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平等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胡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尼德兰革命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阶级结构的变化,激起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8月,威廉(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一、名詞解釋1、文艺批判运动2、列宁格勒案件:战后苏联斯大林执政后期国内发生的一桩政治冤案。

因受害者主要是列宁格勒州和市的领导人,故名。

1949年2月,首先解除了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俄罗斯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波普科夫等人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以“帝国主义间谍”等罪名处以死刑。

这一事件中,遭迫害的达200多人,有2000多位各级领导人被撤职。

这场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的主谋是贝利亚。

50年代后,苏联为其平反昭雪。

1988年3月2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恢复受害者党籍。

3、医生谋杀案:1953年发生在苏联的一起重大政治案件。

1953年1月 13日,《真理报》公布了一起惊人的消息:克里姆林宫一批著名医生 (沃夫西、科甘、维诺格拉多夫等) 妄图“通过有害的治疗来缩短苏联积极活动家的生命”,“医生恐怖小组”已杀害了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政治局委员) ,并准备杀害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戈沃罗夫元帅等人。

他们为美英情报机构效劳,“向它们出卖灵魂和肉体,是它们雇佣和收买的奸细”。

据此除逮捕这些医生外,一些高极将领和许多知识分子也受到怀疑和牵连。

但由于斯大林在不久后便逝世 (3月5日) ,此案未能判决。

同年 4月4日,被捕的医生获释,报纸公开宣布此案不能成立,恢复被捕者名誉。

4、赫鲁晓夫:苏共中央前第一书记,部长会议前主席,苏联五、六十年代改革的领导人。

生于矿工家庭,乌克兰人。

早年当过牧童、钳工。

从1918年起就从事革命工作,深刻认识到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弱点和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弊病。

斯大林死后,参与处决大侩子手、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又逐步清除了反改革的领导人; 在1956年苏共20大上,发表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因改革受阻,加之本人作风粗暴,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一切职务。

1971年9月11日病逝。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

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

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

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

著有代表作《君主论》。

《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

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

《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

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

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

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

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

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正文与拓展如下:正文:1.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 世界史(World History):指跨越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全球历史,包括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

- 人类文明(Human文明):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字、语言、宗教、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成果。

- 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指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 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体系,包括国际贸易、外资、投资等方面的活动。

-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国际规则和法律,保护国际和平、安全和人权。

- 历史学( History):指研究历史学科的方法、理论、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指尊重不同文化、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拓展:-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的复习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掌握世界史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 在学习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时,考生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记忆,例如了解联合国、世界市场、国际法、历史学等名词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的复习也需要注意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例如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历史特点,以及不同宗教、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主要内容:①国内贸易国有化。

②余粮收集制。

③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义务制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因此战争结束后对其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

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5主要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是1898年4月21日到8月12日,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经历了菲律宾,古巴等战役。

1898年6月20日,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关岛。

日俄战争:1904至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

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英布战争: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南部,因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

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即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大棒政策:20世纪后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即说话温柔,但带根大棒,就定能成功。

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金元外交: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针。

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并且与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加强了对拉美的侵略。

三国同盟: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94年,法俄同盟形成,1904年,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构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

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另外,“人民宪章”中也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不过“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2: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

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参与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

但是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

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

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阶级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后失败。

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3: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7年)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即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的邀请,出席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

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委员。

“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第二帝国法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于1852年12月自封为帝,建立第二帝国。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

(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

(3分)巴达里文化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

(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

(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

(1分)纳尔迈调色板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

(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

(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

(2分)金字塔古埃及国王陵墓。

(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

(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

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分)涅杰斯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

(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

(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

(2分)拉美西斯二世埃及第19王朝法老。

(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汇编1.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2.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

3.胞族一个部落的两个基本分支中的一个分支。

希腊语称phratry,意为兄弟关系。

指原始社会同一部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结合成介于氏族和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

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最先使用此词,用来表示一群有血亲关系的、单系继承的集团,或者非直系血缘以及血缘较远的、但有着共同遵循的礼仪和亲属惯例(如内部禁止通婚)的氏族群。

前者由一个基本氏族所派生出来的若干血缘氏族组成;后者可能是血缘较远或不同血缘氏族合并而成的(即为保持各胞族中成员数目均衡而进行的调整)。

随着部落组织的发展,胞族的职能逐渐局限于宗教方面。

4.部落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类型。

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

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

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

约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史前⼈类:1、【进化论】:⽣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出版了《物种起源》⼀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出版《⼈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类在⽣物界中的位置,⼈和⾼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类起源问题起到了⾮常⼤的作⽤。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

图腾⼀词来源于印第安⼈奥季布⽡族语⾔,原意为“他的亲属”。

图腾崇拜产⽣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族的⾎缘关系等等。

⼆、古代西亚诸⽂明:1、【苏美尔⽂明】:两河⽂明早期⽂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城市,产⽣早期⽂明。

BC3100—2900年进⼊奴⾪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次社会改⾰。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了⼀系列改⾰,据《乌鲁卡基那改⾰铭⽂》记载,改⾰的主要内容:禁⽌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利等等。

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失败。

这次改⾰增强了祭司贵族的⼒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了⼀定的积极作⽤。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建⽴的奴⾪制国家。

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阿卡德王国,统⼀了两河流域南部。

在政治上建⽴了中央集权统治。

阿卡德王国⾄纳那姆⾟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

约BC2191年,库提⼈⼊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918年开始实施。

内容有国内贸易国有化,余粮收集制,产品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全部工业国有化。

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中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

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

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竞赛与新技术相联系,激发了广大工人的工作热情。

为苏联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

”它打破旧的技术定额,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表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

国会纵火案:是德国建立纳粹党独裁政权的关键事件,发生在1933年2月27日,柏林消防队于晚上9时14分开始接到德国国会大楼火警报告。

火情同时发生在几个不同地点,但当消防队到达时,主要的议会大厅发生爆炸,燃起大火。

纳粹党首脑宣称这起事件是第三共产国际策划的,逮捕了三名驻共产国际的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塔涅夫和波波夫,当时警察并不知道季米特洛夫是共产国际的负责人,在莱比锡审判时,季米特洛夫自己辩护,被宣布无罪释放。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1. 绝对主义(Absolute Monarchy)绝对主义是指欧洲近代国家的一种统治制度,其中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集中在单一的君主手中。

君主享有绝对的权力,无需遵守法律或与其他立法机构共同决策。

欧洲的绝对主义国家包括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

2.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出现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并探索人类知识和能力的极限。

文艺复兴催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等。

3. 三角贸易(Triangular Trade)三角贸易是指16至19世纪的一种贸易模式,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商品交换。

主要的贸易路线包括欧洲船只将商品(如纺织品、武器)运往非洲,与非洲奴隶交换,然后将奴隶运往美洲,最后将产自美洲的原材料(如糖、烟草)带回欧洲。

三角贸易对欧洲殖民化和奴隶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场以机械化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新技术(如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使得工业生产得以大规模发展。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力需求和社会结构,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

5.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至1918年持续的一场全球大规模冲突。

该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包括多个国家和帝国的参战。

战争的起因复杂,涉及领土争端、本土安全和帝国主义竞争等问题。

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员的伤亡和庞大的经济破坏,同时也为后续的历史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6. 冷战(Cold War)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尽管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双方通过发展核武器、建立军事同盟和进行间谍活动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竞争和冲突。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

宪章的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

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

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

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另外,“人民宪章”中也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不过“人民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2: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

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参与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

但是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

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

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阶级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后失败。

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

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3:第一国际成立大会(1867年)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即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备组织的盛情的邀请,出席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

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委员。

“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第二帝国法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于1852年12月自封为帝,建立第二帝国。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采邑制中古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688—741)率先实行。

“采邑”拉丁文原意为“恩赐”,指封主赐给封臣的土地或其他财产。

墨洛温王朝末期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自由农大量破产,国家无可用之兵,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衰落。

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立即开始。

丕平的妻子监禁查理(即查理•马特),把持政权。

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奎丹和弗里斯兰独立,萨克森人、阿瓦尔人,特别是阿拉伯人乘机发动进攻。

查理在奥斯特拉西亚贵族支持下平定叛乱,又于732 年在普瓦提埃粉碎阿拉伯人的进攻,声威大振,被称为“马特”(锤子)。

查理•马特是法兰克封建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政治家,深知不改变墨洛温王朝无条件封赐土地的办法,实行新的采邑制,便不可能长治久安。

他没收叛乱贵族和部分教会土地封给官员和将领,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和履行封臣义务(如缴纳捐税,交出盗匪),而且只限本人,不得世袭。

双方如有一方死亡,或封臣不履行义务,分封关系终止。

如愿继续以前的关系,必须重新分封。

加洛林王朝时期,正式形成分封礼:封主赐给封臣以象征土地的泥土、茅草和树枝,封臣跪下双手合掌放在封主手里,并按着圣经向上帝宣誓忠于封主。

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影响重大。

它促进大封建主势力的衰落和王权的复兴,为加洛林王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从国王到各级封建主,层层封受土地,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阶梯式的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封建主阶级的内部联系加强了。

封主可以扣押、收回、转封土地,封臣可以经营、转让、再分封以至出售土地,但得到土地者必须继承凝结在土地上的种种义务。

封臣得到土地时,往往得到对土地上自由人的管辖权,对劳动人民的控制加强了。

采邑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兴起骑士阶层,中小地主力量加强。

天长日久,采邑改革的条件难以全部实行。

9 世纪以后,封臣及其继承人往往世代享有采邑,仍保留服兵役和其他义务,采邑变成世袭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埃及古代史部分1.美尼斯:古代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

他凭借南方的军事力量占据了北方三角洲地区,并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孟斐斯城,是上下埃及最初统一的完成者和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2.美尼斯,第一王,同埃及,孟斐斯3.乔赛尔:(记忆诀窍:埃及前总统叫纳赛尔)埃及第3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金字塔的建造始于他在位的时期。

他的层级金字塔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家阿蒙霍特普负责建造的。

4.乔塞尔,初造塔,问谁人,霍特普5.胡夫:第4王朝的国王,其金字塔是现存最大的。

6.哈佛拉:哈佛拉金字塔前有该国王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7.孟图霍特普二世:埃及中王国的建立者,重新统一了自第一中间期以来混乱分裂的埃及。

他依托底比斯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一了埃及。

(被誉为各个同一时代的开创者,和第1王朝的美尼斯,第19王朝的雅赫摩斯齐名)8.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第12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对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政策。

诸如阻止各个诺姆间的战争和破坏边界的活动;亲自巡行整顿秩序和税收;划分诺姆间的边界,限制了诺马尔赫的一些世袭权力。

(阿美涅木赫特一世的政策主要是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9.雅赫摩斯:埃及第18王朝的建立者,从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他领导了埃及人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埃及重获独立与统一。

10.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拓展了埃及帝国的疆土。

11.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的完成者,他一生征战在叙利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威震整个西亚,在南方拓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外。

12.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在位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提出废除对阿蒙神的信仰而改信拉神,并将首都迁到埃赫那吞。

但由于神庙势力和旧贵族的激烈抵抗改革最终失败。

13.拉美西斯斯二世:和赫梯为争夺霸权展开战争,在卡迭什战役中因损失惨重与赫梯签署和约14.尼科:第26王朝法老,开凿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派遣人乘船绕非洲航行。

15.维西尔:古代埃及的宰相,主持日常政务拥有很大的权力,负责行政,司法,经济和宗教事务。

维西尔由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没有决策权和军权。

16.诺姆:古代埃及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州,古王国时期的诺姆实力还很强。

17.诺马尔赫:诺姆的行政长官,管理地方行政,统率地方军队维持治安,代收国家赋税,管理王室经济和国家地产,管理地方神庙事务,管理灌溉系统等。

古王国时期的诺马尔赫多是地方旧贵族势力很大。

18.涅杰斯:原意为小人,他们本属于下层自由民,在第一中间期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军队的主要来源从而逐渐为统治者所倚重。

涅杰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的产物。

涅杰斯的成长是中王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王国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之珠,因而成了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伊普味陈辞》;反映古埃及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的重要资料,作者对起义者持谩骂攻击态度,但仍是反映第二中间期历史情况的珍贵文献。

20.《卡尔纳尔书版》:反映埃及第17王朝国王卡美斯同大臣讲述面临的形势,征询同喜克索斯人卡站的意见的重要历史文献。

1908年发现,真实的再现了古代埃及人反抗外来的喜克索斯人入侵的历史。

21.沙尔丹:埃及新王国时期出现的外国雇佣军,反映了新王国时期的埃及积极向外扩张的趋势。

22.涅木虎:新王国时期的中小奴隶主阶层,他们同神庙祭祀集团有着尖锐的矛盾因而成为了支持王权的重要力量,涅木虎同神庙祭祀集团的矛盾主要是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矛盾。

曾支持埃赫那吞的改革。

古代苏美尔及两河流域文明23.乌鲁卡基那:拉伽什城邦国王,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禁止贵族用贱价强买平民的房屋和牲畜,另一方面废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税。

改革具有向以祭司为首的贵族妥协的成分,但其采取的某些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如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

24.萨尔贡:阿卡德王国的建立者,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多次远征并建立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和第一支常备军。

萨尔贡的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

25.《乌尔纳木法典》:现今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制定于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乌尔纳木时期故名。

这部法典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乌尔在南部两河地区的最高统治,反映了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的历史趋势。

26.汉谟拉比:古巴比伦王国著名的国王,他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消灭臣服了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央集权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以协调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7.《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

是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由楔形文字刻成,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其在债权,契约,刑法等方面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有深远的影响。

28.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古巴比伦社会的三个等级。

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则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29.伊莎库:指以缴纳贡赋为条件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的佃耕农民,他们的身份应该不能随意改变,属于纳贡人的对象之一。

30.里都,巴衣鲁:古巴比伦王国的士兵、31.《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大英雄吉尔伽美什神奇坎坷的经历,生动反映了人们探索自然的愿望和一种人们最终难免因反抗神的愿望而失败的悲剧色彩,对后来两河流域文学作品影响很大。

32.铁列平改革:为了解决王位继承问题,避免政治上的混乱。

赫梯国王铁列平确定了王位先由长子继承的原则。

改革调整了王室内部的关系,巩固了王权。

33.《赫梯法典》;赫梯新王国时期编定的一部法典。

反映了当时赫梯国内存在奴隶制度,即把战俘当做奴隶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的生产,同时也反映了赫梯土地可以买卖的历史情况。

34.腓尼基:历史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及居住在这里民族的称呼。

腓尼基原意是紫红色,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在这里形成了若干彼此独立的小的城市国家但未能统一。

古代腓尼基的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非常发达,它创造的腓尼基字母文字更是希腊字母文字的渊源,影响极大。

腓尼基人也是最早在海外殖民探险的民族。

35.腓尼基字母:又腓尼基人发明创造的字母文字,有22个字母构成,是希腊字母及后来拉丁字母的渊源,影响巨大。

36.士师时代:指以色列犹太人尚未形成国家而处在部落联盟时代的历史时期。

所谓士师,就是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者为一体的人,实际上就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王或者军事首领。

它包括了从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到扫罗称王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正是以色列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37.海上民族:公元前13世纪横行于东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民族的统称。

他们曾侵入埃及,赫梯和巴勒斯坦等地区,和这些地区的民族有激烈的争斗,极大的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和社会情况。

38.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将该城的居民掳掠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直到波斯帝国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后才将他们放回。

这一事件对于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犹太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39.空中花园: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市中为其来自米底的王后修建的花园。

建筑及其精美奢华,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反映了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工匠杰出的建筑技艺,前3世纪时被毁。

40.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著名的国王。

在位期间两次进军巴勒斯坦并制造了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事件,围攻推罗入侵埃及。

建设空中花园,使巴比伦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他在位期间是新巴比伦王国最为鼎盛的时期。

41.居鲁士: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个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建立者。

公元前558年在波斯称王,之后相继征服了米底,埃兰,吕底亚,新巴比伦王国等邦国,极大的拓展了新兴的波斯的版图,后来在中亚的远征中失败被杀。

42.冈比西:波斯帝国皇帝,居鲁士的儿子,以暴虐无道而著称。

他在位期间远征埃及并进攻努比亚但遭到失败,后在高墨达暴动爆发后回波斯的途中死去。

43.高墨达暴动:因波斯王冈比西暴虐无道,远征埃及受挫,公元前522年高墨达自立为王,反对波斯皇帝冈比西。

这场暴动得到了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在内各地人民的积极响应使波斯帝国面临崩溃危险,后被大流士镇压,暴动也因此失败。

《贝希斯敦铭文》记载了高莫大暴动的一些情况。

44.《贝希斯敦铭文》:记录了大流士夺得王位后镇压两次起义和相关国家制度建设的铭文,因被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故名。

铭文由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埃兰语三种语言纪录,是研究波斯帝国大流士时期政治军事情况的重要历史遗迹。

45.琐罗亚斯德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而得名,为波斯人所信奉,中国人称为祆教。

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二神始终处于斗争中。

人们要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斗争,该教崇拜光明和火也称为拜火教。

在大流士统治时期成为了波斯的国教,经典是《阿维斯塔》46.《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其不仅是宗教经典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萨珊王朝时编订成书)。

47.波斯大帝和约(安塔客达斯和约);公元前387年波斯人通过威逼手段同斯巴达人签订。

该条约宣称小亚各邦归波斯国王统治,禁止大陆希腊各邦组成任何同盟(斯巴达及其盟国除外)。

通过和约的签订,波斯人达到了控制希腊的目的。

48.波斯战争:参见后文希腊部分,从略。

49.《圣经》;犹太教的经典,后来也成为了基督教经典的一部分,即,《旧约》。

50.犹太教;犹太人信奉的民族宗教,是一个以救世主耶和华为唯一的神来信仰的宗教。

犹太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的宗教逐步发展为民族宗教,认为上帝保护和拯救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与上帝订立了契约。

后来散步各地的犹太人都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根据,犹太教的形成对犹太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有重要的联结作用。

亚述部分51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亚述帝国的真正创建者,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他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队分成了若干专门的兵种,为进一步进行对外战争做好了准备。

此外他改变了对被政府地区的政策,尽量使不同地区的讲不同语言的居民混合居住并带上其部分财产,由亚述委派官员统治。

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中各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

古代印度部分52 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的时期,因关于这一时期的传说材料收集在被称为吠陀的文献中而得名。

53 《梨俱吠陀》;产生最早的一部吠陀,吠陀即知识的意思。

在这部文献中,反映了雅利安人早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军事制度。

如雅利安人称呼他们的对手为“达萨”或“达休”。

54,吠陀:本意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翻译为“明”。

吠陀就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内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