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概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针对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核心目标,系统性地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种理念与实践。

这一融合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地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是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评价体系等多维度进行全面革新。

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自主、协作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数字化:将学科知识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如电子教材、互动课件、在线课程等,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和交互学习资源,打破传统纸质教材的线性结构,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动态化展现。

教学方式多元化: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线上预习、实时互动、远程协作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风格。

学习过程个性化:借助智能推荐、学习分析等技术,实现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定制,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及时反馈学习进度与效果,促进每个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实现最佳发展。

教学评估科学化: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认知过程、学业成就的全方位、实时评估,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教学环境智能化:建设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智能化教学空间,整合各类软硬件设施,为师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促进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应用信息技术,重塑教学流程,变革教学关系,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年发展规划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〇⼀⼆年⼋⽉— 1 —⽬录序⾔ (1)第⼀部分总体战略 (2)第⼀章现状与挑战 (2)第⼆章指导思想和⼯作⽅针 (3)第三章发展⽬标 (4)第⼆部分发展任务 (6)第四章缩⼩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6)第五章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撑⾼素质技能型⼈才培养 (8)第六章推动信息技术与⾼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才培养模式 (10)第七章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教育体系 (12)第⼋章整合信息资源,提⾼教育管理信息化⽔平 (14)第三部分⾏动计划 (16)第九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建设⾏动 (16)第⼗章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动 (17)第⼗⼀章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能⼒提升⾏动 (20)第⼗⼆章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动 (21)第⼗三章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推进⾏动 (23)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24)第⼗四章加强组织领导 (24)第⼗五章完善政策法规 (25)第⼗六章做好安全保障和技术服务 (25)第⼗七章落实经费投⼊ (26)实施 (27)— 2 —序⾔21世纪,⼈类已经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有⼒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深刻地改变着⼈们的⽣活、学习和⼯作⽅式,对教育改⾰和⼈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撑的新⼀轮学习⾰命已见端倪。

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命性影响,必须予以⾼度重视”。

为加快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好⼜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河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渐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并从在线教育、虚拟实践、学习管理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上课,而在线教育通过网络的普及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

这种弹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虚拟实践也是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推动力。

虚拟实践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实践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通过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真实的实践情境。

这种虚拟实践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是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学习管理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支持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学习管理系统上获取教材、课件、作业等学习资源,并通过在线交流和讨论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

学习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同时,学习管理系统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和评估,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决策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成果。

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支持。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朱姗姗 王冰冰(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已经席卷整个教育领域。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优化传统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机遇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主要从混合式教学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及其带来的意义展开研究。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4-0183-002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已经席卷整个教育领域。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成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迫切追求的目标。

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优化传统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机遇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受学时限制课程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学内容陈旧,师生互动匮乏。

实施混合式教学,合理利用手机互联网移动学习工具,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无疑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应用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混合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国外对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已经日趋成熟,据调查美国加州地区采取混合式教学的学区已经大于三分之二并逐年升高,其他发达国家高效中混合式教学建设投入占高效信息化教学建设投入的50%[2],国内一些高校也相继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实践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育教学论文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教育教学论文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蛟流河乡中心小学邢芳芳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实现了模拟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方式;培养人才。

引言: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未来五年,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事工作、学习和研究;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我们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

1.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

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向融合。

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

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第十一届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第十一届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以贯彻落 实 教 育规 划纲要 为契机 , 全 面推 进教 育信 息化建设
在 “ 十一届教 育信息化创新 与发展 论坛 ’上 的致辞 第 ’
教 育部副部长 杜 占元
2 1 年 8月 2 01 1日
各位代表 ,I 司志们 : 心感谢 !
大家好 ! 今天, 由教育部教 育管理 信息 中心主办 、 重庆 市教 委协 办 、 中国教育 信息 化杂 志社 与 教育 管理 信息 化专 业委 员会 承办 的 “ 十一 第
教 育信息化是 国家信息 化建设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和 战 略重 点 ,是 教 育 改革 发展 不 可 或缺 的支撑 和 推动力 ,正如 《 育规划纲要 》中所指 出的 “ 教 信息 技术对教 育发展具有 革命性影 响 ,必须予 以高度重
届教 育信 息化 创新 与发 展论 坛 ”在这 里 隆重
教育信息化工作从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 , 才 能更好 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 党 和国家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 化工作 。经 过十多 年建设 ,尤其是通 过 “ 十一 五”期间一批 重点工程 的实施推 动 ,教育信 息化取得 了显著成绩 ,为下一 步发展奠定 了良好 的基础 。 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中国教育

科研 网和地 方教育网相互 结合 ,已基本形成覆盖全 国大部 分地 区的教 育信 息化基础设施 ,成为支撑远程教育和构建
学 习型社会 的重要平 台。

所学校共享优质资源 ,开足开好 国家课标规定 的课程 ,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提供优质资源和软件工具 ,利
用信 息技术 大力推进启发式 、探究式 、讨论式 、参与式教
学 ,建立教学 和教研新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要 加快职业教 育信息化建设 ,提 升学生实践 能力。建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版全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版全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2012年3月目录序言 (1)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2)第一章现状与挑战 (2)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2)第三章发展目标 (3)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5)第四章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第五章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7第六章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9第七章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1)第八章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13)第九章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4)第十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16)第十一章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17)第三部分行动计划 (19)第十二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19)第十三章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20)第十四章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21)第十五章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22)第十六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24)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26)第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26)第十八章完善政策法规 (26)第十九章做好技术服务 (27)第二十章落实经费投入 (28)实施 (29)序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

“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

“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旨在培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通过深入剖析这三重突破的内涵与关系,本文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二、体制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体制突破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体制突破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治理结构、办学模式和资源配置。

治理结构改革:通过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明确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定和监管职责,强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引导社会参与教育评价和监督。

这种改革有助于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办学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时,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资源配置优化:以绩效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引导高校将资源投向关键领域和优势学科,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益。

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体制突破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治理结构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教育科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科技产品和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致力于推动教育科技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通过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在线教育发展,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也使得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均衡地分配到农村和偏远地区,促进了教育公平。

我国在教育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国的教育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的教育智能化产品已经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智能化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评价。

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我国的教育科技产品已经能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教育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我国还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国可以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科技理念和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技水平。

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自己的教育科技成果走出去,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教育科技产品和服务,推动全球教育科技的发展。

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推动教育科技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研发和创新教育科技产品,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先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重的新型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效果。

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巧,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虚拟现实教学等。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信息技术交流平台,让教师们能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共同进步。

三、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开发数字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9年8月10日第3卷第15期现代信息科技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ug.2019 Vol.3 No.151442019.8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展金梅1,陈君涛2,吉家文2(1.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软硬件资源建设、教师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文章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一步优化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及课程融合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推;建立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措施与保障制度,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TP3-05;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5-0144-03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ZHAN Jinmei 1,CHEN Juntao 2,JI Jiawen 2(1.Qiongtai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27,China ;2.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ikou 571127,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bject teaching is the dema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an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optimiz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ources ,teachers ’ideas and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urther optimize the teach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bility ,improv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mote learning by competition ,promote promotion by competition ;establish incentive measures and guarantee system for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deep integration收稿日期:2019-06-18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MOOC 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19-105)、“互联网+”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16ZD-25)项目资助,属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如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如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如何促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一、(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这种动力与支撑表达在三个方面: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动教育公平;⑵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

⑵展开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动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

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表达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点取代“整合”观点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点和传统“整合”观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使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仅仅停留在使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理应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
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 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一、总体战略
2、工作方针 ●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3、发展目标
●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二、发展任务
3、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
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 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 的协同创新。,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行动三: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建立国家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行动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中的普遍应用。
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二、发展任务 二、发展任务
3、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
学习方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创新对口支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教之窗科就•餐济•市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洪新,张鹏,曹昌勇,张伟(皖西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阐述了课堂教学引入信息技术的现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相互关系,以及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的措施及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人才0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而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网络化、数字化的教育体系,因此,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从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以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措施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分析。

从课堂教学入手,让信息技术给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生机与活力,让信息技术这种新鲜血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希望为解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深度的现状1.1师生信息素养的欠缺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科的教师对某些教学硬件操作的手法生疏,对教学资源缺乏自己的个性化变通,同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缺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未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就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课堂,盲目追求新鲜多样的新生事物。

信息作为新时代产物,信息素养的欠缺实属正常,但如何补缺短板是重要问题。

1.2认识上的偏差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工具或手段,但对如何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学生动有趣的同时又能真正将知识展示和传送给学生,其实是缺乏深入了解的。

有些教师只是将焦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不是想着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以辅助基础学习,认为将多媒体或课件加入课堂教学中就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融合。

除了这种严重的错误融合观点外,在多媒体或课件的实际运用中同样还存在过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不当如“电灌”“黑板搬家'等形式。

“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践行育人初心使命,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产教融合、创教融合和赛教融合三种融合,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促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一)产教融合、促进就业,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赋予知识教育丰富的工程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和改革教学培养模式。

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创新应用型”学生培养,实现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

1、校企合作共商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引企入教”,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辅导和实践教学指导。

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促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产业、行业需求。

以能力、创新培养为核心,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和改革教学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实习室和实践创新平台。

实施校企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验室、研究室,使实训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加强虚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通过科研转化、自制、校企合作等形式对实验教学装置进行改造。

3、校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注重“应用创新型”学生培养,通过“送教进企”制度,得到企业参观实习培训和参与技术攻关的机会,将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有效结合,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创新能力超强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2019年为沧州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年,产教融合成果丰富,如成立沧州市产业发展研究院,为沧州社会经济发展助力新动能;选派学生赴新疆轮台支教,为边疆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雷朝滋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雷朝滋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雷朝滋: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2020年12月11日,以“教育未来,因A.I.而能”为主题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

雷朝滋表示,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地影响。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推动一场贯穿“教、学、管、评、测”全空间、全维度、全场域的大变革,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雷朝滋指出,为了以智能技术解决教育难点问题,增强国家竞争力,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智能教育发展。

基于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使优质资源得以汇聚、流动和共享,并辐射到教育薄弱地区,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

利用教育大数据全程采集、记录、分析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有助于破除应试教育的壁垒,实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

在他看来,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未来教育必定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协同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壁垒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要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校长和教师解放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是深入一线研究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要立足本国的国情、教情,坚持自主创新。

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育,涌现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希望专家们能深入一线,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对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等关键问题提出理论指导。

科教融合政策概述

科教融合政策概述

科教融合政策旨在促进教育、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教育科技资源,推动科教融汇发展。

该政策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教育科技资源: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与科技资源整合,形成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学院—研究所—产业集团”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教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科技资源,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教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实现科教融合政策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科教融合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2.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科教融合。

3.加大对科教融合的资金投入,为政策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4.建立科教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科教融合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1.教育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国际科教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科技资源,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科教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标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标准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实施情况进行制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标准:1.目标达成度:评估政策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

2.资源投入:评估政策实施所需的资源投入是否充足,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

3.实施效率:评估政策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效率,包括政策宣传、组织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

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

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