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反比例(一)》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大全5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性目标:(1)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2)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复习1、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正比例反比例。
2、比一比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玩个小比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或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学生小组内举例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收集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各一个,记录在卡片上。
3、反馈评价。
教师根据各组举例的情况进行评比,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过渡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但是老师发现这些例子中有的是成正比例,有的是成反比例,有的是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那么,该怎么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呢?2、复习正比例(1)师:(用投影仪出示收集到的成正比例的例子)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正比例)学生回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正比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意义、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仍需通过具体情境来建立表象,进一步理解其本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正反比例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 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01页到第103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便同学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成正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不成比例。
2. 应用题: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问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答案: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不成正比例,因为男生的数量是25人,女生的数量是30人,男生的数量不是女生数量的正整数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
2. 反比例的性质:当一个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增大时,另一个量会减小;当一个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减小时,另一个量会增大。
3.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乘积是否是一个常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反比例的性质。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反比例的定义:解释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内涵。
3. 分析反比例的性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的性质。
4.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授判断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3. 课堂演示: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动画,直观地展示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课型新授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能够使用比例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购买饼干的数量与花费、旅行的距离与时间等),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 讲解: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 正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大;当
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小。
- 反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小;
当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增大。
3. 实例分析:通过计算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 案例讨论: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例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点,并强调建立比例关系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自行寻找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比例关系式计算并解决。
一课时的教学安排基于学习内容的复杂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 -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概念2.能够辨别正比例的特征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定义2.正比例的表达方式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准备1.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教学笔记3.课件投影仪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正比例,举例说明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相互变化时,如果它们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就称为正比例。
2.解释正比例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等式表示,如y=kx,其中k为比例系数。
3.分析正比例的特征:随着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以同样的比例增大。
步骤三:实例演练1.给学生几个简单的正比例例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体会正比例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判断正比例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应用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来解决,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正比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正比例相关的题目。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其中存在的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
七、课后反思1.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规划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3. 学会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性质:在反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3.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观察两种量是否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乘积是否为一个常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自主探索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2小时后,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 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行驶的距离和行驶的时间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3. 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解释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性质,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4.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授学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并给出实例进行讲解。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例如“一个固定的速度,行驶不同的时间,求行驶的距离。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人口增长、商品销售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例的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巩固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讲解正比例关系。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升空的火箭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
2.呈现(10分钟)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例如,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正比例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生活中的一个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所学的判断方法进行验证。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难点】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1.黑板和粉笔。
2.一些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比,以及比的应用。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1.正比例关系的概念:(1)出示一组数据,例如:1,2,4,8,16……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
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正比例关系”。
(3)定义:当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时,称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记作:A与B成正比。
2.反比例关系的概念:(1)出示另一组数据,例如:10,20,50,100……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几倍。
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反比例关系”。
(3)定义:当两个量的积一定时,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记作:A与B成反比。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1)引导学生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讨论并总结: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都是一种特殊的等量关系,它们在变化规律上有所不同。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变化叫做正比;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叫做反比。
同时,正比关系中两个量的比值是固定的,而反比关系中两个量的积是固定的。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2. 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4.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5. 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以及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考。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例子,互相学习。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评估其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评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混合比例、比例尺等。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其数学素养。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
哪种袜子更便宜?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表示方法。
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特点。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介绍正比例的表示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特点。
3.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介绍正比例的表示方法,如比例式和图像等。
1.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
第二章:反比例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表示方法。
2.2 教学内容引入反比例的概念。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特点。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介绍反比例的表示方法。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反比例的特点。
3.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介绍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比例式和图像等。
2.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反比例的概念解决。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3.3 教学步骤1. 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意义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正比例例子正比例的数学表示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引入正比例的概念1.3.2 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正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比值保持不变1.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第二章:反比例的意义2.1 教学目标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反比例关系2.2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反比例例子反比例的数学表示方法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如固定距离内走的步数和步长的关系,引入反比例的概念2.3.2 讲解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乘积保持不变2.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反比例关系2.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3.1 教学目标学会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3.3.2 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强调判断比例关系时要考虑变量的变化情况3.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判断生活中的比例关系让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并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让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数学符号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4.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3.2 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明确比例关系和变量关系4.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4.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解决让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5.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5.2 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5.3 教学步骤5.3.1 引入5.3.2 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强调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要性5.3.3 实践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5.4 作业布置让学生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意义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正比例例子正比例的数学表示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引入正比例的概念1.3.2 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正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比值保持不变1.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第二章:反比例的意义2.1 教学目标了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反比例关系2.2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反比例例子反比例的数学表示方法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如固定距离内走的步数和步长的关系,引入反比例的概念2.3.2 讲解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乘积保持不变2.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反比例关系2.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3.1 教学目标学会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3.3.2 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强调比例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决生活中的比例关系问题3.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比例关系问题,并运用比例关系解决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4.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综合应用实际问题中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综合应用4.3.2 讲解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强调分析实际问题中比例关系的方法4.3.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决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应用问题4.4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应用问题,并运用比例关系解决5.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 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5.3 教学步骤5.3.1 引入5.3.2 讲解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5.3.3 实践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5.4 作业布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在教学的引入环节,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这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的重要步骤。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使学生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增大(或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增大(或减小),它们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正比例的图像: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1.3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用图形和实例进行说明。
练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并进行绘制。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反比例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使学生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增大(或减小)时,另一个变量相应地减小(或增大),它们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反比例的图像:一条双曲线。
2.3 教学活动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行驶速度与所需时间的反比例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讲解: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用图形和实例进行说明。
练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并进行绘制。
2.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辨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方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如何辨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练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进行判断。
3.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辨别的能力。
第四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应用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比例的作用。
2. 讲授(25分钟)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基本运算。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题的部分题目。
4. 引导(20分钟)
设计少量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10分钟)
介绍如何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解决的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教学准备表格、、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一)比的知识: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
2. 讲解1.正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反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2.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组实际问题解决,锻炼其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1.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核心知识点。
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五、作业布置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标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例子的形式,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在讲解阶段,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在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详细解答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5.知识拓展,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几何图形,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决相似性问题。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
6.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采用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其中包含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提升:
-利用比例尺,测量家中或学校内的物品长度,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并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尺。
-收集生活中体现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如交通工具的速度与时间、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3.拓展思维训练:
-探究相似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关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释几何图形的相似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和计量单位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比例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疑惑和困难。
2.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时,仍需要具体实例和形象化教学手段的支持。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概念,如: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一个人干的活越多,另一个人干的活就越少。讲解比例关系式:xy = k(其中k为常数)。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b.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c.反比例的应用。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符号表示,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系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d.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
-正比例:通过实例“小明骑自行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概念,掌握正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反比例:通过实例“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反比例(一)》参考教案
复习内容: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
结果。
)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
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93
100。
换句话说把
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
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