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探究教学案例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要求:条理清晰,分类准确,能够反映出环境问题的多样性。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深入分析其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环境保护宣传海报。
-要求:主题突出,设计新颖,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环境问题知识的掌握。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反馈提供依据。
3.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批改练习,交流答案,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的定义和表现。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
2.掌握我国及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形成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②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
③开采矿产资源
3、探究讨论: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
(提示:从资源总量、人均拥有量、环境容量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总量不断减少。
2.地球上各种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减少。
3.环境对污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时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课例是以一系列图片为基础,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从内心上激起其环保意识,效果很好!
1、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是中学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重要任务。
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本节课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连战访问大陆”的事实出发,引出对台海渊源的探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对台海局势经历了一个从“知道台湾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到“坚信台湾是祖国的领土”,以至最后“要坚决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认识变化,从而自然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地理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搜索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
②完成导学案
二、教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片给同学们直观地展示了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而且除了静态的图片外还有动态的视频。旨在是同学们能够直去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进而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序号:18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2.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书先解释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而后通过图片资料介绍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形成,引发学生对于周围环境污染的思考,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在介绍过程中,教材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虽然初中已经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不具备系统的地理思维。
学生对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全球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六、教学方法基于情境的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北极熊失去家园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北极熊为什么失去了家园吗?让我们跟随它的踪迹,帮助它寻找回家的路。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精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原因及影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原因。
2.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3.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如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学生在环保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4.教学反思: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本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表述中,中心名词“环境问题”是本课的知识目标;定语“人类面临的主要的”是本课的重点;动词“根据、归纳”是本课的能力目标,教学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整条“标准”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严峻性和紧迫性,这是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所以我结合课标的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在学习上存在着三个关卡,即兴趣关、思维关、表述关,表现为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厚,不会地理思维,对知识的表述不清;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实际已经接触到大量的环境问题,他们具备了一些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项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上面所说是学生薄弱的环节,需要这节课去培养训练。
1、概念
2、原因
3、分类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少 一损 一下降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地理存在的“三关”设计了“三步”走的学法,即第一步:“疑”要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探索的具体目标,再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有关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第二步:“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辩讨论、相互反馈、互相激励等合作。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第三步“馈”,各小组代表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其他小组同学可予以质疑,最后由某一位同学进行总结性发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课程主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目标:
1.了解和认识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3.掌握相关环保知识和措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内容: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概述;
2.空气污染;
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4.土地失去肥力和土地污染;
5.生物多样性减少;
6.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教学方式:
1.教师讲授;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近期大型环保事件,并对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步骤二:知识输入(20分钟)
教师讲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土地失去肥力和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并讲述每个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及其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步骤三:小组探究(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组成小组探究一个环保问题,包括其形成原因、影响、解决办法等。
步骤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提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步骤五:扩展(5分钟)
教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参与志愿活动、节约用水等。
课堂作业:
1.为班级做一个环保标语;
2.调查家庭的环保意识和做法。
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小组探究讨论的质量;
2.根据课堂白板互动结果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本堂课程的掌握情况。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案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设计同学们好!上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利用的强度日益扩大,由此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毁损,已经危及我们和子孙后代。
你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分别是什么呢?同集中注意力进入专注状态,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带着提出的以下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分别是什么呢?学习本节课内容。
提醒学生上课时间到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
章节名称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3.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4.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环境问题无处不在,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往往熟视无睹。
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1.运用示意图,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世界环境公害事件的实例,分析与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难点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学生分析案例、材料归纳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难度。
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策略)1.读图分析教学法——生态破坏——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构成表——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过程与方法结合材料和图片、视频,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导入: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这是一个环境的悲剧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幅漫画展示:漫画《最后一滴水》在漫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污染和破坏了地球,不要让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成为人类最后的晚餐。
展示:地球――人类的家园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臭氧层出现漏洞,面积大于美洲总面积;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即将融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1/3土地面临沙漠化;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板书:一.全球气候变暖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1.2题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和措施原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处于温暖期(间冰期)人为原因: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二氧化碳;植被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二者共同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危害:农业:中纬度农业减产工业: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人类健康:增加疾病发病率,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等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思维拓展:全球气候变暖百害无一利吗?高纬度农业收益,高纬制热能源消耗减少,冬天不那么冷等板书:二.臭氧层破坏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3题原因:请一位臭氧先生阐述自己大家好,我是臭氧先生,存在于大气平流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可是,近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化工产品,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我们臭氧在减少。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征,重点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等角色,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强化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环境问题定义与分类:教师讲解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征,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讲解我国及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影响: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讲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阐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一个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解决策略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衔接: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内涵、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型:高一新课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先从人地关系开始,然后是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最后通过“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后通过活动“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环境问题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地理的学习,在"地对人""人对地"以及"人地和谐"等角度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缺乏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在系统性、整体性的分析人地关系上,学生归纳推理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在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时可能会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本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量案例、图片、视频、文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综合思维】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表现和区域差异教学难点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布置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总结归纳法,设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教案标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目标:1.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
2. 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
4. 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b.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
b. 解释每个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3. 讨论与分析(20分钟)a. 分组讨论每个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事件或研究成果。
b.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实际影响和解决方法。
4. 环境保护行动(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集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b.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行动和策略,如减少碳排放、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用水等。
c.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a. 总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
b. 评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环境问题的介绍和案例分析。
2. 环境问题案例研究材料,供学生小组讨论使用。
3. 白板或黑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行动计划。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准确性。
3. 学生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创意和可行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区或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3. 邀请专家或相关组织代表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思考个人和集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
辩论 的重点在于让学生 明确 危害 。 教师 点拨 ,师生 归纳 :
全球 变暖 的危害 :
南方工业 发达 、汽 车 多,酸性 气
体 污染重 ;
落实课程 目标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
理 发展 不 同学生 的学 习需要 。
海平 面上 升 ,沿海低地 淹 没 ;
加剧 风暴 潮和北方 土壤
土质 呈碱 性 。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全球变
暖的后 果部 分时 ,教 师通过 展示珠 江 三 角洲淹没 的 图片 提 出珠 峰 变矮 的
影 响各地 降 水 农业生产 生物 多样性 及 全人 类健康 。
回答 ——温 室 气体 有哪 些 。加 剧全 球 变暖 最主 要 的温 室气 体的主 要 来源是 什 么 。全 球 变暖是 不 是单 纯 由人类 活
动造 成 的。 怎么表 达 全球 变暖 的主 要 原 因? 师生 互 动归 纳 :
件及相关 图片等 。
教学安排
一
课时 。
教 学重难 和研究问题
问题 归纳 比较 表 ( 内容 略 ) 课 后 探究 延伸 :(0 5 江西 高 20 年 考 题 )全球 变暖对 地球 生态 环境有 什
么影响 ?
破 坏 森林 ,致 使 二 氧化碳 增 多, 强烈
吸 收地 面的红外 线辐射 。
从这幅 图上能获 得什 么 主要信 息? 有 什 么疑 I q? 教 师鼓励 学生提 出问题 ,如 :世 界 三大酸 雨 区在哪 里? 为什 么这三 个 地 区酸 雨现象 这 么严重 ? 中国南方 比 北 方酸 雨严重 的原 因何 在? 讨 论 ,解决 问题 ( 师先声 明规 教 则 , 习小 组讨论 后 全班交 流 ) 中 国 学 :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湘教版《地理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李黔西第一中学李学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2)结合已学过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具体事例,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3)通过观看短片和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2、难点:结合实例对具体的环境环境问题进行归类。
【教学方法与教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2.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哭泣的地球”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活动: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引导讨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作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什么是环境问题?教师活动:指导阅读课本86—87页。
自主学习:(1)、什么是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环境问题的类型教师活动: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
请说出图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学生活动:看图回答。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课本87页环境问题的类型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87页活动题。
明确环境问题的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题,掌握分类方法。
过渡: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很多,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教师活动:播放“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掌握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类型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分析。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师: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这次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心图案表示人与地球的相互依存,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围环绕的橄榄枝出自联合国会徽,象征和平、幸福、美好。
继上册书最后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这册书最后一章,我们一起来探究环境与发展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多媒体展示】“未来地球”图,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生: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教案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教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教案「篇一」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
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材料1: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
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xx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
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1: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
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
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1.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主要表现及其成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技术分析环境问题,具备基本的数据解读、处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从综合、系统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项目,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环保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方法,如地图、统计图表等,对环境问题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环保建议书: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观察到的环境问题,撰写一篇环保建议书。建议书应包括问题的描述、解决措施、预期效果以及如何在社区或学校推广环保行动。
3.小组研究项目: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项目内容包括问题背景、现状分析、国内外解决案例、可行性建议等。要求学生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环境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和系统分析方面仍存在不足。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数据解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什么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探究教学案例及反思宁都三中温晴案例重点反映了教师探究教学中在探究问题的提出与探究的指导上,经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最终不断改进,使探究问题更具探究性、探究过程更具开放性的过程。
一、探究教学主题及学生认知准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
对应课标点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成因、危害、措施)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对于课上提及的主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课外了解,但不够具体和系统。
同时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地理原理能够帮助其深入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1.说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以西双版纳雨林生态破坏为案例,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雨林系统生态破坏的产生及危害;3.结合北京大气环境状况及酸雨问题,归纳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分布;4.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能够为大气环境保护而努力的行为,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综合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三、教学设计(一)案例选择教师参考《国家地理》报道,选编了材料“会哭的树”。
该案例展示了橡胶种植对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
(参见附录)。
“会哭的树”──即橡胶树。
西双版纳州是全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在这片不到国土面积0.2%的土地上生长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5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因此向来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重地。
而1990年代中后期起,农民们纷纷弃“田”改“胶”,甚至将自留林砍倒,全部种上橡胶树。
能种的地方全都种完了,一些不适宜种橡胶的高海拔地区也满山都是橡胶树苗。
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合理的橡胶种植方式给西双版纳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开始一步步显现出来。
当地应该继续发展橡胶生产还是应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专家和媒体激烈争论的一个矛盾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案例呢?这个案例在说明了橡胶种植使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们能通过我提供的关键词,如:森林被砍伐、温度升高、泉水断流、‘上不飞鹰,下不走蛇’等,很明确地体会到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圈的变化,牵一发动全身,这正是自然环境整体性最好的体现。
中学课堂尝试案例教学,案例内容的选取非常关键。
本次教师所讲授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中所选取的案例,得到了教研员和专家们的认可。
虽然,并非教材中涉及的案例,但对于本课的授课内容、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都是有益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准备,从大量被选素材中进行筛选,并且作适合于授课班级学情的适当加工。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梳理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记录主要观点。
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对案例探究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师倾听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点评学生的发言。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维线索,提升认识问题的高度。
启发学生深入体会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其产生的必然性。
教师指导的重点:该学习资料内容简练、信息全面,以中国雨林的破坏为案例,学生需要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案例资料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
该案例的探究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已有地理原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发掘材料信息、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
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思维线索,体会应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教师要注意锻炼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
同时,注重发掘学生探究过程的亮点,如: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辩证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就某一观点小组成员深入讨论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等。
四、实际教学与课后反思──同样的案例,不同使用方式,不同的效果对于探究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依据案例“会哭的树”,教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进,授课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第一次课,教师摆出全球变暖的若干数据、图像、影像资料,向学生讲授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虽然这些资料信息都基于真实,而且非常丰富,但在使用上,每一段资料都是孤立地指向一个教学点,如“过去8亿年冷暖气后大循环图”──“全球变暖”表现,“近50年来全球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全球变暖”成因,“海平面变化曲线”──“全球变暖”后果。
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资料,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及产生的原因。
但这个题目似乎太简单了,学生们直接念材料就可回答,甚至没兴趣回答。
教师面对的是启而不发的尴尬。
为什么学生讨论不起来呢?老师们反思提出:“主要是案例问题显得探究性不足,或是太简单,或是题目主观性太强,缺乏矛盾冲突,所以学生们讨论不起来。
”第二次课,教师改变了提问的角度,加强了问题的思考力度,提示学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破坏的后果。
虽然教师加强了引导,但由于这个问题已具有了鲜明的观点,探究性不足,学生仍很被动,大多是照读材料,或是做“填空式”回答。
接下来是第三次课,教师根本性的修改了讨论问题,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西双版纳该不该种植橡胶?为什么?”这一次,由于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大大拓展,学生们终于讨论起来,而且在小组讨论中,还有同学甚至现场争论起来了。
关于西双版纳该不该发展橡胶园种植业这个问题,其实学界争议也非常大!比如,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现在西双版纳的生态问题,并不能归罪于橡胶种植,相反,正是橡胶种植推动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扶贫作用,进而推动了当地的生态保护;此外,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规模远远不及南美洲和东南亚,因此对环境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而另一方则当然认为人类的橡胶种植使当地生态失衡的主因。
──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好话题,因为可以争论!而在争论中,学生们自然会加深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
有“争论”和“矛盾”,才是案例教学具有“探究性”的内驱力!三次授课效果的差异,对教师的触动很大。
从简单设问,到提出蕴涵有“矛盾”和“探究性”的设问,从“期待学生回答出预设好的答案”到“引导学生得出开放性答案”,逐渐悟出了组织探究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的课堂教学技巧;从“我说”到“我暗示—学生说”,再到真正的“学生说”,一步一步,逐步体会到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真正的角色和作用。
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讨论,要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体验,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而教师的引导,其实不必步步为营,更不是把控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基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
因此,这节课要想进行充分的探究,可以考虑围绕“会哭的树”这个核心案例展开,把问题讨论透彻。
案例探究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使用,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教学方式的选取同样至关重要。
如:回顾自己三次课的授课中,在案例使用的教学环节,针对案例内容的授课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前两次授课,“教师讲”占据了案例教学环节的主体。
虽然,教师并非在讲解如何分析案例情境中的地理问题,但随着教师将情境介绍的越来越细致,学生稍后的分析力度大大地减弱了,这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案例情境中的矛盾冲突弱化了,把案例问题简单化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高潮。
而第三次授课,教师削减了讲授案例情境的比例,有意识地在学生资料篇中加入了部分资料,为学生们分析讨论提供了依据,并设置了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仍然在案例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显得略少,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其实,正确选择教学方式,能够将精心选取的教学资料以最佳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与认识均有很高要求。
五、教学反思1;经过几次准备,还是发现了一个显著的问题──虽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比以前要热烈的多,但发言学生的观点却几乎是一面倒的,并没有显示出充分的开放性。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却没有得出“开放性”的结论,问题出在哪呢?课堂实录(二)片断:师:在西双版纳原始热带雨林中,多种生物,各种植被和谐的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的美好。
而橡胶的种植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张图是正在开垦的一个橡胶园,它开垦出了大面积的梯田。
梯田是怎么开垦出来的?──原来这个地区被茂密的植被覆盖,我呀先将植被砍伐,烧尽,在将土壤深挖冲翻,当你种上胶苗之后,还要怎样?在此消灭其他的植被,为的是保证种下去的橡胶树有足够的养料和水分。
……当地人有一句顺口溜:“正科、副科,不如橡胶树栽几棵”。
我们看到的景观:椰子树旁,凤尾竹下,小洋楼拔地而起。
老百姓的收益是可观的。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橡胶园1976年以来面积增长了10倍多,其中2007年以来增长速度非常快,爆炸式的开发模式。
……我们通过这个区域的环境状况的变化,先来讨论一个话题,在西双版纳地区该不该种植橡胶?为什么?……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咱们六个人一组,开始讨论。
如果意见不统一,没关系,互相说服对方,好,开始。
学生讨论: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应该保持现有的橡胶地区,不再扩大它的面积,维持现在的收益。
师:现有的,我告诉你是什么情况:西双版纳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区中满了橡胶,除了自然保护区外,已经无处可种了,这就是现有的胶林面积。
生:那,国家应该鼓励橡胶农适当减少,或者国家可以提供政策补贴。
师:你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理由是什么?生:因为在种植橡胶的时候势必会破坏原始的生态环境。
……生:我们组讨论后得出一个方案,种橡胶是要种的,但是一定要限制它的量。
刚才老师提到的数据,已经种满了,有必要退胶还林,恢复原始生态。
经过科学计算限制产量来达到继续发展。
师:XX的意思,是先要有科学的考察,有计算,有评估,得出结论后,我们一定要从政策上入手,给一个引导,这样是不是才能落到实处。
实际上你的意思是一个中立的观点,是什么与什么的协调?生:经济效益与环境(协调)。
……如果对这个案例没有深入了解,初看这段教学片断,可以会认为这段讨论没什么问题。
我们看到这位老师非常有亲和力,语言基本功也很扎实,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
而且,老师把功夫用在了“引导”上。
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终于有了探究案例的热情,而且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但站在案例教学的角度上,再来审视这部分教学,就可发现,学生们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既定的共识上,即“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橡胶种植园造成的”,于是,要保护生态,就一定要“限制”橡胶种植。
学生们的“争议”,仅是局限在应该怎样“限制”,以及“限制”多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