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十四行诗的渊源与发展
卡利斯托德圣阿纳十四行诗
卡利斯托德圣阿纳十四行诗
猜你想了解的是“卡利斯托德圣阿纳十四行诗”,以下为你介绍相关信息:
十四行诗,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内容多以歌咏爱情为主。
莎翁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打破原有的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被誉为“莎体”。
莎翁的十四行诗大多作于1592至1596年,最初一部分以手稿的形式在贵族的文人雅士中传阅,直到1609年才出版。
关于卡利斯托德圣阿纳十四行诗的更多内容,建议前往相关网站进行查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与韵律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与韵律特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被称为“安徒生体”,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创作流派,也是英国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自16世纪末起,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剧作中尝试并推广这种形式,并于绝大多数的剧作中使用了这种体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十四行金章体中实际行数最短的诗歌体例,它以四个押韵节第二弦(即重复韵)为核心,全篇押全韵,此外,还有着近义词替换,分手换韵等表现手法。
因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具有诗意嘉奖、温和柔婉、押韵细腻运用等特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来自于他对社会人文生活的认知,这种创作源自他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他观察的对象大多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现象,从这些社会人类活动中,他会提取出一些具有现代关怀的内容,例如世事沧桑、知错能改等等,继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关怀的诗句。
此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还体现出心理活动的特点:让他的诗作座落在无尽渺茫的云雾中,他的诗作带给人的是时光的畅所欲言,或是承载多深的思绪;从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世界的认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特点有四要素:节奏性、韵脚性、声调性和发声性。
它是一种高度密集的韵律,充满节奏性,但又不失婉约委婉,字里行间穿插着近义词、表达不同意思的助字和押韵节,以及数量不等的押韵节,使带有声调变化的韵律性语言在主题之中熠熠生辉。
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还使用了爆破性的发声原则,即开头及结尾语音比历中语音突出,唤起读者的聆赏心理,从而达到撩拨读者情感的目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反映出英国文学史上作家对现实与虚构的结合,让其作品体现出抒情清新、具有丰富深意和巧妙押韵等诸多文学特色,有新型多音节诗体追求味道的特点。
另外,它也反映了作家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熟悉,在欣赏中既体现出聆听的心理活动,又有快意的实际应用。
因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有其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具有表达性外,也有自己独特而细腻的韵律特点。
十四行诗简介
英文十四行诗特征急剧变幻的数字化使人们更多了一些生命漂泊之感和向往安顿之情,更易引发对恬美精神家园的怀想,对大自然古朴、清新和粗犷境界的渴望及对田园牧歌般古典情味和悠远诗韵的共鸣。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歌谣是最早的初民文学体式,由语言、音乐、动作三者构成。
诗是用文学写成的歌谣,为产生歌谣般的效果,要求诗歌意美、形美、音美。
故诗人都自觉讲究韵律,产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效,在功能上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英国民族自古有爱好抒情诗歌的传统。
远在中世纪,一些民间诗人把诺曼人的《贝奥武甫》故事改编成英语古典长诗。
该诗约三千行,每行有头韵,但无尾韵。
还有一些较短的英国民间歌谣保存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诗歌朴实感人,且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杰费里·乔叟(Geoffery Chamcer 1340—1400)是古英国诗歌的继承者和近代诗歌的开拓者。
他不仅用法语、拉丁语、英语翻译和创作许多著名诗篇,而且还为英国诗坛草创了三节联韵等诗体,为英诗的音律、韵律体裁、题材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行诗的发展与影响。
十四行诗源于欧洲意大利,到文艺复兴时期已有一套完整的格律,其中又以意大利人彼特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作的十四行诗最为有名。
此后英人托马斯·怀特(Thomas·Watty 1503—1542)和享利·霍华德·萨里伯爵(Henry·Howard·Earl of Surry 1517—1547)合作,将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并根据英语特点作了改进和推广。
此后,十四行诗成为英国诗人和读者喜爱的诗体,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十四行诗作问世,其中埃德蒙·斯宾塞(Edmun Spenser 1552—1599)、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1608—1674),乔·诺·戈登·拜伦(G· N · Gorden Byron 1788—1824)、波·比·雪莱(P·B·Shelly 1792—1822)等,十四行诗和其他英国诗体一样,在女皇伊丽莎白王朝达到鼎盛时代,有“诗的王国”的美称。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
1、英语十四行诗的发展历程:十四行诗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13世纪前期,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西西里诗派诗人达·连蒂尼首次采用此种诗体,韵式是ababababcdecde。
14世纪的诗人彼特拉克写了有317首十四行诗的《歌集》,献给他的爱人劳拉。
他把韵式改成:前8句是abbaabba,后6句有cdecdecdccdc或cded-ce3种,被称为彼特拉克体;不久它流传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波兰等欧洲各国。
16世纪前期的英国诗人怀亚特和萨里把该诗体引入英国诗坛,萨里又把十四行诗的韵式改成:ababcdcdefefgg,为英国多数诗人所喜爱;莎士比亚也采用此韵式,后人称莎士比亚体。
当时另一英国著名诗人斯宾塞的十四行诗也有很高成就;他的韵式是:ababbcbccdcdee,称斯宾塞体;以上3体是十四行诗的3个主要韵式。
700多年来,在各国十四行诗佳作中,以莎士比亚的154首最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后来的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歌德、布朗宁夫人等诗人都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2、汉语十四行诗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十四行诗的产生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20年至1928年《新月》创刊前,为蛰伏期,主要以理论介绍、作品翻译为主,间或有些创作,却缺乏影响。
第二个时期为《新月》创刊至抗战爆发时期,系十四行诗的重要发展阶段。
第三时期为抗战爆发后至40年代未,为十四行诗的比较成熟阶段。
第四个时期为解放后徘徊潜流期。
3、英语十四行诗的形式特点:一、行数: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
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
二、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
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
彼得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 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
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奥涅金诗节”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或者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
十四行诗巡礼颂介绍
十四行诗巡礼颂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十四行诗巡礼颂的概述
2.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历史
3.十四行诗巡礼颂的特点
4.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影响
正文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概述】
十四行诗巡礼颂是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欧洲,主要流行于英国。
它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通常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共有十四行。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世纪开始流行,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历史】
十四行诗巡礼颂最早可以追溯到 13 世纪的意大利,特别是在彼特拉克的作品中。
然而,它真正流行起来是在 16 世纪的英国,莎士比亚是其最著名的使用者。
他创作了 154 首十四行诗,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爱
情和死亡主题。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特点】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格律非常严谨,每行的音节数、押韵方式以及诗句的结构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它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同时,十四行诗巡礼颂的主题通常是严肃的,如爱情、死亡、时间等,这也为其增添了深沉的魅力。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影响】
十四行诗巡礼颂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英国的诗歌创作,
也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诗歌形式。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约翰·济慈、拜伦等,都曾创作过十四行诗。
此外,十四行诗巡礼颂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小说等。
总的来说,十四行诗巡礼颂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学形式。
英国十四行诗
英国十四行诗英国十四行诗是一种诗歌形式,源于意大利十四行诗(sonnet)的传统。
这种诗形最早在14世纪由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创造,并在16世纪由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引入英国。
英国十四行诗通常由14行组成,分为四个四行节(四联)和一个两行节(双联)。
这个结构被称为“四联夫斯坦扎”(quatrains)和“双联夫斯坦扎”(couplet)。
每个四联夫斯坦扎的韵脚模式通常是押韵方式为ABAB,而双联夫斯坦扎的韵脚模式通常是CC。
这种结构使得英国十四行诗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英国十四行诗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包括爱情、自然、宗教、政治等。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广泛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国十四行诗之一。
他的十四行诗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感情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而闻名。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以爱情为主题,探讨了爱情的各个方面,包括欲望、失望、忠诚和不可避免的死亡。
除了莎士比亚,其他英国诗人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
例如,约翰·米尔顿的诗集《失乐园》中包含了一些具有政治和宗教意义的十四行诗。
米尔顿的十四行诗以其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象征主义而著称。
另外,伊丽莎白时代的诗人埃德蒙·斯宾塞也以他的十四行诗集《仙后》而闻名。
斯宾塞的十四行诗以其浪漫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而受到赞赏。
总而言之,英国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严谨、内容丰富的诗歌形式。
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认为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爱情诗,还是米尔顿的政治诗,英国十四行诗都展示了诗人们对人类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十四行诗的文学常识
十四行诗的文学常识摘要:一、十四行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十四行诗的起源2.十四行诗在英国文学中的发展3.十四行诗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二、十四行诗的特点与分类1.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2.十四行诗的韵律特点3.十四行诗的分类三、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与作者1.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与作者2.我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与作者四、十四行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十四行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十四行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文: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体裁,起源于欧洲。
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诗行排列方式,每首诗共有十四行。
十四行诗在英国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我国文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十四行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但真正成熟和发展是在中世纪欧洲。
早期十四行诗以意大利语和法语为主要表现形式,之后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英国文学中,十四行诗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期十四行诗主要表现宫廷生活,如锡德尼、霍斯曼等人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斯宾塞等著名诗人的作品成为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之后,约翰·基茨、安德鲁·马维尔等诗人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十四行诗的内涵。
3.十四行诗传入我国较晚,从20世纪初开始受到关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郭沫若、朱自清等诗人的作品传入,十四行诗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二、十四行诗的特点与分类1.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是其每首诗共有十四行,每行通常包含五个抑扬格音步。
诗的内容多涉及爱情、生活、哲理等方面。
2.十四行诗的韵律特点是其押韵方式多样,包括ABABCC、ABABAB等。
此外,有些诗人还采用了“莎士比亚式”的押韵方式,即每两行诗为一个押韵单元。
3.十四行诗的分类可以从内容、风格、地域等方面进行。
常见的分类有爱情十四行诗、哲理十四行诗、田园十四行诗等。
三、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与作者1.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斯宾塞的《仙后》等。
吟咏十四行诗
吟咏十四行诗【实用版】目录1.吟咏十四行诗的背景与历史2.十四行诗的结构与特点3.十四行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4.著名十四行诗诗人及其代表作5.当代十四行诗的发展与创新正文吟咏十四行诗,这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诗歌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诗歌的发展史上,十四行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美感,吸引了无数诗人和文学爱好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十四行诗的结构与特点。
十四行诗,顾名思义,是由十四行诗句组成的诗歌形式。
它的特点是每行诗句都有固定的音节数,通常为十个音节。
同时,十四行诗的韵律结构也十分严谨,一般分为两部分,前两行和后两行,以及中间的十行,各自成韵。
这种结构使得十四行诗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文学史上,十四行诗的地位和影响举足轻重。
它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是这一诗歌形式的先驱。
随后,十四行诗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英国的莎士比亚是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如《sonnet 18》等,都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我国,十四行诗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曾尝试过创作十四行诗。
他们的作品,如《再别康桥》、《雷电颂》等,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十四行诗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现代的诗人们在保留十四行诗的基本结构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得这种古老的诗歌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十四行诗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诗歌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美感,以及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十四行诗简介
英文十四行诗特征急剧变幻的数字化使人们更多了一些生命漂泊之感和向往安顿之情,更易引发对恬美精神家园的怀想,对大自然古朴、清新和粗犷境界的渴望及对田园牧歌般古典情味和悠远诗韵的共鸣。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歌谣是最早的初民文学体式,由语言、音乐、动作三者构成。
诗是用文学写成的歌谣,为产生歌谣般的效果,要求诗歌意美、形美、音美。
故诗人都自觉讲究韵律,产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效,在功能上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英国民族自古有爱好抒情诗歌的传统。
远在中世纪,一些民间诗人把诺曼人的《贝奥武甫》故事改编成英语古典长诗。
该诗约三千行,每行有头韵,但无尾韵。
还有一些较短的英国民间歌谣保存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诗歌朴实感人,且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杰费里·乔叟(Geoffery Chamcer 1340—1400)是古英国诗歌的继承者和近代诗歌的开拓者。
他不仅用法语、拉丁语、英语翻译和创作许多著名诗篇,而且还为英国诗坛草创了三节联韵等诗体,为英诗的音律、韵律体裁、题材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行诗的发展与影响。
十四行诗源于欧洲意大利,到文艺复兴时期已有一套完整的格律,其中又以意大利人彼特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作的十四行诗最为有名。
此后英人托马斯·怀特(Thomas·Watty 1503—1542)和享利·霍华德·萨里伯爵(Henry·Howard·Earl of Surry 1517—1547)合作,将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并根据英语特点作了改进和推广。
此后,十四行诗成为英国诗人和读者喜爱的诗体,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十四行诗作问世,其中埃德蒙·斯宾塞(Edmun Spenser 1552—1599)、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1608—1674),乔·诺·戈登·拜伦(G· N · Gorden Byron 1788—1824)、波·比·雪莱(P·B·Shelly 1792—1822)等,十四行诗和其他英国诗体一样,在女皇伊丽莎白王朝达到鼎盛时代,有“诗的王国”的美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Willian Shak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作家。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的斯特拉福城。
34岁时,被公认为新崛起的剧作家。
著名的作品有《亨利六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哈姆雷特》等。
他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关于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
据说,将其引进的是意大利著名十四行诗人彼拉特克的两位模仿者怀阿特(1503—1541)和萨利(1516—1542)。
但是他二人都未能将这一诗体发扬光大,只来得及指点一下方向便不幸夭折了。
怀阿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就去世了;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
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
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
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
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在紧跟时尚方面从不落后,他自然也加入到十四行诗人们的这场角逐、较量之中,并且同在戏曲领域中的比赛一样,他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可以说,在推出了最早的两首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成就。
当时十四行诗的写者虽众,但是成品质量大多不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确实写得高出了一般水平,不仅在内容上有新意,在形式上也突破了旧体例,因此莎士比亚堪称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
这些至今仍能强烈吸引读者的商籁诗,一般认为是莎士比亚于1592年至1598年间陆续创作的,共154首,它们证明莎士比亚攀登上了当时诗歌文化的巅峰,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英国诗歌史上又增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十四行诗的文学常识
十四行诗的文学常识
(最新版)
目录
1.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发展
2.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3.十四行诗的著名诗人和代表作品
4.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影响
正文
十四行诗是一种欧洲古典诗歌形式,起源于 13 世纪的意大利,而后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这种诗歌形式的名称来源于其每行诗句的字数,通常为 14 个。
在欧洲文学史上,十四行诗在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如莎士比亚、彼得拉克、但丁等都曾创作过优美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是每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两行诗句一般对仗工整,用来点题或引出主题。
接下来的两行则阐述主题,之后每两行为一个意义单元,分别从不同角度或层次来展现主题。
最后两行诗句通常是全诗的高潮,对主题进行总结或升华。
在十四行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诗人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是最为著名的十四行诗人之一,他的十四行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sonnet 18》、《sonnet 29》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此外,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但丁以及法国诗人马拉美等都为十四行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行诗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中国诗人受到十四行诗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这种形式的诗歌。
例如,郭沫若曾创作过一首题为《天上的街市》的十四行诗,用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如其在欧洲,但它仍为中国诗歌
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十四行诗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诗歌形式,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四行诗的起源
《诗经》 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LOGO
杨宪益认为,李白写过形式上与意大利十四行诗 相近似的十四行排律,故提出十四行诗这一形式 有可能是在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入大食国后传入意 大利的这一说法。
LOGO
在他的影响下,卡瓦尔坎蒂(Guido Cavalcanti,约 1255——1300年)、但丁和彼特拉克在下一世纪共 同创造了意大利十四行诗.这些早期的十四行诗的 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十四行诗的形式及其术语。
LOGO
(2)两位诗人的合作说 最初由十三世纪初西西里岛诗人披埃〃德 勒〃维奈(Pietro delle Vigne d.1249)写了一首很好的十 四行诗,后由吉通〃阿雷佐(Guittone Arozzod 1294)固 定了十四行诗的形式。
与中国律诗在布局和结构上都讲究 起、承、转、合,并在较小的容量之内抒发诗人 饱满的情怀。中国的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 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分别被称作首联( 又叫破 题) 、颔联、颈联和尾联( 又叫结句)。
LOGO
无论是早期的意大利体还是后来的英国变体,实 际上都可以分成四小节: 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前八 行和后六行本质上是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 英 国体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是三节四行诗和一节两 行诗。总计全篇的四小段,第一段起,第二承, 第三转,第四合。 每首十四行形式的中国律诗或按结构或依韵脚, 大致可以分成前八行和后六行两部分,这与西方 十四行诗中较早的意大利十四行诗的构成非常相 似。
LOGO
十四行诗起源探究
一、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
十四行诗 介绍
十四行诗介绍十四行诗(Sonnet)是一种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体形式,成为了英语诗歌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诗体形式之一。
它由14行组成,每行10-11个音节,通常分为四个四行联和一个两行联(即最后的跋联),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八行联合称为“八行联”(octave)和六行联合称为“六行联”(sestet)。
十四行诗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在一个篇章中呈现一个情感故事或一种思想反思,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十四行诗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精准的结构形式深受各国文艺界的推崇和借鉴。
著名的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谢利、米尔顿、卡蒙和济慈等都曾经创作过十四行诗作品,其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最为著名,他的十四行诗被称为“莎士比亚诗情”。
在形式上,十四行诗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为ABAB CDCD EFEF GG,也有部分作品采用ABCDEDE,ABBAABBACDCDCD等多种不同的韵脚结构。
每行的韵尾在末尾维持一致,其所带来的美感与和谐感常常成为读者们喜爱的重要因素。
在内容上,十四行诗通常要表达出一个清晰的情感中心,如爱情、自然美、宗教信仰、哲学思考等。
同时,作者会通过对抗、对比、婉转、深刻的语言表述和理性思考来深挖出主题的内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33》表达出的是作者对美丽女性的赞美和追求,并通过对死亡威胁的提醒,给情感带来一种切实而深沉的不确定感。
总的来说,十四行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强大的感情抒发能力,成为了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四行诗的诗人毕生追求和创造,为人类的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理解和分享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十四行诗的文学常识
十四行诗的文学常识
摘要:
1.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发展
2.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3.十四行诗的著名诗人和代表作品
4.十四行诗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承
正文:
十四行诗,作为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起源于欧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3 世纪的意大利。
这种诗歌形式随后在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特别是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在结构上,十四行诗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两行是一个引子,用来引发主题或者奠定情感基调,接下来的两行到第十四行则展开主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或者情感表达。
这种结构既严谨又灵活,给诗人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十四行诗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莎士比亚、约翰·济慈、拜伦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莎士比亚的《sonnet 18》和济慈的《夜莺颂》都是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其中,济慈的《夜莺颂》以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被誉为十四行诗中的经典之作。
十四行诗在我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对我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我国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等,都曾尝试过十四行诗的创作。
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我国十四行诗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总的来说,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诗歌形式。
无论是在其起源地欧洲,还是在我国,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诗人。
古典英语十四行诗资料500字
一、引言古典英语十四行诗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式之一,其独特的结构和韵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古典英语十四行诗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1. 古典英语十四行诗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彼特拉克(Petrarch),被称为“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
2. 16世纪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和斯宾塞在英国推广了这种诗歌形式,使其融入英国文学。
三、结构特点1. 十四行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各四行,最后一个部分为六行,称为三重八行和一个四行。
2. 韵律通常采用押韵的形式,常见的韵脚包括abab、cdcd等。
四、代表作品1. 彼特拉克的《意大利》是古典英语十四行诗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通过十四行诗形式表达了对爱情、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思考。
2.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系列作品,包括《卷首诗》和一系列以十四行诗形式创作的诗歌,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古典英语十四行诗作为一种经典的诗歌形式,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依然存在。
现今一些诗人仍然尝试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在当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结语古典英语十四行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韵律,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对古典英语十四行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欣赏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诗歌形式。
七、当代诗人对古典英语十四行诗的回应当代诗人对古典英语十四行诗有着深刻的回应和继承。
虽然现代诗歌形式多样,但是古典英语十四行诗的优雅和精致魅力吸引着许多诗人尝试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试图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古典英语十四行诗在当代文学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八、古典英语十四行诗对当代文学的启发古典英语十四行诗作为一种经典的诗歌形式,对当代文学的启发是深远的。
它的结构和韵律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挑战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
古典英语十四行诗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创作范例,使其在当代文学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sonnet的来源和发展
2010-03-03 14:36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 的音译。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
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十四行诗的历史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
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
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
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
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
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人思想为主要内容。
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
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
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
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
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08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08首摘要: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08首的背景介绍1.莎士比亚的个人生平2.十四行诗的概述及特点二、十四行诗108首的内容概述1.主题及情感表达2.结构及修辞手法三、十四行诗108首的当代价值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反映人类永恒主题正文: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08首的背景介绍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悲剧、喜剧、历史剧和诗歌等。
莎士比亚的诗歌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十四行诗,共有154首,其中第108首被誉为佳作。
十四行诗是一种源于意大利的诗歌形式,特点是十四行,五句抑扬格,以及特定的韵律。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独特的结构设计和对人生、爱情、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探讨。
二、十四行诗108首的内容概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108首以对永恒的美与爱情的赞美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中写道:“但你永恒之美不灭,/你的夏天不远行,/死神的阴影也不成威胁,/在你永存的夏天之中。
”这里,诗人将美与永恒联系在一起,强调美的永恒不灭。
通过对永恒之美的赞美,诗人传达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在修辞手法方面,莎士比亚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美感。
例如:“永恒的美,死亡的阴影,/盛夏的酷热,隆冬的严寒。
”这里通过排比手法,突出了永恒之美与死亡之间的对立,强化了美的主题。
三、十四行诗108首的当代价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108首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对永恒的美与爱情的赞美,以及诗人对生活的感慨,都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当代社会,十四行诗108首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感受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生活、爱情和美的思考。
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
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它由十四行组成,每行有十个音节。
这种形式在英国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能见到。
在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中,作者常常通过抒发情感、思考哲理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形式的诗歌给人一种紧凑而有力的感觉,它能够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因此,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在文学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技巧的艺术形式。
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学中的“十四行诗篇”。
在意大利,这种形式的诗歌的代表作品是但丁的《神曲》。
而在英国,莎士比亚的《暗恋》中也有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的身影。
莎士比亚用这种形式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思考,使得这种形式在英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然而,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限制,它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形式的诗歌中,作者能够通过严格的结构和韵律,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入人心。
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自然、生活和人生等主题。
这种形式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使得它在文学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种形式的诗歌不仅能够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让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总之,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是一种独特而有力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严格的结构和韵律,使得作者能够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形式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艾伦里克曼十四行诗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技巧和艺术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十四行诗的渊源与发展李乐(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指导老师:徐爱琳摘要:英国十四行诗脱胎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得益于华埃特的大量翻译和大胆仿写,又经过莎士比亚、斯宾塞、邓恩、弥尔顿等众多诗人的不断发展,最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关键字:意大利十四行诗;华埃特;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SonnetsLi L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Supervisor: Ailin XuAbstract: British sonnets derived from medieval Italy sonnets, benefited from Wyatt’s lots of translations and bold copy writing, then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done by Shakespeare, Spenser, Donne, Milton etc. poets, and finally became a dazzling bright pearl in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Key words: Italy sonnets; Wyatt; Shakespeare; British Literature history1.英国十四行诗的渊源1.1民间说和宫廷说英国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其渊源,有民间说和宫廷说两种观点。
前一种说英国十四行诗源自一种民间诗体:在欧洲文学史上,十四行诗是滥觞于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名称来自普罗旺斯语sonet,英文名称是sonnet,音译为“商籁体”或“索内特”。
由于要歌唱、入乐,就要对音步、韵脚、行数等方面有所规范,从而富含变化,又有严谨的格律,短小精悍。
后一种说英国十四行诗诞生于欧洲宫廷:十四行诗衍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宫廷,是中世纪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在行数和韵脚安排有其独特之处。
1.2作者个人观点两种说法互相矛盾,但我个人认为英国十四行诗脱胎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原因是民间说中的普罗旺斯“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英文简称PACA”(百度百科,普罗旺斯),而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以意大利为中心,且中世纪文化最重要部分体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1.3托马斯·华埃特的引进英国十四行诗的渊源,追溯得年代近点,与托马斯·华埃特(Sir Thomas Wyatt,1503~1542)有密切联系。
华埃特翻译了大量意大利十四行诗,也效仿彼特拉克体写了一些,是最早将意大利十四行诗引进英国的诗人,对应十四行诗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方面,华氏在前八行承用了彼氏的分段格式,即“4+4+3+3”(abba abba cde cde 或abba abba cdc cdc),但在后六行上作了重大改变,即把cde cde 或cdc cdc 改cdd cee,使整首诗变成三个四行诗后面加上一个双偶句,后来这种双偶句也被其他英国十四行诗人所继承。
另一方面,同是意爱情为主题,华埃特却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表达男女平等,而不是男子在爱情方面知识女子的俘虏的心爱情观。
比如王佐良翻译他的《被弃的爱者》(The Flee from Me)最后两行“但我要问:我受到了无情的对待,她又该得到什么报应?”(王佐良何其莘,1996:256)充分展露了诗人要求男女双方平等的心理。
2.英国十四行诗的发展华埃特的诗基本沿袭了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特点,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了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为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莎士比亚、斯宾塞、邓恩、弥尔顿等众多诗人将十四行诗体几乎完全英国化了。
2.1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56~1616)的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珍品,是一座高峰,以其情感的温婉曲折,风格的典雅华丽,语言的机智成熟再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辉煌的一页,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共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配得上“空前绝后的美称”(李公昭,2000:36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不但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主题,而且结束了英国诗人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照抄和模仿,所创作的作品高出当时一般水平:同样表达爱情,他能注入较深刻的品读感受,如第65首所感叹“可怕的想法呵,唉!时间的好宝贝”;同样宣告诗句将使被歌颂的对象战胜时间而永存,他能更有气势,正如他的被引用最多的第18首最后两句“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首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同样感悟时间能毁灭一切,他能既不否认人的脆弱,如“看她的活力还不过是一朵娇花”“谁能禁止他把美容丽质一抢光?没人能够呵”,又赞美人的伟大,如第15首“为了你的爱我将和时光争持,他摧折你,而我要把你重新接枝”。
像华埃特一样,莎翁突破了彼特拉克的旧式:在体式上,整首诗由三个抑扬格五音步的四行韵文和一个“双行组”(couplet)构成;在押韵上,他采用abab cdcd efef gg韵式,即以八行诗节(octave)与六行诗节(sessit)(Lewis,1954:355)相连接,而以互韵的一个对句作结。
莎翁最擅长的就是最后两行诗,其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处,且自成一句格言警句。
为了表达普遍意义的爱,即“仁”(benevolence),莎翁采用甜美而不腻人、生动而又深刻、有程式而富变化的技巧,突出了文艺复兴黄建时代诗歌的众多优点,譬如第29首诗,写得真切鲜明,突破了流行的文学格式而投入了自己的新式,起承转合中运用自如,可谓使英国十四行诗向前迈了一大步!2.2斯宾塞爱德华·斯宾塞(Edward Spenser, 1552~1599)的十四行诗延续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三组四行诗加一个对句,即“4+4+4+2”的分段格式,但他为其代表作《仙后》(The Faeroe Queene)发明了新的诗节,叫斯宾塞诗节(Spenserian stanza, nine lines, eight of iambic pentameter followed by one of iambic hexameter, rhyming ababbcbcc)(张伯香,2006,57),整个韵律为abab bcbc cdcd ee,即下一段的首韵要承接上一段的尾韵,比莎士比亚体更严格,通常每行也要求五音步或十音步。
而在主题上,斯宾塞的诗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添入了一些当时的心思想,比如“心灵美更胜于外表美,美丽由于诗人的歌颂而得到不朽,人生就像舞台”,以及“通过对话的运用将民谣体渗入十四行诗中”等,对后世的弥尔顿、马洛、雪莱、济慈等诗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爱神》(Amoretti, 1596,也被翻译为《爱情小唱》)收录了斯宾塞献给妻子的89首爱情十四行诗。
这些诗都有独特之处:⑴按诗节的顺序来推展爱情的变化。
⑵素材来源于Petrarchan conceits和诗人的亲身经历。
⑶巧妙运用古英语书写,浅显易懂,句法以及表达非常出众。
⑷运用多种修辞。
隐喻(Metaphor)、拟人(Personification)、并列结构(Juxtaposition)和头韵(Alliteration)等使诗更加形象优美。
例如《爱情小唱》第75首描写的就是斯宾塞和恋人在一个寻常的夏日海边谈情说爱,所表现的浪漫行为却使环境有了自己的个性。
诗中“有一天,我想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上,大浪冲来,把那个名字洗掉;我把她的名字再一次写上,潮水又使我的辛苦变为徒劳。
”(李正栓,2006:115)的描写又让人感叹生命的残酷。
用优美的诗句可以记录下姑娘的美丽,他就相信自己诗中伊丽莎白的美德将永远得到赞颂,如此诗最后所写“死亡可以把全世界征服,我们的爱却使生命永不枯”(李正栓,2006:136)。
很简单的书写女人名字的过程被诗人精心设计而生动比喻为生死轮回,形成了别样的意境,而完美的元音和头韵波浪般起伏的韵律,又使诗歌利于我们大声朗读,更能感受音美的同时,体会诗歌的意美。
2.3邓恩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的诗歌,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充满了宗教思想以及人类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探秘,诗玄学派诗歌的开创者和代表人。
艾略特曾经在一篇评论文章中称赞邓恩“将思想与感觉化为一体”(李正栓,2006:166),从那以后,邓恩成为现代派的一个榜样,广泛阅读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著作,因此在写作中,显示初其不凡的学识、机智和幽默,也成为英国诗史上的一大家。
《神圣十四行诗》是他宗教诗歌的典范,以智慧和热情著称,遍布各种诗体,但总的倾向于双韵体,在莎体统治英国十四行诗的时代,逆水探求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原型,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路,实现了诗歌上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第10首是一首典型的玄学派诗歌,邓恩突出“死亡”这一奇异题材,并把死亡比作休息与睡眠,如“休息和睡眠,只是你的影像”,(李正栓,2006:219)故意一反甜美的乐调,开头就写“死神,别得意,虽然有些人曾称道你”,显得很突兀,“不谐律”,又采用口头谈话的方式使人感到亲切,在这首诗中文“那你为何自负呢?”。
诗的结尾“死亡将不再存在,死神,必死的是你”(李正栓,2006:219)清楚地表达了诗人看清死亡,认为死后人得身体可得到永恒的休息,灵魂也可得到永久的解脱的宗教思想。
弥尔顿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给十四行诗增添了新的内容,拓展了主题范围,注入了雄健之气:或抒发情感,或酬答朋友,或针砭时弊,关心政治,拥有“一个革命者的胸怀”(黄宗英,1994:5-12),如1655年,在法国和意大利边界发生了皮德蒙特大屠杀,闻信后,他无比愤慨,为此写了《哀皮德蒙特大屠杀》;也一定程度上通过探试而改造了英国体十四行诗,如在22首《赠西里克·斯金纳》中,他把传统十四行诗的“突转”位置后移,以便更连贯地表达情感。
在英国,几乎没有多少诗人在十四行诗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时(十七世纪中叶),弥尔顿因写内容自成一体的“独立的十四行诗”(李正栓,2006:359)而成名。
弥尔顿一生共写了23首英语十四行诗,大多遵循意大利十四行诗的韵式,即采用abba abba cdc cdc (或cde cde),采用跨行的技法使诗歌气势磅礴,激情澎湃,一脉畅通,毫不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