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实验七 前馈-反馈调节系统(模拟系统)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恒流器 Ⅱ
流量计 Ⅱ
记录仪
反馈调节器 Ⅰ
前馈调节器 Ⅱ
Ⅰ
Ⅱ 切换开关
加法器
8-3
五、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
8mA 1. 将水龙头1、2打开,其余关。
1水槽 2水槽
3mA
2. 开关K搬到Ⅱ位置,调恒流器Ⅱ的输出为 3 mA。
3水槽
开关K搬到Ⅰ位置,调恒流器Ⅰ的输出为 8 mA。 2、鼠标单击实验界面中的“设置U2” 按钮,调U2 =25%)
反馈调节器 DTL-321
+
加法器 DJJ-321
H2
水槽Ⅲ
被控参数H3
0~10mA
测量变送器 DBC-211
8-2
四、实验接线
按下图连接好实验接线
1 水龙头 2 3 4 5 6 mA 流量计 mA
手动阀 水槽 水泵 电动阀
LT1
LT2
LT3
液位Ⅰ
液位Ⅱ
液位Ⅲ
流量计 Ⅰ
伺服放 大Ⅰ
恒流器 Ⅰ
伺服放 大Ⅱ
8-8
第2次做 U1=50%
U2=25%~40%
8-9
第3次做 U1=50%
U2=25%~40%
8-10
六、实验分析
我对实验所得到的曲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写出上表所示的分析结论。
五、回答思考题
1. 前馈一反馈混合调节系统同单纯的反馈调节系统相比有何优点? 答: 2. 前馈一反馈混合调节系统与前馈系统相比有何优点? 答:
复仔细改变比例度δ值,重复步骤8整定第二次,第三次……使干扰造成影响最小,以获得最佳补偿效果。 调节器参数 前馈调节器参数设置 实验得到的曲线 对实验曲线进行分析
前馈调节器 δ =100% KC=-1.92 T1 =220s 前馈调节器 TI =∞ TD=0 T2 =260s P控制 Tao =0s 反馈调节器 δ =40% KC =1.5 TI =120S TI =120S TD=0 TD=0
3. 将调节器打到硬手动。调节手动拨盘,使其输出表头指示 30% (3mA) 3、鼠标单击 “水箱1液位控制器”,调MV(U1)=50%。
5. 拉出前馈调节器,将其正、反作用开关打到“反”位置。 6. 把前馈控制器、反馈控制器的PID参数按下表设定
7. 启动两台水泵。等待液位稳定。
8-4
8. 当液位稳定后(记录仪画直线),调调节器给定值旋钮,使测量值指针与给定值指针对 齐(即偏差e=SP-PV=0),然后将调节器打到“自动”,再将开关K从Ⅰ搬到Ⅱ(鼠
恒流器Ⅰ
6.5mA 4mA
恒流器Ⅱ
DV DV - SP + 干扰
e
前馈调节器
MV (0~10mA)
Hale Waihona Puke Baidu水槽Ⅱ
h1
水槽Ⅲ
被控参数h2
- PV 0~10mA
测量变送器
8-12
六、实验总结
8-13
标单击“自动”按钮,把控制器投入自动控制,再单击“设置U2”按钮,调U2 = 35%)。 加入干扰。
恒流器Ⅰ
6.5mA
4mA
恒流器Ⅱ
干扰 - SP + - PV 前馈调节器 DTL-321
水槽Ⅱ
H2
水槽Ⅲ
被控参数H3
0~10mA
记录仪
测量变送器 DBC-211
8-5
9. 把每次记录仪记下的曲线记入上表,看曲线是否达到“最佳补偿”,若达到,则参数整定完毕。否则,反
实验七
前馈-反馈调节系统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前馈一反馈调节系统的组成原理。
2. 掌握前馈一反馈调节系统的投运方法。 3. 掌握前馈一反馈调节系统的整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连接导线
8-1
三、实验原理
6.5mA 4mA
恒流器Ⅰ
恒流器Ⅱ
前馈调节器 DTL-321
+
干扰
水槽Ⅱ
SP + - PV
反馈调节器 (P控制)
结论:对左边实验曲线进行分析可知, 本次调节器PID参数整定不合适,没能 使被控参数达到4:1衰减。 但最大偏差、余差、调节时间、衰减比 等都比单纯的单回路反馈系统、前馈调 节系统调节质量要好。
前馈调节器 δ =90% KC=-1.92 TI =∞ T1 =220s TD=0 T2 =260s Tao =0s 反馈调节器 δ =50% KC =1.3 TI =130S TI =125S TD=0 TD=0
3. 前馈一反馈调节系统与串级调节系统相比较各有何优点? 答:
8-11
2. 前馈调节与反馈调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答:两者的本质的区别是: (1) 前馈调节是根据扰动量的大小进行调节,是开环调节,一次性调 节,调节作用及时、有效。但调节质量不够高,具有一定局限性。 (2) 而反馈调节是根据测量值与给定值的偏差大小进行调节,是闭环调 节,调节要等到偏差出现时才调节,不够及时。但调节质量比较高。
结论:经过仔细调整,反复整定,本次 调节器PID参数整定得比较合适,已使 被控参数曲线h3已达4:1衰减。 最大偏差、余差、调节时间,衰减 比等质量指标都比单纯的单回路反馈系 统、前馈调节系统调节质量要好
8-6
第1次做 U1=50%
U2=25%~40%
8-7
第1次做
U1=50%
U2=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