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_张汝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冲突#(5哲学研究62001年第2期)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张汝伦

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然而,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已无须认同?如果不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0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同化趋势,使人们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文明的意义何在?0同样,人们也会问,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就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虽然认同的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认同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认同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它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又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在宏观层面,认同是一个更深的个人意义的代码,它将个人与最一般层面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社会学家常常将认同视为共有的信仰与情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它是涂尔干称之为/集体良知0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从政治学上讲,认同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民族认同则包括民族本质,国家的核心情感与象征。这些为大众所认同,他们在此基础上一起生活,一致行动,保卫他们的共同认同。民族认同也规定了国家是什么,国家做什么,和一种独特的国家使命感。民族认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参与实现人类普遍的安全需求的手段。¹

传统中国没有认同问题,或者说,认同不是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的认同是天下、国家、文化三位一体。天下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等于世界,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文化,天下即喻指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中国人不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而且也是最优秀的。正是这种文化中心论,使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0º宋代理学家石介这段话涉及的并非自然的空间,而是形而上的文化的空间。相应地,著名的/夷夏之辨0也不是种族或血统之辨,而是文化和文明之辨。因此,夷

夏之间并无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认同华夏文化,就可由夷变夏。/夷0、/夏0的概念同样是文化的概念,而不是种族的概念。正因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概念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虽饱经沧桑,其核心部分却相当稳定。

可是,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文化认同很快动摇,认同危机遂见端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0使得过去以为天经地义的一切一下子全成了问题。在/师夷长技0制不了/夷0之后,又提出/中体西用0的方案。/中体西用0的应对从表面上看是要培本固原,实际上却是认同危机最初的症象。它受到保守派和激进派两面的攻击,说明传统认同之/体0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其实,中体西用者们自己对西用能否保住中体都是有怀疑的。»同时,猛然袭来的美雨欧风,似乎给人提供了新的认同。一时间认同西化蔚然成风,连国粹派都不能不声明:/国粹无阻于欧化0,/夫欧化者,固吾人所祷祈以求者也。0¼提倡国粹,并非要与欧化相抗,而是要促进中国之欧化。/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0½

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欧化与中体西用一样,并不能解决认同问题。当时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成为与西方一样的现代民族国家,而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首先要有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理由,即找到她/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民族特性,也就是她的文化认同,否则她就缺乏立国之基,缺乏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根据。西方文化显然无法提供这种根据。它造成了中国的认同危机,但它解决不了这个危机。

梁启超将这种/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民族特性,或文化认同,称为/国性0。所谓/国性0,就是一国立国的根本,一种异于他国的特性,一种深入全国人心中之善美的精神。国性一旦衰落,/其国人对于本国之典章文物纪纲法度,乃至历史上传来之成绩,无一不怀疑,无一不轻侮,甚则无一不厌弃;始焉少数人耳,继则弥漫于国中,及其横流所极,欲求片词只义足以维系全国人心者而渺不可得。公共信条失坠,个人对个人之行为,个人对社会之行为,一切无复标准,虽欲强立标准,而社会制裁力无所复施,驯至共同生活之基础,日薄弱以即于消灭。家族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家族;市府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市府;国家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国家;乃至社会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皆失其中心点不复成社会。国中虽有人亿兆,实则亿兆之独夫偶集于一地域耳,问所以纲维是而团结是者无有也。0¾梁启超在这里描述的其实就是当时日甚一日的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将导致中国内在的瓦解。

因此,梁启超提出/国性论0,并非如有的论者所以为的那样,仅仅是要维护中华文化的道统,或保护民族文化基因、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是要在传统认同日趋瓦解的情况下,为现代中国找到一个立国之基,找到它/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0的个性和特性,建立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其现实政治的目的是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其文化的目的,则是要在现代世界建构中国的根本性和独特性,即中国的自性。

梁启超那一代敏感的中国思想家,如严复和章太炎等人,都已看到现代性的同一化趋势,因而多少都提出了文化认同的问题。他们眼中的文化认同与守旧派的传统原教旨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他们的文化认同包含明显的对现代性的批判。梁启超的/国性论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国性是比传统还要抽象的精神,梁启超自己也从未正面阐述过国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优胜于世界0的精神。但我们从他对于中国三个传统道德概念即报恩、明分和虑后的现代诠释中,大致可以了解他心目中国性的基本内容。梁启超的诠释既赋予这三个传统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