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2.通过活动体验物体具有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盲目迷信权威;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推理和理解。
教学器材:小车、毛巾、木板、斜面、报纸、木块、纸条、圆珠笔教学过程:一、引入:由力和运动的关系,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
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新授: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1)让一个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报纸、木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问: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小车又将会怎样运动呢?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展现理想实验的魅力。
(2)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牛顿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然后展示笛卡尔的观点,最后提到牛顿。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不是通过实验得过来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理想化实验.2.惯性:由生活中惯性例子入手----------------两个活动:物体的惯性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教师指导.(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2)惯性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例如:当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斜,为什么?三.[课堂小结][来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初中物理_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三、【课堂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活动1.观察课本P125页图7-1,7-2及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活动2.实验探究: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学习)(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生分工合作:操作的,测量的,记录的)你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活动3.观看实验动画演示,并完成下列题目:“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填一填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它的速度减小的就越。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运动状态或_______状态。
(二)、惯性观看图片: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初步认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汽车加速时,乘客向哪边倾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_八下第8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新课改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关注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了物理,在物理中渗透了生活,将物理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内容从两种观点对决入手,以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 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体验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2.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通用惯性现象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树立交通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3.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资源】课件、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小车。
【教学过程】牛顿第一定律这个人,你认识吗?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体验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2.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通用惯性现象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树立交通安全的意识。
明确目标透过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历史对决1.亚里士多德:要想物体运动,必须要有力维持。
现象:滑板车要用力蹬,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初中物理_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一、重点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具准备】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三、新课教学[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提醒,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实验。
初中物理_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课表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如下:“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处于“认识”水平。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
实验中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发生改变,就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为此需要做好对比实验,需要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
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小车刚进入水平面的速度必须相同,为此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
这样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设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到的阻力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止。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要能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
“总保持”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则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或”说明物体只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瞬时状态决定。
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的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顿第⼀定律教学设计⼀.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顿第⼀定律。
②从对⽜顿第⼀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的观察能⼒,分析能⼒,归纳论证的能⼒和表述信息的能⼒。
2、过程与⽅法:①经历⽜顿第⼀定律的发现,实验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②认识⽜顿第⼀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
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合作的精神。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认识⽜顿第⼀定律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到。
难点:惯性四.教学设计第⼀环节:新课导⼊师:当击打光盘时,你认为鸡蛋会落在哪个区域?①②③师: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让我们⼀起来学习“第⼀节⽜顿第⼀定律”。
(板书本节课题)第⼆环节:课堂探究知识点1:⽜顿第⼀定律探究活动1:视频----运动和⼒的关系?师:观看视频,并思考:1.静⽌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3.物体的运动需要⼒来维持吗?⽣1:⼒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没有⼒的作⽤,物体就不能运动。
)与亚⾥⼠多德的观点相同。
⽣2: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
与伽利略的观点:以上两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让我们通过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验证这个问题?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课题: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思考:1.先后改变铺在⽔平⽊板上的⽑⼱、棉布,让⼩车在⽔平运动过程中受到_____的阻⼒?2.分别让同⼀⼩车从同⼀斜⾯从____⾼度⾃由滑下,为了保证让⼩车以_____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法叫______.进⾏分组实验:1.⼩组成员要积极配合2.⽑⼱、棉布要铺平整3.⼩车从同⼀⾼度同⼀斜⾯⾃由滑下完成表格。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认知冲突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伽利略的观点3.理想实验。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爱因斯坦小球从轨道某处这里开始滑下,(1)为什么没有划到相同的高度?(2)要是摩擦减小到0,小球就会升跟左侧等高的地方,要是斜面放缓呢?再放缓呢?(3)万一右侧变成水平面了呢?(二)探究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设计实验没有摩擦力,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吗?(1)理想实验法(2)测量什么物理量可以简单方便的衡量物体的运动情况?(3)怎么减小摩擦力?(4)怎么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需要控制什么变量?2、进行试验3、分析数据的结论4、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牛一律把物体分了两类,满足条件时,什么样的物体是静止的?什么样的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三)惯性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1)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惯性。
(2)正在运动或者正在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太空中微重力的环境下物体具有惯性2、深入感受惯性(1)情景表演——乘车。
(2)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带来危害呢?(四)小结与作业没有力,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有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发生改变。
牛一律宣布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今天的作业就是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
十四五岁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的不成熟,因而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方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升。
虽然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更是本节的难点。
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学生得到了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了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②学生经历了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应用了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理解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及生活实例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及生活实例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准备】小车、斜面、瓦楞纸、棉布、木板【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学习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引入:通过演示给小车一个力,小车动起来,后来,又停止了,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出有可能是阻力和初始速度。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初始速度相同,不同阻力会对小车运动距离产生什么影响。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吗?(二)根据问题提示,由学生讨论实验方案:1、如何设置不同大小的阻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当表面)2、用什么比较力的大小是怎样影响运动的?(物体运动距离的远近。
)3、在什么前提下比较运动的远近?(速度相同)4、怎么保证速度相同?(学生会想出很多办法---斜面、用同样大小的力推物体)5、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三)教师演示实验:观察后思考:1、假如水平面没有摩擦,小车会怎样运动?2、我的结论是?(四)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定律分析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实验方法:本实验用了控制变量法,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又加上实验推理。
4、思考交流: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推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哪种说法正确?二、惯性演示惯性现象,提出惯性概念(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学情分析学生脑中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多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同,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理想定律,是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的,与生活实际有距离,这就引起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故障。
《牛顿第一定律》是历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意义。
做这部分习题时也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
惯性现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现象的具体的但是概念是抽象的,“惯性”概念对学生又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的解释。
《牛顿第一定律》效果分析在本节教学中,我按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分析如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1、千古问题的讨论“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我认为对于学习活动的引导很重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逐步引起学生的思考,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发展史的介绍学生经历的讨论是历史上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讨论的缩影,介绍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形成的物理学史,从现象的分析、到实验的探究、到理论建立,给学生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熏陶。
3、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此实验是给定实验设计的,侧重分析论证的探究,重在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得出。
此探究中虽没有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要求,但安排成学生实验,让学生亲生经历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探究,通过问题设置“如何表示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何、怎样控制运动物体的速度”加深学生对物理探究中转换的思想、控制变量的方法的教学。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篇幅很小,因为学习了第一个环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就很顺利了。
关键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对于“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总”“或”的解析。
强化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三、惯性教材中三段文字“惯性的概念”“常见惯性现象”“说说怎样利用惯性”给出了教学的思路。
先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引出惯性的定义。
教师引导例举我们经常见到的惯性现象。
设计几个惯性现象实验,让学生在物理课上重现惯性现象,嫁接生活现象和物理实验的联系。
初中物理_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一、重点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具准备】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三、新课教学[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提醒,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实验。
初中物理_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_物理_初中__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的现象。
该课题目标属于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的第五条内容。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力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教材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教材的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实质。
4、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教学过程:构建动场:由“运动-力”引入: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未位置的改变称为运动;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那么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力的作用效果学到: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似复习小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给学生展示一段视屏:一辆大货车在一个路口紧急刹车,结果车刹住了,但是上面的钢材没有“刹住”直接把驾驶室拍倒。
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车能够刹住?(2)钢材为什么“刹住”?学生能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因为车上有刹车。
但是不能准确回答出第二个问题,所以本节课就带着“为什么钢材没有‘刹住’?”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16页,找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的两种观点。
找出两种观点的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三)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探究那个观点是正确的。
通过探究小车在毛巾、棉布和塑料板上运动距离的长短和阻力大小的对比猜测如果物体不受力时该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教师提问:如果小车之前是静止的呢?学生回答:小车静止教师提问:换做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是这两个结论?学生回答:是的师生一起总结推理的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
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效果分析:
本节知识比较系统,环节紧凑,学生基本能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和内容以及对惯性的理解和定义,但对于定律有关的一系列细节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做一些题目的时候出错率还是比较高。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部分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它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沉浮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科书首先选取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的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建立规律,并引导学生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1.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实验装置
过
程
方法 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使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 。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
结论
可见,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少得越 。
进一步推理:若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 将做 运动。
2.若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突然同时消失,它将( )
A.立即停止
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做变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和运动没有关系
4.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次实验要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B .在木板表面小车速度减小得最快
C .实验表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 .实验中运用了逐渐逼近的方法得到“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
课后反思:
接触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移动的距离s /cm
18.3
26.8
98.2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一课,我认真备课,努力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随堂练习的习题设计的太少,应该多一些练习,加强学生的巩固。
对于做完的习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记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
容惯性定义
(2)实验探究: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3)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掌握“假说(无
法验证)→推论→实验验证→结论→推理(验
证假说)”
(2)通过“假说(无法验证)→推论”的分析过程,
学会运用类比的思维迁移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