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段对比阅读答案
论语》与《孟子》对比阅读
• 关于“丧”的问题,孔子是主张“薄葬” 的,他曾经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而孟子则主张“厚 葬”。
பைடு நூலகம்
交友之道
• 关于交友,孔子提出要有益于修身进德, 他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 孟子交友主张“友也者,友其德也”,其 标准是“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
《论语》与《孟子》阅读比较 题解读
西山学校 高三
君臣关系
• 关于君臣关系,孔子认为,国君要像个 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具 体地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君臣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国君是否 “使臣以礼”。
•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臣关系的 好坏取决于国君。
“孝”的思想
• 儒家“孝”的思想中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养”的问题;二是“丧”的问题。 关于“养”的问题,孔子认为子女仅仅做 到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要求是不够的, 更应该在精神方面表现出对父母的敬爱。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1.信,这里指小信。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2.①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肯定了管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表现了孔子评价人物的灵活性。
①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如果“中行”之士不可求,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但一定要和积极向上的狂放之人或不肯做坏事的狷介之人结交。
说明孔子在人际交往上既有变通又有原则性。
所以,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是“圣之时者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谅:小信。
(2)本句意为:那就一定结交狂放之人和孤傲自守之人吧。
狷: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材料一中,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还辅佐了曾经的敌人,看似不符合个人修养对“仁”的要求,但孔子认为他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让百姓沐浴恩泽,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
材料二中,孔子表达了在找不到中道之士结交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狂放之人和狷介之人”结交,因为他们积极向上,不做坏事。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论语·公冶长》)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2分)答:(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
(4分)答:参考答案:9.(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
(每点1分)(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
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孔、孟的理由各2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
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2(一)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 告子下· 一六》)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文化经典阅读2
2013~14学年(下)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2 班级姓名号数阅读以下《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①文王之谓也。
子②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滕文公》上三【注】①其命惟新:新接受了天命。
②子:指滕文公。
问:本章中,不同的朝代,政府设立学校,名称虽不同,却有其共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其共同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对国家起何作用?(3分)答:2.孟子曰:‚中也养①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七【注】①中、养:合于法度;教养,教育。
(1)在孟子看来,有才德的人,哪种情况等于没有才德?(2分)答:(2)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什么问题?(2分)答:3.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一八)【注】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用来启示徐子什么问题?(3分)答:(2)结合文本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答:4.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告子》上二十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尽心》上四十一【注】①彀(gòu):把弓拉满。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
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名师讲题】《论语 先进》《孟子 滕文公上》《庄子 列御寇》主题选段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0题。
(一)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取材于《论语·先进》)子游问丧具。
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取材于《礼记·檀弓上》)注: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
徒行:指无车而行。
《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
”称:符合。
(二)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注: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
夷之:姓夷名之。
颡:额头。
泚:出汗。
蘽梩: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三)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玑,万物为賷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丙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②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③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注】①介: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论语》阅读答案
《论语》阅读答案《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
高考复习专题:孔孟思想对比
布衣精英P199 第一题 关于“学习”
• (1)相同:孔子和孟子都谈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 (1分) • 不同:孔子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孟子 强调学习要有质疑精神,不能迷信书本。(2分) • (2)孟子以“一曝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聪 明的原因;(1分)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曝十寒, 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2分)
知识链接
• 天命思想 • 1、承认“天”的权威 • 2、但并不听天由命,都要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
P200第4题 知识链接P168
• (1)反映了儒家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1 分) • 百姓富裕是国家富庶、政权稳定的前提。(1分) • (2)没有矛盾,前一个文段是反对提高税收,后一 个文段是反对降低税收,都是以民为本;(2分) • 儒家主张税收应当适当,太多或者太少都对百姓不利 ,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八、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 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尽心上》)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 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1)在孔子、孟子看来,哪些行为被认可是可耻的?请简要概括 。(4分) 答: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过分恭敬的姿势是可耻 的 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是可耻的; 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的行为是可耻的; 4、搞阴谋诡计是可耻的。 (2)孟子认为,要远离羞耻,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2分)
P200第5题 知识链接
• (1)孔子认为为仁靠自身的主观努力,想要达到 仁,仁就会到来;(1分) • 孟子认为对于仁德,追求就能得到,放弃就会失去 ;(1分) • 二者相同,都强调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1分) • (2)没有矛盾。 • 前者是指道德修养方面,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不断完善自我,否则就会失去; • 而后者客观事物或者功名利禄,应从正当途径追求 ,得到是天命,得不到也不要强求。
【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高中文言文阅读】《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文化经典阅读(6分)9、写作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6分)(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化经典阅读(6分)9、写作下面两段文言文,提问问题。
(6分后)(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
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二)孟子曰:“孔子尼里东山而小鲁,尼里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奇怪的是水。
神思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存有明,容光必照曝光矣。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没用;君子之志于道也,未成章不超过。
”(《孟子·尽心上》)(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2)恳请分别表示“宣告诸往而言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未成章不超过”所涵盖的自学道理。
(3分后)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写作答案网整理9.(1)旨在表明人(君子)巴格莱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坚持不懈崇尚自身健全。
(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参照译文】(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道:“孔子荣登了东山,真的鲁国变大了,荣登了泰山,真的天下变大了。
《论语》十二章 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课外译文
(《孟子》)
乙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答案】
(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评、指责。
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
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一、《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的言论。
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问题:(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1、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2分)答案: “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体会: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
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3分)答案: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解析: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考纲要求五年考情 出处 常考题型考点年份 理解分析 评价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 2019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论语》 《孟子》 填空题 简答题 2018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论语》 2017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论语》 2016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墨子·节用》 2015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预测热度 ★★★★★ ★★★★★分析解读1.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或一段后人对其进行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
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
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
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分)(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
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Word版含答案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1.【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2.【2010.浙江】(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3.【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4.【2012.浙江】《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1) (2)(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论语—颜渊》和《孟子—尽心章句下》比较阅读
《论语—颜渊》和《孟子—尽心章句下》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1.“社”“稷”二字的本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孔子和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念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评述。
【答案】1.社,土神稷:谷神国家(的代称)2.①孔子认为要遵守等级秩序,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才能治理好国家。
①孟子认为“民贵君轻”,百姓与国君、社稷相比,最为重要。
【解析】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
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
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也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
明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开府》:“而世人省事者少从,有延挨日月,令当事者受其极重不返之势,奈何惟翁力图,所以为社稷远计。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2.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辨异”的对象,如本题是问“孔子和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念有何不同”,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
仁者爱人 文言文阅读
③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
④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 人皆可以为尧 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阅读训练1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 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6分)
答:
阅读答案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
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列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 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试题解析: 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
(《孟子·告子下》)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 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 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②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 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 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 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③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 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说 :“圣人我是没能看到,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④圣人对于普通百姓也是同类./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 贤人.
阅读训练2
(1)根据材料①②简述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③④简要分析孔孟在道德修养认识方面的差 异。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高中文言文阅读】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钟)①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有很多朋友真好。
朋友们会开门的②,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②孟子曰:“没有威胁③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注]①谅:诚实。
②然后是恭维。
③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
(2(分钟)(2)请分别简要描述孔子和孟子“交友观”。
(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净光整9.(6分)(1)交友要重品德。
(2(分钟)(2)孔子认为结交正直、正直、博学的朋友是有益的;(1分)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
(1孟子认为交友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依靠自己优越的条件。
(2分)[翻译]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②孟子说:“当你与朋友交朋友时,你不依赖你自己的纪律、你的高地位或你兄弟的高贵。
当你交朋友时,你交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美德。
你心里没有任何想法可以依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孟子》选段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①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
财,同“材”。
②私淑艾:淑,拾也。
艾,同“刈”,取也。
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应多样,他所说的教育方式考虑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B.孟子认为人只有接受了“时雨化之”、“成德”、“达财”、“答问”、“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为君子。
C.“有成德者”这种教育方式,是指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孺悲,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瑟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
材料中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9.B 孟子意在说明君子用以教育他人的方式有“时雨化之”等五种,而非告诉人们要接受这五种教育才能成为君子。
①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孟子的“不屑之教”类似;②“不屑之教”即用轻视的态度来教育对方,这种激将法或许有伤受教育者的自尊,但如果能因此而让受教育者由于羞愧而奋发向上,那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
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
孟子说:“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滋润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学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的。
这五种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
”
(二)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
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