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_张汝伦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然而,尽管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国家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入的国家在文化认同上面临着挑战。
随着资本的跨境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国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加强。
跨国公司的进入和直接投资使得外国文化产品更容易获取和传播。
这种文化冲击对国家文化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以中国为例,随着国外企业的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上流行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和冷落,这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尽管国外文化产品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冲击,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接触其他文化的机会。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还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人们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和互动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理解和包容,从而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此外,经济全球化还加强了国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
随着国外文化的传播,国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国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措施得到了加强,文化产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例如,中国国家电影局对本土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以保护和发展本土电影文化。
这种保护措施的加强旨在确保本土文化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得到保护,从而保持国家文化认同的特色和独立性。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和实力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些国家或地区可能面临着文化认同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所主导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文化产品主导了市场,较小国家或地区的本土文化难以竞争和生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经济、科技、交通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融合,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内涵、挑战及应对策略。
文化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传统等多个方面。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挑战1.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也导致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通过电影、音乐、互联网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2. 文化冲突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但也引发了文化冲突。
由于历史、宗教、政治等原因,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和矛盾。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差异和矛盾可能会被放大,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冲突。
3. 文化失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弱势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语言、习俗等逐渐消失。
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损失,也是对人类多样性的削弱。
应对策略1. 弘扬本土文化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应积极弘扬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途径,增强国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鼓励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2. 促进文化交流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单一化,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存。
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尊重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传统文化阅读题
传统文化阅读题训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完,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
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指出,我国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
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
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趋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各个特殊群体渴望认同自身的过程。
正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进行,这些群体产生了要在全球——人类环境的关系中认同自身的愿望。
每一个群体都必须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其认同感。
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以明确的方向,它充其量提供无方向的方向——追逐眼前利益。
正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国学就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其中有的只有历史价值,但也有的有永恒的价值,具有相当的现代相关性。
人类今天生活在现代性危机之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
”这并不仅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这种全体毁灭的手段,更是因为现代性已经将毁灭的价值固子渗进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它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跳出它的毁灭进程的。
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提供了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舍失去生命。
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固素更新了儒掌。
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张汝伦《国学与当代世界》,略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放学、文学等.B,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摆脱现代性危机,是“国学”重新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之一。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全球经济与文化融合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全球经济与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两个密切相关的话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而文化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与文化的融合。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商品和资本可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这使得各国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国际间的贸易。
例如,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其次,文化交流加速了全球经济与文化的融合。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方式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同时,文化交流也为企业和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到其他国家市场,形成了全球化的文化产业链。
例如,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美国文化,也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尽管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剧。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面临经济压力和竞争的困境,而一些发达国家则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可能导致全球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加大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性。
其次,文化交流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流行文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小众文化和传统文化可能逐渐消失。
这对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价值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加强合作。
首先,各国应该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全球经济体系。
通过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减少贸易壁垒和提供更加公正的全球治理,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 八十五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革命,给当代中国城市景观 建设以许多启迪,作者呼吁中国当代设计学,特别是景观设计学要实现现 代化, 必须继续接受五四精神的洗礼,必须怀抱两大危机意识民族身份危机 和人地关系危机。
现代设计学必须抱有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 设计和创造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
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 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
1.关于新文化运动与现代设计学 关于设计学科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的现代化问题,建筑学方面 的讨论已经有不少了。
但在景观、或者说风景园林方面的,还远远没有引起重视。
也难怪,生在今日的中国,做一名景观设计师是幸运又痛苦的幸运的 是,我们可以有以往几代人都没有的实践机会;痛苦的是,这个时代的变 化是如此的剧烈,在混乱的学科定位面前,在如过江之鲫的流派、风格、 理论面前,我们又很难把握。
思考的高度、时间和深度都局限着理论的总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笔者深信,立足本土,扩大视野,站在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行反 思,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早日实现设计学科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五四开始,八十五年过去了,中国大地上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20 世纪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的事物和新的人,都自五四 始张静如,1999。
五四精神,关于新的文化、新的语言、关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永远值 得追怀。
正如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
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青 的人自愿为它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周策纵,1999。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现代化的目标只在白话文里得到最完全的体现, 我们的小说,我们的散文,我们的诗歌是最早实现了现代化的模范。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姓名易三才专业产业经济学入学年月2012 年9月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摘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目录一、文化认同综述 (1)(一) 文化认同概念 (1)(二) 文化认同类型 (1)(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二、国家认同综述 (2)(一) 国家认同概念 (2)(二) 国家认同分类 (3)(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参考文献 (7)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一、文化认同综述(一)文化认同概念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互相依存,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也不可忽视。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随着全球贸易的深入发展,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
西方国家的消费主义思想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进入到其他地区。
这种文化冲击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年轻一代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价值观逐渐受到冲击和忽视。
这种情况在一些亚洲国家尤为明显,例如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西方的娱乐文化,传统价值观的保护面临挑战。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对文化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重塑。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各国民众对于自身文化思想的认同也更加重要。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的自由传播,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价值观。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相辅相成。
一方面,人们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可以从中吸取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创意和动力。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也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文化趋势。
许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传递给下一代。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承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这不仅有助于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各国可通过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相关产业也会蓬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并不全是积极的。
随着各国人口流动的加剧,文化冲突、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突出。
人们担心,全球化可能导致文化价值观的同质化,各国独特的文化几乎会被统一化的全球文化所取代。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种商品、服务以及资本流动自由度不断提高,这无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对国家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的加深经济全球化以开放的姿态将各国连接在一起,人们更便利地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
这种文化产品的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互相借鉴、相互影响的过程。
世界各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这也加深了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知与接纳,推动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当我们在街头巷尾看到异域风情的服饰、品味到异国美食的美味时,我们也加深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二、文化同质化的困扰虽然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产品与服务变得标准化,消除了国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与效益。
然而,这也有可能导致不同国家文化的同质化,让许多国家的文化特色逐渐淡化。
例如,快餐文化的普及,让全球范围内的快餐店如出一辙,人们很难找到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
因此,文化同质化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三、文化软实力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也使得国家之间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提升。
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通过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推动本国文化产品走向全球,从而加强了文化认同的力量。
例如,中国的春节与国外的新年庆典结合,使得更多国家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增加了对中国的认同。
这种通过文化输出提升国家形象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国家的软实力,也使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尽管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认同带来了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在积极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文化认同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文化认同,即指个体和集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元素不断地交融、吸收和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形式。
本文将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文化认同的融合、文化认同对于全球化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认同也发生了变化。
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元素不断交融、吸收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形式。
1. 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手机、社交媒体等。
这些科技手段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使得不同区域的文化更加容易传播和融合。
比如,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轻松地看到来自欧美各国的音乐、电影、文学等文化产品。
2. 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让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依存,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这种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文化认同的融合。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披萨、汉堡、寿司等西方食品,并且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现象。
第三章:文化认同的融合1. 文化的适应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形成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
在文化交融和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以开放和包容姿态逐渐适应和接受其他文化的元素,从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2. 文化认同的同化:全球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文化认同的同化。
完全的认同同化可能会威胁个体和群体的文化多样性,从而影响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
事实上,在文化交融和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其实是通过交流和融合达到互补,而不是替代。
第四章:文化认同对于全球化的推动1. 动力来源:全球化虽然为世界各国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利益,但它的核心动力仍源于文化领域。
人类的文化认同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推动全球化的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象。
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交织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已经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然而,这种全球化趋势也给国家的文化认同带来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如何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全球化的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推动了文化认同的融合。
世界上各种文化在经济联系中相互渗透和借鉴,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出来。
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地接受其他文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然而,全球化也给文化认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现代化的商业和市场机制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胁,文化认同的确立变得更加困难。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可能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传统文化,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丧失。
为了保护和弘扬各国的文化认同,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教育,使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关注自己的文化。
其次,要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的投资,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国际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的多元共存。
通过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理解和尊重。
然而,在强调文化认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文化的开放性和相互影响性。
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全球化为文化认同带来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也使得人们更能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开放心态去接纳和包容其他文化,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多样性和共存。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应该既保护好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开放心态去接纳和包容其他文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平衡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然而,许多人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所带来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增加,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的传播已经影响了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
流行音乐、电影和时尚等西方文化元素逐渐融入到其他国家的生活中。
因此,很多人开始接受并欣赏这些西方文化,渐渐放弃了传统的文化认同。
然而,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认同的丧失。
相反,它也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人们往往会更加坚定地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种现象在一些拥有悠久历史和强烈文化认同的国家尤为明显。
例如,日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仅坚守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还将其发扬光大。
无论是日本的传统服饰、传统乐器还是传统艺术形式,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除了对国家整体文化认同的影响外,经济全球化还对个人的文化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个人的文化认同往往受到家族、社会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个人的文化认同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改变。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年轻人往往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包括音乐、电影、书籍等。
这些文化产品往往蕴含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从而影响着个人的文化认同。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
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愿意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
通过这种相互借鉴和融合,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随着全球交流和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
经济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文化认同的定义和重要性在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基于其文化背景和共享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们寻找个人身份和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是人们归属感和凝聚力的来源。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文化认同能够促进自尊、自信和自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而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能够提高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因此,文化认同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尽管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织和融合,但它也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经济全球化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互动,人们可以接触到其他文化的思想、艺术和习俗等,有助于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认同。
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建立起跨文化的对话和合作,从而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多元化和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通过全球化的媒体和互联网,不同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得以传播,这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人们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途径,更好地传承和宣传自己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认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可。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全球市场的推动下,各国的文化产品能够更广泛地流通和传播。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极大地改变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
然而,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只是对经济体系的影响,它也对文化认同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首先使人们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被带入了一个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网络中。
这个经济网络不仅仅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也同时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例如,通过国际贸易,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些产品背后往往蕴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
同时,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各国企业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带到其他国家,进而影响当地的文化认同。
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了解和感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拓宽了文化认同的范围。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化认同受到了威胁。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面临着被忽视和淡化的风险。
随着外来产品和文化价值观的涌入,一些地方性特色和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
例如,一些小型手工业作坊在面对来自国外的大规模生产和低价产品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
这些手工业的衰落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更牵涉到一种地方文化的消亡。
因此,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
此外,经济全球化还给文化认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全球市场的竞争使得企业和品牌需要不断寻找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这种竞争迫使企业去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例如,一些跨国企业为争夺中国市场,开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产品设计和营销中。
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实际上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了一种机会和动力。
然而,尽管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文化认同的毁灭或保护者。
相反,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调整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文化认同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作用研究
文化认同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然而,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感受的问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与合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化认同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文化认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和认同时,他们更有动力去向世界传播和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
这种文化产品的传播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提升国家的声誉和知名度。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画、京剧和太极拳等,正日益深受全球瞩目,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这些文化产品的推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文化认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免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竞争。
这种冲击和竞争往往会威胁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产业。
当个人和社会对自身传统文化产业的认同感减弱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并被其他文化的产品所取代。
这也导致了许多传统产业的衰退和失去国际竞争力。
因此,保护和加强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外,文化认同还对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文化之间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认同使个体和社会在交流中更加自信和开放。
例如,当一个国家对外推广自己的文化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艺术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在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文化的繁荣,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认同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文化认同的强调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固化和僵化,从而阻碍了文化的创新与变革。
其次,文化认同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产生排外和仇外的情绪,从而对国际合作与交流造成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在经济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化认同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本文将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探讨人们如何应对这些变革。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由于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加了,导致了人员、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
这样的流动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人们在跨国交流中,逐渐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融合的趋势。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文化的融合成为趋势。
例如,国际合作企业在不同国家建立分公司,吸引着各国员工的加入。
这样的跨国团队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共享使得人们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变化。
他们学习并接受了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观念和方式,纷纷形成了一种折衷主义的文化认同。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也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跨国企业的崛起,本土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胜,本土企业可能被迫改变或舍弃自身的文化特点,以适应国际标准。
这种趋同化的文化认同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下降,甚至失去文化自信。
这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时,人们需要寻求平衡。
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这可以通过促进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加强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来实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政府和组织可以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和法规,支持本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同时,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总结而言,经济全球化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认同。
它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对本土文化认同的挑战。
文化认同与经济全球化
文化认同与经济全球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由于全球化的进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文化认同作为一个重要的个体和群体意识形态,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团体对自身文化及其所处环境的认同感。
在传统的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保持和传承是很重要的。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地域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这种融合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对传统的文化认同带来了冲击。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文化认同的多元性提供了条件。
随着人们与不同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他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接纳程度也得到加深。
这一点在现代互联网的普及和交通运输的便捷性下尤为明显。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电视和书籍等途径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历史和传统。
这种开放心态有利于消除偏见和歧视,增进全球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对文化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动摇。
当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界限消失后,这种界限定义人们的认同感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文化认同可能受到冲击,而新的全球文化认同则开始形成。
这种对文化认同的动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和社群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认同。
他们需要思考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全球文化的接纳程度。
在创造新的文化认同时,个体和群体需要坚持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这种全球背景下的新文化认同,应该是在尊重其他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的保持和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个体和社群对自身的认同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同时,它也需要教育机构、媒体和政府等各个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关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全球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呈现出多样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复杂性。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大幅增加,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加深。
这种经济联系不仅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各国社会文化的面貌。
例如,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贸易和资本流动,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例如好莱坞电影、韩流文化等。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改变了接受国的文化表达形式,也对当地文化产业产生了影响。
其次,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文化认同产生了挑战。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交流的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不可避免。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传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侵蚀的威胁。
例如,在某些国家,西方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导致了本土文化的日益边缘化。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性,使世界看起来愈加单一化。
这引发了一系列文化保护和文化自信的讨论,促使一些国家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与宣扬。
然而,要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其带来的文化同化趋势。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或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反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发展。
虽然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率增加,但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这种多元性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更多的呈现。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传统的节日、音乐、戏剧等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也为带来了社会文化认同的复杂发展。
多元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某些地区,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性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认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认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对文化民族认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加明显。
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使得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加大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力度。
这样的经济变革往往伴随着文化的溶合与碰撞。
举例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传统的中华文化则渐渐失去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引发了一些担忧,人们担心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并努力寻找民族认同的新方向。
然而,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种文化冲突,它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使得各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更容易地传播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医药经验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许多国家都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与优势,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
此外,经济全球化还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例如,澳大利亚的电影产业在全球化的助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带动了澳大利亚电影文化的崛起。
同样的,印度的宝莱坞电影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使得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经济全球化给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民族认同提出了新的问题。
然而,全球化并不是文化冲突的根源,而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机会。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和个人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努力寻找到适应新时代变化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吸纳先进的元素,与时下的当代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有深度的话题。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甚至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下,文化交融和认同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文化交融作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交融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以达到文化交融的目的。
但是,在面对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同时,文化认同也显得格外重要。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于自身价值观和信仰的认同。
在文化认同方面,全球化和文化交融可能给个体带来困惑和挑战,因为他们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的认同感和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交融表现在多种形式中。
首先是跨国公司的文化输出,这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文化交流方式。
跨国公司将自己的品牌和文化理念带到其他国家,通过营销推广,使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认可和信任。
同时,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也需要根据当地文化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融合,从而使得营销宣传更加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习惯,这也是一种文化交融的体现。
其次是文化衍生品和流行文化的传播。
例如,各种流行音乐和电影等艺术形式,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共鸣。
同时,一些虚拟社群和社交网络也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使得文化交流不再受到地域和距离的限制,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分享相同的文化产物,这也增强了文化交融。
但是,文化交融也可能伴随着文化冲突的问题。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能产生冲突,导致一些文化之间的不和谐和对立。
例如,在国际贸易和政治谈判中,可能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而导致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跨文化沟通和理解,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化解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的美丑不必同色同状
全球化的美丑不必同色同状
张汝伦
【期刊名称】《国际学术动态》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由哲学系和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传统伦理与世界伦理"国际研讨会于199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中外代表共30人。
会议收到论文15篇。
会议的中方学术牵头人为复旦大学现代哲学所所长张汝伦教授。
会议主要围绕"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认同"两大问题展开。
与会者发言踊跃,曾形成两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张汝伦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大腹园蛛鞭状腺蛛丝蛋白N端结构域的克隆表达及圆二色谱分析 [J], 李雪;陈格飞;张晓玲;孟清
2.严肃责任状严格责任感严明责任人──百色地区兑现第一轮所签责任状后第二轮签得更为顺当 [J], ;
3.强者不必怒于色——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浅谈 [J], 阮成秀
4.百色地区早三叠世石炮组蠕虫状灰岩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J], 黄高斌;麦驰
5.蜂窝状椭圆孔洞吸收器圆二色性研究 [J], 余鹏;王保清;吴小虎;王文昊;徐红星;王志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冲突#(5哲学研究62001年第2期)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张汝伦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
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然而,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已无须认同?如果不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
0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
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同化趋势,使人们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文明的意义何在?0同样,人们也会问,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就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虽然认同的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认同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在微观层面上,认同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它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
又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
在宏观层面,认同是一个更深的个人意义的代码,它将个人与最一般层面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社会学家常常将认同视为共有的信仰与情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它是涂尔干称之为/集体良知0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
从政治学上讲,认同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
民族认同则包括民族本质,国家的核心情感与象征。
这些为大众所认同,他们在此基础上一起生活,一致行动,保卫他们的共同认同。
民族认同也规定了国家是什么,国家做什么,和一种独特的国家使命感。
民族认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参与实现人类普遍的安全需求的手段。
¹传统中国没有认同问题,或者说,认同不是一个问题。
传统中国的认同是天下、国家、文化三位一体。
天下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等于世界,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文化,天下即喻指中国文化的普世性。
中国人不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而且也是最优秀的。
正是这种文化中心论,使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0º宋代理学家石介这段话涉及的并非自然的空间,而是形而上的文化的空间。
相应地,著名的/夷夏之辨0也不是种族或血统之辨,而是文化和文明之辨。
因此,夷夏之间并无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认同华夏文化,就可由夷变夏。
/夷0、/夏0的概念同样是文化的概念,而不是种族的概念。
正因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概念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虽饱经沧桑,其核心部分却相当稳定。
可是,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文化认同很快动摇,认同危机遂见端倪。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0使得过去以为天经地义的一切一下子全成了问题。
在/师夷长技0制不了/夷0之后,又提出/中体西用0的方案。
/中体西用0的应对从表面上看是要培本固原,实际上却是认同危机最初的症象。
它受到保守派和激进派两面的攻击,说明传统认同之/体0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力量。
其实,中体西用者们自己对西用能否保住中体都是有怀疑的。
»同时,猛然袭来的美雨欧风,似乎给人提供了新的认同。
一时间认同西化蔚然成风,连国粹派都不能不声明:/国粹无阻于欧化0,/夫欧化者,固吾人所祷祈以求者也。
0¼提倡国粹,并非要与欧化相抗,而是要促进中国之欧化。
/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
0½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欧化与中体西用一样,并不能解决认同问题。
当时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成为与西方一样的现代民族国家,而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首先要有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理由,即找到她/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民族特性,也就是她的文化认同,否则她就缺乏立国之基,缺乏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根据。
西方文化显然无法提供这种根据。
它造成了中国的认同危机,但它解决不了这个危机。
梁启超将这种/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民族特性,或文化认同,称为/国性0。
所谓/国性0,就是一国立国的根本,一种异于他国的特性,一种深入全国人心中之善美的精神。
国性一旦衰落,/其国人对于本国之典章文物纪纲法度,乃至历史上传来之成绩,无一不怀疑,无一不轻侮,甚则无一不厌弃;始焉少数人耳,继则弥漫于国中,及其横流所极,欲求片词只义足以维系全国人心者而渺不可得。
公共信条失坠,个人对个人之行为,个人对社会之行为,一切无复标准,虽欲强立标准,而社会制裁力无所复施,驯至共同生活之基础,日薄弱以即于消灭。
家族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家族;市府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市府;国家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国家;乃至社会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皆失其中心点不复成社会。
国中虽有人亿兆,实则亿兆之独夫偶集于一地域耳,问所以纲维是而团结是者无有也。
0¾梁启超在这里描述的其实就是当时日甚一日的认同危机。
这种危机将导致中国内在的瓦解。
因此,梁启超提出/国性论0,并非如有的论者所以为的那样,仅仅是要维护中华文化的道统,或保护民族文化基因、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是要在传统认同日趋瓦解的情况下,为现代中国找到一个立国之基,找到它/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个性和特性,建立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
其现实政治的目的是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其文化的目的,则是要在现代世界建构中国的根本性和独特性,即中国的自性。
梁启超那一代敏感的中国思想家,如严复和章太炎等人,都已看到现代性的同一化趋势,因而多少都提出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他们眼中的文化认同与守旧派的传统原教旨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他们的文化认同包含明显的对现代性的批判。
梁启超的/国性论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国性是比传统还要抽象的精神,梁启超自己也从未正面阐述过国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优胜于世界0的精神。
但我们从他对于中国三个传统道德概念即报恩、明分和虑后的现代诠释中,大致可以了解他心目中国性的基本内容。
梁启超的诠释既赋予这三个传统道德观念现代内容,也针对现代性三个基本因素提出了批评:报恩针对个人与他人、现在与过去的分裂;明分针对现代的乌托邦性质;虑后针对现在与未来的断裂。
梁启超提出国性,是希望在全球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能保持自己。
这个保持自己决不是回到过去,或乞求过去的亡灵,而是要建立现代中国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现代性并不拒斥,不仅不拒斥,而且还是能符合它的要求,但却是有所保留和批判。
章太炎对民族认同或文化认同的问题比梁启超更为自觉。
作为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认同首先体现在文化认同上。
他提倡国粹,或/用国粹激动种性0,根本是要解决中国人在现代的认同问题。
但在这么做时,章太炎既不象当时及后来的一些人那样,狂热地主张西学中源说,以为西方文化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也反对康有为等人的做法,/说甚么三世就是进化,九旨就是进夷狄为中国,去攀仰欧洲最浅最陋的学说。
0À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是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而章太炎决不是文化中心论者。
他固然对自己的文化无比热爱,却并未因而失去对自己文化的批判思考。
相反,他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文化。
/稽古之道,略如写真,修短黑白,期于肖形而止,使妍者媸,则生矣;使媸者妍,亦未得也。
0Á正因为章太炎不是一个文化中心主义者,所以他也决不是文化封闭主义者和文化排外主义者。
他对于印度文化的尊重就不用说了。
对于西方文化,他亦不取排斥否定的态度。
他一方面反对欧化主义,反对盲目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另一方面从来也不反对向别人学习,甚至认为/今国人虽尊远西之学,废旧籍,慕殊语,部屈相外,未足为大害,且其思理诚审,亦信有足自辅者。
0Â他本人虽不通西文,但对西方学术的了解亦不少。
章太炎是文化多元主义者,他认为任何文化都有价值,都值得尊重。
因此,他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与真正的传统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判然有别。
他的立场其实就是鲁迅在5文化偏止论6中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0 l v 章太炎提倡国粹,亦应以此来理解。
对于章太炎来说,国粹就是历史,它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决不只是一些过去之事的单纯记录。
它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人们正是从历史中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从历史中获得自己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
章太炎重视历史正为此。
但是,虽然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认同的基础,但并不能建立起新的认同。
因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至少包括政治理想、价值承诺和文化品格三个主要方面。
它们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指出:/有新国家必有新国政,有新国政必有新国民。
二十世纪之新中国,其民族能铸成一特别之天性,光明于全球大陆,,,0 l w在现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之前,此人已经看出,现代中国必须要能/铸成一特别之天性0,即要能建立起新的民族认同,方能真正自立于世界,/而不为人类馆参考玩具0与中外/演说家诋谇材料0。
l x很显然,这种新的认同既不是回到过去,恢复传统;也不是全盘西化,脱华入欧。
而是要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
0 l y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的/民族本位0与/全盘西化0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在建立新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时所经历的迷惑。
问题在于,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一样,不是一个固定的本质,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然而,人们在考虑认同问题时,往往以本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被人们称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人,以为只要在传统文化中抽取出国性,国粹或儒家文化这些本质,就可以用来建立民族认同或文化认同。
认同就是认同这些传统的本质,或本质的传统。
正是它们决定了我们之为中国人,并能在剧烈变动的现代世界将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
但是,不管人们对传统文化如何诠释或/创造性转换0,事实上不过是在重复近代以来许多人都做过,但都不成功的事。
人们可以人为地尊崇或弘扬传统文化,但在现代中国它再也无法起到认同的作用。
事实上,想让它继续起到这一作用的人,无不以现代的价值来解释它,例如,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有正面的作用等等,但却忘了,如果以功利的标准来证明儒学的价值的话,那么儒学将会变得毫无特点,完全无法成为所需要的现代文化认同的基础。
正如列文森所深刻指出的:/那些能被现代人重新肯定的中国的传统价值,将依然是符合现代人各自的标准的价值,其中包括甚至对传统一无所知的人所肯定的价值。
0 l z也就是说,那些被重新肯定的/传统价值0,实际是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