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
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
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
校长答应了。
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
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
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
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
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
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
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
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
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
第一,必须讲求方法。
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
《叶圣陶文集》读后感850字(通用18篇)
《叶圣陶文集》读后感850字(通用18篇)《叶圣陶文集》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叶圣陶文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也是我们姑苏区提倡的教学方法。
读完,我就思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1、创设“自然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堂导入是课堂活动开始的引子,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进入课堂活动的最佳状态。
导入环节应该简洁明了,不至于使孩子们进入迷茫,兴趣、情绪减弱。
因此,“自然有趣”的导入,是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的前提。
导入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以新闻视频导入;通过谜语、儿歌、故事等趣味性活动导入;以问题情景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科学现象导入。
如: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可以以四则不同的谜语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我们生活中的路灯、邮筒、长椅、红绿灯这些公共设施,很快进入了课题的学习。
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球在“发低烧”》一课时,可以选取了“北极熊变瘦了”的新闻视频导入,很自然地引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即地球在“发低烧”。
2、创设“融于生活”的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因此,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
小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和生活经验的匮乏,极易受到当前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越来越多元的价值观念,时代呼唤思想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职责。
而学会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必须依赖于对具体情境的积极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可以出示了一张行李箱的图片,让学生看看这些物品是否都可以带上飞机。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叶圣陶先生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奠基人,在他七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育思想。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都是极其重要的,母语教育尤其是重中之重。
论及中国的母语教育,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绕不开的课题。
通过拜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最大的认识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要经历实践方能判别优劣。
虽然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需要经验的加持,方能脱离纸上谈兵的阶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学而时习之的态度,向着有经验的前辈进行请教,学习他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汲取精华,历经实践的捶打,在教学中进行磨炼,方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学生才能从语文教学中真正学到想要的东西。
另外,从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我感受到小学是儿童形成语言文字的最佳时间。
小学教师必须有新的参考资料,通过应用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学习理论,更准确地塑造儿童语言技能的特征。
教师必须有能力理解小学适龄儿童的发展,包括儿童的身体和运动特征、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特征、独立性发展和小学适龄孩子的未来发展。
动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动机,即使是天才也无法实现长期目标,无论课程设置和教师是谁。
此外,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通常可以弥补语言能力和学习的不足。
因此,可以说,语言学习得中涉及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假设动机对有许多动机定义,每一个都只涉及它的部分方面,而不包括它的所有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动机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这样思考和行为,我们永远不应该假设我们知道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读后感大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叶老的经典作品,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位爱生活、爱孩子的亲切老人。
但通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阅读,一位懂教育、善教育、学识渊博的专业学者屹立于脑海中。
这本书可谓是所有从事和语文学科相关的工作者必须拜读的经典之一。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有关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避开的教学话题研究,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写作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培养来分享我的收获。
文中有一部分是与语文教学以及文学创作的相关内容,叶老从理论观点再到名篇举例,从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指点迷津,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不仅与阅读相关而且也可以从中把握写人物文章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书中提到有关写人物的文章,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书中强调,无论是传记还是虚构的小说,都必然有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且这是窥见人物全部生活及内心活动最显著的表现。
其中传记的人物对话都是真实的,是确有所言,但作者并不会把所有的对话满篇呈现,写成对话录,而是要有所选择,将能够表现人物思想、情感、脾气、习惯等的对话呈现在文章中,从而体现人物的内心,让读者感知人物的为人。
书中作者以《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为例,通过叔孙通与汉高帝及其弟子相关对话,将叔孙通的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这一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一篇经典的短片现代小说——鲁迅先生的《风波》来说明这一问题,在创作人物时,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要有所取舍,如若一股脑的全写进去,读者看了必会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足以显出人物某种性格的行动,才值得写进文章。
贴合我们的教学来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一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塑造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形象。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
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
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
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
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
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
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
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
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
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
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24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从上学到现在,接触过不少教育书籍,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班主任兵法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名师教育宝典的。
有些书读过了,随风而逝了;有些书读过了,留下了一痕影踪。
有一本书却沉淀了下来,留存在心底,那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翻开这本论集,就像打开了一段历史,深邃,悠远,太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我读到了老一辈教育家振兴教育的责任,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风,身先士卒的实践,孜孜以求的探索,更有博古揽今的渊博与思想……需要我反复揣摸思考实践反思。
对语文课中的朗读,叶老指出“要把握好吟咏,必须先了解文意,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
”这句话犹如一道强光穿过层层迷雾直射语文教学的田园。
让我明白了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
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克服这种弊端,坚持多读少讲,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是啊,叶老的论集给予我的帮助又何止于此呢?如今新课程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在亦步亦趋中,我们也努力实践改革着语文教学。
每个人都学过语文,都在用语文,语文教学任人评说,从事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记得杨再隋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正因为它的遗憾,才使语文教学永远充满魅力,为着这永远的魅力,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想说:爱你爱得没商量。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感想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感想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感想我没有读过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经典论著,由于自己的懒散,以及工作的关系,对语文教育最初的那点情感也渐渐远去。
这学期,我从网上购买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决定好好研读以弥补我这方面的欠缺。
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了全部是叶圣陶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点滴收获,他把自己所有的收获用一句句精美的语言来诠释,让我佩服不已。
“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的确,回想起2021年的第一次接触一年级,,让我至今都有些畏惧。
大多数孩子且不说读书写字的习惯,就连上课坐姿都会让你哭笑不得。
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我惊奇地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夸一夸”、“奖一奖”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效果甚佳。
在日常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诱导。
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变得更加兴奋了,模仿坐姿抬头挺胸看黑板,模仿读书双手捧起认真仔细,模仿写字端坐的姿势,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模仿的行列。
久而久之这种模仿就成了习惯,教学任务就在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变轻松了。
因为有了切切实实的实践,所以我非常赞同叶圣陶的观点:”即使把养成好习惯放在各类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为过,因为好习惯属于“为人”的范畴,而“为人”比“为学”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
”这句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叶圣陶真不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他用这么一句简短的话语敲醒了多少个教师的心灵,循循善诱以身示范的作用是我的切身感受。
我不喜欢学生把零食带进校园,首先我会带头做到这一点,所以我的课堂也就没有千篇一律的“不许偷吃零食!”我不喜欢学生给老师起外号,首先我自己就不会自命不凡地给学生送名称,我不喜欢学生无故迟到,首先我会身正为范。
其实,我们不难想象,当我们不经意间往平静的湖面扔石子,湖面就会泛起层层涟漪。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
”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
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
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像叶老那样从事语文教育工作-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个 汲 取 了 传 统 教 育 之 精 华 而 能 结 合
痉 l
当 今 之 现 实 进 行 深 刻 思 考 与 反 省 的 教育者 。 他 的 思 想 情 感 总 是 离 不 开 中
民所 必 须 具 有 的一 种 “ 生活 能力 ” ; 通 过学习, 学 生 将 得 到 阅读 与 写 作 的 知
文教学 问题 , 而 是 透 过 这 一 百 多 篇 文
章 所 看 到 的 叶 老 对 于 祖 国 语 言 以 及
石。 这 些 晶莹 的 宝 石 岂但 给 你 一 点 赏
美 的兴 趣 , 并 将 扩 大你 的 眼光 , 充 实 你 的经验 , 使你 的思想 、 情感 、 意 志 往 更 深更高 的方面发展 。”
漫 延 的急 功 近 利 与 好 高骛 远 。希 望教
育 界 的 同仁 ,特 别 是那 些 年 轻 的 教育 工 作 者 ,能 够从 先 哲 的 身上 发 现 教 育 的 真谛 , 学 到 教 学 的精 髓 。 同样 的 , 凡 是 具 备 先 哲 身 上 所 显
现 出来 的 教 育 情 怀 的 人 , 他 必 然 是 一
为此 , 他致力 于 编杂 志 , 编 教材 ,
语 文 教 育 的深 厚 感 情 , 正 是 这 种 精 神 品 质 ,成 就 了 中 国 现 代 一 位 教 育 伟 人。 而 这 种 精 神 品质 也 许 更 值 得 当今
教师 , 特 别 是 希 望 在 语 文 教 育 园地 有
所 作 为 的青 年 教 师 学 习与 借 鉴 。
人所 敬仰 。 近来 再次 翻 阅叶圣 陶先 生 的《 语
学 生必须 多 多阅读 多多写 作 , 不仅要 精 读教材 , 更应运 用研 读 国文 教本得
叶圣陶教育论集读书报告范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一,语文的内涵观什么是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一、读后感的概念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
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
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
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
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
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深感先生思想的谨慎、系统,既符合当时年代国文教学的时代性、先进性,又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思维,这些思想在今时今日依然在使用,“不明觉厉”。
先生相当有远见,且笔力精湛。
书中讲了语文(书中为国文)的学法、教师须注意的地方、教材的使用,还对当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辩答。
虽然我很是觉得当时因信息不及现在发达,书不及现在多,教育不及现在普及,但学生还是上进要读的为多,固然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学生的问题,但教师的热诚却是依然的。
其实很多教师在平时应用着书中所写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但并未有像先生这样条理清晰、目的明确、有理有据的完整阐释。
如在写作上,先生写道,“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定得太多,每星期一次作文算是最多了。
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
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先生所说的几种写作,我们将之都写在“随笔”上,但随笔的量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不够。
对于随笔许多学生也常为敷衍,鲜有好文,且学生经历实少,也无新颖材料可书。
可比起写,目前最紧要的是“读”。
学生的阅读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的匮乏、思考的怠惰让学生的写作很难再上一步,所以我鼓励孩子多读多抄,但要将所读应用于写作却是需要阅历和经验。
根据先生的建议,书读得越多越好,不必一开始限制什么范围,最好是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将课内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
但扩大阅读面还是极为重要。
略读先生的文章,不由得觉得语文教学的艰巨。
这是一个由“繁”到“简”,由“教”到“不教”的过程,实在是“道阻且长”。
叶圣陶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论集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论集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深刻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论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同时也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叶圣陶在教育论集中提出了“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只有通过爱才能真正地教育好一个学生。
他强调教师要以爱心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
在我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秉承叶圣陶的教育理念,用爱心去教育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的关怀和爱护。
叶圣陶还在教育论集中提出了“启发”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他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获得知识。
这种启发式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尽量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叶圣陶在教育论集中还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要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还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这种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尊重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培养。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论集,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800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800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800字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个暑假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受很深。
下面重点谈谈读后“谈语法修辞”这部分后的一些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上不讲语法,就连最基本的主谓宾,介词、代词、语气词也是遇到了才说一说,那么语法涉及如此之少,是不是老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了呢?并非如此,老师平时说的话里就包含一种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是语法。
学语法不一定要去上专门的语法课,人从一出生就在学语法了,小孩说“茶喝”,大人就告诉他,应该说“喝茶”。
这就是在学语法了。
叶圣陶先生是怎么理解“语法”“修辞”的'呢?他这样说道:“总起来说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
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
自觉地研究语法,说话就可以不出错误;自觉地研究修辞,就可以把话说得更好。
”在这节里,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研究人家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每句每段清楚了,意思就畅通了。
如此说来,行文讲话一定要有一条顺畅的路径,不要带领别人东拐西拐,走进死胡同再走另一条,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气息不畅通的文章让人不知所云,浪费时间!落笔之前一定要清醒,围绕中心写,写完了要修改,多读几遍,像我这思路不甚清晰的人写文章,那就需要把文章多捂捂,经常回头来看,改来改去,文章就有了气,有了魂,读罢感觉酣畅淋漓是最好不过。
叶圣陶先生还讲了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怎样提高语言方面的修养。
有两点: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语言,我们的武器就是语言,用好武器就要用好语言,不得马虎、随意、粗制滥造。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多揣摩,多研究,多修改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
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
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
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
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
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
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
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
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
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
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
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
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
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
消遣。
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
.........................”
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
“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
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已做到前两点,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
仿佛登山,应让自己努力登上山顶,能尽力看到风景的全貌,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并且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
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在记叙文写作中,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波澜所在,并给予它传神的刻画;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更深刻客观的观点。
“我们如为成见所缚,意气所拘,就会变改议论的态度;虽自以为还准对着求诚。
实则已经移易方向了。
……事物当前,利害所关。
不能不生好恶之心,这好恶之心譬如有色的眼镜,从此看事物,就不同本来的颜色。
”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拥有了豁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会令自己不存或少存偏见,也才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有的人
为了个人恩怨在文章中出口恶气或抱怨一番,文笔即使在精彩也很难成为好文章。
综上所述,我们能看到早在100前的叶圣陶先生的书中,就早已把“做人”放置在“作文”之前。
只有做真人才能写真文,换句话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说漂亮话头脑却空空的木头人,而是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有思想有气度的青年人。
二、对作文教学的启发和反思
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谈的方面,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去引导操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我从叶老的教学思想中有了如下收获:
1、合适的命题。
要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命题上要符合学生生活和心理特点。
在叶圣陶看来“作文题最好适合学生的经验与思想,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不宜使他们高攀,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
”
作为教师则应善于走进学生心灵。
社会的发展很快,三五年就是一代沟,教师如想真正了解学生,就要善于走进他们的心灵,比如运用现代技术——邮件、博客和他们平等对话,或者运用日记随笔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等,学生看到教师的真诚后就愿意敞开心扉。
这不仅利于教师去思考命题,更利于教学相长。
2、潜移默化的影响。
潜移默化是在看似不以写作训练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叶老认为这源于思想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
思想的训练需要多经历和接触,“而接触的多少不在乎外物的来不来,乃在乎主观的有意与无意;无意应接外物,接触也就少了。
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
”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对生活的观察,只要有心,生活的美一定能被人发现。
情感的培养则可以借鉴阅读中的引导来建立学生和生活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能灵活阅读文本、解读文本进而解读生活,或反过来通过生活来解读文本。
总之,是要打通文本和生活之间的屏障,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训练。
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可以设置作文教学专题,并和阅读相勾连,将作文中想要涉及的方法技巧放到阅读中强调;比如开设作文博客,将学生中的好作文片段放置其中,让大家一起欣赏评阅,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的关注度之高那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有一个系统设计,逐步推进的过程,只要能坚持一定能取得效果。
这些都是在促进学生的对外物的观察,对生活的敏感。
3、科学的评价。
前面已讲到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作为评价标准也符合这一要求。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要培养作家,所以不必要以作家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作文,所以叶老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尊重学生原意的基础上,对于语言的规范性等稍作修改即可。
“不合逻辑不合文法的地方才给修改,其余都得留着,因为作文是学生拿出自己队东西来,只要合于逻辑与文法,你没有理由不许他们这样说,定要他们那样说。
”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在老师的“改”中提升的,学生往往知道自己的作文缺点在哪里,不知道的是怎样才能写好,所以教师要做的一是鼓励(让我想到赵老师的诀窍是多给学生加10分,看似戏言,实则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二是正面的强化。
不论这个正面的内容是自己所写还是他人所写,都能暗示孩子好文章是这样写的。
4、自身素质的提高。
叶老崇尚教师“下水”,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知晓学生作文甘苦,才会在点评作文时掐中要害。
“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一个‘了’,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逗号一个问号,改动全有理由,非对作文非常熟练,具有敏感不可。
怎么达到非常熟练,具有敏感的境界呢?唯有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而已。
”
这意味着教师要更多的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