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合集下载

中医治口疮 虚实之中见真章

中医治口疮 虚实之中见真章

中医治口疮虚实之中见真章口疮在西医方面叫“口腔炎”,其中分急、慢性二种,都是以抗生素和维生素来治疗。

但是有的效果很好,有的不但治不好,反而越治越严重,口腔越烂越厉害。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实证”和“虚证”之分。

“实证”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可能很好。

“虚证”可能就医不好,因为抗生素的副作用很大,病人本来身体已经是虚弱了,再加上抗生素的大苦大寒的副作用,不就是虚上加虚,口腔越烂越严重。

但是,也有的中医医师,只看到病人的口腔糜烂,灼热疼痛,舌质偏红的表面现象,有的医生只看到西医的诊断“口腔炎”,不加辨证论治,就用清热解毒药治疗,如果这个病人是实证,也可以治好,如果这个病人是虚证,不但治不好,反而加重病情,殊不知清热解毒药都是苦寒的,苦寒药会伤脾、伤肾、伤阴,如果病人本身已经是肾阳虚、脾阳虚、阴虚、阴盛,加上苦寒药物的治疗,不是虚上加虚加重了病情吗?以下两个病例就是通过各方面的治疗医不好的病,经过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只服3至5剂的中药就治好了。

病例一:急性口腔炎患者黄××,男,50岁。

初诊:2008年9月27日,门诊编号:023509。

因口腔黏膜糜烂,灼热疼痛已两周为主诉前来初诊,自诉口腔黏膜糜烂,灼热疼痛已两星期,经口腔科诊断为急性口腔炎,採用多种治疗方法未见效,又服导赤散之类中药,徵状有增无减。

在朋友的介绍下来我诊所就诊。

刻下,上颚剧痛如灼,舌头双侧有多粒的溃疡点,讲话、进食困难,日不能食,夜不能眠,痛苦难忍。

望口腔黏膜糜烂成片,覆盖黄色膜状物,脸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一日2-3次,舌质偏红,苔黄根腻,脉沉细而缓。

既往有慢性胃病史,时常胃脘隐隐作痛,平时喜欢热饮。

根据脉症合参,分析为脾胃虚弱,阴寒内盛,格阳于上,化为阴火,上炎于口,化为口疮。

上热是假,内寒是真。

故治以温中散寒,引火归元。

选用理中汤加味治之。

处方:党参15g,乾姜9g,白朮15g,半夏12g,肉桂3g(研粉沖服),黄连6g,苍朮10g,薏米20g,川朴10g,炙甘草6g,1×2。

口疮怎么治?常见中医方治疗口疮

口疮怎么治?常见中医方治疗口疮

口疮怎么治?常见中医方治疗口疮口疮是指以口腔内黏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口腔疾患。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

中医治疗口疮,以清热泻火为基本法则,内治外治相结合。

内治是治其本,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外治是驱腐生肌,直接作用于溃疡病灶,帮助口疮愈合。

口疮以舌上、舌边溃疡较多,色红疼痛,心烦不安者,常用药黄连5克,生地10克,淡竹叶10克,通草6克,甘草6克煎服,每日1剂。

此方用黄连泻心火,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除烦,通草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适用于心火旺者。

如果病人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烂者,则常用金银花、连翘、芦根、板蓝根各10克,竹叶、薄荷、牛蒡子、甘草各6克,煎服,每日1剂。

此方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散郁火;竹叶、芦根清心除烦;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适用于脾胃火旺者。

如果病人口舌溃疡或糜烂,色淡白,不甚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者,可服知柏地黄丸。

每次服2~3克,每日2~3次。

适用于肾阴亏虚,虚火旺者。


治疗口疮常用外治法有:
1.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任选一种喷口腔患处。

2.野菊花、金银花、薄荷、生甘草各10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

待温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钟,每日3~5次。

用于口疮实证。

3.蛋黄油:新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

实证、虚证均可用,用于溃疡日久不敛者更佳。

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发作期的门诊患者。

一、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口疮(TCD编码:BRK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疮性溃疡(ICD-10编码:K12.002)。

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ICD-10编码:K12.0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常见证候:胃火炽盛证心脾积热证脾虚湿热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感染性口炎、白塞氏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沉、免疫功能、口腔黏膜病理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胃火炽盛证: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口疮中医辩证论治

口疮中医辩证论治

口疮是指口舌粘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一种疾病。

口疮的范围较广,凡口腔颊腭、唇舌粘膜发生点状溃疡性损害的病变,均属本病范围.口疮又名口疡,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小儿口疮的发生如与疳病有关者,称为口疳。

其病理和治疗大体相同,故一起讨论.西医学中的疱疹性口炎、球菌感染性口炎、复发性口疮、创伤性口腔粘膜溃疡、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白塞综合征等均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

小儿常见疱疹性口炎和球菌感染性口炎。

口疮为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2—4岁为多。

本病可单独发生,或因其它疾患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但失治、误治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耗气伤阴,转为疳病。

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发。

《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圣济总录》指出口疮之病有实有虚。

《小儿药证直诀》未论及口疮,但钱乙门人阎季忠所著《阎氏小儿方论》有治口疮方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

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疮。

”《幼科类萃》指出小儿与母同服药的必要性。

《幼幼集成》指出孕母怀胎,对胎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指出胎禀因素。

历代医家对小儿口疮的病因病理及分证论治作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对小儿口疮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研究,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断提高,多种疗法治疗小儿口疮有许多总结报道,以药物内服或外用者为多,亦有其它方法。

实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理研究,从不同方面阐明了药效原理,有助于提供,临证选方用药参考。

【病因病机】一、病因多种病因可引起口疮,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3类。

1.外感病因 外感风、火(热)、湿、燥邪均可致口疮,而风邪、燥邪及湿邪常与火邪相合而致病。

最常见者,为风热外感,引动心脾两经内热,蒸于口舌粘膜为口疮。

口疮中医治疗有什么方法

口疮中医治疗有什么方法

口疮中医治疗有什么方法口疮也是一种口腔溃疡的疾病,在平时的时候患者得病的情况也比较的多,一般主要是在身体抵抗力低了或是身体上火后出现的一种情况,这也是一种身体不舒服后的反应,在得口腔溃疡了后,我们一般主要是吃药或是进行生活上的调理,其中中药是最好的调理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疮中医治疗有什么方法?第一:心脾蕴热证口疮这种口腔溃疡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舌头或者是牙龈位置以及两颊位置出现口疮,并且反复发作,溃疡的位置表面覆盖了一层黄苔中间部位凹陷,口臭热痛,患者还会出现心烦气躁的情况,小便也变得赤短以及便秘。

如果出现以上的这些症状,那么就可以断定为心脾蕴热的情况了,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最好要服用一些清热泻火的食材,推荐使用泄心疗疮汤。

泄心疗疮汤:黄岑、黄连、大黄、赤芍、白芍、莲子心、生甘草、虎杖、炒栀子除了服用汤药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休息,少抽烟、少喝酒。

日常生活中还应该适当的多喝一些水、蔬菜以及水果,这样才能够保持大便、小便通畅,内热才能够更好的排泄出体外,这样口疮的情况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治疗。

第二:虚火上炎证口疮这种情况的口腔溃疡主要表现为溃疡的情况反反复复不断的发作,导致患者疼痛不堪。

患者的溃疡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苔,四周稍稍的突出而中间则是凹陷,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脸颊位置出现红色,同时还伴随有口干不渴以及小便赤短的情况。

这中症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肝肾不足所导致虚火旺盛的情况。

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中医辨证治疗应该从养阴生津以及滋阴降火方面着手,滋阴疗疮汤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滋阴疗疮汤:生地、熟地、北沙参、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麦冬、当归、生黄芪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口疮中医治疗有什么方法,这也是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进行中药调理,不过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各方面的注意,不但要在生活规律上注意,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饮食要清淡。

三焦辨证论治口腔溃疡探析

三焦辨证论治口腔溃疡探析

三焦辨证论治口腔溃疡探析摘要: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糜”“口破”等范畴。

口腔溃疡,病位在口腔,但可因多脏累及,涉及心、肺、脾、肝、肾、膀胱、小肠等脏腑。

在临床中发现以三焦辨证对口腔溃疡进行辨证论治,可以更简便地判断其病位、病性及预后。

本文从口腔溃疡的特点着手,结合三焦辨证,探讨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以窥三焦辨证在此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口腔溃疡;三焦辨证;中医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主要是把人体按部位划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心肺在上焦,脾胃在中焦,肝肾在下焦,以判断温病的病位及发展阶段。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将三焦辨证进一步推广,其应用不仅限于温病范畴,更广泛使用于内伤杂病的辨治。

口腔溃疡,病位在口腔,但可因多脏累及,涉及心、肺、脾、肝、肾、膀胱、小肠等脏腑。

在临床中发现以三焦辨证对口腔溃疡进行辨证论治,可以更简便地判断其病位、病性及预后。

本文从口腔溃疡的特点,结合三焦辨证,探讨口腔溃疡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间的关系,以窥三焦辨证在此病中的应用。

1. 口腔溃疡的生理特点及中医认识口腔溃疡,属祖国医学“口疮”“口糜”“口破”等范畴。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六》云:“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1]可见其病位主要在口舌。

《罗氏会约医镜》中有云“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

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其指出口与五脏六腑都有联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云:“夫口者,脾脉之所通,舌者,心气之所主” [1]。

脾开窍于口,主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口唇常为脾之生理病理在外的表现。

舌则为心之窍,心与脾互为母子,心火易传于脾土,故口腔溃疡与心也关系密切。

同时,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口经食道直通于胃,为胃系之所属;肺主气司呼吸,肺与口经气道相通,肺的呼吸功需要通过口来完成。

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

可见口与心肺、脾胃、肝肾都密切相关。

2.西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口腔溃疡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面,以疼痛为主,易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与生活。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口疮亦称口疳、口破、口疡等,多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肌膜所致,是以口腔唇内、颊、舌、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小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相当于西医复发性口疮。

[历史沿革]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素问•五常政大论》亦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

”指出口疮发病与气候炎热变化的关系。

晋•王叔和在《脉诀•诊法》中提到:“右关沉实,脾热口甘,洪数则口疮。

”认为口疮与脾热有关。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口疮的病因病理:“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阳,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

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明确了口疮与热乘心脾的关系。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载治口疮方10余首,多是清热泻火之剂,用于治疗实火口疮。

宋•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七中除了对实火口疮有所论述外,对虚火口疮也作了探索。

指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

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口齿》说:“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

”提出了虚火口疮的病机,并指出这种口疮不能用凉药治疗。

明•薛己《口齿类要•口疮》对口疮病机有进一步的论述,其谓:“□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这种分上中下焦和寒热虚实辨证的方法,对口疮的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指出:“总之,人之口破,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

”对口疮病因病理作了总的概括。

综上所述,口疮的发生,主要因心、脾二经病变。

由于病情变化,或患者体质的差异,也可出现肝、肾等经病证。

因此,在辨治时要抓住心脾肾三经为主。

【病因病理】□疮内因多为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火、燥邪之侵袭。

中医药疗法治疗口疮

中医药疗法治疗口疮
草 、白术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 。
心火 ,或 曰阴虚火旺 。明代 《 外科 正宗 》 已指出如何 根据 口疮 的局部望诊分清 虚实 寒热 ,所 以望诊 对 口疮 的诊断 十分 重要 , 仔细观察 其发生部位 ,疮 面大小 ,凹陷之深浅 ,渗出物 的多少 和颜 色 ,周围 的色泽和肿胀 程度等等 ,对于 中医辨证都 有重 要 意义 。一般 说来局部灼热 、疼 痛明显 ,红肿溃烂 甚或 凹陷 ,多 黄色或黄 白色分泌物 ,面积较 大或大小 不一 者多属实 证 ;病 程
周 围淡红 ,疼痛昼轻 夜重 ,口干 ,五心烦热 ,舌红少 苔 ,脉细 数 。辨证属 阴虚火 旺型 ,治宜滋 阴清火。方用知柏 地黄 汤合黄
连阿 胶 汤 ;知 母 lg 5 ,黄 柏 1g 5 ,熟 地 1g 5 ,山药 1g 0 ,丹 皮
少量灰 白渗出物 ,疮 面较 小者 多 属虚证 。笔者 根据 中医辨 证 ,
较长 、反复发作 、局部淡红 ,轻 微肿胀 、疼痛 不剧烈 、表面 有
2 典 型病 案
患者 ,4 9岁 ,2 0 00年 9月 1 0日初诊 ,自述 3年前一 次感
冒高热后 ,发现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多处溃烂 ,曾服维生 素 c、
维生 B 、麦迪 霉素等药物治疗症状虽 有好 转 ,但效果不佳 ,常 易复发 ,3天来 ,两 颊 、舌 尖 、舌 根 等处 溃烂 ,疮 面 黄 白色 ,
新 医 学 导 刊
2 8 2 第7 第1期 胁’ 0 年1月 卷 2 0 . ,

●中医中药 ●
中医药 疗法治疗 口疮
梁 媛 琦
梨树 县 石岭 镇 中心卫 生 院 ( 吉林
中图分类号 : 7 15 R 8 . 文献标识码 :A

21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鹅口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21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鹅口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21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鵝口疮的中医辨证论治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1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鵝口疮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一)概述1.概念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2.发病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者。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若体虚邪盛者,鹅口疮白屑蔓延,阻碍气道,也可影响呼吸,甚至危及生命。

(二)辨证论治1.心脾积热证主症:口腔满布白屑,周围焮红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常用黄连、栀子清心泻热,黄芩、石膏散脾经郁热,生地黄清热凉血,竹叶、灯心清热降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2.虚火上浮证主症: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荅少,脉细或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健脾养阴,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

(三)其他疗法1.外治疗法(1)生石膏2.5g,青黛1g,黄连1g,乳香1g,没药1g,冰片0.3g。

共研细末,瓶装贮存。

每次少许涂患处,每日4~5次。

用于心脾积热证。

(2)选用冰硼散,或青黛散,或珠黄散,每次适量,涂敷患处,每日3次。

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

共研细末。

1岁以内每次用3g,1岁。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要 略》 泻心汤加减 。 例 1 刘某 , , 女 5 。20 2岁 02—1 —0 初 诊 。舌尖 、 1 5 舌
疮 , 医宗金 鉴》 用《 龙胆泻肝汤加减 。
例 3 吴某 , ,0岁。20 — 3 9 女 4 0 3 0 —0 初诊 。舌左 侧 2 个溃 疡 1 周余 , 自服 牛黄解毒 片症 略减。刻诊 : 疡如黄 溃
型易发于抽烟饮酒 、 吃辛辣 食 品之人 。胃中积热 , 极 喜 热 生火 , 邪循 经上熏 口舌和齿 龈 , 火 热腐肌 膜 , 消灼 津液 , 而
微红 , 溃烂 点此 起彼愈 , 延不断 , 绵 伴手 足心发 热 , 鸣如 耳
蝉, 口咽干燥 , 舌红少 津 , 少等 。该 型易发 于素体 阴虚 , 苔
此型 口疮溃疡点 多在舌 尖 , 溃疡大 小不 等 , 常为 1 2 ~
个, 其周 围黏膜 鲜红 , 肿灼 痛 , 微 伴心 烦 眠差 , 口苦 口干 ,
面 红 尿 赤 。心 火 亢 盛 , 内扰 心 神 , 津 灼液 而致诸 症 。治宜 清心 泻 火 , 伤 常用 《 匮 金
失。于上 方去大黄 , 木通 6g继服 3剂 。药后 口腔溃疡 加 , 治愈 。
3 肝 郁 化 火 型
床工作 中 , 据其 临床 表现 分为心 火亢 盛 、 根 胃中积热 、 肝
郁化火 、 阴虚 火 旺 4型进 行辨 证论 治 , 效甚 佳 , 介绍 收 现
如下。 1 心火亢盛型
大病 愈后 或 劳伤 过 度 者 , 真 阴亏 耗 , 火 上 炎 所 致。 为 虚
《 景岳全书》 “ 日:口疮 , 连年不愈者 , 此虚火 也。 ”治宜滋 阴
降火 , 敛疮生肌 , 医宗金鉴》 用《 知柏 地黄丸加 减。

口腔溃疡怎么办 中医秘方帮你消火去病痛

口腔溃疡怎么办 中医秘方帮你消火去病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口腔溃疡怎么办中医秘方帮你消火去病痛
导语:现在是秋季,天气干燥,是口腔溃疡高发季节,口腔溃疡是我们常常说的口腔上火,这种病发起来让人疼痛难忍,吃饭无法下咽,而中医认为引起口...
现在是秋季,天气干燥,是口腔溃疡高发季节,口腔溃疡是我们常常说的口腔上火,这种病发起来让人疼痛难忍,吃饭无法下咽,而中医认为引起口腔溃疡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下面就去看看中医的解决方法吧!
口腔溃疡怎么办看中医治疗小秘方
一、中药食疗治疗
方法一、【生地青梅饮】
配方: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

制法:将生地、石斛、甘草、青梅加水适量,同煮20分钟,去渣取汁。

功效:养阴清热,降火敛疮。

用法:每日1剂,分2~3次饮服,可连用数日。

方法二、【二黄口疡清】
配方:夏枯草、旱莲草、龟板、黄连、黄柏、生地等苗岭天然药材。

制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口腔溃疡。

用法:一日一付,每日三次,每次一碗,15付为一疗程。

方法三、【乌梅生地绿豆糕】
配方:乌梅50克,生地30克,绿豆500克,豆沙250克。

制法:将乌梅用沸水浸泡3分钟左右,取出切成小丁或片。

生地切细,与乌梅拌匀。

绿豆沙,乌梅、生地,揿结实,最后把白糖撒在表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小儿口疮的中医治疗

小儿口疮的中医治疗

小儿口疮的中医治疗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

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年龄以2~4岁为多见,预后良好。

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病因病机病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蕴积生热;或禀赋不足,气阴两虚。

病位:心脾胃肾病理机制: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风热乘脾,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或外感发热的病史。

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鉴别诊断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

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

手足口病: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

除口腔黏膜溃疡之外,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

中医辨证要点本病以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

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辨证根据起病、病程、溃疡溃烂程度,结合伴有症状区分虚实。

治疗原则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并应配合口腔局部外治。

分证论治风热乘脾证证候: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黏膜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摘要】凡外感湿热,或内伤热郁,积于胃脘,损于口舌,症见口腔、舌面、口颊生疮,溃疡疼痛,称为口疮。

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结论:口疮之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热甚者清热为主,除湿通络辅之;湿盛者除湿为主,温经通络辅之;阴虚养阴,活血养血辅之;气虚者益气,壮阳扶正辅之。

【关键词】中医治疗口疮凡外感湿热,或内伤热郁,积于胃脘,损于口舌,症见口腔、舌面、口颊生疮,溃疡疼痛,称为口疮。

口疮,又名疳疮,蝶毒、口破、口疡、口疳、口疽。

男女老少均有发病,以青少年为多见,部分成反复发作之势。

一般可自行恢复,甚者延月逾年。

一、病因病理1.饮食所伤,食积胃热暴饮暴食,胃肠损伤;饮食膏粱厚味,辛辣炙博;烟酒成性,热郁于内。

胃肠功能损伤,一不消食,二不传导;食积化热,邪热上承,熏灼口舌,其病乃成。

明?陈实功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舌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因膏粱厚味。

醇酒炙博,心火妄动发之”(《外科正宗》),明确简述实火口疮之因,为胃中积热所致。

2.外感邪热,上乘蒸灼风热外感,邪热入侵,热壅上焦;或热邪侵犯肺卫,不得宣散。

热邪入内,胃热积滞,加之体虚卫外不固,热郁化火,胃火上乘,灼伤口腔,舌面,引发口疮。

明?张景岳所谓:“口舌生疮,因多由上焦之热”:“三焦内热”(《景岳全书》口疮),即指此而言。

3.阴阳俱虚,虚火上炎久病伤阴,或损伤阳气;阴虚内热,虚火上炎;阳虚格阴,虚阳浮越。

阴阳不调,即为口疮。

明?戴元礼所述:“下虚上甚,致口舌生疮”(《证治要诀》口舌);朱丹溪指的“中焦土虚,具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说明阴阳俱损,或不调,也是引起口疮之因。

4、症候特征口疮,乍瘥乍发,初期常不自觉,发则口腔、舌生疮。

疮面成点,或片;疮面或红,或白,或内红边白,表面有黄白分泌物;口苦,或口臭,或口腻,或口涩;疮面疼痛,或干灼刺痛。

疡面深红者痛剧。

疮面之外,舌、舌苔,口颊无显著改变。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证治及方药辨析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证治及方药辨析

复发 性 口腔溃 疡 ( 称 R U)是 指 发 生 在 口 简 A 腔粘 膜 及 口腔 软组 织 ,病 程 超 过 1年 以 上 ,反 复 发作 的 口腔 溃 疡性 疾 病 。R U在 口腔 粘 膜 病 中发 A 病 率 最 高 ,且 多 发 于 青 壮 年 。据 资料 表 明 ,男 女 患 病 率 均为 2 ~ 4岁 生近国内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地黄15g麦冬15g知母15g牛膝10g山药疡的文献来看尚没有充分肯定的证据来支持单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20g丹皮15g中医西医或两者结合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最甘草6g
维普资讯
发 ,男 性 为 9 3 . %,女 性 为 2 . % 【 5 08 2 1 ] 。本 病 周 期
归 结 以上病 机 特 点 ,内科 临 床 上 常 按 照 下 证 型辩 治 ,即 心火 亢 盛 证 ,脾 胃实 火 证 , 阴虚 火 旺证 以
及 虚寒 证 硎 。 2 分 型辩 治 21 心 火亢盛征 . 本 征多 由心经有 热 ,心火循经 上
火 ,祛 中焦实火 ;黄柏苦寒泻下焦相火 ;栀子清三焦 之火 ;赤芍凉血活血 ,与甘草相伍 以酸甘化 阴,清热 解毒 。上 药共奏 清心泻 火 ,清 心养 阴之效 。临床加 减 :大便 秘结 者加大黄、枳壳 以荡涤大肠实热 ;口渴
多饮者加麦冬 、玄参以滋 阴清热 、生津上渴。在 以上
经 郁热所致 也 。” 丹 溪心法 》 :凡 1 舌生疮 , 《 说 “ : 3 皆上 焦 热壅 所致 。 ” 医 学入 门》 出 :心 热 口舌 生疮 ” 《 指 “ 。 《 世保元 ・ 寿 口舌 》 : 口疮 , 年 不 愈 者 , 虚 火 云 “ 连 此 也 ” 医学 摘粹 》 日 :脾 胃湿 寒 , 火上 炎 , 生 。《 中 “ 胆 而

中医辨证调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证调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证调治顽固性口腔溃疡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溃疡病。

因其有周期性、反复发作性的特点,故又称复发性口疮或顽固性口腔溃疡。

中医辨证分实证与虚症两型。

1,实证:溃烂如黄豆、豌豆大小,其色黄白或灰白、成片、数量多、周围红肿明显。

多由心脾炽热,火邪上攻所致。

处方:加味清胃散,方药组成:升麻6克、黄连6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生石膏40克、大黄5克、芒硝5克。

水煎服,一天一副,3付一疗程,2-3疗程可治愈。

2,虚症,溃烂面如黄豆、绿豆或小米大小,其色白黄、分散、数量少,周围充血或补充血,不肿,多由心、脾、肾经阴虚,虚火上炎而成病。

处方;方药组成,脾伤伏火汤:党参20克、黄芪30克、附子20克、干姜15克、肉桂10克、黄连10克、连翘50克、生地40克、白茅根20克、羌活10克、防风20克。

制法:上药以清水1500毫升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文火煮,剩药液100毫升为宜。

二煎时,仍加水1500毫升,煎剩药液100毫升,将两煎药液混合。

用法:每日一剂,分早午晚三次分服。

(注:辨证使用此方剂治愈,反复发作、顽固不愈口疮患者、多例,1--3年12例,治愈后随访,近期没有发现反复,一例反复不愈21年,服药一个月治愈,随访5年没有复发。

)(经验外用秘方):方药组成:青黛30克、硼砂30克、薄荷脑15克,人中白30克、儿茶30克、冰片10克、元明粉15克、枯矾20克、五倍子20克、马勃15克、。

上药共为细面过100目箩,瓶装密封备用。

用时用冷盐水漱口后,药面用芦管吹,或撒在疮面上。

每日三次或数次,主治,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溃疡,牙龈肿痛,一般用1--3次止痛,3--4天可痊愈。

(按)口疮多是火邪为病,但有阳火、阴火之分,阳火为病,初发多实证,用清热泻火之法极易治愈。

阴火为病,一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之阳,二由老伤过度,引动虚火上炎,失治日久,形成了顽固性口疮,所以均以脾胃阳伤阴虚论治,方有疗效这才是治愈顽固性溃疡的奥秘(脾胃阳伤阴虚论治)。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口腔溃疡中医认为是脏腑机能失调而导致的或实火、或虚火、或湿热上攻所致口腔黏膜的溃烂,通过中医的辨证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口腔溃疡;中医;辨证治疗口腔溃疡时一种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伤,以舌或口腔黏膜的唇、颊、软腭、齿龈等处的黏膜多见,单个或多个发生,大小不等,其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盖假膜,中央凹陷,边缘清楚,周围黏膜红肿,溃疡处疼痛明显。

故有人把口腔溃疡的特点总结为反复发作,不定位,局部表现为“红、黄、凹、痛”。

口腔溃疡的病因现代医学至今不能完全明确阐述,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其他如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亦有关系。

以上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和衰退而发生口腔溃疡。

因西医的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所以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十分必要。

口腔溃疡中医称作“口疮”或“口糜”,古代医学文献记载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先贤论述和临证经验把口腔溃疡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已取得了满意效果,心得如下。

1、病因病机本病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说明邪热上攻可致口疮的发生;《医宗金鉴》则把口糜的病因病机编成歌括:“口糜阴虚阳火成,膀胱湿水溢脾经。

湿与热瘀熏胃口,满口糜烂色红疼”。

可谓一目了然且便于背诵;至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把本病的病因病机总结更为切当:“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疮口色红,肺热亦口糜,疮口色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虚,虚火上泛,亦口糜,阴虚火旺,亦口糜”,更是论述备尽。

总之本病是由脏腑积热上攻;或气虚或阴虚虚火上泛;或脾胃虚弱,湿滞中焦,郁而化热上蒸所致。

2、辨证论治(1)上焦火盛:口疮红肿疼痛,起病急骤,常伴有口鼻气热,烦躁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摘要】凡外感湿热,或内伤热郁,积于胃脘,损于口舌,症见口腔、舌面、口颊生疮,溃疡疼痛,称为口疮。

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结论:口疮之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热甚者清热为主,除湿通络辅之;湿盛者除湿为主,温经通络辅之;阴虚养阴,活血养血辅之;气虚者益气,壮阳扶正辅之。

【关键词】中医治疗口疮
凡外感湿热,或内伤热郁,积于胃脘,损于口舌,症见口腔、舌面、口颊生疮,溃疡疼痛,称为口疮。

口疮,又名疳疮,蝶毒、口破、口疡、口疳、口疽。

男女老少均有发病,以青少年为多见,部分成反复发作之势。

一般可自行恢复,甚者延月逾年。

一、病因病理
1.饮食所伤,食积胃热
暴饮暴食,胃肠损伤;饮食膏粱厚味,辛辣炙博;烟酒成性,热郁于内。

胃肠功能损伤,一不消食,二不传导;食积化热,邪热上承,熏灼口舌,其病乃成。

明?陈实功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者,舌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因膏粱厚味。

醇酒炙博,心火妄动发之”(《外科正宗》),明确简述实火口疮之因,为胃中积热所致。

2.外感邪热,上乘蒸灼
风热外感,邪热入侵,热壅上焦;或热邪侵犯肺卫,不得宣散。

热邪入内,胃热积滞,加之体虚卫外不固,热郁化火,胃火上乘,灼伤口腔,舌面,引发口疮。

明?张景岳所谓:“口舌生疮,因多由上焦之热”:“三焦内热”(《景岳全书》口疮),即指此而言。

3.阴阳俱虚,虚火上炎
久病伤阴,或损伤阳气;阴虚内热,虚火上炎;阳虚格阴,虚阳浮越。

阴阳不调,即为口疮。

明?戴元礼所述:“下虚上甚,致口舌生疮”(《证治要诀》口舌);朱丹溪指的“中焦土虚,具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说明阴阳俱损,或不调,也是引起口疮之因。

4、症候特征
口疮,乍瘥乍发,初期常不自觉,发则口腔、舌生疮。

疮面成点,或片;疮面或红,或白,或内红边白,表面有黄白分泌物;口苦,或口臭,或口腻,或口
涩;疮面疼痛,或干灼刺痛。

疡面深红者痛剧。

疮面之外,舌、舌苔,口颊无显著改变。

口疮初发,或复发,多具表证。

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热,额面疼痛,身痛,心烦不安,失眠焦虑,纳食欠佳,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胃部灼热,或胀闷。

反复发作不愈,可有头昏,五心烦热,腹胀纳差,便溏尿多,腹部冷痛。

脉细数,或弦数,或滑数,或革虚,或沉细。

舌红,或舌红绛,苔白,或黄,或黄腻,或黄燥。

二、诊断
1.四诊合参
望诊:望患者面色、舌色、形体。

察看口腔内颊、舌、上腭、牙龈等口疮分布数量。

初起,需注意水泡溃破后出现的分泌物。

闻诊:闻患者语声,注意口腔气味。

问诊:问患者病史及发病情况,注意询问全身症群,如表证、二便、睡眠等。

尤须了解复发情况。

切诊:切脉,切按疮面软硬。

2.现代医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以区别口疮、口糜及其他口腔内疾病。

通过四诊,症见口、舌、颊溃疡,并有复发性,痛剧灼热,眠少梦多,疲乏无力,纳差食少等,明确诊断。

三、鉴别
1.与狐惑病(似白塞氏综合征)鉴别
后者除口腔溃疡外,眼、肛门、外生殖器亦有溃疡。

外生殖器溃疡较为突出,之外,还有关节损伤,疼痛,关节周围有红色结节,按之色泽不退;皮肤出现结节红斑,或如黄豆,或如核桃,质地较硬。

2.与口糜(口腔炎)鉴别
后者口腔糜烂,红肿。

发病急,甚者满口赤烂,呈糜粥状,患处臭腐多脓。

四、辨证论治
1.风热
主症:口疮,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口干口渴,身痛体倦,尿赤便秘,失眠烦躁,时或热咳,痰黄。

脉浮数,或浮紧,舌红,苔黄。

证析:此为风热外感,损伤肺卫,热伤口腔所致。

风热外袭,故有表证。

热邪上冲口咽、头脑,则症见头痛咽痛。

热邪伤津,则口干口渴,尿赤便秘。

风热犯肺,则时见热咳,痰黄。

脉舌征也是风热外袭的缘故。

治则: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处方:中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加白茅根、山豆根、板蓝根、芦根、葛根。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牛蒡子、薄荷、圣柳、柴胡。

针灸:合谷、风池、大椎、曲池、列缺、照海。

手法:正坐,或平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

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照海),留针半时,出针。

年轻和首次针灸治疗,先针刺风池、大椎,得气后出针,再平卧进针。

2.火热
主症:口疮,口腔灼痛,口渴口臭,心烦失眠,便秘尿赤,咽痛或干。

脉滑数,或弦数,或数而有力。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

证析:此为火热内盛所引起,火热上蒸,灼伤口腔,则症见口疮。

热邪在里,则症见身热。

热邪上冲,头心损伤,则症见心烦失眠。

热邪伤津,则症见尿赤便秘,口干口渴。

脉舌征也是火热内盛的缘故。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处方:中药: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凉膈散(《和剂局方》)。

针灸:合谷、迎香、曲池、上脘、内庭、束骨。

手法:平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内庭)。

留针半时,出针。

3.阴虚
主症:口疮,口干口渴,不欲饮水,疲劳无力,手足心热,尿便不利,焦虑心烦,心悸不安。

常易感冒。

脉细数,或弦数,或弦而无力,舌红、绛,苔干,无苔或少苔而干。

证析:此为阴虚内热之象。

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灼伤口咽细络,则口疮。

口干渴而不欲饮水。

虚火上干神明,则心烦心悸。

内热伤津,则尿便不利。

内热甚虚火引外热而易感冒。

脉舌征也是阴虚内热的缘故。

治则:养阴清热,泻火除烦。

处方:中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天地煎(《症因脉治》)加炙首乌、女贞子、白芍、丹皮、百合。

针灸:劳宫、少泽、三间、太冲;或百劳、肝俞、哑门、后溪、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申脉)。

待口腔津生后出针。

4.气虚
主症:口疮,面色苍白,或虚浮,自汗体倦,少气无力,畏寒肢冷,纳呆少食,大便溏泄,小便清长。

常易感冒。

脉细数无力,或沉细,舌淡,苔白。

证析:此为气虚阳浮所引起。

气虚,虚阳上浮,不能温运口腔经脉,则口疮,面白而浮。

内气不足,则少气无力。

气虚不能卫外为固,则自汗体倦,常易感冒。

气虚脾失健运,则食少便溏。

脉舌征也是气虚不足之象。

治则:益气升阳,扶正。

处方:中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针灸:关元、中脘、足三里、冲阳、内庭、地仓;或百会、哑门、风池、大椎、承山、昆仑、心俞、肝俞。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冲阳,或昆仑)。

留针半时,出针。

五、治则
口疮之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热甚者清热为主,除湿通络辅之;湿盛者除湿为主,温经通络辅之;阴虚养阴,活血养血辅之;气虚者益气,壮阳扶正辅之。

辨证中药、针灸、气功综合治疗。

明?张景岳曰:“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徙薪饮主之;火之甚者,宜凉膈散、玄参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三黄丸之类主之”;又曰:“若劳伤心脾兼火者,宜二阴煎、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又曰:“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宜理
阴煎、理中汤之类反治之,或用官桂含咽亦可”(《景岳全书》口舌)。

同时提出针刺廉泉、金津、王液、天突、少商治口疮,针药并施。

参考文献
[1] 过伟峰;复发性口疮病机述要[J];中医药研究;2000年03期
[2] 阳仁达;复发性口疮从瘀论治[J];国医论坛;1995年02期
[3] 李佩洲,薛瑞军,常新华;复发性口疮中医证治近况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