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2.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

3.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

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成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第二,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第三,责任扩散: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

4.叙述海德的态度转变均衡理论。

这是海德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海德的P——O——X模型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个人或物。海德认为,如果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则三者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毋需改变;如果不适应,则P心理不协调,需要改变。

5.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

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二、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三、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6.试分析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单位和家,人前与人后,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不一致。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态度,但也不总是表现态度。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其它因素1、同一对象往往具有多种特征。2、个体除了受态度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特别是当时情境的影响。3、个体的态度不应以语言为标准。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不少研究也得出几个原则:(一)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二)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三)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费希本和艾赞,通过了一系列研究和概括,给出了“行为意向模型”这个理论认为,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是否打算去采取行动,影响意向的因素有二:一是对行为的态度(赞成或反对这样做);另一是主观规范(头脑中存在的某些行为准则)。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变量可能一致,即都是积极的,那么其行为意志也可能是积极的。假如其中一种变量是积极的,而另一种变量是消极的,那么人在此情境下,其意向如何将取决于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或说取决于其中更占优势的或重要的那个变量。

7.结合实际谈谈人际吸引的发生因素。

接近性,空间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易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其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研究表明,互补关系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间。仪表。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仪表,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仪表因素占重要地位。仪表因素主要是容貌,面部造型越是符合美学原理,就越富有吸引力。外貌美丽还可以产生一种晕轮效应。人格特征。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仪表因素的作用减小,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转入人们内在的人格特征。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个人如果能对别人表示出的热情作出同样反应的话,也会具有吸引力。

8.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有相互关系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的关系。当人们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就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的关系。

9.比较分析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作用

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就叫做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10.请简要描述社会动机的特点(动机的强度、动机的清晰度、动机的选择性、动机的活动性、动机的复杂性)

11.简述印象形成的规则和基本模式。

答: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律:一致性、评价的中心性、中心特性作用。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平均模式:表明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增加模式:

表明人们形成印象并不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而是以特性价格的总和为依据的;

对上述两种模式分析:1)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2)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

1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群体的目标、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满足成员需要的程

度、群体的成熟程度。

13.请简要介绍暗示的四种类型(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14.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

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估

来实现。1)社会比较指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2)自我评估指通过完成

能够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15.态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态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

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意象

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

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恶、同情和嘲讽等。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

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16. 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影响个体的活动绩效?

1)当有他人在场时,有时会促进个体的绩效(社会助长),有时会削弱个体的绩效(社会抑制、社会惰化)。

出现哪种现象与任务的负载程度有关。可以用优势反应强化、评价焦虑、分散冲突来解释。

2)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当有他人在场时,会造成

个体的生理唤醒状态,从而提高其动机水平,使其优势反应能轻易的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则会受到抑

制。查荣克的观点认为只要有他人在场,就会影响人们的动机和活动的成绩。

3)一些学者认为观众的评价是形成社会促进的重要原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并且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