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化名人笔名由来介绍
简练的笔名丰富的意蕴
简练的笔名丰富的意蕴——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和含义初探江苏省兴化市大营中学赵兰珍名字本是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人的代号。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不少著名作家的笔名简练而意蕴丰富。
它是灵感闪现的火花,它是爱憎情感的升华,它是短暂人生的感悟,它是复杂心态的折射,它是成长之路的履痕,它是振聋发聩的警钟。
一、源于家乡的地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后从流经家乡的沫水和若水中各取一个字,取名‚沫若‛。
二、源于本人的姓名、别号和母姓曹禺,原名万家宝,发表小说《今宵酒醒何处》时,署名‚曹禺‛。
原来,繁体字的‚万‛,采用拆字法,可以读成‚艹‛(谐音读成‚曹‛)和‚禺‛。
金庸,原名查良镛。
发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他将‚镛‛字拆开,第一次启用‚金庸‛这一笔名。
鲁迅,原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这是因为‚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同时由于‚(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三、源于古诗词张恨水,原名张心远。
少年时,他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掩卷之余,由《乌夜啼》,他领悟到人生之短暂,光阴之可贵,于是取‚恨水‛为笔名,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
冰心,原名谢婉莹,取名‚冰心‛,源于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源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艾青,原名蒋海澄,1929年赴法留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巴黎,不少中国人遭白眼,受刁难,艾青饱尝被歧视与欺侮的痛苦。
一次,艾青在马赛港上岸时到一家旅馆住宿,对方一听是‚蒋海澄‛,误认为蒋介石,马上嚷嚷起来。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橙"的家乡口音为‚青"。
初一语文重要知识点之诗人别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一语文重要知识点之诗人别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一语文重要知识点之诗人别称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ﻪ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ﻪ7、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ﻪ9、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ﻪ 10、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ﻪ11、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12、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ﻭ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ﻪ13、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ﻭ14、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ﻭ16、郑鹧鸪——郑谷:以《鹧鸪17、崔鸳鸯——崔珏:赋《鸳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ﻪﻭ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那些文化名人的笔名故事
那些文化名人的笔名故事————————————————————————————————作者:————————————————————————————————日期:ﻩ那些文化名人的笔名故事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别名,这是文坛的一种特殊现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笔名是一位作者最早、也是最难修改的“作品”,成名后再修改,不仅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旧合同,笔名人气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名家笔名背后有什么故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为自己取一个相对满意的笔名呢?借鉴诗词冰心原名谢婉莹,她对唐代诗人王昌龄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为喜爱,于是起了既好写,又与她姓名中的“莹”字呼应的“冰心”二字作为笔名。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中截取出来的,取“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之意。
琼瑶原名陈喆,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这是一首甜美的爱情诗,笔名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冯唐原名张海鹏,取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出一本书的时候,出版商需要他起个笔名,他就想到了这两个字。
燕垒生原名张健,代表作:《天行健》、《轩辕剑之天之痕》。
15岁时从俞平伯的散文里面读到“浮生燕垒”。
后来发现“浮生燕垒”是明朝《小窗幽记》里面的“是即风雨花,浮生燕垒”。
因为喜欢这句话就把燕垒生当成了自己的别号,后来从事网络文学后就作为网名和笔名用到现在。
沧月原名王洋,代表作:《听雪楼》系列、《鼎剑阁》系列、《镜》系列、《羽》系列、《七夜雪》。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 (珍藏版)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珍藏版)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珍藏版)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a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现代我国不少文化名人其风行于世的“文名”,却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寻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来表明其志趣抱负、情操品格或思想实践: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
“韬奋”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
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
他年轻时留学归来,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把科学知识贡献给人们,故改名高士其。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
‘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
”时光回到30年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
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
1932年,她与刘鸿霖同居,合写过小说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会见鲁迅先生,在其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特取了“萧红”(张)、“萧军”(刘)两个笔名,合起来即“小小红军”,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子女亦皆姓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
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
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并先后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讲。
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
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月宾,出生于四川成都,母亲是比利时人。
周月宾27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旋即赴马来西亚开设医院。
迫于当时海外对华人的歧视,她加入了英国籍。
为了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她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笔名“汉属英”,后来就依谐音改成“韩素音”。
“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
“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诞生于浙江绍兴,小名阿张。
为什么叫“阿张”呢?据说,鲁迅出生那天,正好张之洞来访,于是祖父周介孚便用张之洞的姓为其孙取名“阿张”。
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只能说明鲁迅的祖父追求功名,图慕吉利。
事实上,鲁迅的小名“阿张”同他的生日有关,同当时浙江一带的民风民俗有关。
原来,民间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也诞生于八月初三,“乃一家司命之主”。
为表示对灶王爷的敬重以及祈求灶王爷能保佑鲁迅平安成长,故取小名“阿张”。
“阿”字,在江浙一带,是称呼人的流行语。
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为前缀词,表示亲昵或敬重。
由此可见,“阿张”这个小名,具有浓厚的地区色彩、民俗色彩,当然也倾尽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不久,鲁迅的祖父又以同音异义的'字为鲁迅取大名“樟寿”,号“豫山”。
“樟”与“张”谐音,属化引,仍有敬重灶王、祈求降福佑护之意。
“樟”为常绿乔木,香气浓郁,质地上乘。
周家世代诗书,取此显然是为了暗喻鲁迅天资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寿”,则是按家谱中排列的顺序而定。
鲁迅属“寿”字辈,故曰“樟寿”。
樟木树龄长,终年常绿,与“寿”搭配,有长命百岁之兆。
“豫”与“樟”有内在联系。
据古书记载,豫指樟树。
“豫”即“樟”,“樟”即“豫”。
从意义上分析,这两者都含有祝愿周家子孙兴旺、人才辈出、光宗耀祖之意。
鲁迅7岁进私塾,跟随叔祖玉田读书。
老师嫌其字“豫山”同“雨伞”谐音,有伤大雅,加之同学也常以“雨伞”取笑他,鲁迅很不喜欢,便请祖父为他改名。
祖父乃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取“具有优异才能”之意。
鲁迅17岁时,因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遂去南京投考不收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
当时,鲁迅寄居在叔祖周椒生家。
周椒生时任江南水师学堂管轮堂(即轮机科)监督,他深受封建观念影响,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侄孙鲁迅报考水兵有辱门庭,不宜将家谱里表示辈分顺序的名字记入兵册,于是将“樟寿”改为“树人”,取“百年树人”之意。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
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
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
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
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
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文学大师的笔名寻源
文学大师的笔名寻源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曹禺,等等一代语言艺术的文学大师名字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寻探一下大师们笔名的由来也觉趣意甚浓,翻阅一些旧时的读书笔记,将其逐一整理出来,以飨同好: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
有资料记载他曾用过近一百二、三十个笔名。
“鲁迅”的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缘何取名“鲁迅”;巨匠曾对友人解释三点理由: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自古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迅速之意。
此后,“鲁迅”便是他使用最多的笔名,他的真名就被一般人很少再提起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常用的名字是郭鼎堂。
他也用过许多笔名,沫若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郭老的家乡在四川乐山,“沫若”两字取他家乡两条河流之名而得;沫水指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古代又称平羌江。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
这位文学大师对自己家乡河山的眷恋之情,略见一斑。
巴金的原名是李尧堂,字芾甘。
“巴金”是他一九二九年发表第一篇中篇小说《灭亡》时初次使用的笔名。
关于巴金两字的含义,不少文章中都解释为巴老曾崇拜过法国的巴枯宁和俄国的克鲁泡特金。
因此“巴金”是撷取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首尾两字连缀而成。
但大师曾有过自己的解释。
他说,他就读法国时与一位名巴恩波的同学朝夕相处,后而这位同学不幸投水自杀身亡。
使他很难过,这件事印象深刻。
他的笔名中的“巴”字是由巴恩波连想而得。
“金”则是另一名同学从他正在释作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为了“要找出容易记住的名字,便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个“金”字。
”当时取此笔名并无深意,但一直被巴老沿用了下来。
茅盾原名沈鸿。
后又易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所用过的笔名据说也超过一百个之多。
“茅盾”是一九二七年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小说《幻灭》(《蚀》三部曲之一)所用的笔名。
大革命失败期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茅盾被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通缉,倘若用真名发表作品,不仅不利,还会连累当时在小说月报当编辑的叶圣陶。
著名作家的笔名来历
笔名“鲁迅”的来历在用“鲁迅”这一名字之前,我们的伟大作家曾有过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等名字。
“阿张”为祖父周福清所取。
鲁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7岁进私塾,即以此为名。
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鲁迅上学时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于是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为“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
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
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但这是否是鲁迅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
■笔名“艾青”的来历艾青原名蒋海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参考资料:/wenhua/wenhua_display.asp?id=449■笔名“巴金”的来历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鲁迅等20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鲁迅等20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笔名对一个作家而言极其重要,以至于让读者忘记了他的本名,那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他们的笔名从何而来?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作家,没有一个人用的是真名。
不仅“鲁郭茅巴老曹”是这样,胡适、张恨水、萧军、萧红等人同样如此。
我们今天就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的由来。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有150多个,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多达170个。
“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许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载,1920年年底,鲁迅曾当面对他说过:“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这是“鲁迅”笔名来由最权威的解释。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郭沫若的故乡在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是经过当地的两条河流,用“沫若”为笔名,借以怀念故乡。
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1927年8月,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
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
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把他的姓“舒”字拆成“舍”、“予”两字,“舍予”就成为了他的字,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这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所以“舍”只能读第三声,读第四声,恐怕是把他的名字理解成了“老房子”的意思了。
巴金,原名李尧棠巴金这个笔名,源于一段悲伤的故事。
李尧棠与巴恩波与是一起留学法国的朋友。
鲁迅笔名的由来主要内容
鲁迅笔名的由来主要内容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生创作的文章数量多,内容丰富,令人瞩目。
但是鲁迅没有用他的真名李炳华作为笔名,而是用了他的艺术笔名,令人好奇他的笔名到底是什么,怎么用的,其实并不复杂。
一、鲁迅曾使用过多个笔名在鲁迅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有过多个笔名,分别是“绿水来”、“鲁有脚”、“失忆老头”、“狐狸”、“梅里”、“裴东”、“素梅”、“芳”、“筱”、“苤等等。
这些被鲁迅使用的笔名,对他后来创作有了给予一定的影响,这些笔名表达了鲁迅的文学愿慕,也节时的表达了他的情感。
二、什么原因让鲁迅用笔名在鲁迅的著作中,有大量的反映他的政治兴趣及他的言论观点,而政治话语受到当时的许多限制。
为了避免引起当时的权威们的不满,他不得不以笔名,而不是他的真名李炳华来发表文章,增加了他的文章的看点,更能赢得人们的期待和喜爱。
三、笔名及其来源“绿水来”:鲁迅用这个笔名最早,1901年出版《绿水来集》,来源于鲁迅所爱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的“绿波恢恢”句,抒发鲁迅对爱国的眷恋。
“鲁有脚”:这个笔名取自明朝苏轼的作品《调色春秋初夏》中有句“鲁有脚为诗,楚有葛贝为谣”,表达鲁迅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
“失忆老头”:这个笔名出自鲁迅自己,源于他生活中一段风风雨雨的经历:待字闺中,鲁迅经常感到对先人苦苦求学的痛苦,更令他沉浸在孤独的深渊中,他把自己比作一个失忆的老头,令自己更加清醒地看待一切。
“狐狸”:这个笔名出自鲁迅的友人罗隐,取自其诗《狐》,他赞美狐狸的勇敢、智慧,以及敢于改变的精神,这也成为鲁迅的作品创作的一大灵感来源。
“梅里”:这个笔名源于古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人物梅里多,意为“行为潇洒,维护正义”,鲁迅后来也经常以这个笔名发表文章,表达他政治上的立场,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裴东”:这个笔名源自古典诗词《经济》,原句是“裴回东来,犹能唱前言”。
鲁迅有时也偶尔会用这个笔名发表文章,也是用来表达文学观点的。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笔名琐谈
鲁迅笔名琐谈鲁迅,本姓周,幼名阿张、长树、长庚,学名樟寿,字豫山、豫争。
1898年18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他的一个本家叔祖为他改名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2年改号豫才。
别号有弧孟、俟堂、戎马书生、戛剑生、会稽山下平民等。
1918年5月,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开始用“鲁迅”的笔名。
取这个笔名,一方面与他母亲姓鲁有关,另一方面则有自我鞭策之意。
他有一次与许寿裳交谈时说到,用这个笔名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唐锼在回忆鲁迅的散文《琐忆》中写到:“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
”这的确是斗争的需要。
鲁迅在《自由谈》用的笔名有一尊、丁萌、丰余、丰子余、韦士繇、士繇、韦素、苇索、尤刚、元艮、公汗、邓当世、史贲、史癖、自在宣、华圉、余蹈、虞明、何家干(斡)、家于(斡)、干(斡)、张承禄、罗怃、宓子章、赵令仪、苟继、桃椎、莫朕、倪朔尔、朔尔、旅隼、黄凯音、曼雪、崇巽、康伯度、符灵、越侨、越客、孺牛、游光等40余个。
这还只是鲁迅笔名的一部分。
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130多个笔名,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笔名的取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笔名与自己的小名、字、号或出生地有关。
如在《北斗》《太白》用小名“长庚”作笔名;在《每周评论》写文章用“庚言”作笔名,也由“长庚”而来;在有的书信中用“周玉材”署名,则是“周豫才”的谐音;在《新青年》上发表《梦》《我之节烈观》时用笔名“唐俟”,则是与别号“俟堂”有关;在《太白》《自由谈》上用的“越丁”“越山”“越侨”“越客”,则与出生地绍兴是古越国有关,用了借代的手法。
有的笔名取自成语典故。
如1921年在《新青年》连载小说《阿Q正传》时署笔名“巴人”,则是成语“下里巴人”的节缩。
宋玉《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其曲弥高而和弥寡。
我国几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龙源期刊网 我国几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9年第11期鲁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改名树人。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
取这个名字的理由是:第一,母亲姓鲁;第二,周鲁是同姓之国;第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这里表现出鲁迅的自谦与自信。
瞿秋白他生下来时头顶上有两个发旋,母亲给他取的乳名就叫“阿双”。
七岁上学时,就以“双”的谐音取名为“瞿爽”或“瞿霜”。
然而大自然银白的霜雪,一般要到深秋季节才能降临,所以瞿秋白自己又将“霜”字改为“秋白”。
郭沫若原名开贞,常用名郭鼎堂。
1919年给《时事新报》的副刊投稿时,把故乡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和若水结合起来,取名沫若,沫水就是大渡河,若水现名雅砻江。
老舍原名舒庆春,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舒舍予,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意。
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加上一个“老”字,成了“老舍”。
他正式署名“老舍”是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夏衍本名沈乃熙,字端先。
他1927年入党,一直从事工人运动和文化宣传工作,1935年,夏衍遭到敌人追捕。
夏衍这笔名是1936年发表《赛金花》时首次署名的。
因原来的名字和笔名都不能再用了。
夏衍的父亲叫沈雅言,“夏衍”就取自父字“雅言”的谐音。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运动以后,她写成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开始用“冰心”为笔名,她解释说:“一来是因为冰心两个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
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
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他酷爱词章,年轻时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从中悟到光阴可贵,于是截取了“恨水”两个字。
他十七岁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用了这个笔名。
【本报编辑部】。
作家笔名背后的故事100字左右
作家笔名背后的故事100字左右摘要:1.作家笔名来源的多样性2.笔名与作家真实姓名的关系3.笔名背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4.一些著名作家的笔名及其由来5.笔名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正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往往使用笔名来标识自己的作品。
这些笔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
作家笔名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取自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则源于生活中的某个感悟。
如鲁迅的笔名“鲁迅”,便是取自于他的原名周树人,寓意着用文字作为武器,抨击社会现实。
而贾平凹的笔名“平凹”,则取自于他的故乡地貌,寓意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笔名与作家真实姓名之间的关系微妙而有趣。
一方面,笔名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身份标识,使他们在作品中独立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笔名又是作家真实姓名的延伸,体现了他们的个性特质。
如郭沫若的笔名“沫若”,既与他原名郭开贞相呼应,又寓意着他的文学才华如沫若星辰。
笔名背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反映。
他们通过笔名传达自己的文学理念、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如巴金的笔名“巴金”,象征着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回顾文学史,许多著名作家的笔名都为我们所熟知。
如茅盾的笔名“茅盾”,代表着他在文学创作中的坚守与担当;老舍的笔名“老舍”,则体现了他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笔名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作家在作品中找到一个独立的自我,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文学理念。
同时,笔名也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纽带,使读者更加关注作家的创作过程和个人成长。
总之,作家笔名背后的故事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
名人的笔名
名人的笔名某人发表作品著书立说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假名。
这种文学现象,皆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品反映的内容,乃至作者的审美情趣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明、清两代,小说为人轻视,不登大雅之堂,故有些章回小说的作者,顾及名誉,即使用笔名。
例如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即是笔名,其真实姓名至今尚未考实。
五四运动以后,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政治环境异常险恶,文章署以笔名日渐其多,尤其是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笔名的现象更为普遍。
鲁迅就曾使用过且介、何家干、仲度、白道、及锋等100多个不同的笔名。
其他使用过几十、十几个笔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数。
有的作家,因为较经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笔名,随着作品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其真实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为人知了。
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笔名。
他们的真实姓名沈德鸿、李尧棠、舒庆春、万家宝、沈端先、蒋冰之、蒋海澄,就晓之者不多了。
《中国现代文坛笔名录》收编了近7000个笔名。
现在取笔名,同样用于自己创作、发表作品时的假名,但原因诸多。
如因自己名字不够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因而换自己所喜爱的名字。
也会与自己的个性、创作的体裁、自己的感情等原因挂钩。
同时有些人也会将自己的性格、感情寄托在这个名字上,或将自己喜欢的字眼拼凑成一个名字。
笔名现已与作品的名称同样重要,有时候只需要看一下笔名便可了解此人的性格、感情及他/她的作品的性质。
同时由于自身认识与外界都在不断变化,心理也有变化,因而笔名也经常替换。
如著名作家鲁迅原名周树人,一生所用笔名多达180余个。
现代作家的笔名艺术笔名笔杆子发表文章时签署的别名。
我国古代无笔名之说,但有表字、别号、室名之类,其性质用途与笔名颇有相通之处。
尤其是古代文人的别号室名,如苏轼别号东坡居士,王守仁因筑室故乡余姚阳明洞,人称王阳明,于是人就以苏东坡与王阳明行名于世,原名却反被世人生疏了。
老舍名字的由来
老舍名字的由来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父亲最后的两天》中写道:“父亲名'庆春’字'舍予’,舍予是舍我的意思。
王君的'舍身’两字应了'舍予’的原意。
大概,王君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所以,脱口而出,此时此地此景被他的这两个字包揽无余了。
舍予两字是父亲十几岁时为自己取的别名。
在字面上,正好把自己的姓——“舒”字——一剖为二。
他愿意以'舍予’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这个多难的世界,愿它变得更美好一些,更合人意一些。
从此,他认定了'舍予’这条路,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了整整一辈子。
父亲二十三岁那年,曾向比他更年轻的学生们发表过一次公开讲演。
他说,耶稣只负起一个十字架,而我们却应该准备牺牲自己,负起两个十字架:一个是破坏旧世界,另一个是建立新世界。
这大概是他的第一个'舍予宣言’。
父亲自己确实提到过一块身后的小石碑,和王君所说的石碑相似,那是一九三八年的事情。
“三毛”笔名的由来
“三毛”笔名的由来三毛是深受大陆读者喜爱的台湾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曾风靡祖国大陆、东南亚、美国等地。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祖籍浙江舟山,1948年随父母定居台湾。
悲情女作家三毛三毛原名陈懋平,“懋”字是家谱上她那一代的排行,“平”字则是她父亲陈嗣庆希望女儿能带来一份和平,期望战乱尽快结束。
但三毛学习写字时,总是写不对这个笔画繁多的“懋”字,于是自作主张地删去了这个字,把自己的名字写成“陈平”,那年她只有三岁。
对于三毛这个笔名,她本人曾做过多种解释。
三毛敬仰漫画家张乐平,尤其喜欢他的《三毛流浪记》,她在后来访问游历大陆时,曾专门拜访过张乐平,并认他为义父。
她曾写信给张乐平说:“在我三岁时,看了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
后来等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对于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
”三毛还曾说,她自己很平凡,三毛也是一个最简单通俗的名字,大毛、二毛,谁家都可能有。
就像自己名字中的“平”,“平平常常”的意思。
他还说,她身上常常只带三毛钱,意思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三毛很喜欢这个笔名,她认为这个平凡的笔名中还蕴藏着深奥的哲理。
她成多次在谈话和作品中解释说:三毛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卦名,即乾卦三。
此卦含义是:“天的功能,是万物创造的伟大根源,通行无阻,祥和有益,无所不正,而且执着。
”也就是说:执着最重要,动机必须纯正,而且必须坚持;如果不能持续,最终结果就不会圆满。
另外,三毛还有一个西文笔名叫“Echo”,译音为“厄科”。
这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女神名。
神话传说中的厄科曾钟情于美男子纳尔科索斯,苦于单相思而形容日渐枯槁,以至于最后仅剩下她的声音。
三毛取这一笔名,可能与她早年性格内向有关。
她早期作品使用的都是这个笔名。
文档:“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
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
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
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
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化名人笔名由来介绍
高尔基: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历克塞·玛克西姆维奇·彼什柯夫。
“高尔基”在俄文中是“痛苦”的意思。
看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们可以得知,作者的笔名是为了永志苦难艰辛的生活历程。
“高尔基”在俄文中有“痛苦”的意思,那他又为何取这个名字呢?原来他从小父母双亡,读了两年书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了,遭受了很多的人间苦难,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所以取了“高尔基”这个笔名。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原名是塞莫尔·朗菏恩·克莱门斯。
他取笔名马克·吐温,是为了怀念青少年时期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和领航员的一段生活经历,那时他经常听到测水员的叫喊声:“水深两噚(一噚等于6英尺),航船可以小心通过。
”“马克·吐温”就是这个意思。
欧·亨利:欧·亨利这个笔名来自一家酒吧老板的“呼名”。
他经常到这家酒馆喝酒,有一天,他请两名记者来这里做客,大声招呼道:“欧·亨利,再来一杯!”接着询问两名记者:“我写了一篇小说,不想用真名发表,你们看用什么笔名好呢?”他刚才招呼“欧·亨利”的叫声因为与众不同,引起了其中一名记者的好奇。
这名记者随意开玩笑说:“你刚才喊叫的‘欧·亨利’不是就很好吗?”结果,他竟把这玩笑当真,在小说上签上了“欧·亨利”作为笔名。
小说发表后,就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欧·亨利的真名是威廉·雪德雷·波特。
司汤达: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原名是亨利·贝尔,“司汤达”本是普鲁士的一个默默无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