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
罪犯心理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二、授课对象服刑人员三、授课时间共计2课时四、教学目标1. 帮助服刑人员认识并理解心理逆境对自身的影响。
2. 指导服刑人员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整,走出心理逆境。
3. 培养服刑人员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安康,为改造提供有力支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心理逆境的识别与应对方法。
2. 积极心态的培养与维护。
难点:1. 如何在服刑环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2. 心理逆境的转化与适应。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心理逆境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应对心理逆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心理逆境的应对策略。
4.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逆境的应对过程。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二、讲授1. 心理逆境的定义、类型及表现。
2. 心理逆境对服刑人员的影响。
3. 心理逆境的应对方法。
三、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逆境的应对策略。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应对心理逆境的方法。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心得。
二、讲授1. 积极心态的培养与维护。
2. 如何在服刑环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三、角色扮演1. 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逆境的应对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享经验。
四、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服刑环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罪犯心理健康课程教案(范文大全)

罪犯心理健康课程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篇:罪犯心理健康课程教案罪犯心理健康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向罪犯初步介绍心理学的一般知识2.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3.自觉调试自己的不良心理,积极配合监狱组织的各项活动,尽快适应监狱生活。
4.了解自己,自我分析,接纳不足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什么是心理健康(一)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4.在职业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二)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
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3、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4、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
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6、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第一篇: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作者:襄南监狱方兰教学内容:服刑人员怎样走出心理困境,做好自我调节(二课时)导语:无论是自由公民,还是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都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你的服刑改造,而且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促进改造。
相反,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
服刑人员出现心理困境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关键是能够用理智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以下教大家几个方法会有助于你走出心理困境:一、回避法。
“耳不听心不烦”。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
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
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
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比如,面对一份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看待,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算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
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
在你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二、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逃避。
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有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
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
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
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了,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
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
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
幸还一位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念该为大儿子高兴。
犯罪心理学教案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教案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教案: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引言: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探究罪犯的心理、思维和行为模式,对于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意义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个体心理特征、思维过程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学科。
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有助于揭示犯罪动机、预测犯罪行为,以及为犯罪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涉及到罪犯的思维、人格、动机、情绪、决策过程等多个方面。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罪犯的心理特征:研究罪犯的个性、智力、情绪特点等。
- 犯罪动机:探究罪犯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 犯罪决策:研究罪犯在犯罪过程中的决策过程和思维方式。
- 犯罪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1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通过与罪犯的接触和观察,揭示其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研究人员需要积极参与罪犯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思维方式和社交关系。
2.2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着重分析个别罪犯的犯罪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其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模式。
案例分析可以揭示罪犯的动机源泉、行为特点和心理动力。
2.3 心理测试法心理测试法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工具,测量和评估罪犯的智力、人格特征、情绪状态等。
常用的心理测试工具包括智力测试、人格测验和情绪问卷等,通过测试结果可以分析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三、案例分析: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揭示其犯罪动机和心理机制。
3.1 案例1:连环杀人犯A连环杀人犯A具有高度的智力和计划性,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其犯罪动机是对权力的渴望和控制欲望。
初中生 心理犯罪教案

初中生心理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克服心理障碍,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与犯罪的关系2.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3. 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分析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预防措施。
3. 实践: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如呼吸调节、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演示:详细讲解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防和调控心理问题。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4. 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选取与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犯罪相关的案例。
2. 讲解资料:心理健康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调控方法等。
3. 情绪调控方法:提供多种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如呼吸调节、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
4. 讨论素材:关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话题。
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调控情绪,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前言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且不断发展的领域。
它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态、行为和观念的分析来研究犯罪现象的本质和流行。
在犯罪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讨论、实践和其他方法来深入探索并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究不同类型的犯罪及其相关因素。
•探索矫正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学习如何通过心理学分析和干预来降低犯罪率。
教学内容第一章: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第二章:犯罪类型和相关因素•乱犯•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犯罪的个体和社会因素第三章:犯罪预防和治疗•个体治疗和群体治疗•法律和社会控制•刑罚和惩罚•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学习小组、在线讨论、案例研究、实践操作和演讲等学习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某些学习活动,包括以下方面:•定期地查看和回复在线讨论板块的帖子。
•参加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大班演讲。
•参加实践操作,并撰写相关报告。
考核方式以下为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在线讨论:20%•学习小组讨论:20%•第一份实践报告:20%•第二个实践报告:20%•期末大作业:20%参考教材以下是本课程推荐的教材:•犯罪心理学:原理和实践(英文版第十版)•犯罪心理学:个案和理论分析(中文版第五版)•犯罪心理学门诊:案例、评估和治疗(英文版第六版)结语犯罪心理学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其研究范围日益扩大,我们目前尚未掌握所有相关知识。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掌握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机会,还帮助学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同时,本课程也为学生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第一章导论 (3)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第五章犯罪动机 (7)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第一节人格概述 (8)第二节犯罪人格 (9)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第一节概述 (14)第二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14)第三节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14)第十二章变态犯罪心理 (15)第一节概述 (15)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15)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16)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16)第十三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6)第一节概述 (16)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17)第三节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7)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17)第一节概述 (17)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18)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18)第四节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18)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1.什么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PPT学习教案

详细阐述了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 会因素等,使学员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犯罪心理特征与分类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特征,如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等, 帮助学员掌握识别和分析犯罪心理的能力。
犯罪心理预防与干预
探讨了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治理等,为学员提供了应对犯罪心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关系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与他人 的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如社交圈子狭窄、被社会排斥等可能 增加犯罪风险。
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经 济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03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分析
暴力型犯罪心理
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的犯罪人心 理,如抢劫、强奸、杀人等。这 类犯罪人通常具有攻击性、冲动
建立学生档案
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评估学生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社会环境改善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 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降低犯罪率。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
犯罪心理学PPT学 习教案
目录
• 犯罪心理学概述 •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 犯罪心理预防与干预措施 • 犯罪心理矫治方法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犯罪心理学概述
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 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归因法5、案例分析法6、经营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第五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新犯罪心理学教案

新犯罪心理学教案引言:犯罪心理学作为犯罪学的分支学科,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致力于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
新犯罪心理学的出现,为犯罪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教案将介绍新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以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视角。
一、新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意义1.1 新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新犯罪心理学是指应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
1.2 新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犯罪预防和犯罪侦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特征,可以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同时,新犯罪心理学还可以为犯罪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指导,帮助罪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二、新犯罪心理学的主要内容2.1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包括: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经典学派如拉宾、弗洛伊德等的理论观点。
2.2 犯罪心理学方法与工具介绍新犯罪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心理测量、访谈、行为观察、实验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犯罪心理数据,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2.3 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介绍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包括罪犯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心理分析、心理评估、刑罚执行等方面。
2.4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介绍新犯罪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犯罪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咨询、刑罚与教育等方面。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防止冤假错案,提高犯罪侦查的效率,改善监狱环境以及推动罪犯的重建和再教育。
三、新犯罪心理学的教学活动设计3.1 案例分析讨论选择一起具有代表性的犯罪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讨论案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动机与心理过程。
一年级犯罪心理学教案模板

一年级犯罪心理学教案模板教案标题:一年级犯罪心理学教案模板教案目标:1.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他人的行为。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以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学生教材和练习册。
3. 图片、视频或案例研究,以便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5分钟):- 引发学生对犯罪心理学的兴趣,例如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描述其中可能存在的犯罪动机或心理状态。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犯罪?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是怎样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解释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 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犯罪动机、心理健康与犯罪、犯罪心理分析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研究或故事情节,让学生分析案件中可能存在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状态。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讨论案件中的关键细节和证据。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件进行心理分析和推理。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对案件的分析和推理。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减少犯罪?5. 拓展活动(15分钟):- 提供更多的案例研究、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继续进行犯罪心理分析和讨论。
-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6. 总结和评估(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目标。
- 提问学生一些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问题,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以便进一步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案例研究和阅读,以扩展他们对犯罪心理学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警察局、法庭或相关机构,以亲身体验和了解犯罪现场调查和心理分析的实际应用。
罪犯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评估

罪犯心理学教案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评估引言:罪犯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心理评估的一门学科。
了解犯罪心理、评估罪犯的心理状况对刑事司法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介绍罪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的成因和犯罪心理评估的方法。
I. 犯罪心理学的概述(400字)A.定义和范围罪犯心理学是研究罪犯心理的科学,涵盖了犯罪心理的成因、动机、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B.发展历程罪犯心理学的研究起源于对罪犯行为的兴趣和对犯罪心理的探索,在心理学和刑事司法领域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
C.重要概念1.犯罪心理:指罪犯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
2.犯罪心理学家:专门研究罪犯心理的专家,进行犯罪心理评估和犯罪预防工作。
II. 犯罪心理的成因(400字)A.个体因素1.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压力等。
2.生理因素:与遗传、生物化学物质等生理机制有关。
B.社会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暴力、家庭教育不当等会对个体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2.社会环境:贫困、失业、种族歧视等社会因素也与犯罪心理相关。
C.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犯罪行为。
III. 犯罪心理评估的方法(400字)A.心理测量法1.个别面谈:通过面谈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成因。
2.心理测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人格问卷、智力测验等,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
B.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罪犯的行为表现,了解其行为模式和行为特征,从而推断罪犯的心理状态。
C.病史调查法调查罪犯的个人病史、家庭病史以及其他与犯罪心理相关的因素,以获取更全面的心理评估信息。
IV. 犯罪心理的应用领域(300字)A.犯罪心理研究通过对罪犯心理学的研究,深入了解犯罪心理的成因和特点,为犯罪预防和法律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B.犯罪心理评估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判断其再犯倾向和危险性,对监狱管理和刑期决定提供参考。
C.犯罪心理矫治通过心理矫治措施,帮助罪犯改变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方式,促进其回归社会。
2024年度-《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失业、工作不稳定、职业压力等工 作经历问题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 感和焦虑情绪,进而产生犯罪动机 。
10
生理与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水平、 大脑结构异常等)可能与犯罪行
为相关。
心理因素
如认知偏差、情绪调节困难、人 格障碍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个体
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精神疾病
部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幻 觉、妄想等症状,从而引发犯罪
28
犯罪心理学研究前
07
沿与展望
29
国际研究动态与趋势
01
国际合作加强
国际犯罪心理学协会等组织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犯罪问题。
02
大数据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犯罪现象、犯罪人特征等,为犯罪预防提供科学依
据。
03
关注网络犯罪心理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犯罪心理成为研究热点。
30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前景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实施心理干预和矫 治
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已经犯罪的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 降低再犯率。
26
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
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
强调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 学课件
1
目录
• 犯罪心理学概述 • 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犯罪心理类型分析 • 犯罪心理评估与诊断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 • 犯罪心理预防与教育 • 犯罪心理学研究前沿与展望
2
犯罪心理学概述
01
3
犯罪心理学教案

(二)建立假设
(三)搜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
(五)得出结论
三、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心理分析法)
总结:
本章重点内容。
作业:1、犯罪心理学的含义。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几对概念的掌握。
第周授课时间年月
(一)研究趋向多学科化
(二)研究的实证化
(三)重视生理因素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
(四)注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刑事司法实践
第一,帮助警方警方侦破疑难案件
第二、在法庭上充当专家证人
第三、在矫正机构参与对罪犯的矫治工作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一)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二)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三)加强对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研究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互动律
内化—外化—强化
(二)心理选择律
人在同一时间不可能感知所有的事物,只有符合个体需要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影响才被列入反映对象,其他无关的信息则被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从而不被个体所感知。
(三)量变-质变转化律
犯罪动机的形成就是质变的标志。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展望
教学过程:
提问:上一章节的作业
导入:案例导入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犯罪心理学》讲稿

《犯罪心理学》讲稿第一篇:《犯罪心理学》讲稿《犯罪心理学》讲稿主编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学习时间:2学时。
教学目标:1、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和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3、了解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发展概况以及本书的体系构思。
重点难点:1、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主要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一)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几个相关概念1、犯罪和犯罪人。
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包括:知、情、意、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状态。
(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3点①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特征。
心理是个黑箱,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内在的心理状态。
②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有心理不一定有相关的行为,有行为一定有相关的心理依据。
③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4)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3点①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②了解犯罪心理必先了解犯罪行为。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③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的状况而定。
故意与过失。
(5)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见书上的图。
(6)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情况:①结果不一致。
间接故意杀人。
②犯罪人本无犯罪动机,只是在只胁迫下不得已实施了犯罪行为,如同学去盗窃。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教案

犯罪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脑功能障碍与犯罪的关系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癫痫,酒精中毒,精神发育迟滞的定义及其对犯罪的影响难点:酒精中毒对犯罪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起犯罪的原因纷繁复杂,有些犯罪行为还与犯罪者的生理特征有关,其中脑功能障碍就是其中的一例。
脑功能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也使这部分人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和潜在的隐患。
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犯罪尽管在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引起了犯罪学者的广泛注意。
这里我们将讲到癫痫、控制不良,多动症、酒精中毒、药物依赖、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的关系。
2.讲授新课(1)癫痫与犯罪①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定义:以中枢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作为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种发作性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即是癫痫所伴发的一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感知,运动,植物神经功能和精神活动障碍等多种形式。
②对犯罪的影响:癫痫对犯罪的影响,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刑事案件中,仅次于精神分裂和精神发育迟滞。
癫痫病人作案的并不是癫痫本身,而是继发的各种精神病理造成的。
癫痫病人往往在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意识范围狭隘下,出现丰富,生动的恐怖性错觉、视幻觉,病人表现为恐惧、兴奋、冲动和残暴的攻击性行为.在癫痫朦胧状态或情绪变化状态时,往往有伤人,杀人,猥亵,放火,暴力行为。
(2)控制不良与犯罪①控制不良综合症:人们对于他的定义仍有争议。
这种综合症假定,颞叶和边缘系统的发作能引起暴力行为,即使在缺少可以观察到的发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控制不良被看成是边缘系统病灶异常部位的癫痫样放电.不过,有关这些放电现象的证据,都是以脑电图异常,围产期损伤,头部损伤,多动,学习无能,软性神经症状这样的间接指标为基础的,也参考了轻微的脑功能障碍。
人们还没有识别出攻击性行为的特异性神经激发因素。
芒格斯的研究表明:脑功能障碍对暴力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非特异性的.(3)多动症与犯罪①多动症的定义:又称为“注意缺陷性多动障碍”.有专家认为,许多儿童行为障碍时围产期或婴儿早期发生的脑损伤所造成的脑功能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1.什么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心理学的对象第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第二,对犯罪人的理解。
第三,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3.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4.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刑法学犯罪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案例1.1 心理学特征描述布鲁塞尔博士对纽约炸弹狂的15点推论心理学特征描述(psychological profile)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系统性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
3.理论联系实际4.伦理性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地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优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资料真实可靠。
缺点: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因素多,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受观察者本人条件的影响。
2.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2)访谈法3.测验法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心理特点的方法。
4.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就是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案例1.2 玛丽的“圆周假设”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1.交叉时滞平面分析(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 CLPP)2.路径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1.以问题为中心,主义采用多种方法和探讨课题2.注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3.用相互作用的理论思路来分析犯罪心理现象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1.早期犯罪心理学思想2.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3.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2.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概况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1.潜意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学说以及人格发展理论3.本能论4.焦虑论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2.对犯罪行为的防治四、阿德勒的犯罪观1.犯罪的原因和动机2.对犯罪的防治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1.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2.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1)犯罪者的自我及其特征(2)犯罪者超我的缺陷3.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4.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贡献: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局限: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二、社会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三、其他学者的研究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第三节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道德两难问题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二阶段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习俗水平第四阶段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四、简单的评价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家族史研究2.双生子研究3.染色体研究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四、神经生物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需要和动机2.价值观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性格与犯罪心理2.气质与犯罪心理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案例期望不当,酿成恶果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1.渐进式2.突发式3.机遇式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5.犯罪意向萌发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情境1.侵害对象2.现场条件3.现场气氛二、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1.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心理互动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互动3.犯罪行为发生后的心理互动三、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1.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2.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1.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2.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1.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2.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征兆3.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第五章犯罪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一、需要的概述1.需要的概念是指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动机概述1.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2.动机的种类3.动机的理论(1)本能论(2)驱力论(3)需要论(4)诱因论(5)认知一致论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一、犯罪动机的概述1.犯罪动机的概念2.犯罪动机的特征主观性相对性动态性低级性复杂性3.犯罪动机的功能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4.犯罪动机的分类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二、犯罪动机的形成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1.表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动机转化2.表现在不同发展方向的动机转化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1.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主体因素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1.少年犯2.精神病犯罪人二、激情犯罪的动机第六章人格与犯罪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什么是人格1.人格的涵义源于拉丁文的“person”,意指面具。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二、人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1.人格类型论(1)生物学类型论(2)心理学类型论(3)价值观类型论2.人格特质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论(2)科特尔的人格特质论(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4)大五人格第二节犯罪人格一、什么是犯罪人格1.犯罪人格的涵义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特有的导致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2.犯罪人格的形成二、有关犯罪人格的研究1.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对犯罪人格进行描述2.采用访谈法对罪犯犯罪人格的研究3.从大量研究中归纳出与犯罪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三、研究犯罪人格的意义1.理论意义(1)对犯罪人格的研究可以使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加深对犯罪产生这一问题的理解。
(2)犯罪人格的研究为预测、预防犯罪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提供了参考(3)犯罪人格在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结构化中的意义2.研究犯罪人格在犯罪人处遇实践中的意义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一、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1.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2.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2.情景性3.戏谑性4.情绪性5.反复性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1.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2.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3.青少年的欲求量多、最强烈4.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案例:三少年杀人练胆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基础1.认知特点2.情感和意志特征3.个性特点二、女性犯罪的特点1.犯罪数量上的差异2.犯罪类型上的特点3.犯罪手段上的特点4.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5.犯罪处遇上的特点三、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1.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分析2.女性财产犯罪的心理分析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一、吃亏心理二、攀比心理三、“补偿”心理四、掩盖心理五、享受心理六、贪婪心理七、侥幸心理八、随大流心理九、冒险心理十、蒙混心理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一、初犯心理分析1.初次犯罪的心理状态2.初次犯罪的动机二、累犯心理分析1.累犯的人格特征2.累犯的心理特征三、惯犯心理分析1.惯犯的心理特征2.惯犯的行为特征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一、财产犯罪概述1.财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财产犯罪的特征二、盗窃犯罪心理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2.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三、诈骗犯罪心理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一、暴力犯罪概述1.暴力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暴力犯罪的类型3.暴力犯罪人的一般特征二、杀人犯罪心理1.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2.杀人犯的心理特征三、抢劫犯罪心理1.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2.抢劫犯罪的类型3.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第三节性犯罪心理一、性犯罪概述1.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2.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二、强奸犯罪心理1.强奸犯罪的一般类型2.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3.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4.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一、邪教犯罪概述1.邪教的含义2.邪教犯罪的概念与范围3.邪教犯罪的特征二、“法轮功”人员的心理分析1.“法轮功”人员的一般特征2.练习“法轮功”的动机3.“法轮功”的精神控制4.“法轮功”痴迷者的人格特征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一、毒品犯罪概述1.毒品的含义2.毒品犯罪的概念及类型3.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二、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犯罪动机2.错误的认识3.偏颇的人生价值观4.毒品犯罪人的人格特征三、吸毒人员的心理分析1.吸毒者的人格特征2.吸毒者初次吸毒的动机3.吸毒后心理上的变化4.吸毒与犯罪行为案例:一个吸毒者的心理变化轨迹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一、计算机犯罪概述1.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计算机犯罪是指非法侵入受国家保护的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受到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