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众所周知近代中日均进行过改革,即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是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
1853年,美国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日美亲善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
倒幕派力量逐渐壮大,通过与幕府斗争,倒幕派获得了胜利,明治天皇得到了实权。
明治天皇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而且日本通过改革树立了在东亚的强国地位,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区域霸权国家,异成为帝国主义角逐中的正式成员,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力量得到增强。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开始了。
但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
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中日改革究其成败本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阶级矛盾加深。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分化,表现在天皇和将军之间的矛盾和中、下级武士和大名与将军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日本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为改革的主体力量,且倒幕派得到了天皇的支持。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 海 国 图 志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阶级性质 中
地主阶级 维护专制
投入 力量
内容 涉及面
民众 参与
改革 特点
国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全面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 Nhomakorabea 整体 行为
林、魏 (洋务派) 光绪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之我见》,在班上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全方位学 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中国始终保持和维护封建统治, 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 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 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尽管在 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 法最终会失败。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落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有哪些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有哪些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改革,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有何异同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一、区别: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②领导力量不同日本方面-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
中国方面-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根本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方面-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④结果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方面-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②都是资产阶级发动;③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④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日本的社会体制方面,明治天皇将有皇室血脉的人一律称之为“皇族”,原先的贵族则称呼为“华族”,那些贵族们的门客、幕僚被称为“士族”,其他人则全部统称为“平民”。
这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并且允许各阶级之间进行交往,但显而易见仍然存在阶级的分别。
在教育方面,明治天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教育,并且在课本中大量灌输军国主义、武士道思想,这也为之后日本的全民军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北部,是儒家法律文化圈的两个重要代表,具有相似的封建法律传统。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两国同样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并以相似的手段进行了法律改革。
然而,两国法律改革的后果却大相径庭: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岛国一跃成为称雄东亚的经济强国;而中国的法律改革虽然也引入了大批西方式的法律,却未能找到与传统法律文化的接驳点,非但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近代法律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认真总结中日两国从被迫开国到二战前后这一时期法律改革的历史,比较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进程及其特点和后果,有助于我们正确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法律改革中少走弯路。
一.近代中日法律改革的动因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被西方列强撞开大门,并在大致相似的背景下开始法律改革,但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一致,文化传统对两国所起的作用亦有不同,因此,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一)近代儒家社会法律改革的共同动因中日两国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原生地,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继受国,皆以礼仪之邦为荣。
近代改革前都是闭关自守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皆成为列强的重要侵略目标。
因此,两国的法律改革有诸多相似的动因:1.传统法律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封建统治都已江河日下、岌岌可危。
天灾人祸不断,经济日益衰退。
恰在此时,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两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和德川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和德川幕府被迫取消海禁,给予西方列强以关税、贸易、领事裁判等一系列特权。
西方列强则凭借这些特权向中国和日本疯狂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外国资本的侵入,破坏了中日两国数千年来牢不可摧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了早已萌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通商口岸,成为两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基地。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A
9
不同点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 资产阶级的改革
内容 结果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 用工业,建立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培 养新式人才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 新的体制,经济方面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实行军事 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
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⑶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 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 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 非常弱小;
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 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A
30
A
16
A
17
• 国际环境 • 国内环境 • 思想文化 • 领导力量 • 改革途径 • 改革措施
A
18
不同点
项目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 起瓜中国狂潮
国内环境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
势力异常强大,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不
充分
明治维新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 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 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 改革,阻力较小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强制大力推行。
A
19
结论:
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 度是戊戌变法与明治维 新最大的不同
A
20
活动三:情境创设
假如你是近代的改革家,在面临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你要实施怎样的改革 来挽救民族危机,以达到富国强兵的 目的。
近代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离心力和向心力
(一)选题理由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成为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改革措施?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异,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这个分析的过程所反映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也与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
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与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使“细化”或者“欧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面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走上了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探索现代化之路。
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对中国和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使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因素。
到19世纪末,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工业社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不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各种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三)学情分析:关于本次课程的对应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对知识点已经有所遗忘,同时对相应问题理解的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日改革发生的必然性,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理解中国洋务运动的离心力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向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以古鉴今。
(四)目标设计1.运用时空定位,知道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过程2.通过客观评价中日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能力3.通过探究本课,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艰巨与曲折性,认识到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民族独立在实现真正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
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
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
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
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1. 引言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2.1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然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两国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2.2 近代化的定义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3. 政治改革3.1 中日政治改革的共同点•君主制度改革: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了君主制度改革,力求建立现代化的君主制度。
•政府机构改革: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法律体系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法律体系改革,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3.2 中日政治改革的差异•中日君主制度的不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而日本则维持了天皇制度,并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现代化。
•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同: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如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行宪政体等;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体系。
4. 经济发展4.1 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对外贸易的开放:中日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工业化进程:两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4.2 中日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模式不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并实行集体所有制;而日本则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外资引进的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而日本则更多依靠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5. 社会变革5.1 中日社会变革的共同点•教育体制改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女性地位提升:两国都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提升了女性地位,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日期:2007-08-17]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白皋[字体:大中小] 为什么要把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中日两国近代有很强的可比性。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
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应该是很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走向了更深重的灾难。
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当时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使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外国操纵。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铁血宰相 年 在德国的街头, 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 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 一群是日本 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 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 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 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 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 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 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 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 挣钱。铁血宰相说, 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 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 将成为强国, 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 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魏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师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 源 夷长技以制夷” 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22种之多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 海国图志》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说明: 说明: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官员的个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导致洋 务的成果经常被当成洋务官员的私人财 产和政治资本。 产和政治资本。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力量分散, 力量分散, 各自为政, 各自为政, 各守私利。 各守私利。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近代中日改革比较
• 中国是在1898年进行的戊戌变法,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60--90年代进 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 断阶段过渡
二、两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阻力 大小不同
• 这种不同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
• 2政治制度的差异 •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 日本是幕藩体制
• 选官方面 • 中国是科举制 • 日本是门阀世袭制
三、改革的主要力量不同
• 两国的改革领导者都是皇帝:中国是光绪 皇帝,日本是明治天皇。
• 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光绪只是一个没 有实权的皇帝,明治天皇领导了倒幕运动, 掌握了一定的实权
• 中国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康有为、梁启超等 人,这些人没有实权
• 日本改革的中坚力量是掌握实权的藩主们
四、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中国:洋务派学习器物,维新派学习制度 日本是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生活等各个方 面全面学习
• 1经济:中国的封建经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 发展,封建经济发展的很完备,这样的经 济形态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沉重负担,推 翻起来非常困难,中国的反封建任务很沉 重
• 再来说下日本,其封建经济要比中国晚了 前年的时间,主要学习对象也是中国,发 展时间比中国短,封建经济在方方面面都 比不上中国,反封建的任务比中国要轻
比较中国与日本近代的变革有感
比较中国与日本近代变革有感背景: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这个国家封闭多年的大门。
1853年,美国佩理带着船舰侵略日本,日本打开国门投降。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19世纪60-90年代,国门打开20年左右后,清政府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1868年,国门打开15年后,开始施行明治维新。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惨败。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发动政变。
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同样的封建社会,同样的被侵略,同样的进行改革,同样学习西方,为何两国之后的差异如此之大?对于多方面的资料参考,我个人的观点觉得主要有这两个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
的确,在被侵略之前,中国与日本都是封建社会,且闭关锁国多年,基本隔绝了外国的世界。
然而被侵略之后呢?中国做什么?日本做什么?在一系列的政变后,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
李鸿章提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于是,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
不可否认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然而这仅仅是运动。
学习了科学的技术,却没有用好的制度来管理,一个腐败的清政府来管理,权利在官员的手中,没有才能。
更不能容忍的是清政府本身也有着内在的矛盾,慈禧掌握实权,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于百姓置于不顾。
种种的不甚,最终使得洋务运动的失败。
同样的,对于戊戌变法,也只是基于封建社会,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其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清政府的腐败扼杀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同时也慢慢在腐蚀自己。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是一个喜欢学习,从不满足的民族。
1868年,14岁的天皇掌权,开始了求知识于世界的明治维新时期,一路下来有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之类的精明强干的大臣以为辅佐。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 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 中国是1
• 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 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 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 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 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日本明治 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思想 文化 传统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国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图 志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投入 内容 民众 改革 阶级性质 力量 涉及面 参与 特点
中
地主阶级
国 维护专制
日 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 兴地主发
本 展资义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天皇政权 全面 全体一致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权 整体 行为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中国: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
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
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 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 进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之比较
1292013年Vol.28No.4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2013-03-20作者简介:朱 敏(1979-),女,云南保山人,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向的研究。
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两国门户在被西方国家打开前,其社会历史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保持一致的,其教育发展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西方资本社会教育的震荡,致使中日两国的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为契机,同时迈开近代教育的改革步伐。
但是两国教育改革发生了巨大改变,日本以其速度、智慧和精力使得教育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洲国家,但是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其教育改革的步伐却异常艰难,竟远远落后日本,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文章主要意图就是对两国的近代教育史进行回顾、比较和思考,探析其规律性、差异性和共通性,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数据。
一、中日两国教育政策共通之处分析因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政策大多借鉴日本经验,在学堂章程奏定上,学制的主要框架都与日本相同,甚至在教育政策的教学管理、政策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能看到日本教育的身影,但是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此便不再多提,仅就两国教育的共通之处浅述一下:(一)原则制定教育政策主要目的是国家对教育进行调控和干预的重要举措。
以国家作为基本是制定教育政策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两方面:首先是教育政策趋于国家化。
我国教育的国家化可以充分表现出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的程度,这样有利于促使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国清末新政的改革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事事多艰辛,只有兴学教育才能有效拯救国家,清廷政府下令广兴学堂、成德达材以备国家之需。
而日本明治之初,为了有效地战胜幕藩造成了国家危难,摆脱了不平等奴役的限制,日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繁殖产业和富国强兵的建设思想,教育目的是为国家,而并非为了学生自己。
其次,以忠孝作为立国之本。
清末拟定了学堂章程后,提出应对受教人员进行仁义礼智信和忠孝的道德文化教育,小学堂应建立爱国根基,而高等学府则要着力培养受教人员的善行,并确定儒家教学思想,将教学趋向端正。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小结:清政府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时期
鸦战 前
鸦战 后
甲午 战后 日俄 战后
进步主张
宣传、学习 西方科技 学西方君主 立宪、经济 学西方民主 共和、反清
——梁启超论甲午战争
说明: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官员的个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导致洋 务的成果经常被当成洋务官员的私人财 产和政治资本。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力量分散, 各自为政, 各守私利
结论:
中国:洋务运动只是站在封建统治 者的立场上,“中体西用”,决不 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日本明治 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思想 文化 传统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投入 内容 民众 改革 阶级性质 力量 涉及面 参与 特点
中
地主阶级
国 维护专制
日 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 兴地主发
本 展资义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天皇政权 全面 全体一致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共25页文档
领导力量: 都是封建性统治集团
主要 内容: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 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问题2: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
君主专制政体、封建自然经济、闭关锁国 政策等影响,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
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
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 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 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 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 不能成功。
领导者 :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 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明治维新和洋务动比较
2、结果的异同: 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 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原因: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 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 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 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王超(20071201)邢旺(20071206)徐珑(20071207)张瀚镭(20071211)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之所以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样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均处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封建社会末期。
而且也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时候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同样是面对危机,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中)和明治维新(日)运动。
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不仅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成为了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的国家。
同样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下面就先从两国的变革的背景开始谈起。
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而从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
而国势衰弱的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作是发展的机遇,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
以至于道光皇帝竟然问出“该夷与我回疆可有陆路可通?”这样令人可笑的问题。
而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朝统治者认为这就是一个万全的计策,幻想着只要“守定和约”就可“中外相安”。
这期间也有少部分人从西方的炮舰外交中看到了危机,所以有了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们在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并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然而这被道光皇帝斥为“一派胡言”,以至于这种言论被搁置了20年。
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北京,皇帝和文武百官仓皇出逃,这才使中国朝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中国何以救亡图存?成为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要求变革的思潮,并付诸实施,进而演变成了洋务运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日本国内,虽然这次战争没有惊醒中国统治者,但是当日本的统治者德川幕府听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
他们仔细总结了中国失败的教训,其中幕府高官堀田正睦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拘泥古法,所以致败,日本应在未败之前,学到西洋之法。
”并且还派使团到中国考察,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乃在彼不知防夷于海外之道……因循苟且,空度岁月,不采取对策断然改变太平之心,不制造军舰大炮防敌于国门之外,故由此而衰微也。
因此,我日本如不欲蹈其覆辙,宜速造蒸汽船。
”日本在总结中国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和日本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变革意识,并开始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到1853年,面对美国的军舰,日本不仅没有抵抗,反而以一种近乎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开出的条件,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日本虽然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但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此后,日本开始大量设立西学所、造船所等,并大量向西方选派留学生,为革新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从改革初期,中国和日本就拉开了差距,不仅仅是改革的时间上的差距,更是人们在思想上的差距,日本人对国际局势和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及中国人危机感紧迫感的缺失也更是拉开的两国的距离。
这种差距又影响了两种改革的实质上,进而体现在改革的结果上鲜明的体现了出来。
从简单的来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变革的深度和广度上。
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以总理衙门的成立作为标志,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期间历时30多年,是我国整整一代人以学习外国为手段,并希望通过进行的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来达到富国强兵为目的。
期间通过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及其他与军事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兴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采煤铁、开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对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此期间中国建造了近代第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制造了现代化的军队体系,并培养出了一批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首开近代化风气之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拉开了中国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
然而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重制约了社会制度的改革,极大的制约了洋务运动的进行。
与中国截然不同,彼岸的日本却展开了大刀阔斧的社会变革。
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地向西方学习,改革从最基本的物质层面一直到社会制度上,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突破了封建主义束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明治天皇发出的《五条誓文》。
并首先进行了三项改革:一是学制改革,着手进行现代教育;二是官制改革,废除了带有封建体制残余的官僚制度,代之以内阁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三是军制改革,实行兵制改革。
,并实行征兵制,将“镇压草寇”为主的“镇台制”改为适应野战和境外作战的“师团制”,大体上完成了近代兵制改革。
而在此基础上,日本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1890年召开了首届国会。
《大日本帝国宪法》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对明治维新的一次总结,它的颁布,使日本在民主、法制的进程中迈出关键的一步,成为日本近代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但是洋务运动却因为其阶级性而受到了局限,通过深入分析,会发现洋务运动所体现的改革,基本上是停留在物质层面。
而且期间所创立的企业也几乎是由政府或者是官僚投资设立的。
管理模式几乎是僵化的家长史管理,而且产品几乎是军用的,没有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的改革由于领导层的支持,几乎是一气呵成的。
而中国领导集团对变革本身就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使得洋务运动开展的一波三折,而且统治阶层还存在大量的反对势力,严重干扰着洋务运动的进行。
同时洋务运动本身也受到洋务派自身的制约,比起日本人,一是他们对西方的了解程度不同,世界眼光有差异。
二是洋务派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观念不同,时代意识也有差异。
三是他们对社会发展方向认识不同,改革态度有差异。
真是因为这三点因素,使洋务派怎么也无法做到十分团结,这使得洋务运动大打折扣。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是我国和日本在同样的起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好解释。
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别,当中国还在封建社会末期徘徊时,日本却逐步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最高统治者对待改革的态度,领导集团的组成结构、能力素质,对于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国家政权,开明创新的领导集团,有一批优秀成熟的政治家,有一个政令畅通、上下协同的干事环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且改革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和拓宽,要明确目标、把握全局、循序渐进、配套实施,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2009.3.6附录一:讨论记录时间:2009年3月5日地点:疏桐园E参与人员:王超徐珑张翰镭邢旺讨论过程: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王:今天咱们几个来就我们选定的“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来进行讨论,希望大家积极发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相信大家在此之前对中日两国的改革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讨论。
张:我通过最近查阅的一些资料,发现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改革面明显窄了许多。
日本的明治维新涉及到日本国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融入到了这场改革中。
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只是在军事领域进行,可想而知广大的老百姓并没有参与其中,这只是一场局限在高级领导层的改良运动。
徐:洋务运动的涉及面确实是太小了,这也导致改革的深度问题,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整个国家还是在用以前的模式运作,充其量不过是多了几家造枪、炮的作坊而已。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不仅仅是军事着一个方面,各个方面的成功改革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推动了整个改革。
王:我认为洋务运动本身也受到洋务派自身的制约,比起日本人,一是他们对西方的了解程度不同,世界眼光有差异。
二是洋务派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观念不同,时代意识也有差异。
三是他们对社会发展方向认识不同,改革态度有差异。
真是因为这三点因素,是洋务派怎身也无法做到十分团结,这使洋务运动大打折扣。
邢:日本在改革中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
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所以,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王: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
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大的原因就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制度。
邢:我同意王超的意见。
列强入侵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而中国队守旧势力很强大,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学习技术的改良。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徐:洋务运动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而进行的。
中国领导集团对变革本身就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使得洋务运动开展的一波三折,而且统治阶层还存在大量的反对势力,严重干扰着洋务运动的进行。
张:除了刚才大家所说的几点因素之外,我认为两国人民的文化思想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他们对西方先进世界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改革愿望。
而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绝大多数人对这场洋务运动则是置身事外,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失败是可想而知的。
与会人员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洋务运动因其阶级性的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经济、政治体制,单纯的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是不可能成功,更是不可能救中国的。
而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加强中央集权,最终成为亚洲近代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强国。
记录人:邢旺2009.3.5附录二:参考资料【1】《中日近代化之制度模仿比较》袁艳,胡汉昌著,《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2】《近代化起点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高淑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1第一版;【3】《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日)依田憙家著,上海远东出版2004.1.1 第一版;【4】《明治维新史》伊文成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版;【5】《悲凉绝唱:关于清末改革的历史》李立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版;【6】《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米庆余著,求实出版社,1988 版;【7】《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8】纪录片《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9】铁血社区《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之风云》;【10】百度百科词条,明治维新,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