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核心
以县域教联体建设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县域教联体建设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者:周静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年第01期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加速普及,中小学的毛入学率显著提升,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质性保障。
但随着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聚焦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强调义务教育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着力解决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协同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简称“县域教联体”)的工作,使城乡义务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以“共同缔造”为理念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县域教联体建设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这既是确保教育公平的底线性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
2022年6月,湖北省党代会在全省部署了县域教联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原则,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将其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省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
省委、省政府将县域教联体建设纳入湖北先行区建设实施意见、强县工程统筹推进和对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
县域教联体建设有效助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将城市和乡镇作为支撑教育发展的两个共同支点,通过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的双向互动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县域教联体建設超越了城乡教育差别性、区隔化发展旧模式,致力于建设城乡和谐共进教育生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县域教联体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达成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融合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将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纳入同一教室的学习环境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机会。
它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并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
融合教育有五大基本理念,分别是包容性、个性化、平等、合作性和社区参与。
首先,包容性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包容性教育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接纳和尊重他们的学习环境。
这意味着不仅要接纳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还要接纳那些有学习困难、身体或智力残疾的学生。
包容性教育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尊重和支持彼此,以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学习社区。
其次,个性化是融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个性化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资源。
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
第三,平等是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融合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还关注他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在融合教育中,每个学生都被视为有价值的个体,有权利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第四,合作性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合作性教育强调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
在融合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学习成效和社交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参与教育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家长、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融合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包容性、个性化、平等、合作性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都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
文化融合: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核心
观条件及发展 的程度不同 , 存在着一种不平等发展 的事 实。学校托管后 , 一是在发展 中应 防范和克服事 实上存 在 的不公平性 , 确保学校 维持着一种 持续 的、 和谐有序 的 良好运转态 势 ; 二是要 承认差异 , 尊重并支 持在不 同
发 展 追 求 及 发 展 模 式 下 形 成 的 各 种 发 展 中 的 “ 同 ” 不 、
发展还是一种差异性发展 。 由于 委 托 方 学 校 原有 的 主客
可持 续发展 , 须从价值 理性 、 学理性 和方法论 的系 必 科
统层 面思考教育 和学校 管理 的发 展 , 从教育 理念 、 管理 体制 、运行机制和教育活动 的整合层 面进行顶层设计 , 并使之始终处 于 良性 的运行状态 。 当前我们需要明确并 重点解决 的问题是 : 1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 职能 , () 切实 履行教育管理责任 , 主动做好教育服务 。“ 学校托管” 政 府“ 不能脱管” 要进一步 明确并担 当起教育 管理的各项 .
责任 , 要在教育投入 、 学校建设 、 障监督等 方面发 挥政 保
府 管 理 职 能 , 以 学 校 规 范 化 、 代 化 和 优 质 化 建 设 为 要 现
“ 个性 ” “ 色” 不能借 “ 容 ” 和 特 , 包 之名 和托管之 机搞 “ 一 刀切 ” “ 或 强加 于人 ” 的做 法 , 学校 真正形 成包 容 、 使 优
寻找到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
城 乡 间 学 校 文化 的 差异 分 析
及家长 、 社会广泛接受 。而被托管 的两所农村 学校则都 缺少对学校的整体规划 ,学校缺乏核心 的办学 理念 , 一
些躺 在文本上 的所谓规划缺少对学校现状 的分 析 . 目标 也没有明确 的指 向 , 一线教师不清楚 学校 的发展 目标和 学生的培养 目标 。因此尽管农村 老师也敬业爱岗 . 认真
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途径研究
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途径研究【摘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家校合作机制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理念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途径。
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引入家长参与教育管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理念的融合,可以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促进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持续健康发展。
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家校合作,教育资源共享,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学校文化,教育理念,构建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城乡结合部学校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以及学校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乡结合部学校在家校教育共同体构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
城乡结合部学校背景下,学生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差距,学校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不适应。
建立起家校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与家庭紧密合作,共同育人,共同育德,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研究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途径,可以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构建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学校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2 研究意义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的战略目标。
城乡学校共同体是指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式,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旨在打破城乡教育壁垒,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为农村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
城乡学校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4.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助于推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1)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
(4)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2. 原则(1)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政府负责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城乡教育发展。
(2)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城乡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城乡学校在共同体建设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三、主要措施1. 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实施原则 (3)1.3 适用范围 (4)二、目标与任务 (5)2.1 总体目标 (6)2.2 具体任务 (7)2.3 任务分解 (8)三、共同体建设策略 (10)3.1 组织架构 (11)3.2 资源整合 (13)3.3 活动开展 (14)3.4 质量监控 (15)四、实施步骤 (16)4.1 制定计划 (16)4.2 试点运行 (17)4.3 全面推广 (18)4.4 评估反馈 (18)五、保障措施 (19)5.1 组织领导 (20)5.2 支持政策 (21)5.3 资金保障 (22)5.4 技术支持 (23)一、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我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本实施方案,旨在明确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是一种以合作、共享为核心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加强学校间、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本实施方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我们将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高质量、均衡化和可持续发展。
1.1 编制目的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共同体建设,实现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信息技术资源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弥补各校发展不均衡的短板。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共同体内部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优秀教育教学模式和经验,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包含着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
这一观点,对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明确了今天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分野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过去的学校文化或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包含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的进入,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并将三者勾连起来,构成学校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目标;要求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进入课堂和学科,而不局限于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每年几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节日”;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品位和追求教学风格相结合,由此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课程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
我以为,课程文化能够充分显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一是课程与教学内在地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应该充溢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组织和学校行为等,但如果不能够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中,就依然是一种外在的、表层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学。
只有当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时,才是内化了的、落实了的、具体化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
二是课程与教学综合地体现了学校科技应用和人文风貌的总体水平。
学校教育中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并体现较高技术含量的是课程与教学;集中反映出管理水平的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与课程与教学紧密相关;体现师生能力、水平和创造,显示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展现学校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追求,也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各类学校活动。
校馆共建——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校馆共建——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教育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校馆共建的角度,探讨推动教育与文化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一、校馆共建的理念与意义校馆共建,顾名思义即是学校和文化馆联手共建,是一种以学校与文化馆为主体的合作共建模式。
通过校馆共建,学校与文化馆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相互整合,共同推动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校馆共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学习和体验空间,还能够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学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馆共建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强大支撑。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办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塑造学校特色的重要手段。
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文化手段来丰富学校的精神生活,提升学校的教育品位。
通过与文化馆的共建合作,学校可以借助文化馆的资源和设施,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出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馆共建是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学生教育以课内学习为主,很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而通过校园文化馆的共建合作,学校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学习和体验机会,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校馆共建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学校与文化馆的共建不仅仅是在资源上的共享,更是在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上的合作。
学校与文化馆在共建过程中,能够深入互动,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校对外开放的程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校馆共建的实践路径要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校馆共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
而校馆共建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加强资源共享。
学校与文化馆在共建过程中,要加强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城乡教育联合体 实施方案
城乡教育联合体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条件好,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差,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城乡教育联合体的建设,旨在通过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二、目标和意义1.目标:建立健全城乡教育联合体,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意义:城乡教育联合体的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方案1.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工作机制(1)成立城乡教育联合体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统筹协调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具体的工作实施和协调管理。
2.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1)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城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提供支持和帮助。
(2)加强城乡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
3.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互补(1)开展城乡学校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
(2)建立城乡学校间的师生交流机制,鼓励城市学校的师生到农村学校支教,增强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
4.加强城乡教育联合体的评估和监督(1)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城乡教育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加强城乡教育联合体的监督管理,确保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四、保障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的经费需求。
2.加强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3.加强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形成共同努力的合力。
五、总结城乡教育联合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学校共同体建设——太仓市实验小学托管九曲小学、直塘小学的个案研究
究 ” 总体 目标 包 括 以下 四个 层 面 : 极 探 索 区 的 积
域 内文 化 融 合 视 野 中城 乡 学 校 校 际 之 间 共 同体 建 设 的基 本 特 征 、 律 及 途 径 ; 善 “ 根 化 ” 规 完 草 校 本 研 究 的 基 本 范 式 , 一 步 推 动 太 仓 市 实 验 小 学 进 “ 根 文 化 ” 深 化 研 究 ; 成 城 乡 教 师 互 动 发 展 草 的 形 模 式 , 升 城 乡 学 校 教 师 的 整 体 素 质 , 城 乡 学 提 为 生 提 供优 质 的基 础 教 育研 究 ; 过 太仓 市 实验 小 通 学 草 根化 校 本管 理 思想 和模 式有 效 渗 透 . 托 管 被 学 校 形 成 自身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校 本 管 理 机 制 . 步 逐 改 变 乡镇小 学 相 对薄 弱 的教育 教 学 面貌 . 短 城 缩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 学“ 十一五” 划 2 0 规 0 8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 文化融合视野 中的学校共 同体建设个案研究” 课题 主持 人 : 。( 钱
澜 , 题 批 准 号 :HB 8 4 8 课 F 007 )
收稿 日期 :0 1 0 — 2 2 1- 5 1
作者简介 : , 钱澜 太仓市实验小学( 江苏太仓 ,14 0 校长, 250 ) 苏州市名校长 , 中学高级教师; 张勤坚 , 太仓市实验小学 ( 江苏太仓 ,14 0 25 0 )
社 会 心 理 的 总 称 。文 化 融 合 是 异 质 文 化 之 间 相 互
接 触 、 此 交 流 、 断 创 新 和 融 会 贯 通 的 过 程 。融 彼 不
合 体 现 了在互 补 和互 惠关 系 中寻求 平衡 的倾 向 。
是 文 化 发 展 演 进 过 程 的必 然 步 骤 。文 化 的 融 合 不 是 整 合 形 成 单 一 的 另 外 一 种 文 化 。 是 一 个 赋 予 而 原 有 文化 生 命 力 和发 展 动 力 的 有 层 次性 的互 动
创建“和·容”文化特色学校的思与行
是一种相 辅相成 、 共荣共 生、 互助共赢 的状态 , 一言 以蔽 之 即“ 和而不 同” 。 搞 自我封闭 ; “ 创新 ” , 就是在教学 中不能让 学生死读 书、 读死书 。 要注重培
课程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 课程文化是 学校文化和办学 特色的
集 中体 现 。 我 们 在 落 实 国 家 课 程 方 案 的 基 础 上 , 努力构 建“ 和合 ” 课程, 研
、
关于“ 和 ・ 容” 文 化 特 色 学 校 建 设 的 思 考
在历史发展 的不 同阶段 , 特 色 学校建设 的 内涵是不 同 的, 从整体 取 向 发、 开设 了 1 2大类 、 1 0 0余 门校本课程 , 培育 了多元开放 、 人 文创新 的课 程 看, 大致分 为活动取 向、 项 目取 向、 课程取 向、 文化取 向四个 阶段 。从“ 活动 文化 。“ 多元” , 就是建设多元化 的课程体 系, 培养学生的 多元 智能, 促进学 取 向” 到“ 项 目取向”, 特色学校建设从单一走向丰富 ; 从“ 项 目取向” 到“ 课 生全 面而有个 性的发 展 ; “ 开放 ” , 就是 坚持 开放办 学 , 建立校 内、 校 外、 课 程取 向” , 特色学校建设从 “ 突击性” 走向“ 常态化 ” : 从“ 课程取向” 到“ 文化 内 、 课外 、 国内、 国 际相 融 的课 程 体 系 , 培 养 学 生 的 开放 意 识 和 国 际视 野 , 提 取 向” , 特色学校建设从 “ 外显特征追 求”走向 了“ 内在特 质追 求” 。 当前 。 升学生的综合 素质 ; “ 人文”, 就是通过富有 文化厚度的校本课 程, 培养学生
融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融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一、确立核心理念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核心理念应当强调平等、包容、多元和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这一理念为核心,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获得优质的教育。
二、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积极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尊重并接纳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
通过举办多元文化活动、展示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等,增强师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三、推进平等与包容意识加强平等与包容的意识教育,使师生深刻理解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和尊严,应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讲座和培训,提升师生的平等与包容意识。
四、打造特色课程文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五、建立师生交流平台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鼓励师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
六、促进家校互动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增进家长对学校融合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七、提升校园物质环境优化校园物质环境,使其更好地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
例如,建设多元文化展示墙、设立文化交流角等,使校园环境成为传播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
八、开展多元活动与节日庆典定期举办各类多元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如国际文化节、民族节日庆祝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九、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过程公平、公正。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背景,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设立激励机制,表彰在融合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和家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本着“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的原则,以城区(特色学校)学校为龙头,对共同体学校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共同体学校教育现状,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发展三年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共同体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二、建设目标主体学校应对共同体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共同体建设,使共同体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1.加强联动。
通过组建学校“1+1”、“1+2”“1+3”模式,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以强带弱。
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特色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发展。
通过共同体建设,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励。
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校共同体的考核和评优,努力形成人人争先、校校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时间和形式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以优质带动薄弱,城区、周边学校、特色学校带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全面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行一对二或一加三形式结对帮扶,对口帮扶覆盖面达100%,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具体学校见附件1)。
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为确保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县教体局成立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林文平局长担任组长,肖田生副局长、张育华副局长、廖富洋副局长、张智勇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项忠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安排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通用4篇)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组建联盟式、帮扶式共同体,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激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全区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都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
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这里的“另一部分儿童”其实是指特殊儿童。
融合教育实质上主张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普通班级混合就读,然而这可能只适合于少数资质优异的特殊儿童。
如果把资质一般的特殊儿童也安置于普通学校,就可能会增加他们生活、学习中的挫折感,不利于他们身心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将特殊儿童进行安置时,必须针对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采取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形式,即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实施因残施教,从而探索出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特殊教育新模式。
因残施教就是根据特殊儿童自身的愿望、能力发展水平,针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年龄特征,及残疾的类型、性质与程度不同,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学,使特殊儿童获得最佳发展。
实施因残施教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①因残施教应根据特殊儿童接受能力的不同,把他们安置在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教育场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区别的教育,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②因残施教应根据特殊儿童残疾类型的不同,对特殊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区别的教育。
③因残施教应根据特殊儿童残疾性质的不同,对他们分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区别的组织教学。
④因残施教应根据特殊儿童残疾程度的不同,对他们分班分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区别的组织分类教学。
因残施教是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特殊学校和其他特殊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中只有针对特殊儿童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实施因残施教,才能更充分地调动特殊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掘特殊儿童的内在潜能,以使更多特殊儿童达到培养的要求。
因此,因残施教在特殊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①因残施教是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最佳体现。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98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填空题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的表现,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____。
参考答案: 推理本题解释:参考解析:【答案】推理2、判断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自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这并不意味着是学生独自进行的学习活动。
3、单选题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A : 校园物质文化B : 校园组织文化C : 校园精神文化D : 校园制度文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在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4、单选题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_____A : 比特B : 字节C : 组块D : 词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单位不是物理单位,而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刺激组合,在心理学上称为组块。
故选 C。
5、判断题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和感知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这是教师提高审美素质的内容。
6、单选题制定目的在于加强幼儿园科学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法规是_____。
A : 《幼儿园工作规程》B : 《幼儿园管理条例》C :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7、单选题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现象的是_____。
A : 吃了酸的东西流唾液B : 望梅止渴C : 蜘蛛织网D : 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融合: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核心作者:钱澜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22期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说,“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细细体味齐格蒙特·鲍曼的话,使得我们在追求三校托管共同体理想境界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到三校托管共同体建设的艰巨性。
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农村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也得到快速提升,我们体会到了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美妙,同时,城乡学校间的文化差异,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冲突,精神追求、课程建设、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相融合,使得我们有必要去更深入地分析和了解城乡学校间的文化差异,并最终寻找到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城乡间学校文化的差异分析城乡学校在办学理念与整体规划方面存在差异。
名校、成功学校和发展好的学校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中长期办学规划,并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
太仓市实验小学早在2003年就完成了学校STOP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三年办学规划,2006~2010年的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又是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邀请教育局领导和省教科院的专家们反复论证,十易其稿,并最终通过教代会得到确立的。
学校“建设草根文化、办好优质教育,培养有教养的和谐发展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被全体师生及家长、社会广泛接受。
而被托管的两所农村学校则都缺少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学校缺乏核心的办学理念,一些躺在文本上的所谓规划缺少对学校现状的分析,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指向,一线教师不清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
因此尽管农村老师也敬业爱岗,认真做事,但因为目标不清晰,所以只是埋头教书,心中无愿景。
城乡学校在学校制度的规划建设与执行方面存在差异。
所谓学校制度,应该是学校为了共同的愿景,其成员协同商定的一种“游戏规则”。
制度的形成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创新,它是一个动态建设的过程。
学校制度能折射出各自学校不同的文化特征,也最能体现校长和老师们的共同价值观,好的学校制度不仅仅体现在规范与约束上,更重要的是能够解放与发展教师。
市实验小学的一线教师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很少产生冲突,一些矛盾常常在教师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中得到缓冲与消解。
而被托管的两所农村学校的制度建设则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岗位权责不清,学校里的大小事情都喜欢请示校长,校长的决定成为老师们行为的依据。
在制度的执行上往往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谁能主动成为制度的执行者、监督者和评判者,因此制度建设也就流于形式。
城乡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上存在差异。
教育系统有许多规范的评价标准,是我们办学的依据,这些往往会被农村学校的领导所忽视。
学校一方面要经常宣传这些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学校贯彻标准的细则。
例如:课堂评价标准、作业规范要求、备课的基本要求等等。
在教师心中形成一些公正的、合理的标杆是做好工作的根本。
农村学校的教师评价标准往往比城区学校的教师偏低一些,于是就出现了教学“六认真”工作的粗放不细致,对学生的常规要求不严格,长期的工作质量打折造成的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
城乡教师在对新课程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2002年秋季,太仓地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太仓市实验小学即通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新课程”的系列活动开展系统研究。
教师们的课程意识整体觉醒,草根化的校本研究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课程研究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每年学校都会有一百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则相对缺少研究的习惯,他们的办公室里少了一份研究的氛围,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他们缺乏交流与共享意识。
科研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普遍低下。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我们认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明确的共同愿景,有效的约束机制,合理的评价制度,良好的发展平台,注重实践的学习方式,丰富适切的共享资源等。
从人员互派到精神融合,管理共同体建设从三校互派人员的交集开始。
自2007年8月太仓教育局委托太仓市实验小学全面管理九曲小学以来,如何输出实验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介入农村学校的管理,成为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
首先,在托管人员的选派上做文章。
校长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核心人物,因此我们选派实验小学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业务能力的副校长担任农村学校的执行校长,全面负责农村学校的行政管理,选派其他业务骨干担任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年级组长、教科研组长等职务,实验小学派出人员身上所具有的草根文化特质与农村学校教师的质朴和敬业形成全面的交叉与互补,有利于农村学校各层组织迅速增加活力,城乡教师能迅速融合,形成合力。
而农村小学的后备干部和教学骨干则来到实验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浸润式培训,他们完全融入实验小学的大家庭进行教学与研究,成为未来农村学校建设的核心力量。
其次,对人员的职责和权利进行了厘定。
托管校长每周参加共同体学校校长办公会,及时汇报托管工作的进程与困难,贯彻共同体共同协商和决定的工作任务;托管干部则带头上好公开课,做课题,作讲座,带徒弟,以身作则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对于接受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除了带班的任务外,更有明确的学习进修目标和计划,确保他们在2~3年内成为校、市级学科带头人。
同时,我们还注重这批教师的精神价值的挖掘。
实验小学的草根精神只有在农村学校教师身上生根发芽,托管工作才能真正成功。
托管不是一个管理干部走向农村,而是一个学校组织影响另一个学校组织,一个团队带动另一个团队的过程,从执行校长到中层干部、再到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甚至普通教师,各个层面都融合了新的人员,新的思想,文化融合从人员的互派开始。
从活动迁移到课程融合,学生共同体建设从一日体验课程建设开始。
发展学生素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是很好的载体和方式。
太仓市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十百千工程”以每月一个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形式,让一批批学生明星的风采在校园每个角落得以展示,成熟的活动形式和简单易行的操作方式,很快在共同体学校顺利推行。
在活动推行过程中,我们创生了独特的校际课程——城乡学生“一日体验”活动课程。
从互动研修到教学融合,课堂发展共同体从主题研讨起步。
为了改造和重建农村学校的课程文化,我们在托管学校与被托管的两所农村学校之间形成了每月一主题的互动研修活动模式。
托管初期,我们举办的互动主题包括:教育问题诊断、“草根文化”解读、教学“六认真”制度构建、学校发展再规划、两校师徒结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研组建设、班主任经验交流、青年教师读书与专业成长、练习设计与考试等。
每次活动都由实验小学选派十人左右的精英团队到农村学校进行现场指导,月初由实验小学的教师“唱主角”,月末则由农村学校的教师做回应,突出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原则。
第二阶段的托管实验,我们的研修主题主要来自农村小学老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包括:学生起步作文教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指导、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与指导、小学数学梯度式思维训练、总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有效的作业设计、问题策略教学的研究等。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修主题,有符合各自特点的研修方式,既有送教上门现场分析指导型的活动,又有采用来校观摩现场体验型的活动,还有同课异构、同主题探究等研究形式。
主题研修的模式从第一年教导处管理协调到第二年的教研组管理协调,步步深入,从“行政色彩”的面上的调控到教研组之间“民间”的频繁交流,三校教学融合的对应连接点越来越多,一些教研组已初步形成了课堂发展共同体。
托管第三年,我们三校研究的主题更加理性和具有前瞻性,我们研究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努力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既考虑为农村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更考虑实验小学的实验性、示范性和辐射性。
农村学校既是我们要帮助的对象,也是我们的实验基地,收获是多赢的。
从制度分享到行为融合,教师发展共同体从阶梯式培训开始。
在托管过程中,我们通过梳理与整合,与托管学校共同分享以下三种基本制度: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人事安排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
农村的学校需要这样的制度保障,然而制度并非仅仅体现在文本的制定上,要使制度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还需要一个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因此广大托管干部必须认真做好制度的宣传、协商和培训工作。
培训可以缩短农村教师对制度的接受认同时间,针对不同成员的素质和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分层阶梯式培训:对农村管理干部进行制度修订主题式研讨培训,对准学科带头人进行一帮一师徒结对式培训;对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采取分学科小组集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广泛的交流和合作,经常性的活动和学习,逐渐形成了三校管理共同体和多个学科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
从共写博客到理念融合,科研共同体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
三校在各个层面的融合,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交流的平台就是网络,我们在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教科研管理平台上开设三校共同体教师博客专栏,让所有的托管教师与交流教师在专栏中发布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托管感言。
这一交流平台拉近了三校教师间的距离,也积累了众多关于托管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个案资料,为托管工作落实了交流的平台,也为共同体的课题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如今,基于网络平台的科研共同体正逐渐形成,三校骨干教师与科研精英正通过网络平台汇聚在一起,为“文化融合视野中的学校共同体建设”努力探索着,也为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做着有益的理论尝试。
文化融合视野中托管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探究文化融合视野中托管共同体建设的工具价值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可以快速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第二,可以快速缩小区域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第三,形成城区学校托管农村学校的成功模式,探索一条改变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现象的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文化融合视野中托管共同体建设的内在价值是我们在实践摸索过程中收获的,它更重视培养人、发展人,让参与托管的人都拥有一段精彩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历程。
首先,托管共同体建设造就了适应多元办学模式的学校领导干部,实验小学的副校长担任托管学校的执行校长,是一次能力和意志品质的锻炼,也是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的差异快速成就管理干部的捷径。
第二,能够快速提升城区教师的专业品质和职业精神。
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工作,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很多变化。
他们非常乐于扮演一个强者的角色,去引领帮助周边的农村教师,一定的优势使他们能够很快脱颖而出,工作更加自信。
当他们回到原来的岗位上,从能力到态度都有明显提升。
第三,为农村学校发展积蓄了优质教师资源。
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到实验小学,目的就是为农村小学培养后备干部和学科带头人,一年一轮的学习和培训,坚持三年,农村学校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有城区学校的工作经历,这群教师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