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4a9b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6.png)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成就1.3 学习方法指导介绍学习无机化学的有效方法和建议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和原子序数2.2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特点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性质变化趋势第三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学习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的特点和区别3.2 分子的极性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理解分子的极性判断和价层电子对排布规律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平衡4.1 溶液的性质和分类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和离子积常数4.2 离子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原理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电子转移和氧化数变化5.2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6.1 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溶度积和溶解度6.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温度、浓度和离子积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第七章:非金属元素7.1 氢、氧、氮、卤族元素学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合物7.2 碳族元素、硅酸盐和磷酸盐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硅酸盐、磷酸盐的性质与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8.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学习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合物8.2 过渡金属和镧系元素掌握过渡金属的特点和镧系元素的性质与应用第九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9.1 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学习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9.2 配位化合物与催化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催化剂的作用原理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学习实验操作规范、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处理10.2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测定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第十一章:定量分析化学11.1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学习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11.2 滴定分析掌握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滴定方法的操作技巧和应用第十二章:现代分析技术12.1 光谱分析学习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2.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第十三章: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1 陶瓷和玻璃学习陶瓷和玻璃的组成、结构和应用13.2 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第十四章:无机化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14.1 矿物质与生命活动学习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代谢和生理功能14.2 生物无机化学掌握生物体内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第十五章:无机化学与环境化学15.1 环境无机化学学习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净化方法15.2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学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元素性质、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实验技术和应用等领域。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bcbf22a417866fb84a8eec.png)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要求]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62bbd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b.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https://img.taocdn.com/s3/m/1953be9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3.png)
催化剂
许多配位化合物可用 作催化剂,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析化学
利用配位反应进行物 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医学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设 计和生物医学领域有 广泛应用,如抗癌药
物、金属蛋白等。
材料科学
配位化合物可用于制 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材 料,如发光材料、磁
性材料等。
2024/1/28
18
教案五:无机物性质及变化
2024/1/28
位平衡常数
01
表达配位平衡状态的物理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配位平衡移动
02
通过改变条件(如浓度、温度、pH等)使配位平衡发生移动的
过程。
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03
包括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性质、溶液pH值、温度等。
17
配位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通过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配平,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024/1/28
12
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
2024/1/28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形成电流。
电解池工作原理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在电解池中,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成电流。
2024/1/28
20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卤素
包括氟、氯、溴等,具有 极强的氧化性,能与金属 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包括氧、硫等,能与金属 包括氮、磷等,能与氢反 反应生成氧化物或硫化物。 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d9c47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8.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be9e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8.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教案标题:无机化学电子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中学无机化学课程设计一份电子教案,以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采用电子教学手段,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教案将涵盖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
教案目标:1. 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3. 掌握无机化学中的化学键类型和特点;4. 能够正确书写和解读无机化学方程式。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无机化学有关的实际应用,如药品、肥料、材料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实际应用中都包含哪些无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无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强调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意义;3. 分别介绍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无机化学方程式的例子,让学生尝试解读方程式中的化学键类型和元素的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方程式中的反应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并解释反应过程中的化学键变化。
四、探究实验(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无机化学实验,如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氧化等;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总结,讨论实验中的化学键变化和反应类型;2. 引导学生思考无机化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无机化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无机化学的掌握情况;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f07fd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f.png)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1.3 学习方法与技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和能级结构2.2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应用2.3 化学键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3.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了解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电极电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平衡4.1 溶液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4.2 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离子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3 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了解酸碱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第五章:沉淀与溶解平衡5.1 沉淀与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沉淀与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5.2 溶度积与溶解度积规则理解溶度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溶解度积规则的应用和判断方法5.3 沉淀反应的应用掌握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了解沉淀反应在物质分离和纯化中的重要性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6.2 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原理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6.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了解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反应热、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和应用第七章:原子团与配合物7.1 原子团了解原子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原子团的命名和反应性质7.2 配合物理解配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反应性质7.3 配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掌握配合物在催化剂、药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8.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方法8.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制8.3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有机化合物在材料、药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九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9.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条件9.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9.3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合物在材料、催化剂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章:实验技能与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技能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了解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10.2 无机化学实验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是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
2024年度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
![2024年度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e438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5.png)
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以及能量变化,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基本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热、焓变等参 数。
2024/2/3
19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反应速率
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与反应物浓度、温 度等因素有关。
速率方程
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式。
应用
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沉淀物的溶 解度,可以实现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从而分离和提纯化学物质。
22
05
无机化合物分类及性质
2024/2/3
23
金属元素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性质
2024/2/3
0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介绍锂、钠、钾、铷、铯、钫等碱金属以及铍、镁、钙、锶、钡等碱土
金属的单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如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 解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元素化学的 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 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课堂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和爱好,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结合实例,分析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溶解度与溶度积
通过实例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及应用。
2024/2/3
35
拓展阅读材料推荐
《无机化学》(第六版)教材配套习题集
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92e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0.png)
无机材料可用于环境治理和保 护,如催化剂用于降低汽车尾 气排放;吸附剂用于处理废水 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无机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 用包括生物陶瓷用于制造人工 关节、牙齿等医疗器械;无机 纳米材料用于药物传递和疾病 诊断等。
07 实验技能培养与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记 录、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等。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和专注,禁止大 声喧哗或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好实验服和护目 镜等个人防护用品,禁止穿拖鞋或短裤 进入实验室。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 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禁止私自更 改实验步骤或药品用量。
实验报告撰写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 录、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数 据准确、分析深入。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包括沉淀法、 水解法、溶胶-凝胶法等,用于合成各种无 机纳米材料、薄膜等。
气相法
电化学法
利用气体间的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 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薄膜、纳米 线等。
通过电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如电沉 积、电泳沉积等制备无机薄膜、涂层等。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举例
陶瓷制备技术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无方向性 和饱和性,金属原子可形成金属晶体,具有导电、导热和 延展性等特性。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瞬时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普遍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含有N、O、F等元素的分子 之间,对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性质有显著影响。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天津大学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天津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484b1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9.png)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3. 典型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无机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2. 无机化学中复杂反应的机理分析。
教学准备:1. 无机化学教材(天津大学版);2. 实验室设备(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原子结构等;2. 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化学键、反应机理等;3. 结合实例,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1. 讲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如使用酒精灯、加热、冷却等;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四、典型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1. 讲解典型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如酸、碱、盐等;2. 分析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应用,如化工、医药、环保等;3. 引导学生思考无机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2. 查阅资料,了解无机化学在某一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6709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0.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207a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c.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1.3 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1.4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正确的无机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
了解周期表中各个区的特点。
2.3 元素的主要性质掌握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其规律。
了解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性质。
2.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周期表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性质的规律。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轨道的填充原理。
3.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微观解释。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3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熟悉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规律。
理解化合价的电子转移原理。
3.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性质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掌握化学键的判定方法。
4.2 分子的几何构型熟悉分子的VSEPR模型。
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与键角的关系。
4.3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掌握键的极性判断方法。
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4.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子结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其特征。
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5.2 电子转移与电荷守恒理解电子转移的原理。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e223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13.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无机化学授课对象:高中化学授课班级:高一课时数:2小时二、教学目标1.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无机化学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性质的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性质及相关知识;3.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对无机化学的认识:“空气中有多少种气体?我们身体里有哪些元素?”2.提示学生回顾有机化学的知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一门学科,那么你们觉得无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概括出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步: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0分钟)1.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一门学科。
”2.介绍无机化学的原理:“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无机物的元素、化合价、价态及其变化;以及化学键、离子、配位、晶体结构等。
”3.结合实际例子,解释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步:介绍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性质(40分钟)1.分类讨论:酸、碱、盐和氧化物是无机化合物的四大类别,依次介绍其基本性质和相关知识。
2.酸:定义、性质及与金属反应的特点;3.碱:定义、性质及与酸反应的特点;4.盐:定义、性质及与酸、碱反应的特点;5.氧化物:定义、性质及与水反应的特点。
第四步: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4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至少四人;2.各组负责设计一个关于无机化合物性质和性质的实验;3.阐述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4.学生们分别进行实验操作,进行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5.学生通过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问题。
五、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结合实例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3.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4.学生展示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de749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14.png)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物质与元素介绍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1.3 化学反应与能量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电子排布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同位素2.2 元素周期律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性介绍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性质2.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介绍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介绍分子结构和键合理论第三章:单质与化合物3.1 单质介绍气态、液态和固态单质的性质介绍金属、非金属和半导体的特点3.2 化合物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介绍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性质3.3 溶液与浊液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溶解度和溶剂的选择第四章:化学反应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化学平衡和化学势4.2 化学反应的速率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介绍速率定律和反应机理4.3 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学介绍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数介绍化学反应的摩尔比和过量计算第五章:酸碱与盐类5.1 酸碱理论介绍酸碱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酸碱的性质和酸碱反应5.2 酸碱滴定介绍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介绍滴定剂的选择和滴定曲线5.3 盐类与沉淀介绍盐类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沉淀的形成和溶解平衡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6.2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介绍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6.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和腐蚀中的应用介绍滴定分析法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第七章:过渡元素与配位化合物7.1 过渡元素介绍过渡元素的电子排布和性质介绍过渡元素的分类和应用7.2 配位化合物介绍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配位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7.3 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介绍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与反应性介绍配位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第八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8.1 氢及其化合物介绍氢的性质和氢化物的结构介绍氢的重要化合物如水、氢氟酸等8.2 氧及其化合物介绍氧的性质和氧化物的结构介绍氧的重要化合物如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8.3 卤素及其化合物介绍卤素的性质和卤化物的结构介绍卤素的重要化合物如氯化物、溴化物等第九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9.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介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介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化合物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9.2 过渡金属介绍过渡金属的性质和分类介绍过渡金属的重要化合物如铜(II)硫酸、铁(III)氧化物等9.3 稀土元素与锕系元素介绍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的性质介绍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及应用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基本操作介绍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术介绍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0.2 常见仪器的使用介绍试管、烧杯、容量瓶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滴定仪、光谱仪等精密仪器的操作要点10.3 实验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无机化学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章节绪论难点解析: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2. 物质与元素难点解析:掌握元素周期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指导作用3. 化学反应与能量难点解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难点解析:原子核的组成、同位素的概念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6. 单质与化合物难点解析: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以及它们的溶解性7. 溶液与浊液难点解析:溶解度的计算、溶剂的极性及其对溶解性的影响8. 化学反应难点解析: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和计算9. 酸碱与盐类难点解析:酸碱中和反应的精确计算、滴定曲线的解读和滴定剂的选择10. 氧化还原反应难点解析:电子转移的概念、氧化还原平衡的计算以及电极电势的应用11. 过渡元素与配位化合物难点解析:理解过渡元素的电子排布、配位键的形成以及配位化合物的性质1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难点解析:非金属元素的特殊反应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化合物中的角色13.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难点解析:理解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排布、特性和应用14. 无机化学实验难点解析: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精确测量以及实验数据的准确处理本教案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实验技能。
_《无机化学》(理论篇)(第四版)电子教案[4页]
![_《无机化学》(理论篇)(第四版)电子教案[4页]](https://img.taocdn.com/s3/m/a43c3022a1c7aa00b42acb34.png)
(第四版)
电子教案
主编: 王宝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LO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4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第5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第6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7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类型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第10章 非金属元素 第11章 金属元素
无机化学(理论篇)(第四版)
前言
本光盘是为王宝仁 主编的新世纪高职高专化工 类课程规划教材《无机化学》(理论篇)(第四版) 一书配套使用的多媒体电子教案。
光盘内容紧扣教材,主要包括绪论、化学基本 概念和理想气体定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 法、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与晶体类型、 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平衡和配位 滴定法、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
E-mail联系地址:wbr88686@ 编者
2013年12月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无机化学(理论篇)(第四版)
光盘操作简便,链接灵活;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 增减调整,既为使用该教材的广大教师备课和进行多 媒体教学提供了便利,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参考。
光盘由王宝仁组织研制。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大连 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 谢意。
由于研制时间和编者水平所限,光盘中不妥和错 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修改。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182ec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1.png)
2024/3/26
22
06 无机化学实验方 法与技能
2024/3/26
23
实验室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
2024/3/26
实验室安全守则
01
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防护措施、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等。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
02
介绍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法、标识含义以及相应的安全操作要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 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0
03 化学键与分子结 构
2024/3/26
11
离子键及其性质
01
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离 子键。
02
离子键的强度
03
有机化学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 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
202含量、结构和 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
论。
04
材料化学
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 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新兴交
叉学科。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6
31
阐述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数据处理能力。
26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 延伸
2024/3/26
27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掌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理解元素 性质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等基本原理。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c5036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5.png)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熟悉无机化学的常见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法。
3.掌握无机化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类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无机化学概述(20分钟)1.无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区别。
3.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无机化合物的命名与性质(40分钟)1.无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2.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命名方法。
3.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与命名的关系。
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实验操作(40分钟)1.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设备和试剂介绍。
四、无机反应类型与化学方程式(40分钟)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氧化态的变化。
3.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类型。
4.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酸碱性的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无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2.实验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激活和知识深入消化。
4.练习测试:通过布置课后习题和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教程》2.实验设备:试剂瓶、烧杯、热力学平衡管等。
3.实验试剂:硫酸、盐酸、氧化铁等。
教学评估:1.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和习题作业完成情况等。
2.学生考试评分: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对于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往往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和测试等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要求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教学容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 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 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 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质量比存在整数倍的比例关系。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 J. J. Berzelius 1779—1848 ):确定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发明了元素符号。
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1-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
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元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
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
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哲人石”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 (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
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
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
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因素。
确认什么是元素往往有个人经验和当时化学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当时无法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元素。
如波义耳本人就认为火是元素。
发现氧的英国普列斯特里 (Priestley . J . 1733—1804) 和瑞典的舍勒 (K . W . Scheele , 1742 一 l786) 都还相信“燃素”是元素。
正是“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能结出果实来。
十九世纪原子分子论建立后,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构成的。
在氧气、氧化镁、水、二氧化硫、碳酸钙等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中都合有相同的氧原子,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同种的原于叫元素”。
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质组分的化学分类名称。
原子核组成的奥秘被揭开以后,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质子数目是一样的,但中子数却可以不同。
如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原子有 99.759% 是由 8 个质子和 8 个中于组成的168O) ,有 0.037 %是由 8 个质子和 9 个中子组成的 ( 178O) , 0.204% 是由 8 个质子和 10 个中子组成的 ( 188O) 。
因为中于数不同,所以同一元素可以有原子质量不同的几种原子,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原于质量而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又决定于核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共化学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根据现代化学的观念,元素是原子核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这样,人们就进一步了解了元素的本质,元素就是以核电荷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核电荷是决定元素在联系的关键。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有 109 种 ( 但第 108 号元素尚待最后认定 ) ,它们组成了目前已知的大约五百万种不同物质。
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单质,如氧气、铁、金刚石等。
单质相当于同一元素表现为实物时的存在状态。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化合物,如氧化镁、硫酸、氢氧化钠、食盐、水等。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元素、单质、原子三个概念彼此混淆。
元素和单质是宏观的概念。
单质是元素存在的一种形式 ( 自由态或称游离态 ) 。
某些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譬如碳的同素异性体有金刚石、石墨两种;硫的同素异性体有正交硫、单斜硫、无定形硫和弹性硫等。
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 ( 单质或化合物 ) 中,脱离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角度看,元素和单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原子是微观的概念,而元素是一定种类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也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讨论物质的结构时,原子这个概念又有量的涵义。
如氧原子可以论个数,也可以论质量。
但元素没有这样的涵义,它指的是同一种类的原子。
譬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绝不能说成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1913 年英国科学家莫斯莱 (Moseley , Henry . 1887—1915) 从 X 射线 ( 或称伦琴射线 ) 的研究入手,发现以不同单质作为产生 X 射线的靶子,所产生的特征 X 射线的波长不同。
他将各元素按所产生的特征 X 射线的波长排列后 ( 图 1—1) ,就发现排列次序与其在周期表中的次序是一致的。
他把这个次序名为原子序数。
莫斯莱总结的公式为:即特征 x 射线波长 (λ) 的倒数的平方根与原子序数 (z) 呈直线关系 ( 图 1—2) 。
式中 a 、b 对同组谱线来说为常数。
这就是莫斯莱定律。
原子序数不仅代表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而且还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它代表着原子的某种特征。
卢瑟福在完成他的利用α质点散射测定核电荷的实验工作后,便结合莫斯莱的结果做出普遍的结论:原子核的电荷在数值上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
1920 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 , James . 1891 一 1974) 进一步做了不同元素的α质点散射实验。
其实验结果见表 1—1 。
证明了上述推论的正确,也可以说用实验证明了原子序数是原子的基本参数。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例如原子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它们的质量数是 12 ,称碳—12 核素或写为12C 核素。
原于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7 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 13 ,称13C 核素。
氧元素有三种核素:16O 、17O 、18O 核素。
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
氧元素等都是多核素元素,天然存在的钠元素,只有质子数为 11 ,中于数为 12 的一种钠原子2311Na ,即钠元素只有23Na 一种核素,这样的元素称单一核素元素。
同位素的发现和核化学的发展是二十世纪的事,然而关于同位素的预言则在上一世纪就己提出。
人们测量一些元素原子量后,发现测得越精确,就越证明各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
又如门捷列夫排周期表时,把碲 (127.61) 排在碘 (126.91) 前,还有氩 (39.95) 排在钾 (39.09) 前,钴 (58.93) 排在银 (58.69) 前,都说明同一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单一的”数值,好象是许多数值的平均结果,不然无法说明门捷列夫的排法,正好符合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 (Crookes , w . 1832—1919) ,俄国科学家布特列洛夫( 1828—1886 )为解释上述矛盾先后提出过同一元素的原子可具有不同的原子量,而且可用化学分馏法将它们分开,实际上他已从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了同位素的思想。
但是在科学上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能抵抗唯心主义的袭击。
他们二入先后屈服于降神术。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许许多多自然科学家已经给我们证明了,他们在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围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绝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