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导言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起作用于某些传播形式之 中。本章将从网络传播的几种典型形式入手,进一步分析网络中的传播现 象。
这些典型形式是由一些技术手段支持的,但研究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应该 关注的是技术所营造的实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情境,而不是技术本身,因为 技术是通过这些情境来发挥作用的。这些典型形式也互有交叉,它们体现 了网络传播的复杂基础与机制。这些典型的传播形式,又是提供服务的主 要方式。因此,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更有着实践意 义。
四、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即时通信传播与社会动员 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通常需要通过社会动员,以整合社会资源,调 动各方面的力量,吸引最广泛的民众共同参与到相应的社会行动中来。 即时通信传播维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网络,它在社会动员方面也开始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二)网络论坛对网站的作用 培育用户粘性 了解与研究网民 构建网站品牌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三)网络论坛的社会意义 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 民意表达与社会记录的重要渠道 公共服务的平台 群体的培育空间 网络文化的孕育地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四)Web2.0时代论坛的价值 即使在今天这个以Web2.0应用为主的时代,论坛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那些不愿意失去多年培养起来的社区号召力和关系资源的用户来说, 对于那些喜欢匿名交流的用户来说,论坛仍是他们的“根据地”。 论坛是以内容为中心的社会化媒体,而微博、微信等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 化媒体,并且人们的信息互动受到社会关系圈子的影响。因此,当人们需 要淡化个体中心或超越个人关系网络而围绕内容这个中心进行交流时,论 坛仍有优势。
四、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作为一种技术,即时通信不仅给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也在无形中影响 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交往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即 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社会人群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一定都是显著的 结构性的分化或分层,有些只是人们心理上感知到的人群区分。 即时通信传播与舆论形成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节点众多的社会网络,即时通信也可以成为公共意见 表达的一种手段,甚至是舆论传播的一个渠道。
二、博客的社会意义
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推动去中心化传播 博客构建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 博客促进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 博客民间记录成为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 博客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形成交互作用
三、博客的传播结构
四、博客的传播特点
个体构成传播中心 内容自由度较高 传播手段相对单一 传播节奏自由 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界限模糊
六度分割理论:
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蒂在他的小说《链条》中提出了“六 度分隔”的猜想,即平均而言,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间隔不超过6层,也 就是任何两个人之间要形成关系,中间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的中转。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通过明信片邮寄实验 证实了这一猜想。他得到的数据是,两个人要产生联系需要经过4.4~5.7个 人,数据因样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没有超过6个人。
六、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博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写作空间,它可以较好地保持写作者的独立性。 从写作的角度看,微博是一个对写作者干扰最大的平台。因为微博的创作 遵循的往往是边写边传播的模式,一个完整的表达可能需要几条微博来完 成,而刚发出去的内容可以迅速形成涟漪式的扩散,反馈有时会像急风骤 雨一样扑面而来,因此,反馈会很快作用于后面的微博表达。微博本身又 容易激发人们的批评、批判意识和情绪化表达,因此,微博带来的负面反 馈往往更为集中。对于脆弱的人来说,这往往会使他们越来越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失去自信。一些人会为了取悦微博中的他人而改变自己的写作风 格甚至是观点与态度。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一、博客的基本含义
“博客”来源于英文Weblog。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 也有人称其为“网络日志”。人们可以用“傻瓜式”的方式,在一个专属 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发布文章或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 列。在我国台湾地区,它的译名为“部落格”。 目前,博客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指博客活动,又指从事博客活动的人, 同时还指博客活动的平台,即个人在网络中的信息发布平台。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媒体: 由于网站传播与传统大众传媒有很多近似之处,而在某些方面又具有自己 的优势,因此,媒体也是利用网站进行传播的主要力量。 政府: 对于政府来说,利用Web网站进行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 (1)将政 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直接渠道;(2)将政府网站作为塑造政府形 象的窗口;(3)将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平台。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3 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点对点传播
一、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即时通信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它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一种非常典型 的形式。即时通信工具虽然更多地运用于人际传播,但是在某些时候,它 也成为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的工具。在不同层面上,即时通 信传播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个体层面: 个体交流、信息共享、人脉资源积累、个人信息与情绪披露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机构与组织: 机构与组织利用网站传播的目标,与政府是相似的,包括以下几个:(1)将网 站作为机构或组织信息发布的直接渠道;(2)将网站作为塑造机构或组织形象 的窗口;(3)将网站作为对外办公的平台;(4)将网站作为内部办公的平台。 企业: 与政府、各类机构和组织一样,Web网站也是企业对外信息的发布渠道,是企业 形象的塑造窗口。但是,在企业网站的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它与电子商务交易平 台的结合。企业网站更多应该是营销的一个平台,注重营销手段的革新。
三、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一)成员的需求关系 虽然加入特定论坛的成员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性格和背景的不同,人 们加入论坛的动机和需求也是不同的。论坛成员的内在需求,是影响他们 互动模式、频率以及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成员的需求如果能实现互补,就能使论坛形成一种“生态平衡”,论坛的 和谐与稳定也就容易实现。
三、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二)成员的权力关系 论坛成员的关系的另一个表现角度,是权力关系。尽管网络中人人平等似 乎是人们重要的信条,但是,事实上,在网络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权 力的落差,甚至话语本身也是导致权力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在论坛中,这 种权力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常充分。 论坛中的权力关系有两类,即规定性权力关系与非规定性权力关系。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二)博客阅读者的使用与满足 在寻找社会归属感的深层动因的推动下,博客阅读者阅读博客或参与交流。 但由于个人兴趣、社会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外在使用诉求 可能各有侧重。而这些诉求与博客写作者的活动诉求形成了相互呼应与相 互伺服的关系,两者的相适应度与互动程度成为博客活动能否持续的重要 影响因素。 博客阅读者的外在诉求主要表现为环境认知、自我表达、自我投射、自我 推介、信息或知识获取及娱乐诉求等。
1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ISP,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 构。一般来说,ISP又可分为IAP与ICP两类。 IAP,即互联网接入商。它以提供网络接入服务为主,包括专线、拨号、 无线等方式,并提供网上信息增值服务和市场推广等。 ICP,即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它以提供各类网络信息为主,并围绕内容开 展各种服务,包括综合性网站、专业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电子商务网 站、社区型网站等。
二、网站传播的特点
技术上的相对复杂性 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 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 可互动性
2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组织方式看
专题式论坛。这是基于某个特定事件或话题开设的论坛,例如,新闻跟帖 就是一种专题论坛。这种论坛往往是临时性的,成员构成不稳定。诸如 “百度贴吧”这样的论坛,也可以算作专题式论坛。 综合式论坛。大多数网站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如“强国论坛”“天涯论坛” “猫扑社区”等。当然,这些论坛里通常又可进行类别区分,形成分论坛, 但总体来说,每一个分论坛的内容仍然是综合的。 专业式论坛。此类论坛通常专注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这类论坛的人 员构成同样是较为稳定的。
六、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与微博、微信等新的应用相比,博客的特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博客更适合进行专业化的深度表达与交流。微博、微信等对于人们快速了 解一些信息、进行大规模信息扩散与讨论是有益的,而博客更适合进行一 些专业内容的讨论。这些交流,要求人们有较为深度的阅读,也要求有一 定的思考沉淀。 尽管微博中也有长微博的形式,微信甚至没有容量的限制,但这两者都是 移动社交产品,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影响, 因此,要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与交流,是有障碍的。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管理方式看
半限制式论坛。它既提供身份注册功能,也允许无明确身份的人发言,但 所有这些无明确身份者的标志都是一样的,例如统称为“过客”。在半限制 式论坛中,对于有固定身份的人来说,情形与上面提到的有限制式论坛类 似,但是对于以过客身份发言的人来说,就等于无限制,且所有非注册用 户都只有一个身份,这就容易造成意见表达的混乱。 无限制式论坛。允许随意发言,发言者无须事先注册身份,而可以随时为 自己确定一个代号或者完全匿名发言。
CONTENTS
1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2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3 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4 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 5 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CONTENTS
6 SNS:小世界的映射 7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8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9 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10 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管理方式看
有限制式论坛。通常是一些较为稳定的论坛,特别是一些小型的论坛。在 这里,无明确身份的人,即过客,通常只能阅读别人的意见,而不能发表 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所有发言者都有明确的ID(账号)。在这样一些 稳定的论坛中,个体可以通过ID 来塑造自己,即使这个形象与现实生活中 的自我有所不同,但也是个体自我的一种表现形态。经营这样一种自我并 不容易,因此人们不会轻易地毁坏它。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导言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起作用于某些传播形式之 中。本章将从网络传播的几种典型形式入手,进一步分析网络中的传播现 象。
这些典型形式是由一些技术手段支持的,但研究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应该 关注的是技术所营造的实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情境,而不是技术本身,因为 技术是通过这些情境来发挥作用的。这些典型形式也互有交叉,它们体现 了网络传播的复杂基础与机制。这些典型的传播形式,又是提供服务的主 要方式。因此,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更有着实践意 义。
四、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即时通信传播与社会动员 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通常需要通过社会动员,以整合社会资源,调 动各方面的力量,吸引最广泛的民众共同参与到相应的社会行动中来。 即时通信传播维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网络,它在社会动员方面也开始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二)网络论坛对网站的作用 培育用户粘性 了解与研究网民 构建网站品牌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三)网络论坛的社会意义 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 民意表达与社会记录的重要渠道 公共服务的平台 群体的培育空间 网络文化的孕育地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四)Web2.0时代论坛的价值 即使在今天这个以Web2.0应用为主的时代,论坛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那些不愿意失去多年培养起来的社区号召力和关系资源的用户来说, 对于那些喜欢匿名交流的用户来说,论坛仍是他们的“根据地”。 论坛是以内容为中心的社会化媒体,而微博、微信等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 化媒体,并且人们的信息互动受到社会关系圈子的影响。因此,当人们需 要淡化个体中心或超越个人关系网络而围绕内容这个中心进行交流时,论 坛仍有优势。
四、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作为一种技术,即时通信不仅给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也在无形中影响 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交往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即 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社会人群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一定都是显著的 结构性的分化或分层,有些只是人们心理上感知到的人群区分。 即时通信传播与舆论形成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节点众多的社会网络,即时通信也可以成为公共意见 表达的一种手段,甚至是舆论传播的一个渠道。
二、博客的社会意义
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推动去中心化传播 博客构建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 博客促进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 博客民间记录成为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 博客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形成交互作用
三、博客的传播结构
四、博客的传播特点
个体构成传播中心 内容自由度较高 传播手段相对单一 传播节奏自由 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界限模糊
六度分割理论:
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蒂在他的小说《链条》中提出了“六 度分隔”的猜想,即平均而言,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间隔不超过6层,也 就是任何两个人之间要形成关系,中间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的中转。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通过明信片邮寄实验 证实了这一猜想。他得到的数据是,两个人要产生联系需要经过4.4~5.7个 人,数据因样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没有超过6个人。
六、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博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写作空间,它可以较好地保持写作者的独立性。 从写作的角度看,微博是一个对写作者干扰最大的平台。因为微博的创作 遵循的往往是边写边传播的模式,一个完整的表达可能需要几条微博来完 成,而刚发出去的内容可以迅速形成涟漪式的扩散,反馈有时会像急风骤 雨一样扑面而来,因此,反馈会很快作用于后面的微博表达。微博本身又 容易激发人们的批评、批判意识和情绪化表达,因此,微博带来的负面反 馈往往更为集中。对于脆弱的人来说,这往往会使他们越来越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失去自信。一些人会为了取悦微博中的他人而改变自己的写作风 格甚至是观点与态度。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一、博客的基本含义
“博客”来源于英文Weblog。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 也有人称其为“网络日志”。人们可以用“傻瓜式”的方式,在一个专属 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发布文章或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 列。在我国台湾地区,它的译名为“部落格”。 目前,博客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指博客活动,又指从事博客活动的人, 同时还指博客活动的平台,即个人在网络中的信息发布平台。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媒体: 由于网站传播与传统大众传媒有很多近似之处,而在某些方面又具有自己 的优势,因此,媒体也是利用网站进行传播的主要力量。 政府: 对于政府来说,利用Web网站进行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 (1)将政 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直接渠道;(2)将政府网站作为塑造政府形 象的窗口;(3)将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平台。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3 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点对点传播
一、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即时通信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它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一种非常典型 的形式。即时通信工具虽然更多地运用于人际传播,但是在某些时候,它 也成为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的工具。在不同层面上,即时通 信传播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个体层面: 个体交流、信息共享、人脉资源积累、个人信息与情绪披露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机构与组织: 机构与组织利用网站传播的目标,与政府是相似的,包括以下几个:(1)将网 站作为机构或组织信息发布的直接渠道;(2)将网站作为塑造机构或组织形象 的窗口;(3)将网站作为对外办公的平台;(4)将网站作为内部办公的平台。 企业: 与政府、各类机构和组织一样,Web网站也是企业对外信息的发布渠道,是企业 形象的塑造窗口。但是,在企业网站的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它与电子商务交易平 台的结合。企业网站更多应该是营销的一个平台,注重营销手段的革新。
三、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一)成员的需求关系 虽然加入特定论坛的成员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性格和背景的不同,人 们加入论坛的动机和需求也是不同的。论坛成员的内在需求,是影响他们 互动模式、频率以及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成员的需求如果能实现互补,就能使论坛形成一种“生态平衡”,论坛的 和谐与稳定也就容易实现。
三、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二)成员的权力关系 论坛成员的关系的另一个表现角度,是权力关系。尽管网络中人人平等似 乎是人们重要的信条,但是,事实上,在网络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权 力的落差,甚至话语本身也是导致权力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在论坛中,这 种权力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常充分。 论坛中的权力关系有两类,即规定性权力关系与非规定性权力关系。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二)博客阅读者的使用与满足 在寻找社会归属感的深层动因的推动下,博客阅读者阅读博客或参与交流。 但由于个人兴趣、社会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外在使用诉求 可能各有侧重。而这些诉求与博客写作者的活动诉求形成了相互呼应与相 互伺服的关系,两者的相适应度与互动程度成为博客活动能否持续的重要 影响因素。 博客阅读者的外在诉求主要表现为环境认知、自我表达、自我投射、自我 推介、信息或知识获取及娱乐诉求等。
1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ISP,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 构。一般来说,ISP又可分为IAP与ICP两类。 IAP,即互联网接入商。它以提供网络接入服务为主,包括专线、拨号、 无线等方式,并提供网上信息增值服务和市场推广等。 ICP,即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它以提供各类网络信息为主,并围绕内容开 展各种服务,包括综合性网站、专业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电子商务网 站、社区型网站等。
二、网站传播的特点
技术上的相对复杂性 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 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 可互动性
2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组织方式看
专题式论坛。这是基于某个特定事件或话题开设的论坛,例如,新闻跟帖 就是一种专题论坛。这种论坛往往是临时性的,成员构成不稳定。诸如 “百度贴吧”这样的论坛,也可以算作专题式论坛。 综合式论坛。大多数网站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如“强国论坛”“天涯论坛” “猫扑社区”等。当然,这些论坛里通常又可进行类别区分,形成分论坛, 但总体来说,每一个分论坛的内容仍然是综合的。 专业式论坛。此类论坛通常专注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这类论坛的人 员构成同样是较为稳定的。
六、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与微博、微信等新的应用相比,博客的特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博客更适合进行专业化的深度表达与交流。微博、微信等对于人们快速了 解一些信息、进行大规模信息扩散与讨论是有益的,而博客更适合进行一 些专业内容的讨论。这些交流,要求人们有较为深度的阅读,也要求有一 定的思考沉淀。 尽管微博中也有长微博的形式,微信甚至没有容量的限制,但这两者都是 移动社交产品,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移动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影响, 因此,要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与交流,是有障碍的。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管理方式看
半限制式论坛。它既提供身份注册功能,也允许无明确身份的人发言,但 所有这些无明确身份者的标志都是一样的,例如统称为“过客”。在半限制 式论坛中,对于有固定身份的人来说,情形与上面提到的有限制式论坛类 似,但是对于以过客身份发言的人来说,就等于无限制,且所有非注册用 户都只有一个身份,这就容易造成意见表达的混乱。 无限制式论坛。允许随意发言,发言者无须事先注册身份,而可以随时为 自己确定一个代号或者完全匿名发言。
CONTENTS
1 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2 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3 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4 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 5 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CONTENTS
6 SNS:小世界的映射 7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8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9 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10 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管理方式看
有限制式论坛。通常是一些较为稳定的论坛,特别是一些小型的论坛。在 这里,无明确身份的人,即过客,通常只能阅读别人的意见,而不能发表 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所有发言者都有明确的ID(账号)。在这样一些 稳定的论坛中,个体可以通过ID 来塑造自己,即使这个形象与现实生活中 的自我有所不同,但也是个体自我的一种表现形态。经营这样一种自我并 不容易,因此人们不会轻易地毁坏它。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