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阶段学习特点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阶段学习特点及方法
在初中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时期。初中教学中流传着一个说法:“初一势均力敌,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学生既没有初一刚进校的那种新奇、兴奋和上进,也没有初三那么紧张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初二处于一个相对的平静期,学生在思想上容易松懈,在学习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初二的知识增多,又多了物理和几何,学习难度也加大了,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学习比较困难。学生容易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导致两极分化。从每年统计来看,进入初二的学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呈现出较严重的趋势。初二年级也可以说是初中阶段的分水岭。多的老师和班主任都感叹:初二的学生真难管。
关键词:不同学科、不同方法
学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1、学科上的变化:
和初一比较,初二开始添设几何和物理,这两个学科都是思维训练要求较强的学科,直接为进入高一级学科或就业服务的学科。 2、学科思维训练的变化:
初二各学科在概念的演化、推理的要求、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方面都提出了比初一更高的要求。 3、不同学科方法的要求:
初二阶段,随着理科课程增加了几何与物理,文科、理科的课程比重发生了改变,于是将更强调针对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方法,即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法。否则,拿学理科的方法去学文科或拿学文科的方法去学理科,结果都不会好。 4、外部干扰因素对学习将有影响:
初二正是性格定型加快节奏,幻想重重的年龄期,常常表现出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不稳定,例如逆反情绪发展。这给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创造了乘乱而入、乘虚而入的条件。很多时候,学生的成绩会受到这种情绪“冷暖”的影响,出现一定的波动
以语文(文科)和数学(理科)为例来看:
理科学习特点:
以数学为例,数学学科有一个特点:所有的练习题都是由一定的公式导出来的,都是课本上例题折衍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的学习就像是一串葡萄,公式是这串葡萄的根部,而所有的练习题则是这串葡萄的葡萄粒。那么,摘葡萄该如何摘呢?固然可以一颗颗去采摘,但我想大多学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因为效率低,而是采摘其根部,成串成串地采搞。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学习的方法,即“回归课本,吃透例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搞题海战术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因为没有系统性学习的前提下,多做题就像是搞葡萄时在单颗地采摘,费时且效率低。正确的方法是真正地把课本上的例题研究透了,所谓的“吃透”例题并不等于“会做”例题,“会做”针对的是单题,“吃透”意味着掌握规律,掌握的是一类。
数学课程,单靠数学课本是有可能学好数学的。
文科学习特点:
以语文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则是一个零散积累的过程:今天我学到一个知识点,收了起来;明天又学到一个知识点,又收了起来;后天,又收了一个……就像是捡珍珠一样,一颗颗地捡起来并放到盘子里——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只是积累只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语文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所以积累了之后,能否有效地“调用”积累的素材将是这种能力的体现。就像是一盘散的珍珠虽然放到了一个盘子里,但是当我们需要其中某一颗珍珠时,能否很快的从散珠子中找到我们需要的那一颗呢?如果不能很快地找出来——很难,因为盘里的珠子是散的,那盘子里有这颗珠子等于没有。——考试何尝不
是如此?并不止在于你积累了多少,还要看你能用上多少?
另外,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切忌于“概念化”,否则显得苍白空洞。以作文为例,当我们提出问题:“如何能写好作文”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阅读、多思考、多参考、多练习、多观察……”听起来,是非常有道理,但仔细想,才发现都是“没有用”的道理。之所以说是没有用的,就是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多阅读”,怎么样去阅读?阅读什么?“多观察”,怎么样去观察?观察什么……在这些细节方面却缺少具体的指导。而这些细节方面的方法性的东西,却是需要学生在老师大的方面指导下,自己多总结的。因此,文科的学习,拓展是最重要的组成,方法上显得“散”,要求得却十分具体。
语文的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立足课本、走向课外、具体方法、寻找规律。
语文课程,单纯靠课本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单纯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也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
学习方法需重点强调的: 1、理科更注重预习
理科的课程更注重于预习,因为理科要求的思维更抽象化。所以在理科学习时,必须要有预习环节,是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重点强调两点:1、预习的环节必须要有;2、预习不仅仅是提前看看书。
第一点,预习环节必须要有。预习就像是战斗前的“侦察”,一个指挥员只有在了解战场上敌人兵力部属、战场地形地貌等因素的情况下,才能胸有成竹,有重点的兵力投放。课堂亦如此,一堂课40分钟,每个学生都不能做到注意力始终专注——以高中生为例,从心理学上来说,如能坚持25分钟便是极限,也就是说25分钟必然要放松休息一下。但在课堂上,这个“放松”的时机显得很重要,如果恰恰是老师讲重点时“放松”,效果会大大折扣,因此,课前的“侦察”(预习)就显得必要了,在了解了当堂课的“重点”、“难点”后,听课时就可有备而战。第二点,结合第一点我们知道,预习其实就是“侦察”行为,那就必须有结果,否则没有意义。
在学习中,预习不仅仅是提前“看”过,而是要找出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2、及时“提问”
提问的及时很重要,到初二时,知识系统化更强,前后的联系相对更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做到及时提问,否则,就会出现大的问题。例如,第一天如果有了问题,也许只是一块“绊脚石”,但如果当天的问题不能解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由于前后知识的联系性,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可能已成为了一堵“拦路墙”。所以,到了中学,更要强调提问的及时性。再例如对待作文的评改,建议学生写完作文后可先找老师面批,以期得到及时的点评。因为作文本身就是灵感思维的结果,可能在一小时之后学生再看自己的作文就会有一种“陌生”感,如果只是等待老师书面的评语,可能是一星期或是两星期之后,点评的结果已经大大降低了应有的效用。
3、重视“周复习”的环节
中学阶段,复习是学习中必须有的一个环节。当然在学习中,学校是安排了一定的复习活动的,比如每天讲完课后,老师都会留下作业——这是每日的复习,我们不妨称之为“日复习”;每月会组织月考——我们不妨称之为“月复习”;考试之前会安排考前“综合复习”。
“日复习”,主要是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就好比是认真地研究一粒粒散的珍珠,研究的再细,放回盘子后仍然是散的;而“月复习”和“综合复习”则是要把散的珍珠给穿起来,串成项链,强调的是系统性。乍一看,这几种复习形式结合,正好处理了我们平时学习知识点的具体性、系统性的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又发现新问题——由“日复习”到“月复习”、“综合复习”之间的周期太长,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在“月复习”或“综合复习”时,很多知识等于是重新学习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建议学生养成“周复习”的习惯,每周进行一次周总结周复习,把本周老师讲的重点、难点梳理一下就成。就像是把散珠穿成项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