12月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08年12月上旬和下旬,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分别对淮河流域跨省河流50个省界断面水质进行了2次监测,同时对淮河干流、大运河35个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进行了1次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共二十项。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月平均值对省界断面和主要河流水质进行评价,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省界断面水质状况12月份淮河流域50个省界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见图1,其中水质较好满足Ⅲ类水的断面12个,占24%;水质一般达到Ⅳ类水断面14个,占28%;水质受到污染的Ⅴ类水断面6个,占12%;水质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断面18个,占36%。

与上个月相比,本月省界断面水质明显恶化,满足Ⅲ类水质的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

图1 省界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类别比例图二、省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按照水功能区划省界缓冲区水质目标对省界断面水质进行达标评价,12月份省界断面有15个达标,达标率为30%,与上个月相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

按照主要污染项目超标倍数评价,本月河南进入安徽的惠济河、包河,江苏进入安徽的奎河及支流灌沟河,山东进入江苏的310线沙沟河、邳苍分洪道污染严重,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奎河及支流灌沟河氰化物和硒浓度超标;新濉河硒浓度超标;石门头河氰化物浓度超标,请有关部门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

三、淮河流域25个国家考核省界断面水质情况按照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确定的2008年水质考核目标,对25个国家考核省界断面进行水质评价。

高锰酸盐指数单项达标率为84%,其中河南省10个出境断面有9个达标,安徽省4个出境断面全部达标,江苏省2个出境断面有1个达标,山东省9个出境断面有7个达标;氨氮单项达标率为64%,其中河南省10个出境断面有7个达标,安徽省4个出境断面有3个达标,江苏省2个出境断面有1个达标,山东省9个出境断面有5个达标。

山东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董贯仓

山东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董贯仓

文稿收到日期: 2010-10-22作者简介:董贯仓(1982-),男,山东省巨野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渔业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

山东省作为一个渔业大省,渔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 346.2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占全省GDP 的17.2%;渔业经济增加值855.7亿元,增加20.1%;渔民人均纯收入达8 816元,增长8.4%[1]。

渔业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调整和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断调整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是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涉及面广、竞争激烈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对生产规模、技术要求、流通途径及市场前景充分、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特点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乃至国际上针对渔业产业及其经济发展已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2-7];同时,有关山东省渔业产业化进程及产业现状分析也有不少报道[8-11]。

但是,针对山东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其前景分析还鲜有报道。

为保障山东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本文在深入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现有成功经验,完善了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重点内容,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分析、展望了山东省渔业产业调整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期为政府渔业部门完善政策、修订行为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1 山东省渔业生产效益情况1.1 山东省渔业生产基本情况2008年,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749.1万t,比2007年增长5%;渔业经济总产值1 894.6亿元,增长14.4%,增加值855.7亿元,增长20.1%;水产养殖面积66.2万公顷,增长12.2%;水产品加工企业1 872家,年加工能力654.8万t,水产品加工总量435.5万t,下降1.1%;全省水产品进出口总量223.7万t,总值56.2亿美元,增长-4.4%和2.4%[1]。

水资源“农转非”背景下的农业节水技术选择问题研究

水资源“农转非”背景下的农业节水技术选择问题研究
水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的 优 势 , 也 存 在 可 能 威 胁 粮 食 安 全 和 损 害 农 民 利 益 的 潜 在 危 险 。 通 过 对 水 资 源 “ 转 非 ”制 度 的 分 析 可 知 , 经 济 补 偿 和 技 术 补 偿 是 实 现 水 资 源 “农 转 非 ”的 关 键 环 节 。 本 文 据 此 农
示 , 山 东 省 近 几 年 的 用 水 总 量 约 在 2 0 亿 ~2 0 1 2 亿 m 之 间 , 其 中 农 业 用 水 比 例 一 直 在 6 % 左 5 右 , 其 他 部 门 的 用 水 约 为 3 % 左 右 。 目 前 我 国 5 的 农 业 平 均 用 水 效 率 仅 为 0 4 左 右 ,远 低 于 一 . 些 节 水 效 率 较 高 的 国 家 ( 水 效 率 为 0 8左 右 ), 节 . 这 意 味 着 在 其 他 投 入 保 持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 达 到
加 快 , 中 国 城 镇 生 活 和 工 业 用 水 需 求 正 在 急 剧 增 加 ,水 资源短 缺 及 由此 引 发 的用 水 竞 争 和矛 盾 日
益 突 出 。 由 于 新 开 发 水 源 的 成 本 日 益 增 加 , 中 国 政 府 正 越 来 越 多 地 把 重 新 配 置 水 资 源 视 为 解 决 中
提 出 了 具 有 可 操 作 性 的 农 业 节 水 技 术 选 择 机 制 , 可 较 好 地 实 现 二 者 的 良 好 转 换 , 进 而 为 水 资 源
“农 转 非 ”制 度 的 有 效 实 施 提 供 有 力 支 撑 。
关 键 词 : 水 资 源 “ 转 非 ”; 补 偿 制 度 ; 节 水 技 术 农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7 — 4 8 2 1 ) 3 0 3 一 6 6 110 ( 0 1 0 .0 1O

山东:着力构建山东特色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山东:着力构建山东特色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山东:着力构建山东特色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刘勇毅【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4(000)015【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山东【作者】刘勇毅【作者单位】山东省水利厅,250013,济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山东省自2009年启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3年度,全省用水总量为211.79亿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16.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16,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1%,四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控制目标。

2013年6月,山东省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评估,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具备验收条件。

经过试点工作实践,实现了全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的明显增强,走出了一条有山东特色的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的新路子。

一、山东省水情山东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5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0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亿m3。

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的水量为359.5亿m3,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干流水65.03亿m3。

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

山东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 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9%(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1 000m3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m3的严重缺水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水资源公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NDONG SHENG SHUIZIYUAN GONGBAO2 0 0 8山东省水利厅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用水调查与统计……………………五、水质调查评价………………………前言我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水资源消耗大省。

水资源紧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编制《2008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年度水资源情势,以便通过综合措施,协调水资源供需关系,缓解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得以持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等。

《公报》中的来水量和水质分析计算采用了2008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供用水部分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本期公报由山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完成。

一、综述200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11.8mm,比上年773.0mm偏少7.9%,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4.8%,属平水年份。

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28.7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8.96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99.75亿m3。

2008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46.0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49.50亿m3减少3.42亿m3。

2008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总体上稍有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0.05m,地下水蓄水变量减少0.98亿m3。

2008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3071km2,比年初增加413km2。

2008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19.89亿m3。

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26.76%、引黄供水量占25.77%,地下水供水量占46.04%、其它水源供水量占1.43%。

海水直接利用量为33.40亿m3。

2008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19.89亿m3。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73%、林牧渔畜用水占9.29%、工业用水占11.23%、城镇公共用水占2.25%、居民生活用水占10.80%、生态环境用水量占1.70%。

根据2008年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年均值资料评价,全省监测评价的142个水功能区中,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1个,占0.7%,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34个,占23.9%,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28个,占19.7%,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17个,占12.0%,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水功能区有12个,占8.5%,水质为劣Ⅴ类的水功能区有50个,占35.2%。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8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711.8mm,折合降水总量1115亿m3,比上年773.0mm偏少7.9%,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4.8%,属平水年份。

从水资源二级区看,徒骇马颊河区和花园口以下区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17.5%、8.3%,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和沂沭泗河区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14.0%、8.1%。

从行政分区看,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的年降水量都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少,分别偏少11.4%、18.3%、13.7%和22.3%;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日照和临沂都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分别偏多11.8%、15.4%、20.5%、22.2%、23.5%和13.3%;济南、淄博、泰安、莱芜、济宁、枣庄和菏泽与多年平均值相差不大,界于-10%~10%之间。

(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

2008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228.96亿m3,折合年径流深146.1mm,比去年偏少18.3%,比多年平均偏多15.5%。

从水资源二级区看,徒骇马颊河区和花园口以下区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77.1%、34.2%,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和沂沭泗河区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35.4%、21.4%。

从行政分区看,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南、泰安和莱芜七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少,分别偏少65.5%、79.3%、55.0%、65.3%、35.9%、35.1%和16.3%;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日照和临沂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分别偏多25.1%、35.1%、52.9%、60.9%、58.3%和25.2%;淄博、济宁、枣庄和菏泽与多年平均值相差不大,界于-10%~10%之间。

(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与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水量,主要指矿化度≤2克/升的淡水资源量。

2008年,全省平原淡水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99.4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95.01亿m3,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为70.95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4.7%。

全省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3.13亿m3,其中河川基流量为63.72亿m3,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68.4%。

扣除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重复计算量7.54亿m3,全省淡水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0.59亿m3,比上年地下水资源量偏少8.8%,比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偏多9.6%。

从水资源二级区看,徒骇马颊河区、花园口以下区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23.7%、15.7%;沂沭泗河区、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28.2%、14.2%。

从行政分区看,除东营、德州、滨州、聊城、济南、淄博6市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44.8%、31.3%、24.4%、19.8%、17.4%、9.0%外,其余各市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多。

其中日照市偏多64.2%;青岛、临沂市偏多39.0%、35.9%;威海、莱芜、枣庄、潍坊、菏泽5市偏多26.8%、25.8%、24.0%、22.8%、21.2%;济宁、烟台市偏多18.5%、10.9%;泰安市偏多5.3%。

由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我省地下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全省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3.4万m3/km2。

从水资源二级区看,沂沭泗河区最大为16.2万m3/km2,花园口以下区最小为10.2万m3/km2;从行政分区看,枣庄市最大为17.9万m3/km2,东营市最小为9.2万m3/km2。

(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28.7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8.96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99.75亿m3。

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偏少15.1%,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偏多8.5%。

从水资源二级区看,徒骇马颊河区、花园口以下区较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44.4%、28.3%;沂沭泗河区、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较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19.7%、21.3%。

从行政分区看,东营、德州、滨州、聊城、泰安、济南、淄博、莱芜8市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58.8%、48.1%、39.6%、33.3%、29.2%、22.3%、9.8%、3.8%;日照、青岛、潍坊、临沂、威海、烟台、菏泽、济宁、枣庄9市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54.7%、42.1%、36.2%、22.5%、21.4%、20.6%、15.7%、10.2%、9.5%。

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21.0万m3/km2。

从水资源二级区看,沂沭泗河区最大为29.0万m3/km2,徒骇马颊河区最小为6.7万m3/km2;从行政分区看,日照市最大为42.9万m3/km2,东营市最小为3.2万m3/km2。

(五)入海出省水量2008年,全省实际入海、出境水量为286.05亿m3,其中入海水量220.60亿m3(含黄河入海水量145.60亿m3)、出境水量65.45亿m3。

入海出省水量中引黄尾水1.43亿m3。

入境水量223.26亿m3(不包括南四湖入境水量),其中黄河220.80亿m3、徒骇马颊河区入境水量2.46亿m3。

当地降水形成的入海、出境水量为137.73亿m3。

三、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据统计,2008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46.0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49.50亿m3减少3.42亿m3。

其中32座大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9.7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32.88亿m3减少3.10亿m3;152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6.30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16.62亿m3减少0.32亿m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2008年,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总体上稍有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0.05m。

其中枣庄、东营、泰安和济宁下降较大,分别为0.60m、0.47m、0.43m 和0.41m。

年末与年初相比,省内黄河、淮河流域片平原区地下水位分别下降0.43m、0.10m;海河流域片平原区地下水位上升0.05m。

全省平原地下水上升区(水位升幅>0.5m)面积为6385km2,占平原面积的11.4%;下降区(水位降幅>0.5m)面积为8624km2,占平原面积的15.3%;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m以内)面积为41175km2,占平原面积的73.3%。

据统计,2008年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70.94亿m3,较2007年减少1.01亿m3。

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减少0.98亿m3。

其中,上升区地下水蓄变量增加3.86亿m3;下降区地下水蓄变量减少4.09亿m3;相对稳定区地下水蓄变量减少0.75亿m3。

与1980年比较,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累计减少51.20亿m3。

2008年山东省水资源二级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见图12。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为13071km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13km2。

其中淄博~潍坊、莘县~夏津、宁津、济宁~汶上、单县5大漏斗区面积分别为5370 km2、3958 km2、1549 km2、997 km2、405 km2,占全省漏斗区总面积的93.9%。

5大漏斗区中除淄博~潍坊漏斗区面积较上年同期减少58 km2外,其余漏斗区面积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其中济宁~汶上漏斗区面积增加356 km2,宁津漏斗区面积增加299 km2,莘县~夏津漏斗区面积增加37 km2,单县漏斗区面积增加16 km2。

四、用水调查统计(一)供水量2008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19.89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