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味语言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味语言的方法
本次讨论我们的主题内容是李荃凤老师的教案《端午的鸭蛋》。大家的发言很热烈,提到了许多价值很高的观点为。比如,针对李老师教案里预习七大任务,我觉得这预习课的七项任务可适用于任一篇文章,长此以往,学生一定学会了自学的方法,而学会学习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本教案简洁实用,实实在在,每一步骤都有设计的理由。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李荃凤老师说:“有的环节我觉得有些难度,比如本课品味语言是重点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最有效呢?”大家也说了不少,我又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看到听到的一些方法观点,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司
空图)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第二,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对不同词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从而体会运用语言的精妙。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然后去比较一下,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我在上《济南的冬天》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济南冬天的温晴暖和的特点,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原文一: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改文一:山坡上躺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躺着些雪。原文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改文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会冻上,……学生在这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中,很快读出原文“卧”、“不忍得”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而改文只是在叙述情节。其实,这和古人说的推敲是一个道理。这种比较揣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
第三,体验想象也是我们理解语言文字的一
种常用的方法。语言文字反映生活,它使生活更富色彩;语言文字记载、传承人类的文化,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和鲜明的个性。体验是用从生活中得来的各种知识、经验、情感感受语言的过程。经过体验,学生可以体会出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之美。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读到一些与自己的生活相交的情节、人或事等,这自然会勾起读者的一些想象,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过的事,读起来特别容易理解;没有体验过的,通过想象,也会在头脑中显现出那时那景那情,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初中的一些课文,有许多都是寻常生活中的场景,如果引导学生去体验想象,也会体味到语言的妙处。
第四,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技巧上去体味。比如修辞,比如用词。我们在初中常接触到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都能够引导学生体会。一些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也能引导着去赏析。对于作品中一些运用的非常好的动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演示这些动作,通过模拟体验、结合生活经历感悟语言的优美。《背影》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就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读来确实感人,看到“穿过、爬、探身、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后,我引导学生模仿当时的场景体
会父亲做那些动作是怎样吃力的(父亲年老体衰,是一个胖子又身穿棉衣棉袍),从而感受到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由此可见,运用动作模拟确实能有效地理解语言的内蕴,提高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些描写感情的文字,学生单纯的思考就很难品味出其中的妙处。此时动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桥之美》这课,讲到第4段中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句话时,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我们就可以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一做完,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爽!这时教师解释道:“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经过体验式语言品味,学生的自身体验便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