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缩印版)
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7bf9a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4.png)
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概念总结与名词解释集合1.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或者说是在垂直地球表面方向的气温分布。
它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
2.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及其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以臭氧为主的二次污染物所组成的混合污染物3.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有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碳,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样的代谢叫做生长代谢。
P2324. BCF:生物浓缩系数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6.专性吸附: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受化学键作用外,还受加强的憎水键、范德华力、氢键等的作用。
7.酚酞碱度:该碱度是由水中全部的氢氧根离子和一半碳酸盐含量引起的。
用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终点(pH8.3)测定碱度。
通常与甲基红终点碱度结合使用。
8.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9.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2]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10.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计量和毒物浓度。
311.空气动力直径Dp: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的球体直径12.决定电位: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该单体系的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E,被视作决定电位。
13.总碱度:总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的总量。
14.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15.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c14e5fe45c3b3567ec8bc1.png)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辐射逆温:下沉逆温:由于大气压分布不均,在高压区里存在着下沉气流,由此使气温绝热上升,于是形成了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的时候,才能引起光解反应;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的过程。
光化学烟雾:含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这种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二氧化硫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干沉降:空气动力学直径: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cm3的球体直径。
亨利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
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其他阳离子的现象。
专属吸附:指吸附过程中。
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上游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者氢键在起作用。
敏化光解: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过剩的能量转移到另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
共代谢:有些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必须具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氮源和碳源时,该有机物才会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大气,土壤)蓄积某种元素或者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集体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01c32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5.png)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爱根核模(Aitken nuclei mold)Whitby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Aitken)核模(Dp<0.05 )、积聚模(0.05 <Dp <2 )和粗粒子模(Dp>2 )。
爱根核模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物质。
它能显著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或两相间界面的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或破乳;润湿、渗透或反润湿;分散或凝聚;起泡、稳泡和增加溶解力等作用。
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al synthesis)一种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部分经过反应试剂作用,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体产物的手性单元。
也就是说,不对称合成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将潜手性单元转化为手性单元,使得产生不等量的立体异构产物。
不可逆吸附(irreversible sorption)有机质含量及结构,决定着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从而决定其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可利用性,进入到有机质致密的刚性结构中的污染物很难再返回到土壤颗粒表面或土壤溶液中,被微生物所利用,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逆吸附。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 SCF)一些物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兼具两种状态的特点。
如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同时具有与气体相近的粘度系数和扩散系数。
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物质称为超临界流体。
电动力学修复(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称为电动力学修复,即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
由于土壤颗粒表面双电层,孔隙水中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方式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污染物离开土壤向两级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
环化名词解释英文缩写及公式整理
![环化名词解释英文缩写及公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a9d3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0.png)
环境化学名词英文缩写环工201503 刘欣雨 201512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滴滴涕(DDT )生物浓缩因子(BCF )生物半衰期(BHL )多环芳烃类(PAHs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过氧丙酰硝酸酯(PPN )二乙基羟胺(DEHA )溶解氧(DO )氮基三乙酸钠(NTA )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 )高级氧化技术(AOTs )Streeter-Phelps /S-P 模型(BOD-DO 耦合模型、氧平衡模型)阳离子交换量(CEC)阴离子交换量(AEC)盐基饱和度(%)(BS )多氯联苯(PCBs)总溶解固体(TDS)环境化学公式大全1、生物浓缩因子(BCF )=2、对于水中的DO3、总碱度=C T (α1+2α2)+K W /[H +]-[H +]酚酞碱度=C T (α2-α0)+K W /[H +]-[H +]苛性碱度=-C T (α1+2α0)+K W /[H +]-[H +]总酸度=C T (α1+2α0)+[H +] -K W /[H +]CO 2酸度=C T (α0-α2)+ [H +] -K W /[H +]无机酸度=-C T (α1+2α2)+ [H +] - K W /[H +]4、总碱度=[HCO 3-]+2[CO 32-] +[OH -]-[H +]酚酞碱度=[CO 32-]+[OH -]-[H 2CO 3*]-[H +]苛性碱度=[OH -]-[HCO 3-]-2[H 2CO 3*]-[H +]无机酸度=[H +]-[HCO 3-]-2[CO 32-]-[OH -](甲基橙酸度)CO 2酸度=[H +]+[H 2CO 3*]-[CO 32-]-[OH -](酚酞酸度)总酸度=2×CO 2酸度-无机酸度=[H +]+[HCO 3-]+2[H 2CO 3*]-[OH -]5、天然水的缓冲能力对于碳酸水体系,当pH<8.3时,可以只考虑一级碳酸平衡,故其pH 值可由下式确定:6、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1)H 型等温线 G=kC(2)F 型等温式(3)L 型等温式式中:G 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A——常数6、pC-pH 图斜率等于n ,即金属的化合价。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f14718ca0116c175f0e48d5.png)
爱根核模(Aitken nuclei mold)Whitby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Aitken)核模(Dp<0.05 )、积聚模(0.05 <Dp <2 )和粗粒子模(Dp>2 )。
爱根核模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物质。
它能显著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或两相间界面的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或破乳;润湿、渗透或反润湿;分散或凝聚;起泡、稳泡和增加溶解力等作用。
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al synthesis)一种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部分经过反应试剂作用,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体产物的手性单元。
也就是说,不对称合成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将潜手性单元转化为手性单元,使得产生不等量的立体异构产物。
不可逆吸附(irreversible sorption)有机质含量及结构,决定着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从而决定其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可利用性,进入到有机质致密的刚性结构中的污染物很难再返回到土壤颗粒表面或土壤溶液中,被微生物所利用,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逆吸附。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 SCF)一些物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兼具两种状态的特点。
如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同时具有与气体相近的粘度系数和扩散系数。
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物质称为超临界流体。
电动力学修复(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称为电动力学修复,即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
由于土壤颗粒表面双电层,孔隙水中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方式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污染物离开土壤向两级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
江苏自考28529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江苏自考28529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d3883c31126edb6f1a10ef.png)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2、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4、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5、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8、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9、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0、天然水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11、天然水的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12、专属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13、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子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
14、絮团卷扫絮凝:已经发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体絮团物,在运动中以其巨大的表面吸附卷带胶体微粒,生成更大絮团,使体系失去稳定而沉降。
15、颗粒层吸附絮凝: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缩印版)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缩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65f356de80d4d8d15a4f8c.png)
一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
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3.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二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16.逆温:对流层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17.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等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18.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19.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完整版)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f4c4ef3caaedd3382c4d359.png)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
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1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4caac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6.png)
名词解释: 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5、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表的过程..通常指的是湿沉降;又称酸雨..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7、冲刷是指在云层下部即降雨过程中的去除..酸雨是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8、光量子产率:表示化学物质吸光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 9、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10、飘尘: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11、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12、化学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13、光化学第一定律:分子对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14、气溶胶: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15、自由基反应:凡是有自由基的生成或由其诱发的反应..1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O3、醛类、PAN、HNO3等二次污染物..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17、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18、降尘:指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19、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第三章1、标准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标准分配系数..2、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3、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4、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5、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出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6、光敏化作用: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光敏化作用..7、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8、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的现象..9、共代谢:某些微生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被称为共代谢..10、亨利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11、有毒污染物:是指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你是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毒物: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2、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3、毒物的独立作用:指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均不相同..4、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价甲基汞..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6、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有重新被吸收的现象..7、毒物的相加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8、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9、半数有效浓度: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浓度..10、毒物的协同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11、生物积累:指生物从环境中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2、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13、最高允许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14、阀剂量:指在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15、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16、半数有效剂量: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剂量..17、毒物的拮抗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18、致突变作用: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一=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第六章1、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有多个氯离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2、多环芳烃PAH: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3、表面活性剂:是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物质..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过环境各种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PS: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或者;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及因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4.分配系数: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5.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6.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7.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8.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9.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1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4f402a6d561252d380eb6eb4.png)
绪论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的空间和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污染物: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为环境污染物。
5.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是指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下,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成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7.环境自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地球表面受空气引力作用,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5.温度层结:把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9.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10.气温垂直递减率:指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r=dt/dz t---热力学温度k;z---高度m r>0 表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递减层结)r=0 表示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等温层结)r<0 表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逆温层结)12.酸性降雨是指:通过降水(雨雪雾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1、温室效应:气体吸收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进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2、温室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3、臭氧层:在高约15~35km范围的低平流层,臭氧含量很高,这部分平流层被称为“臭氧层”第三章水环境化学1.水体:自然界中水的积聚体8.矿化度:矿化过程中进入天然水体中的高于成分的总量9.矿化过程:天然水体主要离子成分的形成过程14.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15.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状态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自净)26.水体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
环境化学3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3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be206d6b9f3f90f76c61be0.png)
第一章
1、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物:
3、优先污染物:
4、环境效应:
5、热岛效应:
6、污染物的迁移:
7、污染物的转化:
第二章
1、光化学反应:
2、二次污染物:
3、硫酸酸雾:
4、温室效应:
5、酸性降水:
6、湿沉降:
7:干沉降:
8:TSP:
9、PM10:
10、光化学烟雾:
第三章
1、Henry定律:
2、碱度:
3、酸度:
4、富营养化:
5、吸附等温线:
第四章
1、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
3、土壤盐基饱和度:
4、代换性酸度:
5、水解性酸度:
第五章
2、分布:
3、排泄:
4、蓄积:
5、生物富集:
6、BCF:
7、生物放大:
8、生物积累:
9、酶:
10、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
11、单糖酵解:
12、同化:
13、氨化:
14、硝化:
15、毒物:
16、硫化:
17、反硫化:
18、阈剂量:
19、阈浓度:
20、最高允许剂量:
21、最高允许浓度:
22、毒物的联合作用:。
23、主动转运:
24、被动易化扩散:
25、被动扩散:
第六章
1、表面活性剂:
2、诱变剂:
3、助致癌物:
第七章
1、微生物修复技术:
2、植物修复:
3、PRB:
第八章
1、有毒化学品:
2、POPs:
3、诱变剂: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绿色化学:
6、原子经济性:。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03608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8.png)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
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3.全过程控制模式:是指通过改变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都非常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16.化学计量空燃比:当燃烧完全时,即无过量的氧气时,空气与燃料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化学计量混合物,此时的空燃比称为化学计量空燃比。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a0f79f4102de2bd96058857.png)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两类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之为光化学烟雾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污染物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作温室效应酸雨:酸雨是指由于空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通过各类途径引起的PH<5.6的酸性降水。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应质体流动:由水或是土壤两者共同作用所致的质体的转移土壤的缓冲性能:土壤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总碱度: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结果称为总碱度,也称为甲基橙碱度。
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者难降解的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营养剂的叠加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剂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的进入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称为富营养化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生长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代谢时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所需的碳并被降解。
生物修复:通过具有降解功能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去除环境中污染物。
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移的过程。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e55251f52ea551810a68759.png)
(1)分配系数:在土壤-水体系中,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2)标化分配系数:以固相有机碳为基础的分配系数即标化分配系数.(3)辛醇-水分配系数: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质量的比值(4)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5)亨利定律常数: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气-水分配系数.(6)水解速率: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7)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8)光量子产率:分子被活化后,它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数占吸收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9)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生物降解过程中,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这称为生长物质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1)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2)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3)肠肝循环:指由肝脏排泄的药物,随胆汁进入肠道再吸收而重新经肝脏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
(4)血脑屏障: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5)半数有效剂量(浓度):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浓度)。
(6)阈计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7)助致癌物: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殖成瘤块。
(8)促癌物: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殖而形成瘤块。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7d1a0902020740be1e9b62.png)
1.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是指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及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3.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遗传致癌物:是指能与DNA反应,引起DNA损伤而致癌的化学致癌物。
5.半数有效剂量(ED50):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6.阈剂量: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7.硫化:硫化氢、单质硫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的过程称为硫化。
8.反硫化: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还原,最后生成硫化氢的过程成为反硫化。
9.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
10.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的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过程。
11.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12.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
13.促癌物: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值而形成瘤块。
14.助癌物: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殖成瘤块。
15.酶的可逆抑制:同酶的结合处于可逆平衡状态,可用渗析法除去而恢复酶活性的物质。
16.酶的不可逆抑制剂:牢固的共价键同酶结合,不能用渗析,超滤等物理方法来恢复酶活性的抑制剂。
环境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常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9bf8cef12d2af90342e623.png)
环境化学1、环境:作用于这一中心客体,一切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3、自然环境: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自然因素总和。
4、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至直、间接引起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现象。
5、环境化学:一门研究有还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见解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7、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中所发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过程。
8、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
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背景值(环境本质):自然环境在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极限含量。
1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深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2、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4、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5、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16、绝热:气块或气团不出现液态水、固态水。
17、绝热过程:气块或气团在变化过程中与周围环境间无热量交换过程。
18、干绝热减温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度的比。
19、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
2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 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2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WR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2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
23、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d590e9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a.png)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举例: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金属、杀虫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化工产品)3.碱度:水体接受质子的能力;测定水样作为碱与质子反应的能力,或者是测定水体对酸化的抵御能力4.腐殖质:是自然界中动植物残体或其分泌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5.悬浮沉积物:以粘土矿物为骨架,有机物和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成为吸附架桥物质,把各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6.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
7.吸着:通常表示一个组分从某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而聚集的过程8.吸附:物质在表面或界面浓度聚集的现象,边界区物质的浓度大于邻近相或相内部的浓度9.吸附等温线:对于水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eq之间的关系。
10.沉积物:是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积在水体底部的物质11. 凝聚,絮凝: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而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12.水的氧化限度pE = 20.75 - pH ;水的还原限度pE = 0.0 - pH ;对于中性水(pH = 7),pE 限度为–7 ~13.7513. 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14.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产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15光化学:是研究在紫外至近红外光(波长100-1000nm的作用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科学16.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17.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18.硫酸烟雾:又称伦敦烟雾,来自于高浓度的硫氧化物,它是由燃烧含硫燃料,尤其是煤引起的19. 酸沉降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pe名词解释环境化学
![pe名词解释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0f0a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3.png)
名词解释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分布、行为和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探索了大自然中存在的化学过程、物质循环和污染物的来源、转化和去除等相关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领域如生物学、地球科学和工程学等密切相关。
环境化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析和监测:环境化学研究如何准确分
析和测量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通过采集样品并应用分析技术,如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确定环境中的化学组分和浓度。
2.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转化: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循环过
程,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气化学循环和水环境中的化学反应等。
理解这些过程可以揭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生物系统的影响。
3.污染物的来源和去除: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途
径,并探索如何有效地降低和去除这些有害物质。
这涉及到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的技术和策略,以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4.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和预测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系统的风
险和潜在影响。
通过采用模型和数据分析,环境化学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帮助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控制
措施。
总之,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和行为,以及对环境和生物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
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3.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二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16.逆温:对流层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17.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等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18.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19.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解离能越大,自由基越不稳定。
20.单分子自由基反应:是指不包括其他作用物的反应,这一类反应是由于开始生成的自由基不稳定的结果。
21.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22.光化学烟雾:又称洛杉矶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23.日变化曲线:光化学烟雾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稍后。
24.硫酸烟雾型污染:又称伦敦型烟雾,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25.酸性降水:(又称湿沉降)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常见的是酸雨。
26.干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27.酸雨:PH小于5.6的降雨。
2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9.温室气体:能够引起吸收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气体。
30.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物排放出来的。
31.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32.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33.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34.总悬浮颗粒物:又称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多在100 um以下,尤以10 um以下最多。
35.三模态:Aitken核模(<0.05um)积聚模(0.05~2um)粗粒子模(>2um)36.成核作用:是指过饱和蒸汽在颗粒物表面上形成液滴的现象。
37.化学吸附作用:涉及特殊的化学相互作用的吸着。
38.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
39.多环芳烃(PAH):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40.富集因子法:是用于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判断和评价颗粒物中元素的天然来源、人为来源。
41.PM2.5:Dp《2.5um的细粒子,其中以土壤扬尘、海洋气溶胶和汽车尾气最为重要。
三42.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转化、归趋的规律与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天然水中的碱度(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44.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5.腐殖质:是一种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其形态构型和官能团的解离程度有关。
46.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还有加强的憎水键、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
47.吸附等温线: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之间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来表达。
48.离子交换吸附: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49.絮凝:由聚合物促成的胶体颗粒的聚集50.凝聚:由电介质促成的胶体颗粒的聚集51.(1) 电子活度:pE=-1g (ae)是氧化还原平衡体系电子活度的负对数。
(2) 天然水的PE:是平衡状态下(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受或给出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
(3)决定电位:因为天然水体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混合体系,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
5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在溶液中解离成中心离子和配体,当解离达到平衡时,解离程度的大小。
53.分配系数:一定下,一种溶质分配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值为一常数。
54.标化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K oc55.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
Kow56.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定义为生物浓缩因子,用符号BCF或KB表示。
57.亨利定律:表示当一个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到平衡时,溶解于水相的浓度与气相中化学物质浓度有关58.水解常数:水解程度可用水解常数的大小来表示,用Kh 表示59.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 60.敏化光解(间接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61.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 62.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成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叫生长代谢63.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四64.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具有巨大的表面吸附能力。
65.土壤胶体的电性:一般呈负电性因而能发生离子交换吸附66.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遇到带相反电性的离子或胶体时发生(电中和)凝聚作用,遇到同样电性的离子或胶体时产生排斥分散,。
67.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反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68.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 表示。
69.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交换性H+和A13+。
70.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如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和A1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
71.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
由于土壤胶体是H+和A13+的贮存库,所以潜性酸度是活性酸度的储备72.土壤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植酸和其它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构成一个良好的缓冲体系。
(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73.重金属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被动转移:物质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主动转移:物质在低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74.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①土壤水分含量②土壤的吸附③土壤紧实度④温度⑤气流速度⑥农药种类75.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①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②土壤有机质含量③农药种类76.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转化途径有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①吸附催化水解②光降解(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