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内容预览: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

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

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doc
⑦人们在河边涮洗着新摘下来地青菜和衣服;每当傍晚时分,酷爱清洁地女人们就会来到河里洗澡,平日里穿地五颜六色地筒裙,这是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地“浴罩”浮在水面上,他们有时还在水中嬉戏,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出几分妩媚。(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流露作者喜爱之情)
⑧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里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概括了西双版纳美丽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仿照范例,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并做赏析。(学生自由阅读,品味赏析语段语句,然后互相交流)
明确:
①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插”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
②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用比喻具体描述藤状植物的形状,形象)
③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拟人化描写生动展现大象的情态)
课堂反馈:
教学反思: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请就各方面特点进行品析。
②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幻灯片)
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环节三:品析语言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西双版纳的美丽之处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欣赏品味环节。
4.赏析了这些句子,我们是否对“作者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西双版纳的美丽之处”这一问题有了答案呢?(学生稍做讨论交流,理解本文写作特色)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程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西双版纳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了解。

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教学设计6.doc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教学设计6.doc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设计6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领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3.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教学重点: 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创设情境导入2.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音乐让我们感受到西双版纳轻松、活泼的生活节奏,图片给了我们西双版纳丰富的视觉享受,那文字中的西双版纳,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澜沧江( ) 傣族( ) 蘑菇( ) 平坝( ) 湖畔( ) 贿赂( ) 竹篾()勐腊( ) 映衬( ) 斑斓( ) 焕发( ) 塑像( ) 祈求()蕨菜()2.有感情的诵读读文本,注意完成:(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哪些美丽的景观?如果将这几幅画面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哪儿?【明确】自然类——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人文类——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小结】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来确定的本文的结构较为独特,恰当的使用小标题来独立成篇,又组合成文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作者认为美在:(1) 热带雨林自然风光(2)美丽的民俗风情(2)不过,我们也发现,本文的小标题字数虽然相同,形式并不一致,再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我们能不能从语言的角度,让这些小标题变得更工整、更漂亮、更美呢?(3字5字顺序)【参考】高耸望天树、青翠小竹楼、神秘野象谷、喧闹泼水节、隆重宗教日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中的一部分写出导游词,带领大家去领略西双版纳的迷人的风光【提示】注意口语化、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的结合、语言的生动形象、窜联词的自然有序【参考】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明确】“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找找作者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自己对西双版纳的喜爱之情的?【参考】(1)热带雨林中,有许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又写出了它们对大树的依赖性,走进这样雨林确实有点吓人(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在蓝天绿地之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楼的外形,给人以美和舒适的感觉,而且切合西双版纳的实际(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4)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1、学习植物王国(1)学习第2小节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

2.掌握文本的基本情节、主题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掌握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思考。

教学难点:1.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掌握鲜活的描写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并预告本节课的主题是西双版纳的自然和文化。

2. 阅读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整理思路。

3.学生逐段解答自己的疑问,相互讨论。

3. 分析语言特点(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文本的语言特点,并分配分组,每组分析文本中不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夸张等。

2.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完毕后,报告自己组分析的语言特点,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点,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4. 多样文化体验(3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音乐和手工艺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文物和文化,积极融入多种文化体验中,也可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5. 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加深对西双版纳文化多面性的理解和认识,并提供了一些自由阅读推荐书单,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拓展文化视野。

四、课后作业1.阅读《美丽的西双版纳》课文,并完成阅读理解题。

2.阅读《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优秀12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优秀12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优秀12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简短篇一去年我们曾去贵州,一睹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

驱车来到山脚,便开始徒步进山。

脚下踏着粗糙的石砖,道路两旁的古木藤蔓交叉错杂,长长的枝条遮住了天空,枝叶的缝隙中能够依稀看到支离破碎的天,阴沉沉的,透不出一抹阳光。

随着脚步渐渐沉重,视野开阔起来,可是隔着山石树林,望不到心心念念的瀑布。

顺着小道继续向深山走去,静谧的森林渐渐变得热闹起来,依稀听得到隆隆的水声,仍不见瀑布,我迫不及待地加紧了脚步。

最终走到了尽头。

眼前是一片悬崖,并不陡峭,石坡缓缓的,优美的弧度上生着许多矮小的苔藓,绿油油的一片。

我疑虑着这光秃秃的山崖上如何生发出蓬勃的生机,抬眼一看,霎时屏住了呼吸——滚滚湍急的水流从头顶的悬崖上一泻而下,迸溅出一串串银色的水花,迅速腾起的水雾齐齐扑向对面的崖壁,不断向上,滋润着大片动人的绿色。

望着瀑布,久久地出神。

隆隆的水声充溢着双耳,朦胧的水雾浸润着心田,我禁不住深呼吸,想把这样清凉的感觉牢牢锁在肺里。

倏忽间,灰蒙蒙的天缓缓裂开了一道口子,漏出了里面炫目的阳光,一缕、两缕、三缕……万丈金光投射下来,洁白如雪的水雾渐渐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像是跃着美丽音符的五线谱,这是一道绚丽的虹!她不像一般的彩虹那样可爱娇俏,她生于宏伟的瀑布,四散的是勃勃的生机。

她是一河七彩的水,一向向上,直通天际。

我久久地凝望着这道动人的虹,原本躲藏在深深的水雾里,一向等待着,她在等待最完美的契机,这时才舒展身姿,缓缓地亮相,带来一次绝美的遇见。

若是没有那夺目的阳光,她如何出落得这样妩媚动人?若是没有那纯白的水雾,又怎能折射出这般绚烂独特的光华?这应是最美的遇见,又像是一次重逢,在这灿烂的光辉下,我迫不及待地去追寻属于自我的光芒,渴望同她一齐向上,折射出独特的光彩。

期待着,如虹般灿烂夺目。

导入:篇二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的认识和了解。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

(2)如何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

4.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境教学(1)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 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相互交融。

2. 掌握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西双版纳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生物资源。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如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3)阐述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如热带植物、动物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何相互交融?5. 案例分析(1)展示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利用的案例,如橡胶、茶叶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6. 情景模拟(1)设置情景:假设学生是西双版纳的一名导游,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导游讲解。

7.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2)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美食、住宿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课文了解西双版纳地理、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基本信息。

2. 难点: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教学方法:1. 自然法教学法: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色。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预习(10分钟)预习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分析文章结构,尝试翻译生词及短语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逐段讨论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4. 反馈(1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及运用。

5. 情景交流(20分钟)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同桌进行情景交流,以强化对生词、短语及重要句型的运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题目,背诵课文等。

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特产、旅游资源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结合自然法教学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到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特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以及情景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该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9美丽的西双版纳》word教案 (2)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9美丽的西双版纳》word教案 (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品味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3、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1、品味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2、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写法。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

读准、读懂课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版纳风光、傣族风情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很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乐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傣族)说起傣族,我们不由得会想起那里有个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李舵到那儿去游历一番,一睹它的风采。

二、聚焦美丽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西双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请你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我发现西双版纳真美,你看”的句子谈谈自己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示例:我发现西双版纳真美,你看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掩映在翠竹丛林中。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从中我感受到竹楼的外形新颖别致,富有地方特色,又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得很和谐。

学生交流发现。

老师不妨投影画面,让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

三、语海拾贝西双版纳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望天树、野象谷、傣寨水),更有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傣家竹楼、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大象表演、打谷子、傣家寺庙等等)。

可以说不仅这里的风景美,人也美。

那美丽的风景如何用美的语言描绘呢?下面进入语海拾贝。

请同学们根据示例,从(1)字词(2)句子(3)小标题三个中自主选择一个,在书上进行圈点批注。

(时间2分钟)A、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学习目的: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气氛,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阅读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考虑: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p 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____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化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假如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那么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送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六、完毕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p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 个生字。

重点
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水壶、助兴”等 7 个词语。

能根据要
求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读课文,展开想像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情感态度: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能用文中的句式介绍自己知道的植物或动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看几张图片,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说明:通过多媒体播放,渲染气氛,帮助学生融入到西双版纳的美景中。

2、师:对呀,这么美的地方就是西双版纳!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1 课《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课题)
3、学习生字:纳(与“呐”区分)
4、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过渡:那么,西双版纳到底美在哪里?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领略一番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在这里生活着()(、)(、
等 14 个民族。

这里不仅是()的王国,还是()的王国。

说明:通过填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理解“边陲”:(媒体出示地图)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角,靠近边境线,所以
说它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3、学习生字:等 ( 作用同省略号 )
4、谁也会说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读填空。

5、师过渡:对呀,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板:植物王国),而且还是动物王
国呢?(板:动物王国)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让我们先走进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
吧。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2、 3 节
1、指名读课文第 2 节。

你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些植物吗?快把它们用直线划出来。

(生读文划出)
说明:通过圈圈划划,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谁来说说,交流,多媒体出示:望天树箭毒木古茶树跳舞草吃蚊花2、谁会
看着图用这个句式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填空练习: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耸立云霄)的
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有(1700 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
3、理解“耸立云霄”、抓住它的什么特点?上海还有哪些建筑很高?(造句练习)。

4、是不是只有这些植物呢?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省略号的作用)
5、模仿句式练习:
西双版纳的水果真不少,有()的(),有()的(),还有()的()和()的()。

说明:句式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文中的句式来造句。

6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仅多,而且有两种植物还有着特殊的本领的呢!课文第三小
节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两种有特殊本领的植物,请前后桌一起读一读,试着用这
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它们的本领。

一人说一句。

句式:我是扁担藤,()。

我是海芋,()。

交流,适当加上一些动作。

(抽生说时,随机指导朗读)
7、学习生字:壶、砍、扁
8、师:这么多的奇花异草、奇藤异树真令人称奇!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
读这两节吧!
(二)学习第 4 节
1、师: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的王国,还是动物的王国呢!在这个动物王国里,
生活着哪些动物?答案藏在课文的第 4 小节中,自己读一读,用曲线划出这些动物
的名称。

谁来说,你划了哪些动物的名称?
交流(多媒体):长臂猿黑灵猫象绿孔雀兀鹫虎豹
2、师:这么多的动物多得都介绍不过来了!所以小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也加了个——生答:省略号。

在这些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动物,找出描写它的话来读
一读。

说明:省略号的使用说明,能让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使文章显得更精炼。

抽生回答,多媒体随机点击出示。

3、指名朗读,比赛读。

长臂猿、黑灵猫:
你们知道吗?他们可是国家保护动物,谁来读?
它们怎样与游人嬉戏呢?(发挥想象)
象群:
A悠然自得:学习生字:悠、甩
你看大象在弯弯的小河中洗澡嬉戏,多自在啊!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所以,悠
然自得的意思是——多媒体出示:悠然自得的意思就是悠闲自在的样子。

B谁能读出大象悠然自得的样子来呢?(指名交流,指导朗读,齐读)
C悠然自得是描写神情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小朋友瞧,老师也积累了几个,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气势汹汹、眉开眼笑、得意洋洋、兴高采烈、愁眉苦脸、悲痛欲绝
说明:随文积累,体现语文日积月累性。

绿孔雀:
是呀!你们瞧!绿孔雀展开了五彩缤纷的羽毛,在为我们跳舞助兴呢!你们高兴
吗?谁能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读呢?
也喜欢绿孔雀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

兀鹫、虎豹:
所以你在密林深处也要小心一点。

4、小结:西双版纳的动物不仅多,而且还是国家珍奇动物呢!
齐读,指导朗读:它们在西双版纳快乐地生活着。

还有哪些动物在那里快乐地生
活着呢?
说话练习:请大家用:我来到了西双版纳,看到了()在()()。

的句式来说一说。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图片提示)
说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 5 节
1.师过渡:走过了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和动物乐园,让我们走进西双版纳的村
子,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吧!听老师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想一想这一节
又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什么呢?
2.交流。

( 1)学习生字:楼
这些建筑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楼房一样吗?对,真是与众不同,别有情趣啊!出示:别有情趣(变红色)(指导朗读)
(2)还介绍了什么呢?板:各族人民
出示图,师:你们瞧,他们身穿各色民族服装,有说有笑,多美啊!这里景美,
人更美,怪不得作者说“他们是这块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板书:最美的风景)
3、感情朗读。

五、总结课文:
拓展: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知道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既是动物和植物的王国,也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学了课文,听了介绍,你们一定想到西双版纳去看看吧!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今天回家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

板书:11
植物王国
美丽的西双版纳
动物王国建筑各族人民
最美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