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

绪论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第一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1.植物命名物种命名称为学名。

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种子植物孢子体较蕨类植物来说更加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并依附在孢子体上,使它们与蕨类、苔藓植物区分开来。

(2)有花粉管的形成种子植物在受精过程中有花粉管的形成,借助于花粉管将不动精子送到雌配子体与卵结合,使植物体的受精作用摆脱了对水分的依赖。

(3)形成种子由于种子对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使它能够渡过不良环境,保证了种族的繁衍。

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界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4)具有裸露的胚珠(5)孢子叶聚生成球花(6)具有多胚现象3.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雄蕊是由小孢叶转化而来,分化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

雌蕊是大孢叶的特化为子房、花柱和柱头,是花中最重要的部分。

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传粉特性多种多样。

(2)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心皮构成的子房内,经受精作用后,子房形成果实,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内。

果实的形成使种子不仅受到特殊保护,免遭外界不良环境的伤害,而且有利于种子的散布。

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

(3)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所组成,并伴随有木纤维,使水分运输畅通无阻。

(4)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

小孢子即单核花粉粒发育成的雄配子体只有2个细胞或者三个细胞。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植物地理知识点总结植被分布与植被类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被分布是指植被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种类与特征。

植被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地形、动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而极地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

此外,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也会有所区别,如森林、草原、沙漠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植物类型。

植物区系与植物地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的植物组成,而植物地理区则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些特定地理区域,根据共性植物的自然分布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区系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与历史、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植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为了便于研究和保护植物,科学家们将地球表面分成了若干个植物地理区。

植物群落与植物生态区也是植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植物群落是指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

而植物生态区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区域。

植物生态区具有一定的生态位特点,如水域生态区、高原生态区、沙漠生态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对植物的生长、分布和生态位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的分布、演化、生态位、多样性、形态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草木,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500字范文格式9篇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500字范文格式9篇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500字范文格式9篇一般情况下写自我总结都是要针对我们某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来思考的,自我总结可以提高我们工作效率,可以帮助我们进步和成长。

下面是无忧文档我为您分享的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500字最新范文格式9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500字最新范文1期中考试是对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行的一次检测和总结,其意义在于查漏补缺和总结进取。

考后总结主要可以下:1、找出成绩与目标的距离。

很多进入新高一的同学都给自己制定了目标,考试之后,首先要看看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达到了,总结一下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同时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订的过低而缺乏挑战性。

若达到不了,就应该格外反思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等等,同时反省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否脱离了实际。

2、总结学习方法的得失。

高中阶段有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具体每科还有不同于其它科目的方法。

初中的学习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强调思维的规则性和良好的记忆力;高中阶段则进入提高阶段,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和主动性。

在此基础上,学习方法不可避免的会有所转变。

考试一旦失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在该科的学习方法上是否存在缺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成绩十分理想,也应该找出原因所在以便今后“发扬光大”。

4、整理薄弱的知识点。

各学科的内容都是由具体知识点构成的整体,每个知识点的缺失都会影响总体成绩。

期中考试就是帮助进行整理的最好途径之一。

考试进行之后,对试卷中耗时较多的题、摇摆不定的题、做错的题均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原因所在,是公式掌握不牢,是该记住的没有记住,是解题方法没有掌握,还是思考方式运用不够熟练?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学习。

考试后无论成绩好坏,提高才是目的。

期中考试之后,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一步的意义不低于考试本身。

地理考试学生自我总结500字最新范文2一、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

从试题反映情况来看,同学们对于一些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一些灵活的主观题,答题情况不是很好,这反映出平时的学习主要为一种机械的记忆,而没有真正的理解。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划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

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入侵途径:人为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自然入侵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特征:a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b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休眠: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长期休眠、季节性休眠)。

周期性调整:季节性休眠、干湿季交替。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

2012至2013学年下学期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一、填空题1.光合作用包括那两个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p832.热带雨林植物的特征:p259 植株高大、多具板状根支柱根、多攀援植物、绞杀植物、附生寄生植物、老茎生花3.按照其分布范围,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为哪三类p274东部大陆湿润常绿阔叶林、台湾山地、西部大陆湿润常绿阔叶林4.自然种群三个特征:①空间特征,: ②数量特征,③遗传特征5.热带雨林气候特点:p257 温度高、温差小、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6.低等植物包括那三大类:藻类、菌类、地衣7.高等植物包括那三大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8.根据环境水分的多少,陆生植物可分为哪三类: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9. 常绿阔叶林的气候类型及该气候的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稍为干寒、春秋温和、雨热同期、降雨量≥1000mm二、解释术语1.物种及种群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2.生物入侵及垂直带谱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3.环境和植物分布区p27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4.植物内稳态及生境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

5.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6.三向地带性三向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者的结合,它们是陆地植被类型分布和分区的综合作用结果,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地理考试后教师的总结(精选14篇)

地理考试后教师的总结(精选14篇)

地理考试后教师的总结(精选14篇)地理考试后教师的总结篇1一、试卷分析难度:限于出卷经验不足,所以不敢出难题、“怪题”、巧题。

我从百余页试题库中,精减出这一套试题,甚至可以说我在出题时都有徇私——哪些题目我觉得自己的学生作不出来的我就坚决不选!这样编订出来的试题,可以说再也没有办法简单了!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要受到批评的!全套试卷真正有难度的只有一个题目,而且是作为一个单选题出现的。

所以总体而言,本套试题识记性较强,理解性题量不足,即难度偏低!只是考察覆盖面:部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东西,其实仍然没有纳入试题,包括春秋分日的考查;而有些部分则略显繁冗。

总体上说,覆盖面较广,比例页比较协调合理。

二、学情简略概括总体而言,6个班如校基础相差不大,重点班稍好。

但是学习态度差异相当大,1、2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融洽和谐。

而四个普通班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甚至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于学习非常不在意。

三、原因分析1、教师方面:课堂上仍然存在讲多练少的情况。

据部分同学反映,课堂上听的懂,但是课后做题不会。

学生所用练习册《第二教材》偏难,不适合普通班学生使用。

而教师很少从课外资料上面提炼出好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点实践的机会比较小。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记较差。

不少试题是以教材上文字为蓝本编写,但得分情况不理想。

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多次强调过,仍然不知所以然。

还有很多知识点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误,比如讲黄道面记忆成黄赤面。

反映至少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认真阅读记忆过教材,二是基础知识点应用太少,概念不明晰。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明显的只求一知半解的情况。

表现为学习中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喜欢问问题;还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求表面印象,不求用心理解!普通班的许多同学上课是用推的,在老师的催促下才会动动手,但是仍然不动脑。

4、学习习惯很差。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课前现在有半数的同学能准备好教材、练习册等学习用品,但是课前预习、复习、作业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很深刻的问题。

地理期末总结复习

地理期末总结复习

地理期末总结复习地理是研究地球及其表面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地理系统、地球的构造与演化、陆地地貌、天气气候、水文地质、动植物地理、人口地理等众多领域。

在这个学期的地理学习中,我通过学习地球的构造与演化、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特定地理现象等内容,不断提高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期末复习中,我将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和解题技巧为重点,做好总结,以期顺利完成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1.地理定义与分类: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2.地球的构造与演化: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部分组成,其构造实质是岩石圈、软流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与共同演化。

3.陆地地貌:陆地地貌是由地质作用和风、水、冰等侵蚀作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形面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

4.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平均大气状态的组合。

按照温带气候、季风气候、热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分类。

5.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内容。

6.人口与人口地理:人口是指一定地域内居住和生活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及其变化是人口地理的研究对象。

二、重点内容1.地球的构造和特点:认识地球构造和特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壳特点、岩石圈构造等。

2.地震与火山活动:了解地震与火山的定义、分类、分布与危害,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3.气候与气候要素:学习气温、降水、风、气压等要素的定义、测量和分布规律,理解气候变化。

4.中国的气候: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掌握中国各地气候的特征。

5.人口与人口分布: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问题,了解人口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6.交通运输与通讯:认识交通运输与通信的作用和分类,研究我国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发展情况。

7.资源与环境问题:了解资源的分类和分布,掌握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危害,提出环境保护的方法。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圈:地球上所有⽣物(植物、动物、微⽣物及⼈类)赖以⽣存的⽣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物圈。

3.细胞:是⽣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多细胞,合⼦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根茎叶分化,构造上⽆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单细胞,合⼦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

具有⽣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地区、或者某⼀时期、某⼀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物⼊侵:⽣物由原⽣地经过⾃然或⼈为途径侵⼊另⼀新环境,对⽣态系统和⼈类健康造成损害或⽣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态因⼦:环境因⼦中⼀切对植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15.⽣存条件:⽣态因⼦中⽣物⽣存不可缺少的因⼦称为⽣存因⼦16.⽣境:⽣物个体或群体⽣活区域的⽣态环境与⽣物影响下的次⽣环境统称为⽣境。

17.限制因⼦:那些对植物的⽣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的关键性因⼦18.⽣态幅:⽣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植物地理 总结

植物地理  总结

第一章植物分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种群的概念: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占有一定环境空间的某物种个体群的总和。

2、物种具有两个基本特征:A.在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彼此共存的生物群体,它们享有一个基因库,并占有一定的分布区;B.生殖隔离,是防止与其它基因库相混杂的保护机制,即种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3、植物的命名:学名=属名+种名+命名人。

双命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4、植物界的大群落:1.原核生物界;2.植物界;3.动物界(分类的判断)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1、植物区系的概念: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种的分布区结构:(1)气候生态型:由纬度、高度形成的气候条件差异影响。

(2)土壤生态型:由土壤分化原因引起理化性质的差异影响。

分:适宜区、生长区。

3、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1)通过渐变式形成的物种,在隔离、变异、选择的过程中,已占有相应的地域,形成了原初的分布区和起源中心。

(2)在自然界通过爆发式形成的新种,开始时个体很少,尽管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潜力,同样需要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取得立足点,然后向周围扩展。

4,物种的形成与分布1、异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1)种的间断分布(2)属的间断分布2、同地物种形成植株在有性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导致新一代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新旧种不能正常杂交,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3、平行物种形成某些植物进入新生境发生变化,产生基因变化,形成新物种。

5、种分布区的扩散分布区扩展的条件:(1)自身的繁殖能力,如配子的数量,繁殖体的数量与质量,后代的成活率等。

(2)起源中心周围存在着合适该种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

(3)借助生境的外力传播其繁殖体。

6、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1)气候演变:时间尺度空间尺度(2)地形变化(3)板块运动时间尺度:以数万年至数百万年时间的气候变迁,尤其是以第四纪以来的时间尺度来看。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地理科学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者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3.世界种:少数种类植被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4.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5.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7.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8.非地带性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织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9.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10.隐花植物11.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12.优势种:指群落中占有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3.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称为热补偿点。

14.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15.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6.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规律。

称为垂直地带性。

17.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

18.显花植物19.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20.植物分布区:地球上的每种植物通常都有很多个体,它们分别分布在一定的地域上,这个地域就是该种植物的分布区21.地理残遗种22.光周期现象:指的是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持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地理期末的总结

地理期末的总结

地理期末的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如地貌、气候、植被等;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关系,如人口、城市、交通等。

通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地理研究和地理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地表环境。

地球的地表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包括陆地、水体和大气三个方面。

陆地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要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貌,如高山、平原、台地等。

水体是地球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它们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是地球表层的包围层,它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状况,对于地球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地球的地表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地球环境的重要变量之一,它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使得土地和资源的利用面临着挑战,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对大气和水体环境造成了污染。

此外,人类活动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此外,在这个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可以对地理理论进行实践检验。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图和地理工具,如GPS、遥感技术等。

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

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

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通用10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篇1本次考试虽然难道较低,但是整体还是考得不好,从考试成绩可以发现,班级的及格率不高,优秀率低,班级平均成绩也不太理想啊,跟期望中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存在问题:每一块试题中,一些平时上课认真的学生差不多都能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如选择题20道,还有第24,25题能拿满分也有许多,比较可惜的是在一些小题没有仔细看题。

一、基础不扎实,掌握知道不牢固,主意集中体现在选择题方面如:1、5、6、10、16、17还有综合题21四张图,22黄河的发源地和流入海洋错误情况也较明显。

二、考试态度问题不严谨,许多同学没有认真对待考试,从其做题试卷表面就能体现出来,字迹了草随便,做题答非所问,乱七八糟。

思想品行差。

三、做题不仔细认真,粗枝大叶如:6、10选出错误的答案;21题让你写出序号;22题(2)标出河口孟津等。

四、应变能力差,思维扩展力不足。

如选择题1—4题,关于平和的;21题湖北的地图轮廓不会跟其(3)联想起来,23题(3)“正在兴建的B是水电站”,这边没有画一个下横线学生就没有做,全年级没有一个学生这个有做。

这说明学生的思想应变能力不足,没有用心去做题,看题审题。

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篇2时间飞快,转眼学生的期中考试结束了,针对这次的期中考试,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将这次期中考试的点滴想法总结下来,以备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能更好的开展。

任教班级的总体情况分析我今年任教的是12级2班、3班、4班、5班和6班,这五个班级,其中完成任务情况最好的是5班,3班、6班次之,4班很不理想,这是我比较难接受的,从历次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来看,4班都是完成比较好的班级,大部分的学生课堂状态也是很出色的,没有想到这次4班的任务完成情况会这么差地理考试总结与反思工作总结2班的任务完成不是太理想,但是也是在意料之中。

植物生长环境期末总结

植物生长环境期末总结

植物生长环境期末总结一、引言植物生长环境是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外界条件和因素,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气候等。

不同的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对于生长环境的掌握和管理对于农业、园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课程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实验和实地观察切身体会了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现将这次期末总结进行整理,以期对植物生长环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温度的影响温度是植物生长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收养分的速度,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温度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发现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温度过低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停滞,光合作用受阻,呼吸作用减缓,从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温度过高则会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加快,水分流失过多,造成植物脱水甚至死亡。

因此,合理控制温度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三、光照的影响光照是植物生长环境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而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到光照对于植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光合作用的促进、植物的营养代谢和植物生长节律的调控等方面。

不同植物对于光照的适应性不同,有些植物喜阳性,适宜的光照可以促进其正常生长;而有些植物喜阴性,过强的光照会对其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植物生长环境中合理控制光照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水分的影响水分是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水分充足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条件,而缺水或水分过多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发现水分不足会导致植物萎蔫,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水分过多则会引起植物根部缺氧,导致植物根系腐烂,生长发育受阻。

因此,在植物生长环境中合理控制水分供应,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灌溉是确保植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引言:(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

(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

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

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

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绪论学习目标1、认识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2、了解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1〕地球上的植物达50万种,占有机质总质量的99%。

2〕植物释放大量游离氧,把地球上原始缺氧环境变成含氧量达20.8%的现代大气,并使地球的氧气得以平衡。

3〕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普遍,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

4〕植物群落对各地的自然环境整体起着稳定作用和整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根底。

5〕参与土壤循环。

6〕指示环境。

7〕美化环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形成、开展、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生态条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作用和植物的适应类型;作为自然体的群落的各种特征;世界不同陆地植被类型的性状,空间布局和植被区划;植物地理学对于其他相关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相关学科: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学等。

第一章植物器官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及其功能。

2、了解及能够区分各类器官的特征。

3、明白学习此章内容的意义。

器官—植物体内既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又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局部。

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第一节营养器官一、根1、根的根本功能:吸收、运输、固持、储藏。

2、根系的分类1〕直根系:主根、侧根(较高、榕树、花生、油菜、双子叶植物)2〕须根系:没有主根〔大、椰子、槟榔、假槟榔、水稻、葱、蒜、单子叶植物〕思考与讨论: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3、根的变态 1〕储藏根块根:番薯、麦冬〔侧根变态〕肥大直根:白萝卜〔直根变态、十字花科〕、胡萝卜〔韧皮部变态、伞形花科芹菜、香菜等〕 2〕寄生根菟丝子寄生根木耳寄生13〕支柱根玉米支柱根红树支柱根 4〕气生根浅根系——大叶榕〔易倒伏氮气〕榕属—大叶榕、小叶榕、黄金榕、垂叶榕、橡皮榕、高山榕 5〕板状根6〕呼吸根池杉水杉〔水分过多,土壤缺氧,把根往上长〕思考与讨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变态?其有什么作用?第二节茎〔枝条〕瓶子树、热带草原、仙人掌一、茎〔枝条〕1、功能:支持、输送、储藏。

地理生物考试反思

地理生物考试反思

地理生物考试反思
地理生物考试反思
一、总结考试经历
本次地理生物考试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地理特点、植物生态、动物生态、动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水资源与生态文明、生物圈层结构、森林土壤等。

考试形式为多项选择题,每题有4个选择,题量较多,有的考题比较抽象,容易造成考生误解,难度较大。

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过于复杂,不少学生无法理解考试要求,因此难以完成考试。

2.答题时间有限,而每道题目又多,导致学生难以仔细思考和答题。

3.有些考题内容繁琐,难以快速理解,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影响答题效率。

三、考试应该如何改进
1.首先,考试内容应该简单易懂,要突出重点,避免太多引导性的文字,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考题。

2.其次,考试应做到抽象思维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多采用实践性的题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最后,考试时间应当灵活安排,配以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高考试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

(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

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

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

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8).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9)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10)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1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14h)才能开花。

(12)短日照植物: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8_12h)才能开花。

(13)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14)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16)中生植物: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17)湖岸边适合生长的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8)水体富营养化:a、定义:水体富营养化,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b、自然界的湖泊都经历着天然营养化,但人为作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c、俗称:“水华”“赤潮”d、形成: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呈厌氧状态e、结果:少数适应性强的植物占绝对优势(19)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20)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补充英语单词:种species、种群population、变种variety、变型form、界kingdom 、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学名scientific name、藻菌植物门Thallophyta、苔藓植物门Bryophyta、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棉花Gossypium、向日葵Helianthus第三章1、种——面积曲线:通常采用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可绘制种类-面积曲线图。

在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称为群落的最小面积,即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

及假定第一个所取面积为1,则依次为2、2²、8、…2的n次方。

依次排查出不同的种的方法。

2、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1)进化时间学说:进化的越早则多样性越稳定,因而多样性就越丰富。

(2)生态时间学说:生态形成的时间早则生物多样性丰富,反之则少。

(3)空间异质性学说:由于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因而造成温度水分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赤道上由于水热充沛,则多样性丰富,高纬度地区则相反。

(4)气候稳定学说:当一地气候温定时,为该地生物的生存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则气候稳定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5)竞争学说:因为存在竞争,则优胜差汰,因而经过进化留下来的是一些适应环境的因而竞争强则多样性丰富。

(6)捕食学说:某地区假若捕食性动物种类居主导地位,则该地的生物就会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7)生产力学说:某地的生产力强,则为生物提供的能量就相应多,生物种类就相应的丰富。

(8)我认为,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水热条件分析,如同纬度海拔比较,以拉萨,重庆为例,该二地均处于同纬度而拉萨的生物多样性远低于重庆,拉萨年降水量少,温度低,许多植物的积温达不到。

同时以赤道与极地比较,赤道水热稳定充沛,而极地存在极夜现象,因而热量不稳定。

3、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种群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

4、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5、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如附生性植物、寄生生物、专性阴地植物。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7、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8、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量。

第四章1、(1)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是由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的活动干扰造成的。

(2)演替与波动关系:A、从时间上,二者可以同时发生B、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2、演替类型(按起始条件):(1)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例如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沙丘演替、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2)次生演替:原生植物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

例如从弃耕农田的演替。

3、演替顶级学说:(1)、Clements提出单元顶级学说气候顶极A、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

B、后来做的补充:前顶极(加上了形、土壤或人为因素)、亚顶极(达到气候顶极前的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群落)、偏途顶极(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群落。

)、预顶极(大前提下,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

)、超顶极(大前提下,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

)。

(2)Tansley提出多元顶级假说即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

单元顶极学说和多元顶极学说实质上的差异是在对于测定相对稳定的时间标准的差异。

例子,拉萨市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块地区用铁丝围了一块土地是为了防止动物践踏,几年后,在同一大气候背景下围住的地区的群落与没被围住的存在很大差异。

(3)Whittaker提出顶级格局假说即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

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

它是多元顶级假说的变形。

如,一场大火袭击了森林不耐火的植被全部死亡,而那些耐火的包括种子抗火烧或只有在大火下才能迸裂的种子则存活下来形成新的群落。

1、生活型谱是如何测定的?它对实际农业生产有何指导?答:(1)生活型谱:一定区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历史演变和人为干扰等因素。

通过观察某地植物生长状况及类型以及气候等综合影响则可以确定生活型谱。

:A、高位芽植物(P):巨型(>30m)、大型(16-30m)、中型(8-16m乔木)、小型(2-8m 乔木与灌木混合)、矮(25cm-2m灌木与草本混合)反应生长季热湿气候。

B、地上芽植物(Ch):( < 25cm)冬季极冷、漫长气候,如高山寒带气候。

嫩枝在不良季节仍然保存植物类型多为小灌木或草本还包括常绿性和垫状植物。

C、 - 地面芽植物(H):浅地下芽或半隐芽植物反应较长的严寒季节的气候,如中纬度气候,地上器官在不利季节枯亡,更新芽位于进土层内受到枯亡地被物的保护。

D、 - 隐芽植物(Cr):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反应冷湿气侯。

隐芽植物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E、 - 一年生植物(T):环境恶劣时植株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反应干旱气候。

在极端环境下器官均枯死仅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

(2)指导意义:对不同环境下的可以根据生活型谱来确定适合生长哪种类型的植被,是该地的农林业具有显著的发展。

如寒冷地区不适合高位芽植物生长种植时应当尽量避免栽种高位芽植物,而热湿地区则应当种植高位芽植物这样可以有更多收获。

同时当某地发生火灾根据该地的生活型谱可以确定损失,假如该地生长的是高位芽植物为主,则该地的损失是很大的,而如果该地是一年生植物或者隐芽植物或地面芽植物以及地上芽植物则该地损失不大。

确定了生活型谱则可以科学的人为影响该地的植物生长从而是该地从经济与环保达到双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