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 文化差异:诸葛亮提到的“孝敬父母”,在现代可能需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解读,如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其现代意义。
- 思想深度:课文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劝诫朋友或家人改正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智者诸葛亮如何通过家书教育子女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诫子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的兴趣与挑战。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的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良好动力。
然而,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确实是学生们的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3.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道德修养与表现: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奋节俭、尊敬长辈等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它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6 诫子书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6 诫子书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诸葛亮;熟读课文成诵,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二〕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三〕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二.【教学重点】〔一〕诵读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二〕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积累警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合作探究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做导学案的“预习案〞局部。

〔二〕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泼起来。

〕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1.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明确:赏罚清楚、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三〕新课进行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及作品简介:详看导学案的知识链接3.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四步:第一步:学生听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和个人朗读。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第三步:学生齐读全文。

读准字音、节奏以及父对子的深切期望之情。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个人试读、集体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大意。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分读试诵
夫 ,以 ,以 。 非 无以 ,…非 无以 。
夫须 非 无以
则不能
,须

,非 无以 。
, 则不能 。
连读成诵
读诵小口诀
一夫带两以,外加两句非无以 二夫跟两须,仍是两句非无以 ,后多两个则不能 三组四字句,两两成双背
展诵亮剑
用最工整美观的书写默 写你能背诵出来的语句
诸葛亮
初读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这篇《诫子书》是诸
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门两兄弟 气节万古传
◆他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 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 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他率军至 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他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 职,惟他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他封爵,他推辞说 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国,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 的请求。
——句式整齐 富有韵律
自读亲文
要求:1、放声朗读
夫fú 2、结合书下注释给相 淫yín 应的字标音
3、连读三遍
范读增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练读获能
同桌或前后两人互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原文】夫(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注释】①诫:告诫、劝勉②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行:指操守、品德。

⑤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

明:使……明”。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1.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
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对比鲜明。
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 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 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 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诫子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0
4、抓整齐的句式。
5、替换标点符号。
五、背诵课文。
1、抓头法尝试背诵。
2、在音乐声中背诵。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1、《傅雷家书》之七 、十一、十三篇,圈点勾画出作者教导儿子立志学习的句子。
2、诸葛亮的《诫外甥书》,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晚辈殷殷教诲中蕴含着的深切期望。
板书设计:
立志
修身 学习
惜时

养德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助工具书。
3、再不能解决的,和老师共同讨论。
注意事项: 交流讨论时,一人主持,一人记录。
四、三读课文,品悟“诫”情。
让学生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品读:
1、重读关键词语。
2、添加语气词。
3、注意正反对比。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警句;理清思路: 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件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 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 同战死,时年16岁。
拓展坊:
作为学生,如何将“静”运用 在学习中? 作为公民,如何将 “静”运用在生活中? 请结合实 际谈一谈。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空城计 隆中对 七擒孟获
诵读堂:读准字音——标一标
夫( 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fú)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zào)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suì)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济世
拓展坊:
猜一猜,诸葛亮的儿子实现父亲 的期待了吗?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 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 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 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 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 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诵读堂:读出节奏——停一停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诵读堂:读出韵味——语重心长
• 读好两个语气词:夫 也 拖一拖 • 读好一个标点: ! 扬一扬
赏析厅:
1、诸葛亮从哪些方面来告诫儿子的?
句式要求: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章以修身养德为主题,强调了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富含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品德观念逐渐形成,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开始深入。

但他们有时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因此需要通过学习《诫子书》等经典文章,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诫子书》,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了解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诫子书》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将文章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诫子书》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教材:准备《诫子书》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课堂讨论使用。

3.视频或音频资料:准备与《诫子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丰富课堂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诸葛亮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诫子书》文本,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
6.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1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7.广才:增长才干。
15.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8.淫慢:放纵懈怠。
5.
问 题 探 究(讨论):
1.本文从哪几方面进行论述?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
两句话是什么?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6.
拓展延伸
3.
熟读课文
诫子书
诸葛亮
(fú)
(b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要求: 1.字音 2.停顿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3.重音
(zào)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4.语气
(suì)
(lú)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夫:发语词,用于句首。
9.励精:振奋精神。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10.险躁:轻薄浮躁。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1.治性:修养性情。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12.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5.明志:明确志向。
1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
肥西县烧脉学校 徐德美
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注意词语的解释和文句的翻译、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有规律的俭朴生活, 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 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 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心灵宁静了,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 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 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 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 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 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 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 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 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 去走走,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 看看,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 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 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积累单音节字词
夫(fú) 遂(suì) 庐(lú)
积累双音节词语

修身
养德
澹泊(dàn)(bó)
淫慢(yín ) 励精险躁治性积累四字美词•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 励精治性
朗读美文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 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 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 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 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 舍,要“励精”,也要“治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自然成诵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美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美句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蜀相(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 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 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 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弛,
(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 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 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 龙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 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 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 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 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 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 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 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 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 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 解为空虚的心灵。)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作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