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思想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管理的思想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与理论形成:管理思想的形成起源于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研究的原因》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动理论。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劳动。日用供应情况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②……减少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③……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斯密在研究经济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查理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概括了他的思想。巴贝奇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并且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同时,巴贝奇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的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在其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提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①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

罗伯特欧文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c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改革。

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c对工人实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d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成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与泰罗同时代的科学管理理论a甘特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表,称为“甘特图”;b机械师杰布蕾斯和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其研究成果反映在1911年出版的《运动作研究》中;c美国的福特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福特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如何让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时间构成了泰罗制,可以看出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对泰罗制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因此,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对泰罗制加以评价:①他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讲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和管理的旧方法;②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求;③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④泰罗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程度的压榨。总之,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他主张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从而使得管理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较窄。对于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

面的活动,基本没有涉及。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挂历中的局限,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①组织管理理论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a 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b 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c 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d 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e 会计职能。即编制财务目录,进行成本统计;f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②法约尔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a 分工b权力与责任c纪律d统一命令e统一领导f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g人员的报酬要公平h集权i等级链j秩序k平等l人员保持稳定m主动性n集体精神③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其他贡献者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美国的企业家詹姆斯穆尼以及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在组织体系及组织原则方面又提出了若干新理论。厄威克的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他认为:a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b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的三个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c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只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注意贯彻相应的原则,这四项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⑴形成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要求和平、民主和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早1950年代前后,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劳资矛盾尖锐;②企业的规模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扩大,不但面临市场国际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进而国际化。企业间的竞争加剧;③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与战争前的1930年代相比,技术更新速度快了两倍;④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管理工作的细化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在职工中的比重增加,而操作工人的比重相对下降;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职工队伍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⑵以上变化对管理的新要求①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中站住脚,首先要做到经营方向正确、经营目标明确。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经营决策;②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经营规模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化以及需要迅速、及时地进行战略决策,要求管理工具也要现代化,以便迅速、准确的提供管理信息,及时、正确的进行决策;③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由于生产过程专业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人对单调、简易的操作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行为科学”学派:⑴行为科学的由来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⑵“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梅奥提出引起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试验”。其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霍桑试验过程: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是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强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进行了其他方面的试验。⑶梅奥等人的观点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③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