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愚公移山(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愚公移山》《题破山寺后禅院》小测(上海专用)
初三古诗文复习(10)---《愚公移山》《题破山寺后禅院》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解释词语。
①方.七百里②聚室而谋.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④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⑥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⑦年且.九十⑧且焉..置土石(二)句子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且焉置土石?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三)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1.本文是一篇带有______(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
2.本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也说明了的道理。
3.本文结尾写操蛇之神“惧”和天帝“感”的目的是,从文中我们懂得的道理是____ __________4.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点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B、第二段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公输(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 1. 墨子, (朝代) 家、 家,墨家的创始人。
2. 《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由 著述。
其中“ ”和“ ”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所谓兼爱, 的意思。
所谓非攻,就是 。
3. 本文记载了 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 的精 神和 思想。
4. 文章开头交代了 。
“造云梯之械” ,表明 ,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 ,又表现了墨子 的精神。
5. 文章主体部分叙述了 的经过。
5. 墨子先以假设之事,诱使公输盘说出“ ”这句话。
接着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 文章。
“ ”一句,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 ”的境地;然后 用五个“ ”,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 使公输盘所标榜的 “ ”成了“ ”, 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
6. ,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7. 故事主要是用 表述出来。
墨子非常重视论辩的 ,说理时不是直来直往,而是准确 。
五个“不可谓”组成排比句,增强了 。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为:2. 不可谓知.类 知:3.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得:4. 请说.之 说:公输盘不说. 说:5. 荆国有余.于地 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6. 子墨子闻之. 之:愿借子杀之. 之:请说之. 之:7.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 子墨子闻之,起于 .鲁C. 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D.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二、句子翻译公输强:( )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荆国有余于.地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夫子何命焉为?2.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3. 下列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我将义气,向来不肯杀人。
D.我坚持道义,本来不会杀人。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狼(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狼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世称“”。
清代杰出家。
所著《》是部短篇文言小说集,同各国谈狐说鬼,对多有批判与讽刺。
2.“”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指。
3.本文写了屠户从狼、狼、狼到狼的经过,生动地解释了狼的本质,细致地刻画了屠户由狼到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户的。
4.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也告诉我们,。
5.本文用精练的语言十分传神地描写了狼,如表现狼的狡诈,文中写道:“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两狼一佯去,一假寐,妄图以此来诱骗屠户,以达到它们前后夹攻的目的,其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6.在刻画屠户这“屠大窘”、“暴起”、“断其股”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屠户由到拼死的过程。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默写1.一狼得骨止,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
3.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__。
4.久之,____________,意暇甚。
5.___________,以刀劈狼首……6.___________,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
二、词语解释1.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_2.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入:____________3.一狼得骨止.止:____________4.久之.,目似瞑之:____________又数刀毙之.之:____________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__________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中“其”所指代的对象。
(1)场主积薪其.中其:____________(2)屠乃奔倚其.下其:____________(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____________(4)屠自后断其.股其:____________三、句子翻译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桃花源记(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桃花源记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l.本文是陶渊明五言古诗《》前的一篇小记。
作者,一名,字,自号,大诗人。
有“”之称,也是的鼻祖,这篇文章用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的愿望,表现了作者。
2.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划引发了渔人的,为下文渔人作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
第二段,写。
“初极狭”旨在说明桃花源。
对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作者。
第三段,写桃花潭中人的,“”、”“”等动词,表现了桃花洱中人与的人际关系。
村中人的自述、写出人民的态度、的愿望。
“”一句既说明他们不愿让别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笫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
先写渔人“”而“”再写刘子骥“”“”。
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的色彩,又含蓄地表明。
3.本文寓言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读来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其中“”、“”、“”、“”、“”、“”、“”等词语,一直背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生命力。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默写1. 复前行,。
2. 复行数十步,。
3. 阡陌交通,。
4. 黄发垂髫,。
5. 便要还家,。
6. ,皆叹惋。
7. 未果,寻病终,。
二、词语解释1. 诣.太守,说如此 (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 后遂无问津..者 ( )4.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寻向所志.,遂迷 (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遂迷,不复得.路 ( )6. 或得.日,或否,降皓驳色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7. 具答之. ( )处处志之. ( )8.“寻向所志”中的“向”应解释为;与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一句的“向”意思相同。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愚公移山列子〔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选择、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先帝之灵/先帝不以.臣卑鄙D.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2022年中考语文 重点文言文解析《愚公移山》
2022年中考重点文言文解析:《愚公移山》【基础积累】【阅读探究】【迁移运用】选自《列子汤问》。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一.重点字词字音:仞[ren]垣[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ui]词语: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①惩:古:戒。
(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达于汉阴)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
(惧其不已也)今:已经。
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荷担者三夫。
(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答案】(1)苦于阻塞(2)曲折,绕远(3)交换(4)赞同(5)疑问代词,哪里(6)愁(7)草 (8) 明白(9)即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虽”古今异义词“易”词类活用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答案】A【解析】考查句式。
“何苦而不平”句式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BDC是倒装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答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装运到渤海边上。
沪教版七上《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 意;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 思想意义。
四、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几个
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 个年龄阶段的人?遗男呢?
愚公:年且九十;智叟:老头;遗男: 始龀
3、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 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五、分析愚公形象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 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 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 谁聪明谁愚蠢呢?
愚公:“不愚”,是大智大勇;智叟: “不智”,鼠目寸光。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 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
六、讨论:从现代人的价值观来 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 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
愚公移山
其妻-献疑
(关心担心)
“愚公”“智”
叟 子孙-杂然相许
笑而止之
遗男-跳往助之 (支持参与)
原因: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 总共有几个人?
愚公,其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 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艰巨?
6、对于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 的态度?
其妻献疑;其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 助之;智叟笑而止之。
7、愚公坚持移山的理由是什 么?
呢?有何用意?
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对比色彩,而且 具有讽刺的效果。
4、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 仙的相助才能搬走的,有人说愚公 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
说法吗?
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 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从结构上也照应了 故事开端。
上海中考文言文点击单课配套10 愚公移山
十、愚公移山(一)加点字解释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相许.()。
其妻献.()..(),可乎?”杂然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填空。
1、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2. 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和智叟辩论的目的是。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XXX中寄XXX第一书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作者,号,也称,清代著名家、家。
曾任范县、淮县知县,因得罪豪绅罢官,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为“”之一。
2.他擅画XXX,尤工书法,又工诗,世称其“”三绝。
所作家书十分有名,在等方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3.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的正确态度。
4.第一段,作者提出“”,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反对“”,主张读书。
第三段,作者反对“”,主张读书应。
5.先是指出“”是“”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为例从面论证,阐明的必要性。
有以等例,“”为喻,从反面论证读书,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6.文章主要选用典型事例作,兼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多用反问句式,“岂非没分晓的钝汉”等,增强了说理的其实,是批驳更加有力。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说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为:______________ .1.行拂乱其所为为:______________.为一说,使与书俱为:______________ .2.愈研愈入入:______________.于是入朝见XXX入:______________.3.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穷:______________ .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4.虽生知安行之圣行:______________.怅然起行行:______________.5.反复诵观观: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______________.6.其肮脏亦耐不得得:______________.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___.2、句子翻译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眼即过,于我何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岳阳楼记(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岳阳楼记第一部分:诗文理解填空1.庆历三年,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主张,遭保守派反对而未能实施,他也因此被贬官邓州。
不久,他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谪到岳州。
一年后,好友重修岳阳楼,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该楼。
2.全文共六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这一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二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雄伟景象。
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
这是文章的主体。
3.第三部分(第5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4.本文为传世名篇,一是构思立意出奇制胜。
作者善于将叙事、写景、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蹈袭前人的路子,也不停留在对于“胜状”“大观”的一般描写上,而是透过写景抒情转入议论,阐发先忧后乐的见解。
5.二是情景交融。
作者结合阴雨之景写“悲”,结合晴和之境写“喜”,情景吻合,各具其妙。
文中的描写,是作者为迁客骚人设景,代迁客骚人言情。
6.三是写景中善于对比,善于调动作者的各种感觉。
7.四是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写景,其中有些句子还是押韵的,读起来音调和谐,整齐响亮,富于音乐美。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默写1.____________,百废俱兴。
2.朝晖夕阴,____________。
3.日星隐曜,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锦鳞游泳。
5. 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
二、词语解释四。
内容理解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的政绩及重修岳阳楼说明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点名重修岳阳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在描述岳阳楼的“大观”时,用的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和“”大观相呼应的一个词语是“”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第五段,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登泰山记(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doc
登泰山记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是作者姚鼐辞官离京回籍的前几个月写的,记叙了的经过,描绘了的景象,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清楚地写出了时日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景色的变化。
简略地写,而细致地写,抓住了泰山的特点,详略得当的写出了。
3.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段):。
这部分先叙述从,接着写,再写到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4段):。
第四部分(第5段):介绍泰山的。
第五部分(第6段):写所见泰山的。
4. 本文语言简洁、精工,富有表现力。
如作者连用“、、、、”五个动词,便写出旅途跋涉情景,用词相当精准。
5.描绘山顶晚景,“”是以动写静,显出雪的;“”“”等词,以人拟物,赋予生物以灵性;“”“”“”等比喻,以小喻大,突出了泰山的。
6.古代的“记”是。
这种文体,,目的往往在于,阐述。
7.初中阶段所学过许多“记”这种文体。
如《小石潭记》是写景,借抒发;《核舟记》是状物,通过对,赞扬;《桃花源记》是叙事和写景,表现作者对;《岳阳楼记》则是借的机会写景抒情,表明作者;《登泰山记》是记游,描写,抒发作者。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自京师乘风雪乘:2.极天云一线异色极: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其远古刻尽漫失漫:4.苍山负雪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余始循以入以:6.其阴,济水东流其:当其南北分者其:其远古刻尽漫失其:二、句子翻译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5.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6.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三、内容理解1.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
文中能表明冬季特征的句子还有:(1)(2)(3)2.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和四个层次。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所有文言文重点篇目带点字全文翻译和中心(原创作品,精心校对,语文老师的最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被任用)于(从)畎亩之中,傅说举(选拔)于(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当时掌刑狱之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所以)天(上天)将(将要)降(下达)大任(重大责任)于(给)是(这)人也,必(一定)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内心),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经受饥饿)其(他的)体肤(肌体皮肤),空(穷)乏(绝)其身(身体),行(做)拂(违背)乱(使……错乱)其所为(做的事),所以(用来)动(使…震动)心(内心)忍(使…坚韧)性(性格),曾(同“增”,增加)益(增加)其(他)所不能。
人恒(常常)过(犯错),然后(这样以后)能改(改正);困(困扰)于心(内心),衡(同“横”,梗塞)于虑(思想),而后作(奋发);征(表现)于色(脸色),发(表现)于声(声音),而后喻(了解)。
入(在国内)则无法家拂士(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则无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祸患)者,国恒(常常)亡(死亡)。
然后(这样以后)知生(使……生存)于忧患(忧虑祸患)而死(使……死亡)于安乐(安逸享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商贩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获释,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市场(被赎出后)加以任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至体肤消瘦,使他深受尽贫困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守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想堵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 醉翁亭记(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醉翁亭记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官滁州,在滁州它是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安乐生活,第二年,他自号 ,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散文。
全文一字贯通 ,通过描写,表现了自己。
2.文章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 之美景, 之游乐, 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眼前,精练而形象.有多用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使用,形成的韵律,使读者在朗诵中获得美的感受。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B.杂然而前陈者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三、句子翻译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内容理解1.写出作者述说“酒”和“山水”关系的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写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文中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段从四个方面写了游琅琊山的情形,请从该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些场面的短语(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第三段末尾说:“太守醉也。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必背篇目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净其肉,乃去。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孔孟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醉翁亭记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XXX(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和全部答案)XXX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l .本文作者,封,世称。
他不仅政治上进行政革,并且积极推进北宋运动,强调为,所作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之一。
2.本文叙述了,意在以XXX为反面的事倒,来说明。
第一段,写仲。
具体形象地表现仲永天,同时点出的隐患,为XXX的变化埋下伏笔。
第二段,交代了。
“余闻之”至“不能称前时之闻”,写XXX。
“又七年”至末尾,写XXX,成为普通人。
提醒人们要。
3.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XXX”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闻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的之情。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XXX也久().2.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仲永生五年().橘生淮南则为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未尝识书具().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忽啼求之().5.不求闻达于诸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并自为其名().为宫室、器皿、鸟兽、木石().6.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一鼓作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8.以XXX观人风者得焉().此岳阳楼之大观也().不始学().9.XXX因使XXX使于().泯然世人矣().1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并自为其名().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12.XXX().或以钱币乞之().二、句子翻译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三、内容理解1.“即书诗四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表现了,尔后文的“”这几句,则从侧面一样一点。
2.第二段以时间为顺序,写出了XXX的才能的过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是一篇带有的故事。
通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的精神,也说明了的道理。
2.全文依自然段分为四段。
第一段,,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初步表现。
第二段,写,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
名实相反的两个任务冲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道理,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二山终于被移走,与文章首段相照应,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3.本文以和衬托愚公;以与相对比,显示;以跟对比,进一步表现了。
写借问题,是为了表现,与祈神、拜神而仰赖于神的迷信者,有本质不同。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 出入.之迂也()2. 聚.室而谋.曰()()3.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4.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6.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7.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9.河曲智叟亡以.应()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0.告之于.帝()二、句子翻译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内容理解1.本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2.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1)其妻的态度:;(2)邻人的态度:;(3)智叟的态度:。
3.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有(1)(2)(3)(4)(5)4.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试举三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1)(2)(3)5.文章的结尾说“帝感其诚”,这里的“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和;文章结尾用神话结尾,其作用是6.下列关于“智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B.智叟说话轻蔑、尖刻、夸张C.智叟以发展的观点劝阻愚公。
D.智叟被愚公批驳得哑口无言。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B.愚公移山符合大家利益,深得人心。
C.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坚持挖山不止。
D.愚公的子孙最终完成了移山的壮举。
四、常识填空列子是(朝代)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实战演练1.本文是一篇带有(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点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达。
B.第二段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D.第四段写借助神力实现了愚公的抱负。
4.本文揭示了的道理。
第三部分:中考题精选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中考题目精选(1)9.《愚公移山》由战国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人名)所作。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11.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该段主要写了愚公要移山的原因和决定。
B.“杂然相许”表明愚公在家中很有号召力。
C.“其妻献疑”从侧面体现了移山困难之大。
D.“跳往助之”符合人物年龄特点,形象鲜明。
9.(2分)道家列子(列御寇)10.(3分)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以、曾、损)11.(3分)A中考题目精选(2)愚公移山(节选)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中考题目精选(3)9.课文选自《》,作者是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1.下列不属于...愚公移山所面临的困难的一项是()(3分)A.“方七百里,高万仞”B.“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9.《列子·汤问》战国(2分)10.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11.C(3分)中考题目精选(4)9.上面的语段节选自课文《》。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下列选项中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智叟的“笑”体现出他对愚公的嘲讽。
B.愚公认为智叟思想认识非常顽固。
C.愚公的分析体现出发展的眼光。
D.智叟最终被愚公的精神打动并深感内疚。
9.(2分)愚公移山10.(3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11.(3分)D中考题目精选(5)9.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2分)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1.下列四个熟知的神话故事中,表述的意义和本文最相似的一项是()(3分)A.盘古开天 B.夸父逐日 C.女娲补天 D.后羿射日9、《列子·汤问》战国(2分)10、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分)11、B(3分)中考题目精选(6)8.本文是一篇带有__________(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___________》。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文结尾写操蛇之神“惧”和天帝“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从文中我们懂得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8.神话(1分)《列子汤问》(1分)9.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3分)10.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1分)克服困难必须要下定决定,并坚持不懈地奋斗。
(2分)中考题目精选(7)9.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且焉.置土石?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愚公决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其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本文是以二山的高大与愚公的老、弱作对比,显示愚公的坚毅与执著。
C.本文写操蛇之神的恐惧与元帝的被感动,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
D.本文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与坚毅乐观的精神。
9. (2分)战国列子10.(3分)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呢?焉:哪里11.(3分)B答案: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被感动的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全文依自然段分为四段。
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初步表现愚公移山的绝心。
第二段,写北山愚公移山的决定和实际行动,以及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相助,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前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反对意见,并突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名实相反的两个任务冲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道理,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二山终于被移走,与文章首段相照应,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3.本文以二山之大和愚公之老衬托愚公移山的坚毅和执著;以愚公与智叟相对比,显示愚公的远见卓识和智叟的鼠目寸光;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进一步表现了智叟的“固不可彻”。
写借助神力解决问题,是为了表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且是神惧人、神为人用,与祈神、拜神而仰赖于神的迷信者,有本质不同。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进入2.聚集,商量3.龃河的南面4.遗留,留下阻止6.穷尽7.增加挖平8.命令背9.凭借介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10.到向二、略三、1.愚公带领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而将山搬走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2.(1)关切献疑(2)支持参与(3)嘲笑劝阻3.(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无比(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缺乏劳动力(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5)“河曲智笑而止之曰”:“智”者反对4.(1)以愚公与智叟相对比,显示愚公的远见卓识和智叟的鼠目寸光(2)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表现了智叟的顽固不化(3)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相对比,表现了愚公移山的信心和决心.(4)以“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跟前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相对比,突出愚公及其子孙事业的胜利和成就(任选三个)5.决心实际行动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衬托了愚公精神的伟大6.c(智叟以静止的观点劝阻愚公,而愚公则以发展的观点批驳智叟)7 . D(最后是感动了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四、战国愚公移山[实战演练]1.神话列子·汤问2.略3.C(第三段主要是写愚公驳斥智叟的反对意见,说明他坚信能够移山的原因,显示他远见卓识,而愚公移山的目的则是在第二段中揭示,是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第三部分:中考题精选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中考题目精选(1)9.《愚公移山》由战国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人名)所作。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11.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该段主要写了愚公要移山的原因和决定。
B.“杂然相许”表明愚公在家中很有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