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试内设计
心理学论述题
(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
(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简述抵消实验条件 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 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类技术是 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 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 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6.简述心理设计中平衡误差的方法。(注意:包括自变量控制,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 控制)
7.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解析:(1)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 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实验心理学
1. 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 P76)★
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 设计。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 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 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
3)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
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
被试内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
下面是关于被试内设计的10条详细描述:
1. 被试内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同一组被试中对不同的处理条件进行比较,以消除被试个体间的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被试内设计可以使用不同的处理条件,例如不同的刺激材料、不同的任务要求或不同的环境设置。
3. 被试内设计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可以控制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为每个被试都经历了所有的处理条件。
4. 被试内设计还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变异性,因为同一个被试对于不同条件的反应可能更加一致。
5. 被试内设计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序列,以确保不同处理条件的次序或时间间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随机的。
6. 在被试内设计中,被试个体需要接受所有处理条件的顺序排列,在接受不同处理条件时可能存在学习、疲劳或者饮食影响等内部因素。
7. 为了减少学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可以使用平衡次序设计,即将不同处理条件的排列随机平衡分配给被试个体。
8. 在被试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处理条件的随机化分配,以减少处理次序的影响。
9. 被试内设计可以使用多个反应测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对于心理学实验可以使用自我报告、行为表现或生理指标等。
10. 被试内设计需要进行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以解释不同处理条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消除可能的噪声或无效效应。
在实验设计中,什么是随机分组设计和被试内设计?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实验设计中,什么是随机分组设计和被试内设计?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随机分组设计1. 什么是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将被试随机分成不同的组,分别接受实验处理。
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组设计的优点(1) 可消除被试差异:被试随机分组可以尽可能地消除被试个体差异,使得不同组别之间更具可比性。
(2) 避免个别影响:随机分组可以避免因为某一个被试(或某一组被试)的例外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结果更可靠:通过随机分组,可以尽可能地消除可能产生偏差的因素,因此实验结果会更加可靠。
3. 随机分组设计的缺点(1) 人数不够时产生偏差:当实验中被试的人数不够时,随机分组就可能产生偏差,影响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2) 可能出现偏差:由于随机分组并不能保证每个组别间变量的均等性,因此可能出现偏差。
(3) 更加复杂的实验设计:随机分组需要更加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组织,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被试内设计1. 什么是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产生多组数据,通过在每个被试身上对同一实验在不同处理下的比较,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2. 被试内设计的优点(1) 可以消除被试的个体差异: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能最大程度上消除被试个体差异。
(2) 需要的被试数量较少:相对于随机分组设计,被试内设计需要的被试数量较少,能够减少实验费用。
(3) 统计分析更简单:由于被试内设计的实验数据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统计分析更加简单。
3. 被试内设计的缺点(1) 存在练习效应:被试内设计在同一个被试多次进行实验处理,可能会存在练习效应,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更加复杂的实验设定:被试内设计需要更加复杂的实验设定和组织,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可能存在混杂效应:被试内设计可能存在混杂效应,即不同实验处理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被试内设计
27
问题:在上表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反应方式不 会使被试产生预期,那为什么不用区组随机 方法而使用ABBA的方法呢?
2021/4/8
28
我们有四种时距,两种反应模式,每一种时距——反应模式进 行4次尝试,所以一共有32次尝试(4×2×4)。因此这个 实验一共有16个区组,每一个区组中画线和画圈各出现一 次。然后我们再加入时距变量的四个水平,这样区组就成 为4个,而每一个区组中“时距——反应模式”各出现一次,
2021/4/8
22
问题:在上表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两种平衡方法:随机方法和 ABBA的方法。我们知道ABBA的方法简便易行,那为什么不 全部采用ABBA而有时采用随机的方法呢?
因为如果采用ABBA方法,被试可能很快就学会这种顺序而可以 猜出下一个刺激的长度是多少,从而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
比如,如果时距是5、8、8、5、5、8、8、5,被试无疑会很快 觉察到这种规律。那么,这时被试很可能不依照他的感觉来 判断,而依照理智来判断。这就大大违反了我们的实验目的。 进行实验最怕的一点就是被试的预期会改变实验的结果,而 在进行渐进误差的消除设计中,ABBA的交互平衡法是最容易 导致预期出现的。
2021/4/8
17
练习的目的
我们常常在实验中先让被试做一些实验的尝试, 练习一下,等实验做完之后再将这些练习的 尝试废除不要。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练习效果 的影响。
2021/4/8
18
问题:这样我们是否就不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 平衡设计了呢?
不可以,因为我们无法估计练习效果的持续时 间,所以仍然要采用各种平衡设计来消除渐 进误差。
使用ABBA方法的原则:假如被试的行为受到 他对下一个刺激的预期的影响时,我们就不 能使用ABBA交互平衡法;否则,就可以使 用。
被试内设计举例范文
被试内设计举例范文
1.认知任务:研究者想要了解音乐对学习的影响。
被试内设计可以通
过要求参与者在学习时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来实现。
研究者可以让参与者分
别在听无声环境、轻松的古典音乐和快节奏的流行音乐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然后比较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2.情绪处理:研究者希望了解不同类型的图像对人们情绪的影响。
被
试内设计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图像(例如正向、负向和中性的图像)
来实现。
参与者将参与三个不同的条件,在每个条件下观看20张图片,
并且在每一张图片后报告他们的情绪感受。
3.味觉评估:研究者想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颜色对人们对食物口味的感
知的影响。
被试内设计可以通过给参与者提供相同的食物样品,但使用不
同颜色的盘子来实现。
参与者将在不同颜色的盘子中尝试同样的食物,并
评估其口味的不同。
4.学习策略:研究者感兴趣的是了解单词学习中图像提示的效果。
被
试内设计可以通过将单词列表和图像提示呈现给参与者来实现。
在一个条
件下,参与者将学习一个单词列表,而在另一个条件下,他们将学习相同
的单词列表,但附带有相关联的图像提示。
5.时间感知:研究者希望探索音频的速度变化对人们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被试内设计可以通过让参与者在不同速度的音频中进行时间估计来实现。
在一个条件下,参与者将听到正常速度的音频,而在另一个条件下,
他们将听到加速或减速的音频,并估计持续时间。
以上仅为几个例子,被试内设计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并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常考知识点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常考知识点在考研心理学中,实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应对各种实验设计相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常考的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的类型1、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的敏感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出现顺序效应,即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偏差。
2、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则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组中。
这样可以避免顺序效应,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可能需要更多的被试才能获得显著的结果。
3、混合设计混合设计结合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即在一个实验中,有些自变量采用被试内设计,有些采用被试间设计。
二、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1、自变量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变化的因素。
在确定自变量时,要注意其有效性、数量和水平。
自变量的操纵要清晰明确,能够有效地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2、因变量因变量是被测量和记录的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期望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因变量的选择要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和敏感性。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但并非研究者关注的变量。
控制这些变量是为了排除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真实可靠的。
三、实验误差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在每次测量中基本相同。
例如,仪器的不准确、实验方法的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没有固定的规律。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随机误差,但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次数来减小其对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的信度和效度1、信度信度是指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2、效度效度是指实验能够准确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或行为的程度。
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心理学论述题
实验心理学1.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P76)★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1)优点:所需被试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被试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加敏感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被试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3)克服被试内设计缺点的方法:2.被试间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多因素实验有哪些优点?请你进一步说明多因素实验与结果普遍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解析:(1)多因素实验的概念及优点:(2)关系:多因素实验将更多自变量纳入实验研究设计之中,同时实验中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研究者获得了更多的变量之间的信息。
因此,这种实验设计更符合实际场景,获得的实验结果更加具有普遍性,更便于推广。
4.举例说明并解释实验者效应,如何在实验研究中避免由于该效应而可能产生的错误结论?解析:(1)实验者效应的含义(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简述抵消实验条件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
另一类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被试内设计的分类
被试内设计的分类引言:被试内设计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同一组被试中对不同条件进行反复测量,以评估特定因素对行为或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被试内设计的分类及其应用,并分别从认知、情绪和社会三个方向展开讨论,以人类的视角进行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被试内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一、认知方向1. 记忆能力在被试内设计中,可以通过不同记忆任务的设定,如自由回忆、识别和重复记忆等,来评估特定因素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设定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记忆任务,比较被试在干扰条件下的记忆表现与无干扰条件下的表现,以探究干扰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2. 注意力分配被试内设计也可用于研究注意力分配的影响因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任务的设定,如双重任务、单任务和选择任务等,来评估特定因素对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比较不同任务难度下的注意力分配情况,以探究任务难度对注意力的影响。
二、情绪方向1. 情绪诱发被试内设计可用于研究情绪诱发的因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诱发方法,如观看情绪影片、阅读情绪文字或参与情绪回忆等,评估特定因素对情绪的诱发效果。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比较不同情绪诱发方法下被试的情绪反应,以探究不同情绪诱发方法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2. 情绪调节被试内设计也可用于研究情绪调节的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表达、情绪抑制和情绪转移等,评估特定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比较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被试的情绪体验,以探究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三、社会方向1. 亲社会行为被试内设计可用于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亲社会任务,如合作、捐赠和帮助等,评估特定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比较不同奖励条件下被试的合作表现,以探究奖励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2. 间接攻击行为被试内设计也可用于研究间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被试内设计
• 缺点:它有这样一个前提假设,即自变量与额外变量之间不能存在交互作
用。这个假设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保证的。 • 同时,拉丁方实验设计要求每个额外变量的水平数必须与 自变量的水平数相等。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
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 一、单因素被试内两水平设计
•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研究中只包含一个因素,该因素为被试 内变量,并且只有两个水平。
• 如:规则-不规则字命名研究。同一名被试参加两个不同水平 (规则字命名A1和不规则字命名A2)
• 再如: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 影响。
• 分析方法:t检验
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 二、单因素被试内多水平设计
•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研究中只包含一个因素,该因素为被试 内变量,水平数≥3。
• 四、克服被试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 1、完全的平衡方法 • (1)两个因素的完全平衡: • 如果实验研究中只有两个条件或两个因素时,我们可以按照
AB和BA的排列顺序将顺序效应在实验处理上加以平衡。 • 两个因素的多次实验测量:ABBA和BAAB排列; • 更多次实验测量:ABBA,BAAB,BAAB,ABBA……
D ECAB EADBC CDBEA ABECD BCADE
B AEDC CBAED DCBAE EDCBA AEDCB
被试内设计的概述
• 例如,在一项自变量有五个水平a1,a2,a3,a4,a5的研究中,我 们不仅可以把实验处理的顺序b1,b2,b3,b4,b5作为一个额外变 量考虑进来,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实验中的另外具有五个水平 c1,c2,c3,c4,c5的额外变量也可以加以考虑。这样,实验研究 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拉丁方安排:
被试内设计
的被试内设计,单个被试的顺序效应不能平衡。但可以通过合并所有被试 的数据平衡顺序效应。此方法是可以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所有可能的顺序或选择的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上。
1、通过全排列实现,n!种条件组合。n=3时:被试1ABC,被试2ACB,被试3……共6n个被试。
ABBA设计
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分别用A和B表示)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 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这样,A在B之前和之后个一次,反之亦然。假设被试内设计的顺序误差按照时间顺序系 统地变化,那么在 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 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A处理的总顺序是 1+4,而 B处 理则是 2+3)。因此,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
完全的
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又称“重复测量设计”。通常采 用两种完全的被试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法。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以随机的方式排序,而为 了平衡练习效应,每一种排列都必须呈现很多次。
随机区组设计
例如按性别分为两个区组,区组间有不同的因素(性别),每个区组的人再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中,由此可 以分离出组间变异(这里是性别差异),从而减少了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使得实验控制的 效果不会被区组差异掩盖。随机区组设计的关键在于组内同质,组间有差别 。
介绍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其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受到 每一个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优点
①被试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②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敏感 。③心理学的某 些领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④被试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 验的影响。反应时、知觉长度等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任务,需要考虑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0302更新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0302更新被试间、被试内、混合实验设计的变异来源及方差分析2011-2-28不管是何种实验设计,总变异分为处理间变异和处理内变异。
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交互的变异。
处理内变异分为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又分为因素A的随机误差、因素B随机误差、因素A*B随机误差。
一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就是单因素引起的效应,也叫组间变异;②处理内变异无法区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也叫组内变异。
F=MS处理间/MS处理内2、多因素被试间设计——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无法区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统称为残差。
F A=MS A/MS处理内;F B=MS B/MS处理内;F A*B=MS A*B/MS处理内;二被试内设计1、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就是单因素引起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区分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此时随机误差变异称为残差。
F=MS处理间/MS随机误差2、多因素被试内设计——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区分了被试间变异和随机误差;③随机误差又分为因素A随机误差、因素B随机误差、因素A*B随机误差。
F A=MS A/MS A随机误差;F B=MS B/MS B随机误差;F A*B=MS A*B/MS A*B随机误差;三混合设计——A因素为被试间,B因素为被试内此时的关键点:①处理间变异分为因素A引起变异、B引起的变异、A和B 交互的变异;②处理内变异分为A因素的处理内变异(等于A因素的随机误差变异加上被试间变异,但是两种变异无法区分)、B因素和A*B的随机误差变异(等于B因素误差变异加上A*B的误差变异。
被试内设计的实验方法
被试内设计的实验方法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 design)是一种实验方法,其中相同的被试在被研究的变量上接受不同条件的处理。
这种设计有许多优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同被试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实验研究的可信度和效度。
被试内设计适用于那些自变量无法随机分配给被试的情况,例如研究人员想要比较不同时间段内同一被试的表现,或者想要比较同一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被试内设计的目的是在同一组被试中控制尽可能多的变量,以便于对比处理之间的差异。
这种设计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在被试内设计中,个体差异通常会被除去,因为每个被试都接受了所有的处理条件。
这为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的可靠性,因为差异通常可以归因于不同处理条件的差异,而不是被试个体的不同特征。
在建立被试内设计实验时,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需要确定研究中感兴趣的变量和条件。
这些变量和条件应该明确且可操作,以便实现可重复的测量。
其次,需要确定被试接受处理的顺序。
这个顺序应该被随机分配,以减少因顺序效应而产生的偏差。
例如,如果研究人员想要比较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段的记忆能力,可以将将时间段的顺序以随机方式分配给被试。
另外,对每个处理条件的次序进行平衡,可以减少次序效应的影响。
次序效应指的是一个处理会影响到下一个处理条件的结果。
此外,评估和控制其他可能干扰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能包括将干扰因素纳入实验设计中,或在分析过程中进行修正。
例如,在比较同一被试在两种处理条件下的成绩时,可能需要将被试的年龄、性别等因素纳入考虑。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被试内设计也有一些限制和缺点。
首先,次序和时间领域效应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学习效应、疲劳效应等。
为了减少这些效应的干扰,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平衡次序和随机排列的方式进行实验。
其次,被试内设计需要被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这可能导致实验时间较长,并可能增加被试的疲劳感,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淑华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被试内设计实验报告
被试内设计实验报告1.单因素被试内两水平设计(成对样本T检验)规则字-不规则字命名研究研究目的:考察同规则字相比,被试对不规则字的命名反应时是否更长A1: 规则字A2:不规则字反应时:毫秒实验报告:t检验结果表明:规则字与不规则字之间的命名反应时差异显著,t=-2.240, p=0.037,同规则字相比,被试对不规则字的命名更慢。
2.单因素被试内多水平设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即F检验general linearmodel--->repeated measurement)启动字——目标字实验预期:同无关条件相比,在语音相同或语义相关条件下,被试汉字命名的反应时更短。
即出现语音或语义启动效应。
A1:语音相同A2:语义相关A3:无关实验报告:汉字命名实验中,输出结果显示,关联性的效应显著,F(2,34)=3.563,P=0.039,说明三个平均数之间存在差异。
但究竟是哪些平均数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事后多重比较(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spss没有提供被试内变量不同水平之间的多重比较。
但CRISP软件可以做。
3.两因素被试内设计(重复方差测量)A:字频A1:高频字A2:低频字B:规则性B1:规则字B2:不规则字实验目的:考察同规则字相比,被试对不规则字的命名反应时是否会更长,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受字频的影响。
File--> new-->syntaxMANOVA A1B1 A1B2 A2B1 A2B2/WSFACTORS=A(2) B(2)/PRINT=CELLINFO(MEANS)/WSDESIGN/DESIGN/WSDESIGN=B WITHIN A(1)B WITHIN A(2)未进行事后检验的报告:高低频规则---不规则字命名实验中,输出结果显示:字频的主效应显著,F(1,19)=155.75,P<0.005,说明高低频字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被试内设计中的顺序效应
不受预期效应影响时。
(一)Block随机化
Sackheim(1978)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实验
实验目的考察人脸的一半是否比另一半表达的表
情更强; 实验材料:复合性面孔;
原始面孔; 左边的复合面孔;
右边的复合面孔;
面孔图片
实验程序
首先被试看图片10秒; 然后采用7点量表对情绪表情的强度进行评分; 35秒的时间; 共54张图片(左边的;右边的;原始的); 因变量:是对三种图片的图片强度;
每种实验条件在其他条件之前和之后出
现的频率都相同;
(三)旋转的方法
第一行顺序随机生成; 以后每一行,每种条件的位置每次向左
移动一个。
四种实验条件的例子 (旋转法)
四种实验条件:A、B、C、D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被试4
2 4 3 1 4 3 1 2 3 1 2 4 1 2 4 3
旋转法的优缺点
缺点:
每种条件总是在同样其他条件之后和之前;
优点:
非常简单; 可以应用在实验条件在四种以上时。
四、 无法平衡顺序效应的情况
非对称转换:B在A之前之后产生的作用与A 在B之后产生的作用不是正好相反。
依赖状态学习:我们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如
清醒或醉酒)学习某个技能时,在那个状态下表 现得最好。
意研究考察启动,在知觉研究中考察表象和声音 定位等。
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出现。 不论此时刺激和反应是否每次都按一致的顺序呈
现。
范围效应的例子
任务:挑选最适合高产量的工作台。 工人组A:选择的台面高度分别比肘部高:
-10、-6、-2、+2、+6、+10.
第七讲SPSS统计课程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designs
问题2
学生在课堂的打呵欠行为,是课堂无趣的指 标吗?
Provin & Hamernik(1986)研究此现象,无趣刺 激是否会增加呵欠频率。
实验中,学生看30分钟摇滚音乐带子(A1,有 兴趣的刺激),及30分钟的音乐下的色棒型 态带子。
记录在二段时间中,参与者打呵欠的时间
人们在判断地理位置时常出现super ordinate bias,研究探讨此现象,收集14位受试者对三 个城市高度的判断,结果如下表示,假设是 否存在?
15.0
14.5
14.0
13.5
1
2
3
4
FACTOR1
Measure: MEASURE_1
Pairwise Comparisons
(I) FACTO R1 1
2
3
4
(J) FACTO R1 2 3 4 1 3 4 1 2 4 1 2 3
Mean Difference
(I-J)
Std. Error
1.020*
Value .994 .006
170.283 170.283
a. Exact statistic
b. Design: Intercept Within Subjects Design: FACTOR1
F 113.522a 113.522a 113.522a 113.522a
Hypothesis df 3.000 3.000 3.000 3.000
– practice effects – treatment carry-over effects
2 二因素重复测量
熟悉
不熟悉
5:1 10:1 20:1 5:1 10:1 20:1 被试 1 4 8 12 3 4 5 被试 2 5 9 13 6 6 7 被试 3 3 8 12 4 4 5 被试 4 3 7 11 3 2 2
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
《索尔索&麦克林实验心理学》索尔索、麦克林实验设计:对控制条件的设计,人们可以在控制条件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活动、思维或行为进行实证观察。
心理学实验:至少操纵一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我们着重强调实验研究,研究者在实验研究中操纵一些因素(变量),控制其他因素,并探究操纵的变量在另一变量上的效应.有些实验中,研究者可能不通过物理方式操纵变量,而通过选择进行操纵.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研究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进行观测-—得出结论研究的步骤:文献综述+创造性思维——确定研究问题——形成假设--定义变量——确定被试——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实验设计之前的步骤)——获得被试的同意——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撰写报告--修改、完善、提出新的假设实验设计的评论(如何评论)1.自变量是什么?它至少有两个水平吗,或者是使用了实验组和控制组设计?如果没有,说明设计存在缺陷。
任何实验都需要将一种处理与其他处理进行比较.2.自变量是被试变量还是可操作变量?3.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进行测量?4.假定自变量有两个水平,是否除自变量外的所有条件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说明实验中存在变量混淆。
5.实验使用了哪种设计?6.……被试间设计(随机化被试设计)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通过让所有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来保证各处理组在被试变量上的同质性。
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顺序平衡方法:拉丁方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
两类实验设计的比较一个实验要对隔离喂养的和集体喂养的大鼠进行比较,显然同一被试不可能同时参加这两种处理。
再如一个研究要比较高智商和低智商的被试,或法语教学的两种方法,显然各处理应当使用独立的被试组.所以有些实验使用独立组设计会更容易。
被试内设计通常适用于被试需要对不同情境下的几种刺激进行多次反应的情况,而这些刺激可以认为是实验的自变量。
另外,一些对顺序效应感兴趣的研究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
例如,研究者如果想了解被试从高奖赏情境转到低奖赏情景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就需要让被试同时参加这两种条件的处理.《实验心理学概论——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入门》张学民单变量组间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有几种实验处理就需要几组被试。
(完整版)如何区分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
如何区分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相信很多人在最初接触实验心理学的时候都分不清楚“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这两个概念。
下面我尝试着将这两个概念加以说明,希望以自己的语文水平能够表达清楚。
组内设计又称作“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其实验进行的方式是:每个被试接受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而且每个被试接受的实验处理是完全一致的。
组间设计又被称作“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其实验进行的方式是:将被试进行分组,每组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也就是说:每组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是不同的。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我们用十个被试考察快慢两种节奏的音乐对方向判断反应时的影响。
组内设计是:练习直至不出现成绩的明显上升——十个被试在快节奏音乐下做出方向判断,然后在慢节奏音乐下做出方向判断——休息一段时间——被试实验条件(音乐节奏的快慢)对调——得出反应时间和准确度的数据。
这样,每个被试都经过了快慢两种音乐节奏的处理。
这是最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是:练习直至不出现成绩的明显上升——五个被试在快节奏音乐下做出方向判断,另外五个被试在慢节奏音乐下做出方向判断(随机分配)——得出反应时间和准确度的数据。
这样,每组被试只接受了一种实验处理,是最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组间设计。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这个组间设计是组内设计的一半,因此收集到的数据也是后者的一半。
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概念是“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是多因素实验设计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采用组内设计,其余一个或多个因素采用组间设计。
在混合设计这块经常会考计算题:让你求一共需要多少个被试。
另外一个名词是“随机区组设计”(还真是麻烦)。
“随机”是一个平衡个体间差异的办法;对单因素实验设计而言,区组设计是一种组间设计(上面的那个例子就是随机区组设计),而对于多因素而言,则有必要考察其他因素的设计方式,因此可能是混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渐进误差
被试对某种作业的经验越来越多而引起的行为的改 变,我们称为“练习效果”(practice effect)。 这种效果对被试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 反面的。而这些影响都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偏差, 这种由于练习效果而逐渐造成的实验误差,我们 称为“渐进误差”(progressive error)。我们 就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抵消这种渐进误差的方法。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变量——反应模式。第一区组的四 个尝试,被试是用的画横线;下两个区组则画圆, 然后四个又是画横线。我们是采用的ABBA的交互平 衡法。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实验的尝试系列中包含很 多个ABBA,那么它的渐进误差就会平均的分布在两 个实验条件中。 我们如何求证这一假设呢? 我们仍然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得到横线与圆圈的渐 进误差总和,也非常接近。
19
(2)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最初的一些尝试其渐进误差 比较大,换句话说就是数据的变异(variation)比较大, 比较不稳定,如果把它丢弃不用,我们更能够正确地估 计出自变量的效果。 有时我们的实验要进行好几天,每天被试都来实验室做一 次实验,我们每一次都要将开始的几次尝试的数据去掉, 这是因为刚开始的数据是比较不稳定的。这就象运动员 的热身(warm up)一样。虽然丢掉一些数据可能造成一 些浪费,但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数据更精确。
17
练习的目的
我们常常在实验中先让被试做一些实验的尝试, 练习一下,等实验做完之后再将这些练习的 尝试废除不要。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练习效果 的影响。
18
问题:这样我们是否就不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 平衡设计了呢? 不可以,因为我们无法估计练习效果的持续时 间,所以仍然要采用各种平衡设计来消除渐 进误差。 问题:既然要平衡,又何必进行事先的练习呢?
22
问题:在上表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两种平衡方法:随机方法和 ABBA的方法。我们知道ABBA的方法简便易行,那为什么不 全部采用ABBA而有时采用随机的方法呢? 因为如果采用ABBA方法,被试可能很快就学会这种顺序而可以 猜出下一个刺激的长度是多少,从而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 比如,如果时距是5、8、8、5、5、8、8、5,被试无疑会很快 觉察到这种规律。那么,这时被试很可能不依照他的感觉来 判断,而依照理智来判断。这就大大违反了我们的实验目的。 进行实验最怕的一点就是被试的预期会改变实验的结果,而 在进行渐进误差的消除设计中,ABBA的交互平衡法是最容易 导致预期出现的。
5
我们这样来安排:每一种时距在每一种反应形式中 都对每一个被试呈现4次。先将时距5秒且用横线 表示的情况呈现4次,然后8秒用横线表示的情况 呈现4次,14秒横线4次,23秒横线4次。这样完 成之后,我们再按照这种方法改变成圆圈度量方 式进行。这样好不好?
6
我们认为这样的实验程序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被试 在画圆圈时已经不同于画横线时了。同时各种时 距完全按照顺序出现,而且每一种时距全部呈现 过才换另一种也会产生问题。因为如果被试的表 现随着尝试次数增加而改变的话,那么各种情况 所受到的影响将不一样,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而 且我们必须考虑各次尝试的出现次序。
第四章 被试内设计
在独立组设计中混淆主要来自被试变量:随机组设 计中混淆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我们 就无从得知混淆来自哪里;配对组设计主要是为 了减少被试变量混淆得机率,但由于配对组设计 本身的缺点,所以使用较少。 只有在被试内设计中才没有被试变量混淆的可能。 这是因为每一名被试都经过了所有的实验条件, 所以不会有实验效果归因的问题。
1
两种被试内设计:
完 全 被 试 内 设 计 ( complete within-subject design):一名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因 此其所有的被试变量效应都可以全部抵消掉。 不完全被试内设计(incomplete within-subject design):即每一位被试接受每一种实验条件, 但在每一名被试的数据上,都混有实验条件 和其他变量的作用,只有把每一种实验条件 下的所有被试的数据总和起来才可能去掉这 些混淆。
2
第一节 完全被试内设计
一、范例
实验:班上的学生作为被试,教师是实验者。实验作业是要求被 试估计每段时间的长短。 这里时距是一个自变量,有四种水平:5秒,8秒,14秒和23秒。 另一个自变量是被试预测时距长短的方法:一种方法是画一条横 线来显示他所认为的时间长短,短的线代表短时距,长线代 表长时距;另一种表示方法是让被试画圆,面积小的圆代表 短时距,面积大的圆代表长时距。 开始收集数据之前,先让被试看最长时距的线和最短时距的线。 反应测量为所画线段的长度和圆的直径。
20
例一:假设一次实验中我们给予被试同样的实验条件, 被试的前十次尝试分别为:13,22,16,12,17, 15,17,16,17,1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前五个数据和后五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一样的。是否 存在渐进误差呢? 我们认为并没有渐进误差出现,但是由于前五个数据 要比后五个数据有更大的变异,因此具有练习的效 果。所以,我们去掉前五个数据就可以减小练习的 效果,减小我们数据的变异。
10
二、设计的目的与逻辑
32次尝试中的四种时距的呈现顺序是通过区组 随机决定的。每四个连续尝试为一区组,包 含四种时距,且区组内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 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平衡掉四种时距的渐进误 差。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检验这一假设。
11
12
在图中,四种时距是用1,2,3,4来表示的,每四种一 组共八组(32次尝试)。纵轴表示的是渐进误差。在 此图中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每一种曲线都表示了 渐进误差和连续尝试之间的一种可能的函数关系。由 于每一个区组中的每种时距只呈现一次,所以我们可 以假设每种时距渐进误差的总和将会相等。不论渐进 误差和各阶段的关系性质如何(三种中的哪一个), 我们认为这一假设都应该是成立的。 问题:我们如何由此图来验证这一假设?
21
例二:同一实验中另一名被试的前十次尝试分别为5, 7,8,10,12,14,13,14,14,15。在这个实验 中表现出了渐进误差和练习的效果。因此需要去掉 前五个实验数据。如果我们不去掉实验是否有效? 我们应该知道,即使不把前面尝试的数据去掉,它的 渐进误差仍然可以通过平衡设计平衡掉,所以采取 去掉前面尝试一些数据的方法并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只会帮助我们净化数据使得将来解释实验结果时比 较容易归因。
29
使用区组随机法安排:
我们有四种时距,两种反应模式,每一种时距——反应模式进 行4次尝试,所以一共有32次尝试(4×2×4)。因此这个 实验一共有16个区组,每一个区组中画线和画圈各出现一 次。然后再加入时距变量的四个水平,这样区组就成为4个, 而每一个区组中“时距——反应模式”各出现一次,共有 八次尝试。下面以图表来说明:
尝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间隔 5 14 8 23 14 23 5 8 14 8 23 5 5 8 23 14 反应 方式 L L L L C C C C C C C C L L L L 尝试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间隔 8 5 14 23 23 8 14 5 23 5 14 8 5 14 23 8 反应 方式 L L L L C C C C C C C C L L L L
25
例三:我们只使用两种时距:8秒及17秒。
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使用ABBA的方法? 不可以,因为这样很容易使被试产生预期。 问题:是否可以使用上表中使用过的区组随机法? 不可以,仍然可以使被试对实验产生预期。使用区组 随机法,一种刺激在连续两个区组内只能连续出现 两次,因此被试可能会找到一条规则:如果连续出 现两次长的,则下一次尝试一定是短的。 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平衡?
8
下表是我们的安排。八种情况每一种都呈 现四次,共32次尝试。呈现四次并没有 特殊的理由,唯一的要求是每种情况必 须呈现两次以上。如果研究者对个别被 试的资料感兴趣,4次尝试可能足以产 生稳定的数据。
9
表:由完全被试内设计所安排的呈现顺序。在此被试的作业是判断 四种时距的长短。并用画横线(L)或圆圈(C)来表示。
尝试 时距 反应模式 1 5 L 2 14 C 3 8 L 4 23 C 5 14 L 6 23 L 7 5 C 8 8 C
30
我们可以看出区组随机和ABBA法一样好用,那么我们 如何来决定使用哪一个呢? 这是我们就要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按方便行事。 如果实验条件变化会造成实验仪器的变更或给被试带 来不便(如上表的实验),则可以采用ABBA法。 总的说来,一个实验有两个以上的变量时,可以采用 ABBA法和区组随机的方法,不论用哪一个,其基本 原则不变: 即每一种实验条件在每一个练习阶段出 : 现的次数一定要相等。 现的次数一定要相等。
23
问题:那为什么在上表的实验中我们还要采 用ABBA的平衡方法呢? 这是因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利用ABBA方法 平衡的是反应方式,而反应方式是必须提 前告诉被试的,因此这种平衡方法在这里 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24
问题:如果利用ABBA法平衡时距变量可以不 可以? 不可以,因为这样可以形成被试的预期。 使用ABBA方法的原则:假如被试的行为受到 他对下一个刺激的预期的影响时,我们就不 能使用ABBA交互平衡法;否则,就可以使 用。
13
我们可以由下列步骤来验证:先由图中的三种 中任选一种,然后找出条件I(共四种) 出 现的位置(共八个),并由此垂直向上作与 曲线的交线,这一交线就是该点的渐进误差 的估计值。然后把所得到的八个值相加,得 到一种时距的渐进误差总和。其他三种时距 如法炮制。如果我们平衡了四种时距的渐进 误差值,那么四种时距的渐进误差值应该是 一致的。
26
(1)完全随机的方法。只要两种时距出现总 次数相等就可以了。 (2)插入无关时距作为干扰刺激来达到平衡 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