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陕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其中的饮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多个地域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西菜系。
在陕西人的日常饮食中,多以面食为主,并注重荤素搭配,讲究火候和调味,体现了陕西人深厚的烹饪传统和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源自古代的关中菜,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陕西饮食文化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和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陕西地处中国的中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的农副产品丰富多样,为陕西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菜系基础。
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如面条、面皮、拌面等。
陕西的“油泼扯面”、“凉皮”、“刀削面”等都是当地著名的面食美食,制作简单却味道鲜美。
其中,“油泼扯面”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扯面条劲道爽滑,加上油泼辣子和葱花调味,香辣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陕西凉皮也是当地的招牌美食,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爽滑,适合夏季消暑。
除了面食,陕西的肉夹馍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肉夹馍源于中国古代,起源于西周时期。
陕西的肉夹馍是用当地特色的小麦面制成的面饼,夹上炖煮过的牛肉或羊肉,再加上各种调味料,口感香醇可口,是陕西人最爱的早餐之一。
肉夹馍的独特之处在于面饼的松软和香味,以及肉香的浸润,让每一口都充满满足。
陕西的饮食文化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注重均衡营养。
传统的陕西菜肴中,大多荤素搭配,清淡不油腻。
陕西人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尊重食材的本身特色,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在调味方面,陕西菜肴善用各种香料和调味料,突出鲜香辣鲜的风味,让人食欲勃发。
总的来说,陕西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体现了陕西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面食、肉夹馍等传统美食,融合了荤素搭配和鲜香辣鲜的调味风格,堪称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节庆聚会,陕西人都离不开这些美食,这些美食也成为了陕西人对家乡味道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眷恋。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历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创造于陕西,对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西饮食: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一、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于建都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烹任学的经典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时代。它对烹饪方法和烹饪文化内涵的论述,给陕西饭菜与饮食文化的影响极大。
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几个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的不同风格,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占有重要位置,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传统菜,也增添了许多创新菜。总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陕西菜的味型是咸、鲜、酸、辣、香。陕西菜以蒸、炒、炝菜和汤菜见长,注重刀工。
二、陕西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一大瑰宝
中国饮食文化,历经周、秦、汉,到隋、唐时,便已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峰。无论从烹饪方法(烧、烤、煮、炒、蒸等)、菜点风格(讲究色、味、形香、器)、宴席程式(尊老敬学与文化氛围)以及整个饮食与文化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都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菜保留的传统精华较多较浓。
陕西饮食兼容并畜,融会贯通。陕西地处北方,陕西又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类地区。这使陕西菜在采用原材料上可以南北并举,在风格上可以以北方为主而又呈现出若干南方的色彩。陕西有过十多个王朝建都,曾经有过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其中还有过西汉和唐代这样的对外开放时期,因而得以接纳和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西域的的烹饪文化精萃。陕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进程中,陕西又有过多次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许多地方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的深厚色彩。这一切,都使陕西的饭菜变得丰富多彩。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的习俗
关中的习俗每个地区都会拥有他们独特的习俗。
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看看关中的习俗吧!关中有十大习俗,现在就由我来一一将给你们听!第一个就是:面条像裤带。
也叫“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还有一种别称,叫作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面,一根面条宽度差不多有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左右,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就可以做一顿饭。
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到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第二个是:锅盔像锅盖。
我来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它的传说: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辣子是道菜。
说到辣子,一般人都认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
但是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的菜。
,以前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第四个里说的东西我想你们应该都吃过,那就是:牛羊肉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人们认为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等于就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第五个就是: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碗吃饭。
那是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把它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六个说出来可能会让一些人发笑,就是: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
你如果到关中的农村去,这里的样子,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第七个是: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人的年夜饭,关中八大碗
陕西人的年夜饭,关中八大碗
虽然陕西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是陕西美食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逢年过节,老陕就喜欢这一口;而最能代表关中地区饮食民俗特色的就是关中八大碗,黄焖鸡、小酥肉、粉蒸肉、枣方肉、带把肘子、风鸡、咸肉、八宝饭。
关中八大碗,荤菜占了7道,唯一的素菜还是糯米甜饭,充分彰显了我关中人民豪气,实在!如今这种方式在传统的关中农村依然可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大碗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蒸碗是西北地区的一种吃法,而在关中地区,这就是过年团圆饭的标志。
蒸碗的构成主要有梅菜扣肉、黄焖鸡、小酥肉、、四喜丸子等多种花样。
自古以来,吃馍、就菜、喝水才是关中饮食的正统习惯,而今也只能在关中的乡村还能看到这种吃法。
八大碗的主食材是猪肉,在这个基础上八大碗可以制作组成八碗八碟十六道菜。
因当时儒家与道家文化盛行,人们崇尚“八”这个数字。
酒家讲究八仙桌,每桌八个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
其做菜工艺均是使用独特手法先煮后蒸,,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
其重点主要是在选材,刀工、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下功夫俗语讲,“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关中的八大碗在关中地区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关中人面对这片黄土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这份厚重的历史。
吼一声秦腔,大老碗碟一碗油泼面,这就是陕西关中人。
关于陕西的美食文化介绍
关于陕西的美食文化介绍
陕西是中国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地区,这里的美食与历史、地域和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陕西的一些代表性美食:
1. 西安羊肉泡馍:这是西安最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
羊肉泡馍由羊肉炖汤、泡制面片和各种配菜组成,吃的时候将馍饼撕成小块,放入羊肉汤中,再加入配菜,味道丰富浓郁。
2. 肉夹馍:西安的另一特色美食,将烤制的馍夹上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多种肉类的馅料,再配以酱料等调料,味道鲜美。
3. 凉皮:陕西的传统凉面,有油泼凉皮和陕西凉皮两种,其中油泼凉皮以凉皮配以芝麻酱、辣椒油和醋等为特色。
4. 擀面皮:西安擀面皮是一种传统小吃,类似于炸酱面,擀制的面皮和各种配料混合,味道独特。
5. 腊汁肉夹馍:一种以猪肉为原料,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特色肉夹馍。
此外,陕西美食还包括肉丸、油茶、臊子面、酸汤水饺等,这些美食丰富多样,反映了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所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摘要: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依附于这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信仰、情感等而产生的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陕西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由于受到自然状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元素具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让外来人充满好奇,所以有人就整理出“关中八大怪”一说,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关中八大怪”的每一“怪"中都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探析陕西关中的特色民俗风情。
关键词:关中八大怪、陕西、民俗文化前言:陕西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宝鸡,黄土高原以南以及秦岭以北等地区.由于经济、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等,接下来分别从这八个方面一一探析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一、面条像裤带俗话说:东南西北中,面食在关中.陕西的面食是全国闻名的,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吃上一碗正宗的陕西扯面(也称biang biang面)。
正宗的关中人做的“扯面”正是八“怪”之一“面条像裤带”的真实写照。
一根面条可长达一米左右,亦有厚薄之分,厚得时候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差不多,薄时却通透如蝉翼。
对饭量小的女孩来说,一条正宗的关中“扯面”足以够一顿午饭,而对于劳动强度大的关中壮汉来说,一顿吃上两三条扯面那是正常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吃“精致”面。
这“精致”二字则是指面的制作工序和手艺。
一碗面的形成则包含和面、醒面、揉面,再醒面,当面达到可以做面条的程度时,再把面揉软,擀厚,切宽、下锅,煮熟以后再泼上辣子,或是浇上臊子,一碗面才最终完成。
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
陕西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各种小同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之地。
研究陕西当地特色饮食反映出的当地文化特色,正确把握饮食文化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作用,可以拓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对保护和促进陕西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西:饮食文化:特色一、陕西饮食文化概述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相互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历经千年的农业开发,造就了种类繁多的陕西饮食,以及独特的烹饪技法和饮食风俗。
其中被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可见其在中华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而且,作为西部饮食大省,陕西饮食影响和代表了西部的饮食文化。
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小同地域也有着小同的饮食风格,最终形成了陕南饮食文化区、陕北饮食文化区和关中饮食文化区。
二、陕西饮食文化的外在特色(一)陕西独特的地理条件陕西省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地带,地形上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上同时具备半干旱气候、半湿润气候,以及湿润气候类型,夏季降水量丰富。
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使得陕西具备了同时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条件。
(二)饮食风格鲜香粗放,相同之中存在差异总的来说,陕西饮食选材上包罗万象,南北兼顾,品种繁多,外形豪放简单,工艺复杂细腻,多以小吃为主,注重“鲜、香”的口感,体现了西北人的饮食习惯。
但是,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小同地域也有着小同的饮食风格。
关中以麦面为主食,其种类极为丰富,主要分为面条、锅饼和蒸摸三大类。
其中,面条的种类就多达数百种,根据时节小同,口味小同,喜好小同,形成了冬食热汤面,夏食干拌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以及东府人吃宽面,西府人爱细面的格局。
关中饮食文化的形象符号
关中饮食文化的形象符号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关中人语言习惯中称这种大碗叫“大老碗”或“老碗”,除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一个“老”字尤其应有深刻的文化涵意。
一、独特的饮食文化景观民以食为天,食以大老碗为器。
这是关中城乡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饮食现象与文化景观。
农村自古有所谓“老碗会”。
关中农村,自古以自然经济构成生存的主要方式,人们习惯于小麦、玉米、豆菽、谷物、棉花的耕作,在自然经济的背景下,或秋播夏收,或春种秋收,皆是靠体力劳动来完成的。
体力劳动是实打实的生命力付出,需要体力与汗水,另外,体力劳动需要群体之间的协助与合作,劳动也就培养了群体之间的友谊,这种种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便构成了乡人“老碗会”的景观与内涵。
所以,在关中乡间自古可见乡人端大碗相聚群食共聊(应为谝——作者注)的风习景观。
每当此时,各家各户的饮食便盛在乡人的老碗中端了出来,自由聚会一向阳处。
往往在劳动中力大无穷者,自然碗大、饭量大,谝起来声音也大、底气足。
人们在共同进食中,谈天说地说社会说心里想说的话,痛痛快快,无拘无束。
这时,“老碗会”就成了映现乡人生命和日月本色的天然场所,一切皆自自然,无所顾及。
关中的城镇,虽具有政治和商业文化的色形,但却和乡村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因之而形成的市井文化,其底色依然是相通的。
只是“大老碗”在这里的应用,多了一点讲究。
譬如成为关中饮食文化一个品牌的羊肉泡馍,其原始特色依然保留在边远的县区或乡镇中,那便是一种原始意味甚浓的“水盆羊肉”。
这种“水盆羊肉”,除了碗必须大之外,一般仍用粗瓷大碗。
肉讲究现杀现炖现卖。
碗里除讲究原汁汤旺之外,几片鲜嫩的肉片上只洒几星葱花,然后由食者自己泡馍于汤内,或边喝汤边吃手中的锅盔。
碗中汤完了,可以添加,不受限制。
一切皆原原本本、简简单单。
这是劳动者的饮食。
“羊肉泡”进了城里,便多了一些讲究。
浅谈陕南饮食文化
浅谈陕南饮食文化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咱陕西的饮食文化。
一般说起陕西的饮食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羊肉泡馍、哨子面、锅盔等等。
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些都是陕北以及关中一带的饮食特色。
我家住在安康,地处陕西最南部,因此我要介绍的便是陕南的饮食特色。
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
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
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
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
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
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
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东汉佛教传入陕南,斋席、斋饭和吃素习俗开始兴起;元末明初伊斯兰教在陕南传播,伴随着大批回民迁入陕南,清真食品传入陕南各地,古“庙”会渐渐兴起,为民间风味小吃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近代,“七七事变”以后,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原相继沦陷,陕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东北和北京的许多高校、中学和沦陷区难民相继迁入陕南,京、鲁、豫、湘等菜也陆续在陕南登场。
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内容和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陕南的饮食类型大体可分为平川和山区两大类,但同是山区,秦岭和巴山有别。
地处汉江谷地的平川地区,饮食结构中,主食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杂粮如玉米、豆类,则作为调剂。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范本模板】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摘要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而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关中,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古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餐饮的进步发展,本文将带你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饮食特点面食文化特色小吃一、关中简介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
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
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
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关中的饮食特点(一)关中的面食文化关中人和其他北方人一样,以面食为主。
但是,饮食习惯却与外地人有很大不同,某些方面甚至有天壤之别。
首先是关中人对饮食的理解不同。
关中老陕把吃面不叫“吃”,叫“咥(发die音)"。
咥面、咥肉、咥泡馍.吃、品、尝,都是文人雅士的事.解决肚子问题还是得靠“咥”.“咥”,不仅表达了关中老陕肠胃的需要,也表达了关中老陕做事的态度。
用餐也是在做事,非咥得肚滚腰圆,满头大汗,那才痛快。
你若让他细嚼慢咽,那是埋汰他,变着方子骂他老得不中用了。
要达到“咥”的效果,很不容易。
不仅仅是靠碗大装得多,就能无所顾忌狼吞虎咽咥得过瘾。
陕西饮食民俗
陕西饮食民俗第一章 关中特色篇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渭河两岸,南依秦岭、北眺北山、古称“八百里秦川”。
土地肥沃,气候资源丰富,属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是我省粮食、油料、棉花、苹果、烤烟等的主要生产地,人们生活富足、安逸、、、、、、探究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中自然、经济、交通以及人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学习指南本篇里面介绍了哪些关中美食?你还知道哪些?一、石子饼制作方式古老,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主要原料:精面粉。
简要介绍:石子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干馍或砂子馍,唐代称“石傲饼”,其特点是: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如今,石子饼已进入西安高级饭店,成为食用及馈赠佳品。
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
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
至京,坐街食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
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
问:何饼?说:石子饼。
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
此饼制作方法: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
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
其色如云,油酥咸香。
二、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英文名:Pita Bread Soakedin Lamb Soup)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
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
陕西关中年俗文化展开全文【吃腊八面】陕西关中人常说俗话说:“今儿七明儿八,吃了腊八过年‘恰’”。
所以过年也就是从腊八这一天就基本上开始了。
在北方的关中地带,家乡很少产大米,由于我们村在旱塬地带,所以更是不产大米的。
所以小时候腊八这天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腊月初七的晚上,提前泡好黄豆、绿豆、黑豆、豇豆、花生……凑够八种豆子。
到腊月初八早晨妈妈就擀好一大案子的面,切成旗花面片,用猪肉、豆腐、白萝卜、红萝卜、木耳、黄花菜…做成臊子。
然后烧水把前天晚上泡好的八种豆子煮熟,再把面条下进去,面条煮的差不多了再把做好的蔬菜臊子倒进锅里,调好调料,全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这样就算过了腊八节了。
慢慢地人们生活好了,现在都一般是早上喝腊八粥,中午吃腊八面的。
【逛集市买新衣】过了腊八节,过年的准备工作便一一展开了,我们小孩子便是排队打爆米花,吃爆米花后便期待着过年,大人则是领着我们购置年货。
买年画、新衣、新鞋,小时候,一年到头,基本上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的哦!所以,每当妈妈快过年时领着我和妹妹、弟弟去集市上买新衣服,那时农村的集市一过腊月初八以后基本上每逢集市都是人山人海的很热闹的。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大多都是在市里赶到大商场里购置年货的。
【祭灶灶爷饦】转眼又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在我们那里又叫“祭灶节”,也叫做“小年”。
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过年就要来临了。
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祭灶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二就买一些祭灶贴纸,二十三的晚上便面粉打一些浆糊贴好,再做一些“灶爷饦”。
“灶夜饦”分两种,一种是里面包上红糖,这种就叫“糖饦”;还有一种就是用葱花、油、调料调和好,然后和面做一起起就像大家说的葱花饼那样,这种叫“调和饦”,据老人们说这“蔡灶”这一天烙了饦饦馍,然后就不能烧干锅了,只有到了2月2日才可以开始烧干锅烙饼的。
所以这一天晚上奶奶和妈妈会烙好多的饦饦馍,还要留一部分,留给远在外地的女儿、儿子、孙子、孙女,到时候给他们捎去或者是待过年来了再给他们吃呢。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介绍陕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西安,而西安所在的地理位置为陕西关中。
陕西关中在历史上一直担任着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重要角色,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饮食特点陕西关中的饮食以“秦味”为主,以面食为主食,饮食风味独特。
其主要特点如下:1. 以面食为主食陕西关中素有“面食王国”之称,面食在当地的日常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陕西的“油泼面”、“肉夹馍”、“擀面皮”等面食。
2. 饮食口味重陕西关中的饮食口味以浓香、鲜辣、咸味为主,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饮食,吃起来更加刺激口感。
3. 以羊肉为主打陕西关中气候寒冷,在饮食上以羊肉为主要肉类。
当地的羊肉质地细嫩、肥瘦适中,非常受当地食客的欢迎。
4. 以酿皮为特色陕西关中的“酿皮”是一种将馅料包在用米粉或者小麦粉做成的皮中再炸的特色小吃。
其形状酷似茶花,口感鲜香,是陕西关中的传统美食。
代表菜品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肉夹馍”、“油泼面”、“擀面皮”等特色美食:1. 肉夹馍“肉夹馍”是陕西关中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是一款将烤羊肉切成薄片,夹在烤饼中的特色美食。
在肉夹馍中可以品尝到细嫩的羊肉、辣椒橙、夹着葱花和香菜的口感极佳的馍饼。
2. 油泼面“油泼面”也是陕西关中的特色小吃之一,是一款重口味的面食。
面条细而劲道,淋上滚热的油,再加上豆瓣酱、蒜泥、芝麻酱、辣椒油等辅料,味道鲜香,刺激着味蕾。
3. 擀面皮“擀面皮”是一款将面团擀成薄饼的特色面食。
它分为“馍边擀面皮”和“皮边擀面皮”两种,馍边擀面皮外形美观,而皮边擀面皮口感尤佳。
在最正宗的擀面皮中,搭配的肉酱是配有山楂、黄花菜等秘制配料的,口感十分鲜美。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独特,其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羊肉为主要肉类的风味以及浓郁的口味,都展现出关中人的淳朴与真挚。
我们可以从这些美食中,深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也可以品尝到美食背后的魅力。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精选五篇)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精选五篇)第一篇:浅析陕西饮食文化浅析陕西饮食文化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
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
“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
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
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
“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
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
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
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
陕西传统小吃暨美食习俗
陕西传统小吃暨美食习俗摘要陕西传统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和承前启后的古朴乡土气息。
中国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市达1000多年,深厚的传统饮食习俗积存,琳琅满目的各式风味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宝库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单独把小吃当作“果腹”食物,而是作为美食美味的享用和平衡膳食的养生之道,人情世故,友情,亲情,情操,全都融入其中。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三秦传统风味小吃概述;二、制法多样的麦面小吃及其食俗;三、老少皆宜的稻米小吃及其食俗;四、养生健体的杂粮小吃及其食俗。
关键词:陕西小吃典故食俗壹、三秦传统风味小吃概述陕西省位于大陆中原腹地,秦岭和北山把陕西分成三大自然区域,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按照惯例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行政区,号称三秦大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从“炎黄”二帝合成华夏文明以来,曾经有过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立国都。
周、秦、汉、唐的京城长安(今西安市),及其京畿之地,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国际交流的有利条件,促进了陕西风味小吃能够博采各地众家之长,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小吃之精华,因此以品种繁多,古色古香,风味各异,营养保健而著称于世。
西安市东郊半坡古文化遗址(现为半坡博物馆),被人们誉为“华夏中国第一村”,这里考古出土的前后火连体炉灶和谷子,说明7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一部分烹饪技术。
现今仍然遍及八百里秦川的“石子馍”,是先民们上古时期由生食发明用火熟食后,使用石子导热,上烫下烙制作成的一种食品。
《礼记` 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⑴。
这种熟制方法在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称之为“石烹阶段”。
西周时把石子馍称为“糇粮”;唐代称为“石鏊饼”,作为皇帝的贡品而常年进献朝廷;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其著作《随园食单》中,称为“天然饼”⑵。
由于石子馍具有酥脆荃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耐久储藏等特点,又被人们称为“石炙香酥饼”,因而自古以来就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外出携带干粮的佳品,也是当地病人、产妇的必备食品。
关中东府美食特点介绍作文
关中东府美食特点介绍作文《关中东府美食:味蕾上的独特风情》关中东府,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食风味。
东府美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东府美食以其用料实在、口味浓郁而著称。
就拿那一碗羊肉泡馍来说,选用的是本地优质的羊肉,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肉烂汤浓,香气四溢。
馍则是手工制作,厚实有嚼劲,食客亲手将馍掰碎放入碗中,厨师再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上葱花、香菜,佐以辣椒酱,吃起来那叫一个满足。
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羊肉的鲜嫩和馍的麦香,让人回味无穷。
东府的面食更是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油泼面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手工擀制的面条又宽又厚,煮熟后捞入碗中,放上葱花、蒜末、辣椒粉等调料,用滚烫的热油一浇,“呲啦”一声,瞬间香气扑鼻。
面条劲道爽滑,辣香十足,让人欲罢不能。
还有那臊子面,色彩鲜艳,臊子鲜香,汤味酸辣,一碗下肚,额头冒汗,浑身舒畅。
除了面食和泡馍,东府的小吃也别具风味。
肉夹馍堪称经典,外酥里嫩的白吉馍夹上剁碎的腊汁肉,咬上一口,馍的酥脆与肉的香糯完美融合,满口流油。
甑糕也是东府人喜爱的美食之一,用糯米、红枣和芸豆蒸制而成,色泽鲜艳,绵软粘香。
关中东府美食的特点还体现在其对调料的巧妙运用上。
花椒、辣椒、醋等调料在厨师的手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赋予了美食丰富的口感和层次。
同时,东府美食注重原汁原味,不过分修饰,以展现食材本身的鲜美。
关中东府美食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浓郁醇厚的味道,成为了人们舌尖上难以忘怀的美味记忆。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传递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2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月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
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饮食文化趣闻面食风味小吃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
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
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
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
“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
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
关中地区饮食
12/20/2019
贾三灌汤包
12/20/2019
4、其他小吃
12/20/2019
三、饮食特色
• 众所周知川湘鄂赣地区嗜 辣,而少有人知地道的关 中人也是嗜辣如命。关中 地区处温带季风气候,冬 季寒冷,辣味可以暖身提 神;且关中人好面食,而 辣椒正是面食的重要佐料, 因此关中地区的辣文化也 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陕西 是辣椒引入中国后最早的 种植地,因而辣椒也成 “秦椒”。秋季辣椒成熟 后,关中农村家家户户门 旁都会挂上成串的红辣椒, 成为农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12/20/2019
12/20/2019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
12/20/2019
蒲城 澄城 大荔 水盆羊肉
12/20/2019
2、特色面条
• 由于关中地区少水田,缺少水稻种植,故而面条就成了陕 西面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关中面条的分类良多, Biángbiáng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蓝田饸饹面、 澄合旋面、油泼辣子酸汤面、户县摆汤面......种类繁多多 达几十种。其中以biangbiang面、臊子面最为著名。
四、结语
• 陕西省分为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关中(渭河平原一 带)、陕南(秦岭以南),由于纬度跨度大,因此自然条 件截然不同。关中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 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饮食文化,除此之外与关中饮食文 化息息相关的还有其民俗文化。“陕西八大怪”实则应称 为“关中八大怪”,因其大部分现象只出现于陕西关中, 内容分别是“板凳不做蹲起来”、“房子半边盖”、“面 条像裤带”、“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 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 腔不唱吼起来”。这著名的八怪之中四怪都与饮食有关, 可见饮食文化在关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
分。
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
俗。
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饮食文化趣闻面食风味小吃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
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
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
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
“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
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
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
这个“biang”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
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四、关中的饮食
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面食
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
面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
有外地人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
有人说这是对陕西人的讥笑,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关中饮食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一个侧面。
南方人主食是米饭,离了菜不行。
我们吃面条有时就不要菜。
关中
人吃油泼辣子奤奤面或酸蘸面片子时,都是只调包括辣子在内的调味料就行了,不需要任何菜肴来佐食。
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
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原疙瘩面,正因为关中人以面食为主,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面食的制作各个工环节上,吃法上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创出了千姿百态的面食精品和很有讲究的吃法。
正是由于这里人们以面食为主,从而在节日饮食、红白喜事待客、亲友间礼俗相交、祭祀活动等,又逐步形成与面食相关的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图。
以上这些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二)陕西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
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
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
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
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
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
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
鸡丝汤、鸡蛋汤”等。
(三)风味小吃
1、肉夹馍肉叫腊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
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特色鲜明,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亦可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用余香久不散”。
肉夹馍的烤饼很有讲究,咬在嘴里又脆又松软,而肉在大锅里炖得酥酥烂烂,两者配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鲜美。
2、羊肉泡馍关中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
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3、黄桂稠酒陕西的风味菜点以其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典故和文化情趣为越来越多的游人所了解和喜爱。
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于是陕西最有名的饮品黄桂稠酒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
此酒状如玉液,绵甜醇香,回味悠长。
4、荞面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
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
""河漏"、" 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5、灌汤包子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6、陕西凉皮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我品尝的凉皮中,我还是最爱汉中凉皮。
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
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
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7、泡泡油糕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
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
五、结语
陕西美食由来已久,尤其是关中的美食,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这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关中的饮食与文化,更深入的东西还待以再研究。
期待大家对关中的饮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研究,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谈饮食文化[J].中国商界,2008(6):267.
[2]曹水群. 浅谈陕西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2011(3):73.
[3]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白少力.周渝.西安腊汁肉夹馍揭秘[J].四川烹饪.2006(12):23.
[5]吴国栋.西安特色小吃向导[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
[6]郭宇.王锡秋.浅谈地方小吃规范化发展——以潍坊城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2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