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合集下载

gdnf分子量

gdnf分子量

gdnf分子量GDNF(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其分子量约为30.6千道尔顿(kDa)。

GDNF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GDNF的发现、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GDNF的发现GDNF最早由美国科学家Lincoln和他的团队在1993年发现。

他们从成年大鼠肾上腺髓质中分离到了一种能够促进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和发育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GDNF。

随后的研究表明,GDNF 不仅存在于肾上腺髓质中,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

二、GDNF的生物学作用1. 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发育:GDNF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促进这些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触形成,对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神经元迁移和轴突生长:研究发现,GDNF能够诱导神经元迁移和轴突生长,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3. 抗凋亡作用:GDNF能够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神经系统免受损伤。

三、GDNF的研究进展1. GDNF的受体及信号转导机制:GDNF的受体主要包括GFRα1、RET和NCAM等,信号转导主要通过RET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进行。

2. GDNF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GDNF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对于多巴胺能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3. GDNF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研究发现,GDNF与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GDNF的外源性给药可改善这些疾病的症状。

4. GDNF在神经再生和修复中的应用:GDNF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再生和修复的研究中,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GDNF的临床应用1. GDNF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研究表明,GDNF的外源性给药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刘卓;徐运;黄丹青【摘要】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23【总页数】4页(P4227-4230)【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神经元【作者】刘卓;徐运;黄丹青【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支持造血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1],在体外适当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心肌、神经元等中胚层细胞。

Pitx3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Pitx3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育过 程及 帕金 森 病发 病机 制 中可 能存 在 中脑 多 巴胺 能 神 经 元 的 表 达减 少 。 A酸 ( R A) A H D 2表 达于 增殖 的中 脑 在 的信号通路 及机制 。
中 的 作 用 1 . 1 P i t x 3在 中 脑 多 巴 胺 能 神 经 元 上
能 神 经元 早 期 一 多 巴胺 能 神 经元 成熟 元 的缺陷 ,而 此处 是黑 质 神经 元 的前 家族 成员 .也 是多 巴胺 能神 经元 发 育
期 。 已知 多巴胺 能神 经 元 的发育 是 一 体细胞 。 出生后 , a k小 鼠黑质 T H明显 的关键 因子 。 L m x l b在 E 7 . 5表达 . 早 于 个 有多 种转 录 因子 和生 长 因子参 与 而 减少 ,其 他 的 中脑 多 巴胺 能神 经元 标 N u r r l( E1 0 . 5 ) 和 P i t x 一 3( E 1 1 . 5 ) , 其 表 受 到严格控 制 的过 程 。 其中, P i t x 3特异 记物 也 明显改 变 ,但腹 侧 被盖 区却 被 达 不依赖 于 N u r r l 。L m x l b对 T H 的表 表达 于大脑 D A能神经 元 。 对 中脑多 巴 保 留 ,中脑多 巴胺 能神 经元 的迁移 也 达并 不 是必 需 的 . 但 P i t x 3的表 达需 要 胺 能神 经元 的分 化与 成熟 起 着关 键性 发生改 变。 最终, a k小 鼠表 现为 中脑 多 L m x l b 。 L m x l b可能处 于 P i t x 3的上游 而 作用 ,被 认 为是 中脑 多 巴胺 能神 经元 巴胺 能神经 元 进行 性 的减 少 。这可 能 调 控 其 表 达 。研 究 E 9 1 发现 , 一个 新 的 特异 性 发育 所必 需 的转 录因 子 。本文 是 P i t x 3直接导致 的发 育缺陷 [ 2 - 3 ] 。 就近年来有关 P i t x 3对 中 脑 多 巴胺 能 Wn t 1 . L m x l a自动 调节 环参与 了胚胎 干

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Ad a e i M e ha s fDifr n i to fDo m i r i u on r m u a t m l ( e iw ) ZH A N G e hu .CA IZhe. De v nc n c nim o fe e ta in o pa ne gc Ne r sf o Ne r lS e Cel r v e s K — a —
pa t n f I rme t mmu oo y,I siueo i ia e cn o n lg n ttt f Clnc l diie,Chn - a a in s i s ia ,Bejn 0 0 9, h n M iaJ p n Fre d h p Ho p t l iig 1 0 2 C ia

31 ・ 4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 1 0 0年 4月第 1 卷第 4期 ChnJRe aiThoyP at 6 i hbl e r rc,Ap.2 1 , o.1 , . r 0 0 V 经 干 细 胞 向 多 巴胺 能 神 经 元 分 化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a mp ra tc ls u c o h el e lcme t h r p fP r is n ie s.Thsp p rrve dt emao lc lrme h ns , ni o tn e1 o ref rtecl r pae n ea yo a kn o ' dsa e — t s i a e e iwe h j rmoeua c a im
录 因 子 。早 期 研 究 显 示 小 鼠 和 大 鼠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内 Nu r r l的 mR NA 和 酪氨 酸 羟 化 酶 ( TH) mR 的 NA 的 表 达 区域 相 同 , 鼠 小 巾 腑 Nu r 表 达 比 T 的表 达 提 前 一 天 , 且 一 直 在 D 能 rl的 H 并 A 神 经 元 中持 续 表 达[ 。基 因敲 除 Nu r 2 ] r l的小 鼠中 脑 DA 能神 经 元 完 全 缺失 , 分 敲 除 Nu r 部 rl的 杂 合 子 小 鼠 中 脑 有 明 显 的 DA

多巴胺聚合机理

多巴胺聚合机理

多巴胺聚合机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影响动物和人类的神经活动,在病理学和神经学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多巴胺不仅可以促进能量的摄取和分配,还可以发挥神经聚合的作用,因此,多巴胺聚合机理被广泛关注。

多巴胺聚合机理一般指多巴胺受体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多巴胺牵引一个或多个同类的多巴胺受体,从而促进了神经元的发育与联系。

具体来说,多巴胺会结合到多巴胺受体上,使受体发生变化,影响其他神经元,从而促进神经聚合。

这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引发受体变异。

在细胞表面,多巴胺受体具有三类型,即dopamine receptor 1、dopamine receptor 2和dopamine receptor 3,当多巴胺结合到不同类型的受体上时,受体会发生变化。

第二,变异的受体会改变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当多巴胺受体发生变化时,它会改变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影响其他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促进神经聚合。

第三,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

神经元受到多巴胺受体发出的信号后,它们之间可以发生新的连接,从而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促进神经聚合。

此外,多巴胺聚合机理还可以影响动物的行为和学习能力,多巴胺会作用于大脑中的大量受体,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和学习能力。

例如,由于多巴胺聚合机理,动物可以适应环境,学习新的行为。

多巴胺聚合机理的研究也可以用于药物开发。

多巴胺聚合机理能够揭示大脑中多巴胺受体的变化情况,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神经元之间的互动情况,为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另外,多巴胺聚合机理也可能与精神疾病有关。

近年来,由于多巴胺受体的异常变化,可能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多巴胺聚合机理也被用于精神疾病的研究。

总之,多巴胺聚合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巴胺可以影响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从而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促进神经聚合,影响动物的行为和学习能力。

因此,多巴胺聚合机理不仅在病理学和神经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药物开发和精神疾病研究中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DKK3功能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DKK3功能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DKK3功能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郑健康;刘茂;苟峻琦;曾韡;朱筱;吕湛【摘要】Dickkopf(DKK)3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是属于DKK相关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主要调节经典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DKK3具有调控组织发育、凋亡、增殖、代谢和免疫反应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DKK3在心脏疾病、肿瘤、免疫调节通路、神经发生及代谢性疾病方面均有大量研究,尤其在心脏疾病及肿瘤等方面.DKK3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使其可以作为相关人类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但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以DKK3为靶点治疗临床疾病将成为研究热点.【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8【总页数】5页(P3554-3558)【关键词】DKK3;肿瘤;心脏肥大;Wnt信号通路【作者】郑健康;刘茂;苟峻琦;曾韡;朱筱;吕湛【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Dickkopf(DKK)3是属 DKK蛋白家族成员的一种分泌性糖蛋白,主要调节经典Wnt/β联蛋白(“Wnt”)信号通路[1]。

Wnt信号转导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途径,介导胚胎发育、组织内稳态和疾病发病机制中各种细胞和分子活动[2]。

作为典型的DKK家族成员,DKK1已经被认为是Wnt信号的重要调节因子。

相反,作为Wnt信号转导的弱调节剂,DKK3的功能起始是未知的。

DKK3最初是作为肿瘤抑制剂而被人类所熟知,目前,DKK3已经被确立为许多癌细胞系中表达的潜在肿瘤生物标志物,并且是许多人类癌症中有效的肿瘤抑制剂[3]。

具有挑战性的帕金森氏法则

具有挑战性的帕金森氏法则

具有挑战性的帕金森氏法则科学家们可能已经发现,为什么只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的标准治疗帕金森氏病通常是有效的。

他们的研究可能会导致更好地理解许多脑疾病,具有挑战性的帕金森氏法则:多巴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悲剧不是唯一的关键,参与调节大脑的活动。

在小鼠大脑切片显示为红色,绿色的多巴胺神经元的预测。

(来源:萨巴蒂尼实验室提供)由贝尔纳多萨巴蒂尼,武田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使用的小鼠模型纹状体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运动和学习有关的大脑区域。

这些神经细胞释放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使我们能够走路,说话,甚至在键盘上键入。

当这些细胞的死亡,因为他们在帕金森氏症患者,也能够轻松地发起运动。

目前帕金森的药物是多巴胺的前体,然后转化成多巴胺的细胞在大脑中。

是多巴胺,多巴胺缺乏多动的另一面。

海洛因、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转或模拟多巴胺神经元,最终加强的学习奖励服用药物。

也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条件,如强迫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甚至精神分裂症多巴胺的误调节。

在10月11日发行的性质,萨巴蒂尼和共同作者尼古拉斯·Tritsch和丁军中脑多巴胺神经元释放不仅多巴胺,但另一种神经递质GABA,从而降低神经元的活动。

GABA以前没有料到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只还原多巴胺可能会导致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初步改善,最终减弱。

如果是由相同的细胞产生抑郁联-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类似的单焦点治疗,出于同样的原因,可能是不太成功的。

“如果我们发现在小鼠适用于人,那么多巴胺只有一半的故事”。

萨巴蒂尼说。

多巴胺神经元的详细视图令人惊讶的GABA的故事在萨巴蒂尼实验室开始了一系列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当细胞释放多巴胺。

科学家利用光遗传学,功能强大的技术,它依赖于遗传操作选择敏感细胞点燃。

在培养皿中,研究人员检测了小鼠脑组织设计,显示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

通常在此类实验中,其他神经递质会被阻止,为了突出多巴胺,但在萨巴蒂尼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决定Tritsch,而不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保持细胞。

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分化

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分化

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分化刘兵;刘洪涛;戴冀斌;彭超华;黄娟【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胚胎中脑分离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以获取高纯度的神经干细胞,为神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提供试验材料。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孕12~13 d小鼠胚胎中脑曲,制成单细胞悬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B27存在的培养基中培养扩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子代细胞的分化方向,流式细胞术检测TH阳性神经元比例。

结果:培养的部分细胞体外分裂增殖,同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分化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为3.25%。

结论:小鼠胚脑中脑存在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它们能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和分化。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医学卷》【年(卷),期】2006(000)012【总页数】4页(P)【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培养;分化;中脑【作者】刘兵;刘洪涛;戴冀斌;彭超华;黄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湖北荆州;湖北武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胚胎及成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未分化细胞,被认为是神经系统的“发源地”[1]。

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修复神经系统脑的损伤与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怕金森病,然而,这种方法在患者中广泛应用的障碍就是胚脑移植的问题。

本试验对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进行了尝试,为神经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 实验动物孕12~13 d昆明小鼠(E12~13 d,SPF级),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试剂 DMEM/F12培养基,特优级胎牛血清(FBS),B27均购自GIBCO公司;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购自Peprotech公司;胰酶(Trypsin)、DNA酶1(DNase1)、左旋多聚赖氨酸(PLL)和DAPI购自SIGMA公司。

MPP+对小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MPP+对小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手段 。本实 验采 用小 鼠胚 胎 中脑组 织进 行原 代 细胞
液( 终浓 度 为 1 m lL ,0m o L葡萄糖 、0 / 0t o )3 m l  ̄ / / 10I U r 青 霉 素和 10#/ ̄链 霉 素 及 1 n l 0 gn 0% 热灭 活胎 牛
血清 。细 胞接 种密 度 为 6 5 0/ l置 于 3 ℃ 、 % . ×15 m , 7 5
mpp并蓄积在这些神经元内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其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分子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线立体功能障碍和凋亡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11sheehanjp等人通过电镜观察证实mppsy5y人神经纤维肉瘤细胞的凋同样以往的许多实验研究结果亦表明mpp可诱导细胞凋亡14可激活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进一步证实了mpp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死亡的分子学机制我们采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方法判定细胞凋亡
效果 满 意为 止 。在显 微镜 下 对 T H染 色 阳性 的神 经 元计 数 。然后 比较 每 一实 验 组 中平均 每孔 的 T H染
色 阳性神 经 元 的数量 相对 于对 照组 的百 分数 。
15 Hocs33 2荧 光 染 色 进 行 凋 亡 检 测 为 明 . eht3 4
采用 Vc s i B leKt购 于 美 国 V c r 司 。 et tnA CEi i aa t , et 公 o MP 于美 国 R I 司 。酪 氨 酸脱 氢 酶 (H) 体 P购 B公 r 抗 r 和神经 组 织 培养 添 加 剂 B2 于德 国 Gbo公 司 。 .7购 i c O 1SF孕 1 鼠 由 奥 地 利 动 物 学 及 动 物 遗 传 F/P 4d小
14 T 免 疫 化 学 染 色 法 于体 外 培 养 第 1 , . H 2d 培 养的细 胞用 4 多 聚 甲醛 固定 4 i( c 。然后 % 5m n 4c)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自身受体DRD2的功能与调控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自身受体DRD2的功能与调控

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01117)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84221)ꎻ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2017A14)ꎻ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项目(Z181100006218045)ꎻ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扬帆计划 ꎬZYLX201833)ꎻ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5-3-117)ꎻ北京老年医院院内课题(2016bjlnyy-青-5㊁2017bjlnyy-青-2)作者单位:100095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通讯作者:王玉波ꎬ主任医师ꎬ电子信箱:wangyubo5223@163.comꎻ于佳ꎬ副研究员ꎬ电子信箱:jyu319@163.com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自身受体DRD2的功能与调控杨㊀璇㊀王玉波㊀张㊀云㊀贾㊀丁㊀张正慧㊀宋彬彬㊀于㊀佳摘㊀要㊀多巴胺受体家族共有5个成员ꎬ在运动㊁奖赏㊁情感㊁记忆等多种神经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ꎮ尽管大部分多巴胺受体分布在非多巴胺能神经元上ꎬ还有一部多巴胺受体分布于多巴胺能神经元中ꎬ这部分多巴胺受体被称为多巴胺自身受体ꎬ其中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receptorD2ꎬDRD2)是最重要的多巴胺自身受体ꎮ本文将对DRD2自身受体的结构㊁功能㊁调节机制进行综述ꎬ以期对多巴胺神经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加深理解ꎮ关键词㊀多巴胺受体D2㊀自身受体㊀多巴胺能神经元㊀成瘾㊀帕金森病中图分类号㊀R74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DOI㊀10.11969/j.issn.1673 ̄548X.2019.03.005㊀㊀一㊁DRD2的结构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receptorD2ꎬDRD2)编码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q22~23ꎬ编码415~444(鼠)㊁414~443(人)个氨基酸ꎬDRD2基因可编码产生剪接变异体ꎬ即短型(D2S)和长型(D2L)ꎬD2L比D2S在第3胞内环处多29个氨基酸序列ꎮDRD2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ꎬ由7个跨膜区域组成ꎮDRD2的氨基端位于胞外ꎬ包含有4个N-糖基化位点ꎮ羧基端与位于胞内ꎬ包含有多个丝氨酸㊁苏氨酸残基位点ꎬ可被激酶磷酸化ꎻ在DRD2的第3胞内环也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ꎬ这些位点的磷酸化参与了激动剂依赖的受体去敏感化以及第四胞内环的形成[1]ꎮ二㊁DRD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亚细胞分布DRD2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ꎮDRD2高表达于纹状体㊁伏隔核㊁嗅球ꎬ在大脑皮质㊁基底前脑㊁边缘系统㊁下丘脑㊁后脑表达较低[1]ꎮDRD2还表达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ꎮ检测发现敲除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可使大脑中DRD2含量下降20%ꎻ而敲除纹状体神经元中DRD2则可使大脑中DRD2含量下降约70%ꎬ表明DRD2在中脑的表达也相对较低[2]ꎮ在神经元中ꎬDRD2主要分布于胞膜上ꎬ但胞质内也有DRD2ꎬ可能主要是位于内体[3]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ꎬDRD2在多巴胺能神经元胞膜中并不是弥散分布的ꎮRobinson等[4]观察到DRD2基因敲入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胞体胞膜和树突膜上的DRD2呈点状聚集分布ꎮ此外ꎬSharma等[3]利用生化实验证实在HEK293T细胞膜上有一部分DRD2存在于某种微结构中ꎬ不易于其他膜蛋白发生相互作用ꎮ上述结果提示ꎬDRD2与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布有所不同ꎬ其功能的发挥可能也具有一定特殊性ꎬ这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ꎮ三㊁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存在DRD2自身受体早在1976年多巴胺自身受体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ꎬ人们发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多巴胺的释放ꎻ而通过利用多巴胺受体亚型特异性激动剂或抑制剂ꎬ人们发现DRD2可能是最主要的多巴胺自身受体ꎮ因此ꎬ为了明确DRD2的自身受体功能ꎬ研究者建立了DRD2基因敲除小鼠并观察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ꎬDRD2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水平运动减少ꎻ在可卡因刺激下ꎬ野生型小鼠和DRD2基因敲除小鼠的运动均显著提高ꎬ但可卡因对DRD2基因敲除小鼠运动能力的提高要强于野生型小鼠ꎮ进一步研究发现ꎬ可卡因或电刺激下ꎬDRD2基因敲除小鼠纹状体胞外多巴胺含量增加幅度高于野生型小鼠ꎬ提示DRD2可以调节小鼠脑内多巴胺的释放[5]ꎮ为了进一步明确DRD2在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和突触后的作用ꎬ人们建立了选择性DRD2基因敲除小鼠ꎮAnzalone等[2]研究发现在可卡因的刺激下ꎬ中型多棘神经元选择性DRD2敲除小鼠的运动61功能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明显下降ꎬ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DRD2敲除小鼠运动功能则显著升高ꎮDRD2激动剂喹吡罗可抑制野生型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释放ꎬ但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DRD2基因敲除小鼠喹吡罗的这一效应明显降低ꎮ但上述DRD2基因敲除小鼠在神经系统发育早期DRD2就已经表达缺失ꎬ这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ꎬ从而影响对DRD2功能的研究ꎮ因此ꎬBudygin等[6]利用腺相关病毒包装的短发夹RNA敲减成年小鼠黑质中的DRD2ꎬ结果发现该小鼠同样表现为运动显著增强ꎻDRD2拮抗剂氟哌啶醇可以显著增加对照组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释放ꎬ但是这种效应在DRD2敲减小鼠中被明显抑制ꎮ上述结果提示ꎬ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作为自身受体抑制多巴胺的释放和小鼠运动功能ꎮ四、DRD2自身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1.DRD2自身受体调节中脑多巴胺释放: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刺激下释放多巴胺至突触间隙ꎬ可激活轴突上的DRD2自身受体ꎬ降低随后的多巴胺胞吐释放的概率ꎬ这一过程一般仅需几百毫秒到几秒[5]ꎮ轴突上的DRD2自身受体对多巴胺胞吞释放的抑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ꎬ可限制动作电位持续爆发诱发的多巴胺过度释放ꎮ多巴胺的胞吐释放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密切相关ꎮ研究表明ꎬDRD2激动剂喹吡罗可明显抑制神经元的钙离子电流ꎬDRD2的激活可以有效的抑制P/Q以及N型钙离子通道ꎬ降低突触前钙离子浓度ꎬ从而抑制突触前囊泡的释放[5]ꎮ此外ꎬDRD2还可以不通过钙离子通道ꎬ而是钾离子通道调节突触前囊泡释放ꎮFulton等[7]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Kv1亚基Kv1.2㊁1.3和1.6分布于多巴胺能神经元轴突ꎬKv1广谱抑制剂4-AP可以减轻喹吡罗对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的抑制作用ꎬ提示Kv1参与介导了DRD2的自身受体功能ꎮ进一步研究发现Kv1.2亚基拮抗剂MTX几乎可以完全拮抗喹吡罗对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ꎬ提示Kv1.2亚基参与了DRD2对多巴胺释放的抑制ꎮ在基础条件下ꎬKv1.2基因敲除小鼠纹状体中多巴胺释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ꎬ且Kv1.2基因敲除小鼠对喹吡罗不敏感ꎬ进一步证实了Kv1.2亚基参与了DRD2自身受体功能[7]ꎮKv1.2的激活可导致大量钾离子进入多巴胺能神经元中ꎬ使得神经元静息电位降低ꎬ神经元发生超极化ꎬ从而抑制多巴胺的释放ꎮ多巴胺释放至突触间隙后ꎬ胞外的多巴胺清除主要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transporterꎬDAT)ꎬ这也是避免胞外过量DA产生持续性神经兴奋毒性重要机制ꎮ研究发现ꎬDRD2自身受体可以调节DAT的活性ꎮBudygin等[6]研究发现利用腺相关病毒包装的短发夹RNA敲减成年小鼠黑质中DRD2可导致DAT活性降低ꎮBenoit-Marand等[8]检测了前脑内侧束中多巴胺的半衰期ꎬ多巴胺的半衰期可反映DAT对多巴胺的再摄取活性ꎬ结果发现DRD2拮抗剂氟哌啶醇和依替必利可延长野生型小鼠多次电刺激诱发释放的多巴胺的半衰期ꎬ但是却对DRD2基因敲除小鼠无明显影响ꎮ此外ꎬ还有研究发现激活D2S提高了细胞膜上DAT含量[5]ꎮ但值得注意的是ꎬDRD2拮抗剂氟哌啶醇和依替必利并未能改变DAT对单次电刺激诱发释放的多巴胺的再摄取ꎬ这一结果表明DRD2介导的DAT活性增强可能只在DRD2被过度持续激活时才会发生ꎮDRD2自身受体还可以调节多巴胺的合成ꎮ多个研究显示ꎬDRD2激活可降低多巴胺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ꎬTH)Ser40磷酸化水平ꎬDRD2对THSer40磷酸化水平的调节是通过抑制环腺苷酸(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ꎬcAMP)/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ꎬPKA)通路[5]ꎮTHSer40磷酸化水平和TH的活性呈正相关ꎮDRD2拮抗剂氟哌啶醇和阿立哌唑增加而DRD2激动剂喹吡罗降低小鼠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合成[5]ꎮ多巴胺合成降低可能会导致突触前囊泡中多巴胺含量降低ꎬ进而抑制多巴胺的释放ꎮ在刺激或静息状态下均有多巴胺在胞体和树突中释放ꎮ胞体和树突释放的多巴胺可激活DRD2自身受体ꎬ促使Gβγ和Gα解离释放入胞质ꎬGβγ可与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Gproteingatedin ̄wardlyrectifyingKchannelsꎬGIRK)胞质结构域结合从而激活GIRKꎮ在黑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均有有GIRK表达ꎮGIRK激活会导致大量钾离子内流ꎬ多巴胺能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强烈超极化ꎬ多巴胺能神经元停止放电ꎬ从而抑制多巴胺释放[9]ꎮ2.DRD2自身受体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研究发现胚胎发育期DRD2基因敲除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明显降低ꎬ而喹吡罗处理可以提高野生型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ꎬ促进神经突起生长ꎬ提示多巴胺能神经元71中DRD2自身受体可能促进了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ꎮWiemerslage等[10]研究发现ꎬDRD2激动剂喹吡罗可减轻MPP+所诱导的果蝇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ꎻ而当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DRD2被敲减ꎬ喹吡罗则不能减轻MPP+诱导的损伤ꎮBellucci等[11]发现糖剥夺处理导致SY5Y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发生纤维状聚集ꎬ并伴随有细胞死亡ꎬ而喹吡罗则可以明显抑制糖剥夺诱导的细胞死亡ꎮ上述研究提示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自身受体还可能介导了神经保护作用ꎮ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自身受体是通过何种机制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研究发现ꎬDRD2可通过激活ERK通路提高核相关受体因子(nuclearreceptorrelatedfactor1ꎬNurr1)的活性ꎬNurr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中起到重要作用[12]ꎮ因此ꎬ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可能通过激活Nurr1促进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ꎮ此外ꎬTozzi等[13]发现喹吡罗可减轻鱼藤酮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ꎬ包括钙离子积累㊁线粒体片段化㊁ATP合成降低ꎻPKA的抑制剂H89也可以抑制上述损伤ꎮ据此可以推测ꎬDRD2可能通过抑制PKA的活性以抑制氧化应激损伤ꎬ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ꎮ五㊁D2L和D2S均可作为自身受体为了确定D2L和D2S可否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作为自身受体发挥功能ꎬRadl等[14]同时建立了D2S基因敲除小鼠和D2L基因敲除小鼠ꎬ并观察到喹吡罗可以有效抑制野生型和D2L基因敲除小鼠的运动能力ꎬ但是对D2S基因敲除小鼠的运动无明显影响ꎻ氟哌啶醇可以诱导野生型和D2S基因敲除小鼠出现僵直行为ꎬ但是却对D2L基因敲除小鼠无效ꎮ根据以上证据ꎬ研究者认为D2L主要分布于多巴胺作用的靶神经元ꎬ介导突触后功能ꎻ而D2S主要分布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ꎬ作为自身受体调节多巴胺释放ꎮ但是也有证据表明ꎬD2L也表达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发挥自身受体功能ꎮJang等[15]利用RT-PCR检测发现小鼠黑质中同时有D2L和D2S表达ꎬ且D2L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D2Lꎮ喹吡罗可以明显抑制表达D2L或D2S的中脑神经元放电ꎬ且这种抑制作用在D2L和D2S阳性神经元中无明显差异ꎮNeve等[16]利用腺相关病毒在DRD2基因敲除小鼠黑质中表达D2L或D2Sꎬ结果发现D2L或D2S均可使DRD2基因敲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身受体功能回复ꎮ因此可以推测ꎬD2L和D2S均表达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发挥自身受体功能ꎮD2L比D2S在第3胞内环处多29个氨基酸序列ꎬ鉴于第3胞内环包含多个翻译后修饰位点ꎬ因此D2S和D2L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性ꎮTabor等[17]利用全内角反射荧光显微镜在CHO细胞中观察到在激动剂刺激下ꎬD2S发生内化的程度要明显高于D2LꎮGantz等则发现胞内钙离子可促使D2S发生去敏感化ꎬ但对D2L却无明显影响ꎬ即胞内钙离子的增加可导致D2S的自身受体功能被抑制ꎬ而D2L却依然可以发挥自身受体功能ꎮ此外ꎬ第3胞内环对于胞内信号转导起着重要作用ꎬ因此D2S和D2L介导不同的胞内信号通路ꎮDRD2通常和Gαi偶联抑制cAMP/PKA信号通路ꎮTHSer40㊁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opamineandadenosine3ᶄ5ᶄ-monophosphate-regulatedphos ̄pho-proteinꎬMr32kDaꎬDARPP-32)Thr34都是PKA磷酸化作用靶点ꎮ在D2L基因敲除小鼠中ꎬ喹吡罗仍可降低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内THSer40磷酸化水平ꎬ但是DARPP-32Thr34磷酸化水平无改变ꎬ提示D2L介导了DARPP-32Thr34的磷酸化ꎬ而D2S介导了THSer40的磷酸化ꎮDRD2的激活还可促进AKT和其负性调节蛋白蛋白磷酸酶2A形成复合体ꎬ使其失活ꎮ激活D2L可抑制AKT活性ꎬ而激活D2S则不会影响AKT活性[5]ꎮ上述D2L和D2S的差异可能对DRD2自身受体功能的发挥有重要意义ꎬ但是目前人们还未能阐明其生理意义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机制ꎮ六㊁DRD2自身受体功能的调节机制1.GRK2对DRD2自身受体功能的调节:DR的内化过程受到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protein-cou ̄pledreceptorkinaseꎬGRK)调节ꎬ当DR被激活后ꎬ会被GRK磷酸化ꎬ增加DR和Arrestin的结合能力ꎬ促使DR发生内化ꎮDaigle等[18]建立了DRD2阳性神经元GRK2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ꎬ并观察发现该小鼠纹状体中多巴胺释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ꎬ并且DRD2自身受体活性明显降低ꎬ提示GRK2可以调节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活性ꎮ2.其他膜受体对DRD2自身受体功能的调节: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receptor1ꎬCB1)受体和DRD2共定位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轴突末端㊁轴突㊁树突以及胞体中ꎮCB1受体是一个7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ꎬ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表达ꎬ位于突触前膜的CB181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ꎮOᶄNeill等[19]发现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可以降低喹吡罗对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ꎬ提示激活CB1受体可以拮抗DRD2的自身受体功能ꎮ在纹状体神经元和HEK293细胞中ꎬ激活CB1受体降低了多巴胺和DRD2的结合能力ꎬ但是这一机制是否同样适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DRD2自身受体目前仍缺乏证据ꎬ需要进行验证ꎮEscobar等[20]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在伏隔核中到κ阿片受体㊁DRD2和突触前标志物Syntaxin1共定位ꎬ且κ阿片受体和DRD2双阳性的突触小体也表现为TH阳性ꎬ表明κ阿片受体和DRD2共定位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突触前ꎮ而κ阿片受体激动剂U69593可加速喹吡罗对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ꎬ表明κ阿片受体激活可促进DRD2自身受体功能ꎮ此外ꎬ还有研究检测到痕量胺相关受体1(traceamine-associatedreceptor1ꎬTAAR1)的激活可以抑制多巴胺的释放ꎮTAAR1分布于大脑边缘系统ꎬ如杏仁核㊁背缝神经核㊁中脑腹侧被盖区中ꎮLeo等[21]观察到TAAR1基因敲除小鼠伏隔核中多巴胺释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ꎬ而TAAR1激动剂RO5166017可导致野生型小鼠伏隔核中多巴胺释放降低ꎮ进一步研究发现ꎬ在野生型小鼠中RO5166017可以增强喹吡罗对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ꎬ提示TAAR1的激活也可以作用于DRD2ꎬ提高其自身受体功能[21]ꎮ七㊁DRD2自身受体异常与神经精神疾病DRD2自身受体表达异常与成瘾相关ꎮMilella等[22]利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 ̄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ꎬPET)检测发现在可卡因滥用者中脑内DRD2水平越低ꎬ其对可卡因渴求程度越高ꎮTournier等[23]研究发现黑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天生DRD2表达降低的大鼠可能更易滥用药物ꎮDRD2自身受体表达异常还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生ꎮDragicevic等[24]检测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黑质未变性死亡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DRD2mRNA水平明显则增加ꎬ目前这一改变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意义仍不明确ꎮ但已有临床证据显示DRD2激动剂罗平尼罗可能会延缓帕金森病病程的进展ꎬ提示黑质中未变性死亡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DRD2表达升高可能一种代偿性的保护机制ꎮ八㊁展㊀㊀望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DRD2自身受体调节多巴胺的释放ꎬ还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ꎮ因此ꎬ目前研究者正致力于开发以DRD2自身受体作为靶点的药物ꎬ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或干预药物成瘾ꎮDRD2的两种亚型D2L和D2S均可发挥自身受体功能ꎬ但由于D2L和D2S的自身特性和所介导的胞内信号通路存在差异ꎬ其所介导的功能也可能有所不同ꎬ而今后对于这些差异的研究将会促使人们细化DRD2自身受体的功能ꎬ为进一步药物的开发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ꎮ此外ꎬDRD2自身受体活性还受多个其他膜受体的调节ꎬ也就意味着DRD2自身受体的活性还可能与其他递质系统相关ꎬ揭示大脑中多种递质系统存在交互调节机制ꎮ而在未来对这些调节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神经系统中多巴胺受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ꎬ并可为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新思路ꎮ参考文献1㊀BeaulieuJMꎬEspinozaSꎬGainetdinovRR.Dopaminereceptors-IUPHARReview13[J].BrJPharmacolꎬ2015ꎬ172(1):1-232㊀AnzaloneAꎬLizardi-OrtizJEꎬRamosMꎬetal.Dualcontrolofdo ̄paminesynthesisandreleasebypresynapticandpostsynapticdopa ̄mineD2receptors[J].JNeurosciꎬ2012ꎬ32(26):9023-90343㊀SharmaMꎬCelverJꎬOcteauJCꎬetal.Plasmamembranecompart ̄mentalizationofD2dopaminereceptors[J].JBiolChemꎬ2013ꎬ288(18):12554-125684㊀RobinsonBGꎬBunzowJRꎬGrimmJBꎬetal.DesensitizedD2autore ̄ceptorsareresistanttotrafficking[J].SciRepꎬ2017ꎬ7(1):43795㊀FordCP.TheroleofD2-autoreceptorsinregulatingdopamineneu ̄ronactivityandtransmission[J].Neuroscienceꎬ2014ꎬ282:13-226㊀BudyginEAꎬOlesonEBꎬLeeYBꎬetal.AcutedepletionofD2re ̄ceptorsfromtheratsubstantianigraaltersdopaminekineticsinthedorsalstriatumanddrugresponsivity[J].FrontBehavNeurosciꎬ2016ꎬ10:2487㊀FultonSꎬThibaultDꎬMendezJAꎬetal.ContributionofKv1.2volt ̄age-gatedpotassiumchanneltoD2autoreceptorregulationofaxonaldopamineoverflow[J].JBiolChemꎬ2011ꎬ286(11):9360-93728㊀Benoit-MarandMꎬBallionBꎬBorrelliEꎬetal.Inhibitionofdopa ̄mineuptakebyD2antagonists:aninvivostudy[J].JNeurochemꎬ2011ꎬ116(3):449-4589㊀MayfieldJꎬBlednovYAꎬHarrisRA.BehavioralandgeneticevidenceforGIRKchannelsintheCNS:roleinphysiologyꎬpathophysiologyꎬanddrugaddiction[J].IntRevNeurobiolꎬ2015ꎬ123:279-31310㊀WiemerslageLꎬSchultzBJꎬGangulyAꎬetal.SelectivedegenerationofdopaminergicneuronsbyMPP(+)anditsrescuebyD2autorecep ̄torsinDrosophilaprimaryculture[J].JNeurochemꎬ2013ꎬ126(4):529-54011㊀BellucciAꎬColloGꎬSarnicoIꎬetal.Alpha-synucleinaggregationandcelldeathtriggeredbyenergydeprivationanddopamineoverloadarecounteractedbyD2/D3receptoractivation[J].JNeurochemꎬ2008ꎬ106(2):560-577(下转第24页)91neurotoxicityindifferentiatedNG108-15cells[J].JCellBiochemꎬ2012ꎬ113(4):13778㊀YanDꎬGuoXLꎬXiaoYꎬetal.P2X7receptorantagonismattenuatestheintermittenthypoxia-inducedspatialdeficitsinamurinemodelofsleepapneaviainhibitingneuroinflammationandoxidativestress[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ꎬ2015ꎬ128(16):2168-21759㊀徐阿慧ꎬ郭逢林ꎬ徐晶ꎬ等.小鼠脑组织及培养神经元Neuro-2a在内质网应激反应时的基因表达谱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ꎬ2017ꎬ4:371-37910㊀OhishiAꎬKenoYꎬMarumiyaAꎬetal.ExpressionlevelofP2X7re ̄ceptorisadeterminantofATP-induceddeathofmouseculturedneu ̄rons[J].Neuroscienceꎬ2016ꎬ319:35-4511㊀MunozFMꎬGaoRꎬTianYꎬetal.NeuronalP2X7receptor-inducedreactiveoxygenspeciesproductioncontributestonociceptivebehaviorinmice[J].SciRepꎬ2017ꎬ7(1):353912㊀GaoPꎬDingXꎬKhanTMꎬetal.P2X7receptor-sensitivityofastro ̄cytesandneuronsinthesubstantiagelatinosaoforganotypicspinalcordslicesofthemousedependonthelengthofthecultureperiod[J].Neuroscienceꎬ2017ꎬ349:19513㊀MessemerNꎬKunertCꎬGrohmannMꎬetal.P2X7receptorsatadultneuralprogenitorcellsofthemousesubventricularzone[J].Neurop ̄harmacologyꎬ2013ꎬ73(5):122-13714㊀GandelmanMꎬLevyMꎬCassinaPꎬetal.P2X7receptor-induceddeathofmotorneuronsbyaperoxynitrite/FAS-dependentpathway[J].JNeurochemꎬ2013ꎬ126(3):382-38815㊀SperlághBꎬKöfalviAꎬDeucharsJꎬetal.InvolvementofP2X7re ̄ceptorsintheregulationofneurotransmitterreleaseintherathippo ̄campus[J].JNeurochemꎬ2002ꎬ81(6):1196-121116㊀MetzgerMWꎬWalserSMꎬAprile-GarciaFꎬetal.Geneticallydis ̄sectingP2rx7expressionwithinthecentralnervoussystemusingcondi ̄tionalhumanizedmice[J].PurinergSignalꎬ2017ꎬ13(2):153-17017㊀葛彦虎.脊髓背角内质网应激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伤害性环路去抑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ꎬ201618㊀GaoXꎬKimHKꎬChungJMꎬetal.Reactiveoxygenspecies(ROS)areinvolvedinenhancementofNMDA-receptorphosphorylationinanimalmodelsofpain[J].Painꎬ2007ꎬ131(3):262-27119㊀徐玉英ꎬ游言文ꎬ任秀花ꎬ等.内质网应激特有的caspase-12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J].解剖学杂志ꎬ2015ꎬ38(6):678-68120㊀LimJCꎬLuWꎬBeckelJMꎬetal.NeuronalreleaseofcytokineIL-3triggeredbymechanosensitiveautostimulationoftheP2X7receptorisneuroprotective[J].FrontCellNeuroscꎬ2016ꎬ10:27021㊀BravoDꎬMaturanaCJꎬPelissierTꎬetal.Interactionsofpannexin1withNMDAandP2X7receptorsincentralnervoussystempathologies:possibleroleonchronicpain[J].PharmacolResꎬ2015ꎬ101:86-9322㊀HansenRRꎬNielsenCKꎬNasserAꎬetal.P2X7receptor-deficientmicearesusceptibletobonecancerpain[J].Painꎬ2011ꎬ152(8):1766-177623㊀YamashitaMꎬYeungPSꎬIngCEꎬetal.STIM1activatesCRACchannelsthroughrotationoftheporehelixtoopenahydrophobicgate[J].NatureCommunꎬ2017ꎬ8:1451224㊀FernandesVMꎬChenZ.GliarelaydifferentiationcuestocoordinateneuronaldevelopmentinDrosophila[J].Scienceꎬ2017ꎬ357(6354):886-891(收稿日期:2018-03-10)(修回日期:2018-04-14)(上接第19页)12㊀KimSYꎬChoiKCꎬChangMSꎬetal.ThedopamineD2receptorreg ̄ulatesthedevelopmentofdopaminergicneuronsvia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andNurr1activation[J].JNeurosciꎬ2006ꎬ26(17):4567-457613㊀TozziAꎬTantucciMꎬMarchiSꎬetal.DopamineD2receptor-medi ̄atedneuroprotectioninaG2019SLrrk2geneticmodelofParkinsonᶄsdisease[J].CellDeathDisꎬ2018ꎬ9(2):20414㊀RadlDꎬChiacchiarettaMꎬLewisRGꎬetal.DifferentialregulationofstriatalmotorbehaviorandrelatedcellularresponsesbydopamineD2LandD2Sisoforms[J].ProcNatlAcadSciUSAꎬ2018ꎬ115(1):198-20315㊀JangJYꎬJangMꎬKimSHꎬetal.Regulationofdopaminergicneuronfiringbyheterogeneousdopamineautoreceptorsinthesubstantianigraparscompacta[J].JNeurochemꎬ2011ꎬ116(6):966-97416㊀NeveKAꎬFordCPꎬBuckDCꎬetal.NormalizingdopamineD2re ̄ceptor-mediatedresponsesinD2nullmutantmicebyvirus-media ̄tedreceptorrestoration:comparingD2LandD2S[J].Neuroscienceꎬ2013ꎬ248:479-48717㊀TaborAꎬMollerDꎬHubnerHꎬetal.Visualizationofligand-in ̄duceddopamineD2SandD2LreceptorinternalizationbyTIRFmi ̄croscopy[J].SciRepꎬ2017ꎬ7(1):1089418㊀DaigleTLꎬFerrisMJꎬGainetdinovRRꎬetal.SelectivedeletionofGRK2alterspsychostimulant-inducedbehaviorsanddopamineneu ̄rotransmission[J].Neuropsychopharmacologyꎬ2014ꎬ39(10):2450-246219㊀OᶄNeillCꎬEvers-DonnellyAꎬNicholsonDꎬetal.D2receptor-mediatedinhibitionofdopaminereleaseintheratstriatuminvitroismodulatedbyCB1receptors:studiesusingfastcyclicvoltammetry[J].JNeurochemꎬ2009ꎬ108(3):545-55120㊀EscobarAPꎬGonzalezMPꎬMezaRCꎬetal.MechanismsofkappaopioidreceptorpotentiationofdopamineD2receptorfunctioninquin ̄pirole-inducedlocomotorsensitizationinrats[J].IntJNeuropsy ̄chopharmacolꎬ2017ꎬ20(8):660-66921㊀LeoDꎬMusLꎬEspinozaSꎬetal.Taar1-mediatedmodulationofpr ̄esynapticdopaminergicneurotransmission:roleofD2dopamineauto ̄receptors[J].Neuropharmacologyꎬ2014ꎬ81:283-29122㊀MilellaMSꎬFotrosAꎬGravelPꎬetal.Cocainecue-induceddopa ̄minereleaseinthehumanprefrontalcortex[J].JPsychiatryNeuros ̄ciꎬ2016ꎬ41(5):322-33023㊀TournierBBꎬSteimerTꎬMilletPꎬetal.InnatelylowD2receptora ̄vailabilityisassociatedwithhighnovelty-seekingandenhancedbe ̄haviouralsensitizationtoamphetamine[J].IntJNeuropsychophar ̄macolꎬ2013ꎬ16(8):1819-183424㊀DragicevicEꎬPoetschkeCꎬDudaJꎬetal.Cav1.3channelscontrolD2-autoreceptorresponsesviaNCS-1insubstantianigradopamineneurons[J].Brainꎬ2014ꎬ137(Pt8):2287-2302(收稿日期:2018-05-16)(修回日期:2018-06-11)42。

胎鼠中脑多巴胺细胞混合培养方法探索

胎鼠中脑多巴胺细胞混合培养方法探索

( mb y ncD y1 ) D ft【 ass b tn i ng a E ro i a 5 S ea rt u sa t ir.Th el weec l rdfr e s nDME / 1 " a ecl r ut e wek s u o 2 i M F 2+
p t o e e i n r a m e to r i s nS d s a e M e h d n r lm e e c D ai e l d rv d f o E1 a h g n ss a d t e t n fPa k n o ie s . t o s Ve t a s n e h 1 c l e i e r m c s 5
温 孵 育 l , DA 显 色 。 h以 B
( e tb ri l o im, 海 国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P no a b a s du 上 t
限公 司) DME F 2培 养基 ( 国 GI C 公 司) ; M/ 1 美 BO ;
山羊 血清 ( NGS 上 海 华 美 生 物 工 程 公 司 ) 胎 牛 血 , ;
[ 键 词 ] 培 养 条 件 ; 中脑 黑 质 组 织 ; 多 巴胺 神 经 元 ; TH 阳性 关 ( 图分 类 号 ] R3 9 中 2 [ 献标识码] A 文 D :0 3 7 /gz x 2 1 .4 0 5 0I 1 . 8 0 z z h . 0 2 0 . 1
元 的生 存 提供支 持 与 保 障 , 在 体 外 培养 中若 不 限 但
制 胶质 细胞 , 胶质 细胞 增殖 迅速 , 神经元 的 比例 则 使 逐 渐下 降 而无法 达 到进行 实 验研究 所需 的数 量 。本 实 验尝 试通 过 比较不 同的培养 条件 试建 立一 种 中脑 组织 的神经 元和 胶 质 细胞 原 代 混 合 培 养 体 系 , 以获 得较 高 比例 多 巴胺 神 经 元 的体 外 培 养 体 系 , P 为 D

多巴胺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和功能机制研究

多巴胺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和功能机制研究

多巴胺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和功能机制研究概述:神经递质是一种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进行信息传递的生物分子。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机制。

引言: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CNS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多巴胺能够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的结合,影响神经元的形成、迁移和分化等重要过程。

因此,了解多巴胺神经递质在CNS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机制对于我们理解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巴胺神经元的发展和分化多巴胺神经元是CNS中广泛分布的神经元群。

在胚胎期和胚胎期后期,大量的多巴胺神经元起源于背中脑区域,并通过神经迁移途径定向迁移到目标区域,如中脑、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

多巴胺神经元的发展和分化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

在这个过程中,多巴胺神经元前体细胞通过特定的基因表达,逐渐形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群,并开始表达多巴胺转运体和合成多巴胺的酶。

2. 多巴胺在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在多巴胺神经元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中,多巴胺在神经元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多巴胺能够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的结合,调控神经元迁移的方向和速度。

研究发现,多巴胺能够诱导神经元枝突的伸长和神经元的趋向性迁移,从而促进多巴胺神经元的迁移到目标区域。

此外,研究还发现,多巴胺还能够通过间接激活非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式,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和定位。

3. 多巴胺在神经元分化和成熟中的作用除了在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外,多巴胺还在神经元的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多巴胺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分化方向和分化的细胞类型。

具体来说,多巴胺能够通过与不同的多巴胺受体亚型结合,促进或抑制神经元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神经元的分化方向。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付海鑫1综述,王慧影1,张良1,兰瑞2,武继涛2审校摘要: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神经炎症在ND的发生进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是多种ND共同的病理特征。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神经炎症最初是通过促进组织修复和去除细胞碎片产生有益作用,但持续的炎症反应是有害的,会抑制再生加重神经损伤。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炎症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调节神经炎症,可以改善神经症状,延缓ND的进展。

关键词:神经变性疾病;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综述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neuroinflammation: roles of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FU Haixin,WANG Huiying,ZHANG Liang,et al.(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 is increasing every year,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Neuroinflam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D and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many types of ND. As a defense mechanism, neuroinflammation initially has beneficial effects by promot⁃ing tissue repair and removing cellular debris, but a persist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detrimental and can inhibit regen⁃eration and exacerbate nerve injury.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are key regulators in neuroinflammation. Modulating neuroin⁃flammation improves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slows the progression of ND.Key words: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euroinflammation;Microglia;Astrocyte;Review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的发病率也在显著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任课教师:周波班级:生化082学号:0807090106姓名:贾晓波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贾晓波(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

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

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

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

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

大脑多巴胺实验报告

大脑多巴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大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参与调节运动、情绪、认知、奖励和动机等多个生理和行为过程。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多巴胺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多巴胺在神经行为中的作用,并分析多巴胺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多巴胺对小鼠运动行为的影响;2. 探讨多巴胺水平与小鼠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3. 分析多巴胺水平对小鼠情绪状态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同日龄的雄性C57BL/6小鼠40只,体重20-25g。

2.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分别为对照组、多巴胺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组、多巴胺合成抑制剂组。

3. 实验步骤:(1)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和饮水。

(2)多巴胺组:在实验期间,给予小鼠多巴胺激动剂(如多巴胺类似物)。

(3)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组:在实验期间,给予小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赛庚啶)。

(4)多巴胺合成抑制剂组:在实验期间,给予小鼠多巴胺合成抑制剂(如氟苯丙胺)。

4. 实验指标:(1)运动行为:通过观察小鼠在迷宫中的运动轨迹、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等指标,评估多巴胺对小鼠运动行为的影响。

(2)认知功能:通过观察小鼠在新旧环境下的探索行为、物体识别能力等指标,评估多巴胺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3)情绪状态:通过观察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评估多巴胺对小鼠情绪状态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运动行为:与对照组相比,多巴胺组小鼠在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多巴胺合成抑制剂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

2. 认知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多巴胺组小鼠在物体识别实验中的正确识别率提高;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组小鼠正确识别率降低;多巴胺合成抑制剂组小鼠正确识别率提高。

3. 情绪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多巴胺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减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组小鼠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加重;多巴胺合成抑制剂组小鼠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减轻。

Genistein对MPTP致帕金森病去势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Genistein对MPTP致帕金森病去势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l t e e r s h o l rv d x e me tle ie c o e ci ia p l ai n o e i en t r v n n r a D. l h s e u sc u d p o i e e p r na vd n e f rt l c la p i t fg n s i o p e e ta d t t i h n c o t e P
d p mi e gc n u o si h TP—id c d OVX u e mo e f D ,a d te me h n s p si l e ae p p o i. o a n ri e rn n t e MP n ue mo s d lo P n c a im o sby r lt d t a o tss h o
帕金 森 病 ( akno’ dsae D) Prisns i s,P ,又 名 震 e
颤麻 痹 ( aa s ain ) 由 Jm sPrisn于 prl i gas , ys t a e akno
基 金项 目:福建省科技厅资助省属高校项 目 (0 7 5 8 ) 20 F 0 6 。 作者简介 :叶维建 (9 1 ,男 ,福建仙游人 ,副教授 ,学位学士 ,主要研究方 向为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和研 究。 17 ) 通讯作者 :刘黎星 (9 4 ,女 ,福建 仙游人 ,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解 剖学 。 17 )
s no D T c 一 eei tesbtn ang as o pca(N c .T eepes no A ,bl rtni te i f A ,bl 2gn u s t i apr cm at S p ) h xrsi f T c 一2po i n h o nh ai r o D e S p a vs gtdb ei m nhs ce ir I C N cw si etae yt u oioh ms y(C )me o .R sl Per t et i eie r s oe i- n i h m t t t d eut h s rt am n wt gns i o t gns e h tn e r g

多巴胺抢救小鼠实验报告

多巴胺抢救小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多巴胺对小鼠急性低血压的抢救效果,以及多巴胺剂量与抢救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共30只。

2. 实验药品:多巴胺注射液(剂量:10mg/mL),生理盐水。

3. 实验仪器:电子秤、注射器、血压计、计时器、恒温箱。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编号为A组、B组和C 组。

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低血压模型组,C组为多巴胺抢救组。

2. 模型制备:B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10%的水合氯醛(剂量:0.5mg/g体重)麻醉,然后进行颈动脉插管,连接血压计,记录基础血压。

C组小鼠在制备模型后,立即给予多巴胺注射液(剂量:10mg/kg体重)静脉注射,观察血压变化。

3. 多巴胺剂量设置:C组小鼠分为三个亚组,分别给予多巴胺注射液(剂量:5mg/kg体重、10mg/kg体重和15mg/kg体重)静脉注射,观察血压变化。

4. 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小鼠血压变化,记录血压最低值、血压恢复正常时间以及死亡率。

四、实验结果1. 血压变化:与A组相比,B组小鼠血压明显降低,呈现低血压状态;C组小鼠血压在给予多巴胺注射液后逐渐回升,接近正常水平。

2. 多巴胺剂量与血压变化:C组小鼠给予不同剂量多巴胺注射液后,血压回升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

其中,10mg/kg体重剂量组血压回升最快,接近正常水平;5mg/kg体重剂量组血压回升速度较慢;15mg/kg体重剂量组血压回升速度过快,导致血压短时间内升高过高,出现心率减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 死亡率:A组小鼠无死亡;B组小鼠死亡率较高,约为50%;C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约为20%。

五、讨论1.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可以有效地抢救小鼠急性低血压。

2. 多巴胺剂量与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

在本实验中,10mg/kg体重剂量组的多巴胺抢救效果最佳,说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巴胺抢救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调控神经病理性疼
痛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尚未找到一种完全有效的
治疗方法。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可以通过调节相关的受体发挥
镇痛作用。

前期研究表明,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调节
痛觉传入信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
阐明。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
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开发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 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使用大鼠和小鼠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
模型。

2. 行为学测试:使用机械致痛测试、热致痛测试、化学致痛测试等
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进行评价。

3. 光遗传学技术:通过选择性表达ChR2或NpHR蛋白,利用光遗
传学技术对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激活或抑制。

4. 药物注射:将多巴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注射至中脑腹侧
被盖区,观察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
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该研究对深入了解多巴胺及其受体的相关机
制具有重要意义。

小鼠脑实验原理

小鼠脑实验原理

小鼠脑实验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光遗传学和神经控制技术。

在光遗传学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光来触发大脑,通过发出光脉冲,每秒高达300次,每次激活多达50个神经元达到实验效果的目的。

而在神经控制技术的实验中,医学专家将微电极植入小白鼠大脑中的特定神经核团,然后通过计算机产生具有一定规律的电信号编码,施加到这些神经核团上,从而使小白鼠在神经核团的控制下实现左转、右转、前进等特定动作。

例如,当小白鼠左面的胡须碰到异物的时候,自然就会向右转,反之则相反;让小白鼠产生愉悦的感觉,它就会直线跑下去。

在试验过程中,计算机发出的指令信号通过植入小白鼠脑内的微电极线刺激两侧的胡须反应神经和愉悦神经,因此小白鼠就会根据人的指令完成规定的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任课教师:周波班级:生化082学号:0807090106姓名:贾晓波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贾晓波(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

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

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

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

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

位于黑质区的DA神经元发出的上行纤维投射至纹状体(尾核及壳核;中脑纹状体通路,mesostriatal pathway)释放DA,其退行性病变可造成纹状体内多巴胺释放量的减少,因而成为帕金森症(Parkinson’sdisease,PD)运动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

腹侧被盖区内DA神经元集中投射至伏隔核的边缘叶(中脑边缘叶通路,mesolimbic pathway),它的过度活跃则与精神分裂症和药物成瘾有关。

黑质和红核去DA神经元投射至大脑前额叶皮层的通路则与情绪和动机有关,而中间未定带的DA神经元则参与调节内分泌的过程。

了解中脑DA神经元的起源与发育过程,将对PD等DA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2中脑发育:中脑和后脑组织结构形成神经元命运的决定和分化是一个级联过程,目前认为,首先是神经前体细胞产生神经元前体细胞和胶质前体细胞,前者有在不同诱导信号的作用下,分化成各种递质表型的神经元类型,不同类群的神经元在位置信号的诱导下沿着神经管的背腹轴和前后轴的精确排布并各自特化和分化。

DA神经元发源于腹侧神经管与底板的相连处,当小鼠胚龄为E8.5~E10.5时,一组DA神经前体细胞在中脑后端的区域内增殖,最后这些细胞逐渐退出细胞周期,接受和相应各种早期发育信号,并迁移至中脑前端(小鼠中E10.5~E12.5),然后逐步分化为成熟的DA神经元表型,生长出轴突与树突,并与靶区形成一系列链接,这个过程可以从E12.5一直持续到出生时。

当DA神经元表达分子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时,表示其递质表型分化成熟。

E14以后DA神经元的投射逐步建立、成熟并形成神经环路。

2.1组织中心区的发育神经管区室化时期是中脑DA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在该时期中脑和后脑组织结构形成(mesencephalic region,MMR),在中脑和后脑交界处(mesencephalic boundary,MMB)的局部组织被成为组织中心区(isthmus organizer,Iso),该区是隔离中后脑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又是指导中后脑发育的信号集中地。

再次中心区分泌出的信号分子和神经管底板分泌出的信号分子共同作用,可使一部分神经前体细胞变成DA神经元前体细胞,走向DA神经元分化之路。

来自遗传学的证据表明,Iso的形成与一系列调控步骤密切相关。

追溯到胚胎中后脑泡的形成过程中,E8表达的同源框转录因子(homebox transcription factor)OTX2和GBX2参与限制中后脑组织结构形成,OTX2表达在中脑而GBX2表达在后脑,它们相互影响,决定了中后脑的边界并形成组织中心区(Iso),OTX2及GBX2的突变小鼠直接证明了这点,OTX2敲除的小鼠缺乏前脑及中脑,GBX2敲除的小鼠则后脑前端发育缺失且中脑后端扩展。

特别是OTX2,它可能在中脑早期命运决定中起作用,而且调节Shh(sonic hedegehog)与FGF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8)在Iso附近的表达,2008年Omodei等的研究显示OTX2还能特异性的促进DA神经元的增殖。

Iso的起始形成还与形态发生原FGF8密切相关。

已有实验表明,早期分泌因子Wnt1(表达起始于E8)表达与中脑和Iso区,它是中脑和Iso形成所需要的,Wnt1基因敲除导致小鼠中脑、后脑和Iso组织结构缺失。

由此可见,Wnt1对于中脑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Wnt1表达的时辰与Shh和FGF8相近,但是与FGF8不同的是,Wnt1并无独立诱导出中后脑结构的能力,但是却能诱导并维持FGF8在Iso的表达,研究表明,分泌因子Wnt3a和Wnt5a在DA神经元的发育中发挥作用,Wnt3a可以促进DA神经前体细胞增殖,但不能增加TH阳性细胞数,而Wnt5a可以增加DA前体细胞分化成DA神经元表型的细胞数。

2.2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形成Iso之后,来自底板及顶板的信号将中脑与间脑分为背腹两侧,各有其不同的发育信号级联。

研究表明,两个重要的分泌信号分子对DA神经元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即表达在神经管腹侧的Shh和定位于组织中心区的FGF-8。

在胚胎早期(E7~E8.5),FGF8与Shh就已开始表达,而到E13左右终止表达,两者的联合作用可以在神经管的多个区域诱导出DA神经元,为DA神经元早期发育所必须。

在Shh存在时,异位表达FGF8可以诱导出中后脑结构,FGF8基因敲除的小鼠则缺失大部分的中后脑组织,因而无法形成DA神经元。

2009年,Joksimovic等发现Wnt和Shh信号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中脑和后脑底板细胞的增殖,Shh的作用为抑制DA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发生,而Wnt信号通路则是拮抗Shh作用促进DA神经元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多种转录因子在不同时空对DA神经元的发育起不同作用。

转录因子在DA 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有着明显的时序性。

早期出现的转录因子对中后脑细胞的存活、组织结构的维持和细胞命运的决定起关键作用,而在中后脑早期表达的转录因子(E8~E9)除OTX2和GBX2以外,还有同源框转录因子En1、En2、Lmx1b、含配对盒的转录因子Pax2、Pax5、Pax8(E7.5~E8.5)。

它们表达区域多数重叠,在中脑与后脑都有表达。

Pax2是最早表达的基因,En1和Wnt1紧接着也开始出现,随后Pax5和En2表达,Pax8最后一个出现,这是Pax2的表达区域已经被非常特异的限制在中后脑交界处。

2007年Ferri等证明了Foxa1、Foxa2参与了DA神经元发育的多个过程,Foxa1/2功能缺失证明其在DA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中起重要作用,还可诱导随后DA神经元命运决定的Nurr1等的表达。

这些证据表明,在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有着严格的时序性和空间限制,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基因的表达区域表达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多巴胺神经元命运决定的转录因子中脑DA神经元表达分子标记TH显示其已退出了细胞周期,分出成熟的DA 神经元。

在小鼠中TH从E11.5开始表达,利用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可见在E10左右已有少量TH开始表达,这表明DA神经元的分化成熟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它们的出现是逐步进行的,而大量成熟DA神经元的出现约在E11.5。

已知对中脑DA神经元发育起直接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有Nurr1、Pitx3和前面所述的Lmx1b、En1/2.Nurr1为中脑DA神经元产生所必需。

Nurr1是激素类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因与其作用的配体尚未明确故属于孤核受体,它既可以以单核形式发挥功能也可以同RXR星恒异聚体起作用。

Nurr1起始表达于E10.5,被认为表达在未成熟的有丝分裂后DA神经元前体细胞中。

Nurr1缺失并不影响中期DA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育,因为在E15.5上能观察到DA神经元前体细胞,并且DA神经元早期发育的许多标记分子表达正常,但在这些DA神经元前体细胞发育过程中,TH 不能被诱导表达,且在出生后,小鼠中脑DA神经元则全部消失,多种与DA合成、转运和储存相关的基因也都缺失。

此外,在神经干细胞中表达Nurr1,可以增加Shh和FGF8诱导的TH阳性细胞数,但是过度表达Nurr1并不影响与DA 神经元发育相关的其他基因的表达。

已有资料也表明,Nurr1可以以单体的形式直接结合到TH上游启动子中,激活TH在DA神经元中的表达。

此外,如果将正常腹侧中脑组织与Nuur1-/-缺失的细胞共培养,则可以诱导出TH的表达,表明可能有其他不通过Nurr1的激活TH表达的机制。

Nurr1除了调节DA合成外,还在营养因子的表达调控中发挥作用。

Nurr1缺失使得DA不能合成,但仅仅这个原因似乎不足以成为DA神经元丢失的理由,推测Nurr1基因缺失可能导致那些调节DA神经元存活的信号通路功能障碍。

Pitx3从E11.5起特异性地表达于中脑DA神经元中。

Pitx3自发突变小鼠中,Pitx3阳性的DA神经元在小鼠出生后死亡,而且这些DA神经元的丢失是个渐进的过程,突变的小鼠出生后,首先黑质致密带的DA神经元缺失,到出生后一天,在黑致密带大约有90%TH阳性的DA神经元缺失,到P21,部分腹侧被盖区的DA神经元也开始消失,而到了P100,该区域大约只有一半DA神经元还存活这。

这种发育跟进行性DA神经元死亡的PD中DA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死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利用遗传学操作分别敲除Lmx1b、Pitx3和Nuur1基因后的实验结果揭示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Lmx1b的缺失可以使Pitx3的表达大幅减少,但不影响Nurr1和TH的表达,尽管如此,这些TH阳性的神经元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仍旧逐渐丢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