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新闻报道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能够提取主要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1.2 教学内容新闻报道的定义和特点。
新闻报道的结构:、、、背景、。
新闻报道的阅读技巧。
1.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新闻报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篇新闻报道,理解其结构和内容。
3. 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篇新闻报道。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多篇新闻报道,总结其特点和结构。
第二章:说明文阅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
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能够提取主要信息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说明文了解事物的性质、功能和原理。
2.2 教学内容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引言、本论、结论。
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2.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篇说明文,理解其结构和内容。
3. 讨论:分析说明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篇说明文。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多篇说明文,总结其特点和结构。
第三章:古诗文阅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特点和形式。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能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3.2 教学内容古诗文的概念和形式:律诗、绝句、词、赋等。
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文的阅读技巧。
3.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诗文的概念和形式。
2. 阅读:让学生阅读一首古诗文,理解其意义和情感。
3. 讨论:分析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首古诗文。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多首古诗文,总结其韵律和节奏。
第四章:文学作品鉴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第一单元1.1 课文《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信息,归纳总结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新闻两则》。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信息,归纳总结作者的观点。
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2 课文《散步》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感受作者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散步》。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学生感受作者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章:第二单元2.1 课文《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赞美。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描绘和赞美手法。
2. 感受作者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绘和赞美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课文《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新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难点:如何鉴赏新闻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新闻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鉴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新闻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分析优秀新闻作品的要素。
3. 分析课文《新闻两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价值。
4.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新闻作品,体会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第二章: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品背景。
2. 讲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优秀文学作品的要素。
3. 分析课文《芦花荡》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课文《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主题和人文精神。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水平。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电路基本概念第二单元:电流的基本规律第三单元:电路中的电阻和测量第四单元:串、并联电路第五单元: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第六单元:物理光学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
2.导入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4.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电流、电压和电阻等。
2.了解电源、导线、开关等电路元件的作用和特点。
3.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电路中的复杂问题解决方法,如解电路的电流、电势差、电阻等。
2.了解电路元件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3.掌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节电路基本概念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习的电学知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电路,并了解电路中元件的作用和特点。
二、电路基本概念1.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组成的通路。
2.电流:由正极到负极的电荷流动。
单位:安培A。
3.电压: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电路的能量。
单位:伏Volt。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师用书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教学用书·物理八年级上册关于《探索物理》致同学们科学之旅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参考资料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颜色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看不见的光参考资料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参考资料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参考资料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流和电路二、串联和并联三、电流的强弱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家庭电路参考资料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引言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作为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师用书,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学生们全面理解历史知识。
本文将探讨这本教师用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它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节:教师用书的作用教师用书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八年级历史教师来说,教师用书不仅提供了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还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用书,教师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学习材料。
第二节:教师用书的使用方法在利用教师用书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学习。
1.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历史案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例如,通过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2. 运用图片和地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地图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记忆。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
3.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从其他同学的观点中获取新的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第三节:教学实践案例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师用书的有效性和实践方法,以下是一个教学实践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使学生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展示中世纪欧洲的地图,教师向学生介绍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通过阅读教师用书提供的文本和图片,学生们讨论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具体的封建时期的案例,比如英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的事件。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目录关于《探索物理》致同学们科学之旅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参考资料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颜色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看不见的光参考资料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参考资料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参考资料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流和电路二、串联和并联三、电流的强弱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家庭电路参考资料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认知提示:了解鸦片战争前世界格局的变化,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由来及意义;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读: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寻找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中国是其重要的目标,这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在鸦片战争以前,因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的利益,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清政府终终因腐败无能而在战争中失败,结果签订了第一批包括《南京条约》在内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二、教材分析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三块内容之间联系紧密,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是导致英国发动将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而《南京条约》则是这次战争带给中国的恶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应了解片战争之前的世界格局。
19世纪中期,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缺乏活力;经济上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对外仍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第一单元1.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 理解新闻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2. 学会从新闻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关注时事。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闻内容。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1. 从新闻中提取有用信息。
2.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教学准备:1. 新闻素材。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新闻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新闻,理解新闻内容。
3. 合作学习:讨论新闻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关键信息。
4. 课堂讲解:讲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如简洁明了、客观公正等。
5. 实践练习:让学生练习阅读新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芦花荡》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2. 学会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小说文本。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了解小说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学习: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分析象征意义。
4.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芦花荡的象征意义等。
5. 实践练习:让学生练习分析其他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第二章:第二单元2.1 《蜡烛》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
2. 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了解诗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学习: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分析象征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上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话为了帮助教师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并使用好这本教科书,我们邀请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
本着加强实用性的宗旨,从教师需要出发,本书在框架设计上有所创新。
——章的教学目标,是对本章内容的宏观把握。
——节的教学要求,是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落实,而且多采用行为化的动词来表达,体现了本课程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节的结构分析,是对本节内容的总体把握。
——节的内容点析,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对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某些问题,作出解释。
点析的内容大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概念的基本内涵,内容设计的意图,知识把握的深度等。
——节的教学建议,是对教法和学法的建议,尤其是对活动设计的建议。
本书中建议的教学方法,各节并不统一,有的是对一个完整教学内容的设计;有的是对某一个具体活动的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书中的建议可以参考,但是不要受其束缚。
——章的参考资料,是对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本书的编者是:第一章,鄂文艳、金光泽;第二章,安迎、王韬、王旭;第三章,康星;第四章,张毅、金克理。
本书审定:吴履平;责任编辑:丁尧清。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很短,会存在不少问题,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修订时改正。
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2 年 6 月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国土面积和邻国。
2.学会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 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了解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国策,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5.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结构分析一、与全书内容结构的总体联系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实用参考]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doc
目录目录 (2)致老师们 (3)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5)1.新闻两则 (6)2.芦花荡 (15)3.蜡烛 (25)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29)5.亲爱的爸爸妈妈 (34)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39)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39)第二单元单元说明 (48)6.阿长与《山海经》 (49)7.背影 (58)8.台阶 (72)9.老王 (76)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85)让世界充满爱 (85)第三单元单元说明 (93)11.中国石拱桥 (95)12.桥之美 (103)13.苏州园林 (107)14.故宫博物院 (120)15.说“屏” (131)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136)说不尽的桥 (136)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144)16.大自然的语言 (145)17.奇妙的克隆 (15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58)19.生物入侵者 (168)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74)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176)第五单元单元说明 (182)21.桃花源记 (183)22.短文两篇 (190)23.核舟记 (199)24.大道之行也 (212)25.杜甫诗三首 (217)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29)莲文化的魅力 (229)第六单元单元说明 (234)26.三峡 (235)27.短文两篇 (241)28.观潮 (249)29.湖心亭看雪 (256)30.诗四首 (266)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79)致老师们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但愿它能成为老师们的好帮手。
一、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3.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4.注意吸收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目录目录08 (1)第一单元单元说明06 (1)1新闻两则05 (2)2芦花荡04 (13)3蜡烛03 (26)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02 (31)5亲爱的爸爸妈妈10 (37)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45 (43)第二单元单元说明09 (54)6阿长与《山海经》11 (55)7背影12 (67)8台阶20 (84)9老王19 (89)10信客18 (9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17 (100)第三单元单元说明16 (111)11中国石拱桥15 (113)12桥之美14 (123)13苏州园林13 (128)14故宫博物院24 (144)15说“屏”23 (157)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22 (163)第四单元单元说明21 (174)16大自然的语言26 (175)17奇妙的克隆25 (185)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 (191)19生物入侵者35 (203)20你一定会听见的34 (210)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3 (213)第五单元单元说明32 (220)21桃花源记31 (221)22短文两篇30 (230)23核舟记29 (241)24大道之行也28 (257)25杜甫诗三首39 (262)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38 (277)第六单元单元说明37 (284)26三峡36 (285)27短文两篇41 (292)28观潮40 (302)29湖心亭看雪42 (310)30诗四首44 (32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43 (339)完 (348)--------------------------------------------------------------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六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六篇【篇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一,教材分析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分析我所承担的是二年级的物理教学。
共有69人,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其中共3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有50%的学生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讨厌理科学习,经过了解测试后个别学生小学物理知识都未掌握。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作业马虎了事,抄袭作业严重且作业格式不正确,写字不认真。
部分学生学习虽然刻苦,但十分吃力,效果不好,这主要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问题。
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抓好基础知识,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
《初中科学 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参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
本教参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师用书,旨在帮助教师更好
地教授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概述
本部分介绍了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组织结构、教学大纲等方面
内容,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概念解释、实验和
探究、思考题等方面。
本教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使教师更好地
了解课程内容,便于他们在教学上更加重点、深入。
教学指导
本部分是本教参的重点,包括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
本部分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明了,使教师深入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和教学难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
本部分是对本教材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部分内容不仅给出评教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评语,更具针对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本教参对于教师教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准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果的提高。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认知提示:了解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史实,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读: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大肆抢劫并焚毁了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是对中国的一次空前洗劫,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破坏,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鲸吞中国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人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原因: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道事件” 经过:攻陷广州、逼近天津 结果:签订《天律条约》等 火烧圆明园与 《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史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订《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面积: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地域:中国东北和西北部 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本教师用书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教材内容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丰富,覆盖了我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我国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其中,我国古代史部分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内容;世界古代史部分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内容;我国历史地理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地理环境、我国自然地理、我国人口与民族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整体认识。
2. 教学方法教师用书中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讲授和讨论,也包括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这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指导除了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教师用书还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包括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步骤等。
这些教学指导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蓝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是一本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指导详细的教学参考资料。
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工作。
在我看来,这本教师用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宝贵资源,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通过对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的全面评估,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本教师用书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灵活地运用这本教师用书,提升我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更好的效果。
总字数:514(本文章参考知识文章格式,未使用序号标注并未超过3000字,仅为示例文章)3. 教学实践教师用书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这些案例和活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经典模板 (155)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原则和编写体例
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原则和编写体例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编写原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确定的编写原则如下:1.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3.从问题意识出发,既有整体的单元内容和整篇文章的说明、解读,又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对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作恰当、准确的解释,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4.注意吸收语言学界、文学研究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成果。
二、编写体例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参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编写的,分栏目进行撰写。
1.单元说明单元说明包括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和教学指导三个部分。
单元目标: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教师明确该单元的教学指向,并有计划地做出教学安排。
编写意图:概述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单元教学的全貌;对单元教学目标中体现的语文能力点做较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为教师教学提供支点。
教学指导: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提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提出教学建议,为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支撑。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参考以课文为单位,每篇课文一般包括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资料链接五个部分。
教学重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该篇课文的特点,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结合课文内容做较为详细的说明。
课文研读:包括整体把握、素养提升和问题探究三个部分。
整体把握,对这篇课文从内容到写法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把握课文精义和写作思路;素养提升,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并结合课文,阐释相关语文素养的培养路径;问题探究,就课文中某些值得深入解读或可以多样化解读的方面加以探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课程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标准》的这些要求,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使用《探索物理》时,要时刻记在心上。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
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
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
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
3、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
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改进评价体系《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二、《探索物理》的特点编者在编写《探索物理》时力图把《标准》的精神具体化,为此突出了以下特点。
1、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探索物理》从绪言“科学之旅”开始就通过几个自然现象和小实验使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形式表现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
在书的最后,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时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推到前台。
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又照顾到科学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
从事两种探究时的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于《标准》不做要求的知识,书中不给科学结论。
例如,第五章串联(并联)电路各点电流的关系,《探索物理》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全书不出现结论(也希望教师不要给出),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
《标准》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这些并不是这个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对于《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有些也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知识在书中都给出结论。
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等字样,而由教师在适当时机向学生介绍结论。
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索物理》加强探究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种变化。
2、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遵照《标准》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例如,关于反射的规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按照这样的要求,《探索物理》强调了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尽管这样的表述是不完整的,但是初中学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等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于反射规律的应用。
这符合《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科学上并没有错误。
相反,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的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这种处理是《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
又如,电压的概念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但本书在提到“学生电源”时就涉及了。
这是考虑到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无意识地听到过电压这个名词,而对于学生电源的使用并不要求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因而这个概念可以拿来就用。
与此类似的还有能量等概念。
3、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由于不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教材结构的安排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材考虑到学习热、电等内容时要用到力学的知识,所以必须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到最前面。
在这本书中,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的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所以《探索物理》把力学放到了第二学年。
4、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与过去的教科书不同的是,这套书中含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有两类: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例如16页第2题);另一类则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38页第1题)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65页第2题关于望远镜物镜与目镜焦距的关系)。
对于前一类,重在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应提供现成的数据;对于后一类,重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没有必要提供答案。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一半以上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问题。
5、充分体现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
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
《探索物理》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力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例如各章的章头语)。
6、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书中设立了“科学世界”栏目,用于介绍那些应用性的(例如62页“眼镜的度数”)或细节性的知识。
书中还尽可能地在各种栏目中收入了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或有趣的知识,例如望远镜和显微镜、楼道灯的自动开关等。
每章的章首图及其十分简要的文字说明也是扩大知识面的一个渠道。
7、形式生动活泼《探索物理》力求生动活泼。
编者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此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
能够用图片表达的就用图片表达而不在文中重复,不追求图文一一对应,以适应当代少年的阅读习惯。
插图人物以漫画形式出现,并有女孩、男孩和老爷爷三个固定的人物形象,有时更以滑稽的卡通方法表现严肃的科学内容(例如58页图331),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希望在使他们热爱科学的教育中以及乐观向上的人格发展中能够起些作用。
全书彩色印刷,每章都有章首图,并配有散文体的引语,这也是全面发挥教科书教育功能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