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中的一类存在性问题(导学单)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n 答案:(1)an=2n-1;Tn= ; 2n+1 (2)m=2,n=12.
解析:(1)因为{an}是等差数列,由
(a1+a2n-1)(2n-1) 2 an=S2n-1= = 2
1 1 (2n-1)an.又因为 an≠0, 所以 an=2n-1.由 bn= = = anan+1 (2n-1)(2n+1) 1 1 1 1 1 1 1 1 1 ( - ) ,所以 T - ) = n = (1 - + - + … + 2 2n-1 2n+1 2 3 3 5 2n-1 2n+1 n . 2n+1
答案:不存在.
解析:∵p,q,r 成等差数列,∴p+r=2q.假设 ap-1,aq-1,ar -1 成等比数列, 则(ap-1)(ar-1)=(aq-1) , 即(2 -1)(2 -1)=(2 -1) , 化简得 2p+2r=2× 2q.(*)又因为 p,q,r 成等差数列,因为 p≠r,所以 2p +2r>2 2p× 2r=2× 2q,这与(*)式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 ap-1,aq -1,ar-1 不是等比数列.
1 n m n (2)由(1)知,Tn= .所以 T1=3,Tm= ,Tn= .若 T1, 2n+1 2m+1 2n+1 m m 2 1 n n Tm,Tn 成等比数列,则( ) =3 ( ),即 2 = . 2m+1 2n+1 4m +4m+1 6n+3
2 - 2 m +4m+1 m 3 n 解法 1:由 2 = ,可得n= ,所以- 2 m 4m +4m+1 6n+3 2 2
答案:略.
解法 1 假设存在正整数 p,q,r(p<q<r),ap,aq,ar 成等差数列, 那么 2· 2 =2 +2 ,在等式两边同除以 2 ,得 2
q p r p q+1-p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经典
专题: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一、单存在性变量解题思路:该类问题往往和恒成立问题伴随出现(否则就是一个方程有解问题,即零点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列出一个等式,通过化简,整理成关于任意性变量(一般为n )的方程,然后n 的系数为0,构造方程,进而解出存在性变量,最后检验。
例1、已知数列{na }的前n 项和为n S =235n n +,在数列{n b }中,1b =8,164n nb b +-=0,问是否存在常数c 使得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若存在求出常数c 和M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假设存在常数c 使得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n S =235n n+,∴当n =1时,则1a =1S =8,当n ≥2时,n a =1n n S S --=2235[3(1)5(1)]n n n n +--+-=62n +,当n =1适合, ∴n a =62n +,又∵164n n b b +-=0, ∴1n n b b +=164,∴数列{n b}是首项为8,公比为164的等比数列, ∴nb =118()64n -=962n -,则log n c n a b +=9662log 2n c n -++=62(96)log 2a n n ++-=6(1log 2)29log 2a a n -++,又∵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6(1log 2)a -=0,解得c =2,∴M =29log 2a +=11,∴存在常数c =2使得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11.二、双存在型变量解题思路:先假设存在,根据题目条件,列出一个含有两个变量(一般至少都为正整数)的等式,即转化为一个数论中的双整数问题,然后分离变量。
如果可以分离常数,则利用数论中约数的知识列出所有可能情况,最后进行双检验,即对两个变量均进行条件检验;如果不可以分离常数,则利用分离出的变量所具有的隐含范围(如大于0)消元,进而构造一个不等式,解出另一个变量的范围,再列出求出的被压缩的范围里的所有整数值,分别求出对应的另一个存在性变量,最后进行检验。
一轮复习专题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专题: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学大苏分教研中心 周坤一、单存在性变量解题思路:该类问题往往和恒成立问题伴随出现(否则就是一个方程有解问题,即零点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列出一个等式,通过化简,整理成关于任意性变量(一般为n )的方程,然后n 的系数为0,构造方程,进而解出存在性变量,最后检验。
例1、已知数列{na }的前n 项和为n S =235n n +,在数列{n b }中,1b =8,164n n b b+-=0,问是否存在常数c 使得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若存在求出常数c 和M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假设存在常数c 使得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nS =235n n +,∴当n =1时,则1a =1S =8,当n ≥2时,n a =1n n S S --=2235[3(1)5(1)]n n n n +--+-=62n +,当n =1适合, ∴na =62n +,又∵164n nb b +-=0, ∴1n n b b +=164,∴数列{n b}是首项为8,公比为164的等比数列, ∴nb =118()64n -=962n -,则log n c na b +=9662log 2n c n -++=62(96)log 2a n n ++-=6(1log 2)29log 2a a n -++,又∵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6(1log 2)a -=0,解得c =2,∴M =29log 2a +=11,∴存在常数c =2使得对任意n ,log n c na b +恒为常数M =11.二、双存在型变量解题思路:先假设存在,根据题目条件,列出一个含有两个变量(一般至少都为正整数)的等式,即转化为一个数论中的双整数问题,然后分离变量。
如果可以分离常数,则利用数论中约数的知识列出所有可能情况,最后进行双检验,即对两个变量均进行条件检验;如果不可以分离常数,则利用分离出的变量所具有的隐含范围(如大于0)消元,进而构造一个不等式,解出另一个变量的范围,再列出求出的被压缩的范围里的所有整数值,分别求出对应的另一个存在性变量,最后进行检验。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专题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一般转化为求不定方程正整数解的问题,往往涉及数论、函数、例题:已知a n=2n,是否存在正整数p,q,r(p<q<r),使得a p,a q,a r成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变式1已知a n=2n,是否存在三个互不相等正整数p,q,r,且p,q,r成等差数列,使得a p-1,a q-1,a r-1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变式2已知a n=n+2,是否存在正整数p,q,r(p<q<r),使得a p,a q,a r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串讲1已知数列是各项均不为0的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且满足a n 2=S 2n -1,令b n =1a n ·a n +1,数列{b n }的前n 项和{b n }为T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及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2)是否存在正整数m ,n(1<m<n),使得T 1,T m ,T n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m ,n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串讲2已知数列{a n }与{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A n 和B n ,且对任意n ∈N *,a n +1-a n =2(b n+1-b n )恒成立.(1)若A n =n 2,b 1=2,求B n ;(2)若a 1=2,b n =2n ,是否存在两个互不相等的整数s ,t (1<s <t ),使A 1B 1,A s B s ,A tB t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s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8·无锡期末)已知数列{a n }满足⎝⎛⎭⎫1-1a 1⎝⎛⎭⎫1-1a 2…⎝⎛⎭⎫1-1a n =1a n,n ∈N *,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a p ,30,S q 成等差数列,a p ,18,S q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p ,q 的值;(3)是否存在k ∈N *,使得a k a k +1+16为数列{a n }中的项?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8·扬州期末)已知各项都是正数的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2S n =a n 2+a n ,数列{b n }满足b 1=12,2b n +1=b n +b na n.(1)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c n }满足c n =b n +2S n,求和c 1+c 2+…+c n ;(3)是否存在正整数p ,q ,r (p <q <r ),使得b p ,b q ,b r 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p ,q ,r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a n =n ,b n =n 2n ;(2)12-1(n +1)2n +1;(3)存在,p =1,q =3,r =4.或p =2m +1-m -1,q =2m +1-m ,r =2m +1.解析:(1)2S n =a n 2+a n ①,2S n +1=a n +12+a n +1②,②-①得2a n +1=a n +12-a n 2+a n +1-a n ,即(a n +1+a n )(a n +1-a n -1)=0.1分因为{a n }是正数数列,所以a n +1-a n -1=0,即a n +1-a n =1,所以{a n }是等差数列,其中公差为1,2分在2S n =a n 2+a n 中,令n =1,得a 1=1,所以a n =n ,由2b n +1=b n +b n a n 得b n +1n +1=12·b nn,所以数列⎩⎨⎧⎭⎬⎫b n n是等比数列,其中首项为12,公比为12,所以b n n =⎝⎛⎭⎫12n ,即b n =n2n .(注:也可累乘求{b n }的通项.)3分(2)c n =b n +2S n =n +2(n 2+n )2n +1,裂项得c n =1n ·2n -1(n +1)2n +1,所以c 1+c 2+…+c n =12-1(n +1)2n +1.3分(3)假设存在正整数p ,q ,r (p <q <r ),使得b p ,b q ,b r 成等差数列,则b p +b r =2b q ,即p2p+r 2r =2q 2q , 因为b n +1-b n =n +12n +1-n 2n =1-n 2n +1,所以数列{b n }从第二项起单调递减,当p =1时,12+r2r=2q2q , 若q =2,则r 2r =12,此时无解;7分若q =3,则r 2r =14,因为{b n }从第二项起递减,故r =4,所以p =1,q =3,r =4符合要求,若q ≥4,则b 1b q ≥b 1b 4≥2,即b 1≥2b q ,不符合要求,此时无解;9分 当p ≥2时,一定有q -p =1,否则若q -p ≥2,则b p b q ≥b p b p +2=4p p +2=41+2p ≥2,即b p ≥2b q ,矛盾,11分所以q -p =1,此时r 2r =12p ,令r -p =m +1,则r =2m +1,所以p =2m +1-m -1,q =2m+1-m ,13分综上得,存在p =1,q =3,r =4或p =2m +1-m -1,q =2m +1-m ,r =2m +1满足要求.14分例题答案:略.解法1假设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差数列,那么2·2q =2p +2r,在等式两边同除以2p ,得2q +1-p =1+2r -p,因为p ,q ,r 是正整数,且p<q<r ,所以q +1-p ,r -p 都是正整数,所以2q +1-p ,2r -p 都是偶数,所以2r -p +1是奇数,所以2q +1-p=1+2r -p不可能成立,所以不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差数列.解法2假设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差数列,那么2·2q =2p +2r,在等式两边同除以2q,得2=2p -q+2r -q=12q -p+2r -q,所以2-2r -q=12q -p,因为p ,q ,r 是正整数,且p<q<r ,所以2q -p,2r -q都是正整数,所以12q -p 是真分数,所以2-2r -q=12q -p 不可能成立,所以不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差数列.解法3假设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差数列,那么2·2q =2p +2r,在等式两边同除以2q得2=2p -q+2r -q=12q -p +2r -q ,所以2-2r -q=12q -p ,因为p ,q ,r 是正整数,且p<q<r ,所以r -q≥1,q -p>0,所以2-2r -q≤0,12q -p>0.所以2-2r -q=12q -p 不可能成立,所以不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差数列.变式联想变式1答案:不存在.解析:∵p,q ,r 成等差数列,∴p +r =2q.假设a p -1,a q -1,a r -1成等比数列,则(a p -1)(a r -1)=(a q -1)2,即(2p -1)(2r -1)=(2q -1)2,化简得2p +2r =2×2q.(*)又因为p ,q ,r 成等差数列,因为p≠r,所以2p+2r>22p×2r=2×2q,这与(*)式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a p -1,a q -1,a r -1不是等比数列.变式2答案:不存在. 解析:假设存在正整数p ,q ,r(p<q<r),a p ,a q ,a r 成等比数列,所以(q +2)2=(p+2)(r +2).所以(q 2-pr)+(2q -p -r)2=0.因为p ,q ,r 都是正整数.所以⎩⎪⎨⎪⎧q 2-pr =0,2q -p -r =0,消去q 化简可得p =r ,这与p<q<r 矛盾.所以不存在正整数p ,q ,r(p<q<r),使得a p ,a q ,a r 成等比数列.说明:在处理多元方程整数解时,主要考虑因素是等式两边的“范围”是否一致,比如:正数与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整数与分数,奇数与偶数,等得到矛盾,进而判断方程无解;也根据等式一侧范围来限定另一侧范围,进而得到整数方程的解.串讲激活串讲1答案:(1)a n =2n -1;T n =n2n +1; (2)m =2,n =12.解析:(1)因为{a n }是等差数列,由a n 2=S 2n -1=(a 1+a 2n -1)(2n -1)2=(2n -1)a n .又因为a n ≠0,所以a n =2n -1.由b n =1a n a n +1=1(2n -1)(2n +1)=12(12n -1-12n +1),所以T n =12(1-13+13-15+…+12n -1-12n +1)=n2n +1. (2)由(1)知,T n =n 2n +1.所以T 1=13,T m =m 2m +1,T n =n 2n +1.若T 1,T m ,T n 成等比数列,则(m 2m +1)2= 13(n 2n +1),即m 24m 2+4m +1=n 6n +3. 解法1:由m 24m 2+4m +1=n 6n +3,可得3n=-2m 2+4m +1m 2,所以-2m 2+4m +1>0,从而1-62<m<1+62,又m∈N *,且m >1,所以m =2.此时n =12.故当且仅当m =2,n =12,数列{T n }中的T 1,T m ,T n 成等比数列.解法2:因为n 6n +3=16+3n<16,故m 24m 2+4m +1<16,即2m 2-4m -1<0,从而1-62<m <1+62,(以下同解法一).串讲2答案:(1)B n =12n 2+32n ;(2)不存在.解析:(1)因为A n =n 2,所以当n =1时,a 1=1,当n≥2时,a n =n 2-(n -1)2=2n -1,又a 1符合a n ,所以a n =2n -1,故b n +1-b n =12(a n +1-a n )=1,所以数列{b n }是以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B n =n·2+12·n·(n-1)·1=12n 2+32n.(2)由a n +1-a n =2(b n +1-b n )得a n +1-a n =2n +1,所以,当n≥2时,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3-a 2)+(a 2-a 1)+a 1=2n +2n -1+…+23+22+2=2n +1-2,当n =1时,上式也成立,所以A n =2n +2-4-2n ,又B n =2n +1-2,所以A n B n =2n +2-4-2n 2n +1-2=2-n2n-1,假设存在两个互不相等的整数s ,t(1<s<t),使A 1B 1,A s B s ,A t B t 成等差数列,等价于121-1,s 2s -1,t2t -1成等差数列,即2s 2s -1=121-1+t 2t-1,即2s 2s -1=1+t 2t -1,因为1+t 2t -1>1,所以2s 2s -1>1,即2s <2s +1,令h(s)=2s-2s -1(s≥2,s ∈N *),则h (s +1)-h (s )=2s -2>0,所以h (s )递增,若s ≥3,则h (s )≥h (3)=1>0,不满足2s<2s +1,所以s =2,代入2s 2s -1=121-1+t 2t -1得2t-3t -1=0(t ≥3),当t =3时,显然不符合要求;当t ≥4时,令φ(t )=2t-3t -1(t ≥3,t ∈N *),则同理可证φ(t )递增,所以φ(t )≥φ(4)=3>0,所以不符合要求.所以,不存在正整数s ,t (1<s <t ),使A 1B 1,A s B s ,A tB t成等差数列.新题在线答案:(1)a n =n +1;(2)p =5,q =9;(3)3或14.解析:(1)因为(1-1a 1)(1-1a 2)…(1-1a n )=1a n ,n ∈N *,所以当n =1时,1-1a 1=1a 1,a 1=2,当n ≥2时,由(1-1a 1)(1-1a 2)…(1-1a n )=1a n 和(11-a 1)(1-1a 2)…(1-1a n -1)=1a n -1,两式相除可得,1-1a n =a n -1a n ,即a n -a n -1=1(n ≥2).所以,数列{a n }是首项为2,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于是,a n =n +1.(2)因为a p ,30,S q 成等差数列,a p ,18,S q 成等比数列,所以⎩⎪⎨⎪⎧a p +S q =60,a p S q =182,于是⎩⎪⎨⎪⎧a p =6,S q =54或⎩⎪⎨⎪⎧a p =54,S q =6.当⎩⎪⎨⎪⎧a p =6,S q =54时,⎩⎪⎨⎪⎧p +1=6,(q +3)q2=54,解得⎩⎪⎨⎪⎧p =5,q =9,当⎩⎪⎨⎪⎧a p =54,S q =6时,⎩⎪⎨⎪⎧p +1=54,(q +3)q 2=6,无正整数解,所以p =5,q =9.(3)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 ,使得a k a k +1+16=a m (m ∈N *),则(k +1)(k +2)+16=m +1,平方并化简得,(2m +2)2-(2k +3)2=63,则(2m+2k +5)(2m -2k -1)=63,所以⎩⎪⎨⎪⎧2m +2k +5=63,2m -2k -1=1或⎩⎪⎨⎪⎧2m +2k +5=21,2m -2k -1=3 或⎩⎪⎨⎪⎧2m +2k +5=9,2m -2k -1=7,解得m =15,k =14或m =5,k =3,m =3,k =-1(舍去),综上所述,k =3或14.。
专题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高考中数列解答题都考察了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此类问题一般转化为求不定方程正整数解的问题,往往与数论、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集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在近年省内各市模拟卷中常有出现.例1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5+a 13=34,S 3=9. (1)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2) 设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为b n =a n a n +t,问:是否存在正整数t ,使得b 1,b 2,b m (m ≥3,m∈N)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t 和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2已知数列{a n }中,a 2=1,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n (a n -a 1)2.(1) 求a 1;(2) 证明: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并写出其通项公式; (3) 设lg b n =a n +13n,试问:是否存在正整数p ,q (其中1<p <q ),使b 1,b p ,b q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数组(p ,q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3已知数列{a n }的奇数项是首项为1的等差数列,偶数项是首项为2的等比数列,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S 3=a 4,a 5=a 2+a 3.(1)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 若a m a m +1=a m +2,求正整数m 的值; (3) 是否存在正整数m ,使得S 2mS 2m -1恰好为数列{a n }中的一项?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维变式题组训练1.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2S n +1=S n +λ(n ∈N *,λ为常数),a 1=2,a 2=1.(1)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 求所有满足等式S n -m S n +1-m =1a m +1成立的正整数m ,n .2. 已知数列{a n },{b n }满足a 1=3,a n b n =2,b n +1=a n ⎝⎛⎭⎪⎫b n -21+a n ,n ∈N *. (1) 求证:数列⎩⎨⎧⎭⎬⎫1b n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2) 设数列{c n }满足c n =2a n -5,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p ,是否存在正整数q ,r (p <q <r ),使得1c p ,1c q ,1c r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试用p 表示q ,r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强化训练1.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a 2λ+a 3λ2+…+a nλn -1=n 2+2n (常数λ>0,n ∈N *). (1)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 当λ=4时,是否存在互不相同的正整数r ,s ,t ,使得a r ,a s ,a t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给出r ,s ,t 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3n 2-n2,n ∈N *.(1)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 证明:对任意的n >1,都存在m ∈N *,使得a 1,a n ,a m 成等比数列.3. 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为1,前 n 项和是S n ,存在常数A ,B 使a n +S n =An +B 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1) 设A =0,求证: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2) 设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若p <q ,且1S p +1S q =1S 11,求p ,q 的值.4. 已知数列{a n }中,a 1=1,且a n +1+3a n +4=0,n ∈N *.(1) 求证:{a n +1}是等比数列,并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 数列{a n }中是否存在不同的三项按照一定顺序重新排列后,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满足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 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q >0,q ≠1),前n 项和为S n ,且2a 1a 3=a 4,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满足2T n =n (b n -1),n ∈N *,b 2=1. (1) 求数列 {a n },{b n }的通项公式; (2) 是否存在常数t ,使得⎩⎪⎨⎪⎧⎭⎪⎬⎪⎫S n +12t 为等比数列?请说明理由;(3) 设c n =1b n +4,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k (k ≥2), 是否存在正整数l ,m (k <l <m ), 使得c k ,c l ,c m 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 l ,m (用 k 表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单元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数列》单元复习为例
2019年第5期中学数学研究•:!•单元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数列》单元复习为例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最近,笔者参与了我区招师活动的课堂教学考核环节,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必修5教材(下称教材)数列单元复习课,从参与应聘的30位教师的课堂展示情况来看,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准确认识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功能•为什么要上单元复习课?学习论认为,经过一阶段的新课学习,学生获得的是一些简单概念和单一的解题技巧,对这些零散的点状知识容易产生遗忘和混淆.因此,需要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单元复习是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巩固,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构建出系统的知识网络,从单元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一、单元复习课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从应聘教师的课堂展示可以看出当前有些教师对单元复习课的课型功能认识并不准确,或上成知识罗列课,或上成解题教学课,或上成专题复习课,给人一种简单堆砌、偏离目标之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问题1教学达成目标的层次偏低一些教师在制定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时,简单地将本单元各课时目标进行汇总,更多关注知识点的“全”,却不能整合知识点间的逻辑要素,导致单元复习成了一种“炒冷饭”式的知识点回顾,课堂教学始终在低位目标徘徊.很多教师在知识回顾时都采用“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T等差数列的通项与求和T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的复习线路,这样的过程就是单纯地按照知识顺序进行无意义的回顾,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上位的整体认知,这样复习的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实际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提炼出知识间的逻辑主线,将整章内容串联到这样的逻辑主线中去,从整体上形成知识的逻辑架构.问题2教学处理的深度不够有些教师在单元复习时中只关注识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目标的落实,却对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构建、重现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予重视,导致课堂教学的深度不够.(215011)丁益民如有些老师都选择教材P68第12题作为“错位相减法”的复习载体:题目已知等差数列仏計满足a2=Q,a6+a s =-10.(1)求数列仪”}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亍右!的前"项和S”.绝大部分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中的处理方法(错位相减法)后口头强调该法容易出错,却鲜有老师将本题的完整过程重现出来.学生在没有切身体验下的认知是不深刻的,口头强调式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强化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活动经验.其实,我们还可以从运算规则的层面考察错位相减法与裂项相消法之间的关联,两种方法都是将不规则运算转化为简便运算.为此提出以下问题:能否将如拆成相邻两项之差?通过分析其结构,采用待定系数法将之分解为如=驾乜-心再结合a”的通项公式求出k,b的值,然后实施“累加”的运算操作即可.这样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两种方法之间的算法关联,也体现了以运算为逻辑主线进行深度认识目的.问题3组织方式比较低效单元复习课中常见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讲知识点为主,把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罗列在一起,重新再讲一遍,这种直叙式的组织形式让学生觉得索然无趣,效果可想而知;二是讲题为主,根据本单元知识点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后再讲评,这种组织形式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复习并没有针对性.师1的组织方式:习题1:……知识点拨1:……习题2:……知识点拨2:……师2的组织方式:•2•中学数学研究2019年第5期知识提要1:……习题1:……知识提要2:……习题2:……以上两位老师的教学组织都没有关注知识、能力与经验的内在关联,无助于学生构建单元的知识、思维能力和数学活动经验体系•其实,可以将上述教学组织中“知识点拨”、“知识提要”设计为“知识梳理”,再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完善,从中体现习题间的逻辑关联和层次性.二、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建议1.准确认识“本章回顾”的设置意图为了减少单元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材在每章末都设置了“本章回顾”.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学习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内容提要.在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上采用的是框图形式,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且框图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比如常可拓展成思维导图).学习要求不同于课时要求,是对整个单元的宏观要求,内容提要则采用提纲形式将本章主要内容予以回顾,目的是抓住主干知识,舍末求本,其目的是防止扩张教学范围,杜绝深挖教学内容,这是单元复习的行动纲领.就“数列”一章而言,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从两个认知视角进行梳理,一是函数视角,数列是以“数”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函数,整个数列教学体系中,应始终以函数的视角来审视数列的性质,比如数列中的项是如何变化的(如单调性)?数列的项与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递推关系)?等等.另一个是运算视角,即建构合适的运算规则来研究数列中的运算,比如,通过“累加”的运算方式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一步地这样的运算规则还适用于形如递推关系-=/■(“)”的通项公式求解问题.以这两条线索可进行以下梳理:函数视角a=kn+bS=Ari+Bna=kcfS n=A-A(f(q^l)运算视角附镭期齣•關令聲/轴£7瞬,岷恥畴.裁救对为怒総鵝瞬帼如忍瞬啊.:彩棹轍麹總舷轍艶.…鎖癱釀駁通过从这两条认知视角来整合已学内容,形成新的认知块,加深知识的关系系理解,促进深度理解.2.实施有效的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方式决定了单元复习的质量,单一罗列知识和逐一讲解例题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高耗低效,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淹没在题海之中•在复习时可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论证核心概念;或者寻找支撑核心概念的一般概念与相关具体问题,试图对原有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与深化,建立起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并确定知识的运用范围,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导学模式是进行单元复习时十分有效的组织形式之一,将复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问题可由学生先行解决•问题设计时要关注问题的起点、层次与跨度,起点不宜太高,适当高于新授课要求,逐层推进,思维跨度不宜太大,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针对性,通过问题链着力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要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目标任务的达成度和效度•在“前置练习”中设置有关核心概念、重要性质的基础题,通过前置练习梳理出相关概念与性质,进而拓展出与之相关的外延知识.在此过程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坚决舍去(如等差数列的某些识记性的结论),抓住重点,按弃杂质,太多太空的结论性知识易将学生带入务虚空洞的知识梳理,这样就成了无意义的数学活动.梳理出的知识应与选择的例题相匹配,例题讲评的目的是加深核心知识的理解•最后再对整节课的进行小结.所以,整节课就是核心概念主线下进行的教学组织.3.精心选编适合学生的典型例题单元复习课离不开例题的选择与讲评,很多老师在单元复习时完全照搬高三复习资料中的成品例题,这就导致教学起点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发生了教学重心偏移,起不到应有的复习效果.因此,在选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度性和思考性.实际上,教材中有很多典型且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典型例题,可以借助这些例题进行复习提升.如教材P68第17题:在等差数列{a”}中,已知S”=q,Sg=p,(p M g),求Sp+g的值.很多老师在讲评此问题时仅仅将之定位成一个“结论”让学生记住,其实这道题的教学功能很多.本题基本的处理是运用基本量,这是通性通法,重视通性通法是训练学生基本功的重要举措.在基本量法中训练了方程思想,也着重训练了如何进行数学运算的素养•进一步地,从优化运算的角度看,2019年第5期中学数学研究• 3 •还可借助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函数形式(S ” = An 2+ Bn )进行处理,并可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从优化运算的角度继续思考,即借助等差数列i —!的函数形nS式=kn+b 进一步优化运算(降低运算次数).这n样的设计是基于如何优化运算这一主线进行的,无 疑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有利的.从思维训练上看,可 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根据待求式的结构特征S ”q = 3 +%;)(p + g ),只需知道 5 +ap+9 的值即可,而如+ a p+q = a p + a g+1 ,如何找到a p + a g+1 ?就要分析已知条件与目标需求的结构差异,这是可以通过启发让学生得出只需将两式作差即可求出舛+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例题并从整体性中寻找 问题解决的要素,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是有益的.单元复习课教学研究任重道远,针对不同的知 识类型,不同的学生群体,探索出适合的单元复习课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高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深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和知识的理解深度.参考文献[1 ]李柏青.复习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数 学通报,2013(3):31 -36.[2]王华民.构建知识网络静心选编问题[J].中学数学教 学,2000(6) :29 -32.强化运算素养提升思维品质以椭圆中的运算为例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210036)高新柠郭建华(指导教师)解析几何的运算给人们的感觉是繁琐,有的同学遇到解析几何问题就会感到畏惧,不敢去算,也不愿意去算,或者是没有掌握运算的技巧和方法,算不 下去,于是导致解析几何题得分较低,因此,很有必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解析几何题的各种题型进 行归类和反思.尤其对解析几何题要在运算上多下功夫,因为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其实数学运算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 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通过椭圆中运算 的培养,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不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下面通过例题浅谈一下解析几何运算中思维品质的提升.1.理解运算对象,提升思维的敏捷性例1 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Oy 中,。
追问,循序渐进开启思维——以“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的复习教学为例
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18追问循序渐进开启思维追问,循序渐进开启思维㊀㊀㊀ 以 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 的复习教学为例Һ谢㊀静㊀(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㊀连云港㊀222062)㊀㊀ʌ摘要ɔ追问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高质量的追问可有效拓宽知识的纵深与横宽,提高教学成效.基于此,文章以 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 的复习教学为例,借助两道典型的数列例题,分别从追问于疑难处㊁错误处㊁独特处等展开教学设计与分析,并提出了追问应遵循从无到有的规律㊁追问应该关注适度性㊁追问需注重灵活性的教学思考,以期给高中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ʌ关键词ɔ追问;思维;错误;数列引㊀言追问属于课堂提问的后续,是解决问题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它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机智.追问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在追问环节滥问㊁乱问,要注意追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与前一个问题相关联,同时要注重追问的方式㊁方法与时机.一㊁展示教学片段(一)在疑难处追问高中数学知识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常会似懂非懂,若教师在此处追问往往能成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克服因思维定式产生的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知识的疑难处追问具有克服思维程序化的作用,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例1㊀已知{an}的通项公式an=2n,是否存在正整数p,q,r(p<q<r),使得ap,aq,ar成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教师选择一名学生的不完整解题过程进行投影:解㊀如果存在这样的正整数,也就是2aq=ap+ar,那么2q+1=2p+2r.师:接下来该解决什么问题了?生1:应该是方程问题,但这里出现了3个未知数.生2:将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2p,就能解决未知数的问题,具体过程为2q+1-p=1+2r-p,鉴于p<q<r且p,q,r都是正整数,因此有q+1-p>1,r-p>0.等号的左边结论为偶数,而等号右边的结论是奇数,因此这种情况不存在.追问1:为什么会想到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2p呢?生3:因为这个方程的变量比较多,所以考虑到除以2p能减少变量.追问2:但事实上这么处理后,变量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对吗?生3:将q+1-p与r-p都视为整体,那么问题就从三元转化为二元了.追问3:不错!这里呈现了什么数学思想?生4:整体思想.设计意图: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㊁讨论㊁探究,并以逐层深入的追问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此处的追问相当重要,它给学生带来了启发.(二)在错误处追问错误在数学教学中时有发生,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化错误为宝贵的教学素材呢?实践发现,在学生的错误处加以追问,往往能化 错误 为 领悟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接着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可继续追问:为什么将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2p,不除以其他呢?生5:因为p是最小的,如此可确保指数部分均为正整数.生6:我认为也可以除以2r.师:哦?这是一个最大的量,是否可行呢?我们一起来看生6的解题过程(投影):2q+1-r=2p-r+1,鉴于p<q<r,因此,p-r<0,q-r+1<1,左㊁右两边都小于2.(错误)生6:两边都小于2,不会出现矛盾.师:那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题中还有什么条件是没有利用到的?生6: p,q,r为正整数 这个条件未用到.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18追问4:将这个条件考虑进来,指数部分的范围是否有什么变化?生6:考虑到这个条件,有q-rɤ-1,p-rɤ-2,q-r+1ɤ0.追问5:据此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给学生两分钟思考这个问题,展示学生的过程:因为q+1-rɤ0,p-rɤ-2,所以0<2q+1-rɤ1,1<1+2p-rɤ54,此时两边的范围就发生了矛盾.追问6:不错!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之前未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生6:是因为对 p,q,r 的条件未考虑全面,致使等式两边的范围都扩大了.师:非常好!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等式两边函数的定义域太大致使值域也大了.设计意图:学生的易错点是课堂教学值得关注的点,教师应紧扣这样的契机实施追问,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对错误产生深刻的认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三)在独特处追问1.尊重个体差异,追问在多解或归一处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 元认知 出发,追本溯源,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切忌只将目光锁定在 学优生 身上.有时学生所展示出来的不起眼的思路,教师若能顺应他们的思维向下耐心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题多解㊁多解一题都是优化解题方法,提炼 通性通法 的重要途径,而适时追问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㊁优化㊁收敛的过程.师: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发现选择最大与最小均能激发矛盾,那么选择中间的是否可以呢?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因为2p-q+2r-q=2,p<q<r与p,q,rɪN∗,所以p-qɤ-1,r-qȡ1,2r-qȡ2,0<2p-qɤ12,所以等号的左边大于2,等号的右边等于2,矛盾.追问7:该生是通过范围激发矛盾,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生7:根据左边为分数,右边为整数,同样能发现矛盾.追问8:通过对以上几条路径的回顾,说说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共性特征?生8:同时除以一个变量的目的是一样的,均为消元,虽然矛盾形式不一样,但均与范围相关.追问9:为什么都与范围相关?生9:因为整分数与奇数㊁偶数都是观察两边范围发现的.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回顾以上教学流程与解题方法.经过师生㊁生生交流㊁归纳与总结,形成图1(板书).图1设计意图: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追问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在有的放矢的课堂中感受学习带来的愉悦感,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的宽度.2.围绕知识本质,追问在优思处例2㊀若an=n2n+1为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否存在正整数m,n(1<m<n)使得a1,am,an成等比数列?若有,请写出m,n的值;若无,请说明理由.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展示一名学生不完整的解题过程:解㊀若存在满足条件的m,n,则a2m=a1an,即m2m+1æèçöø÷2=n2n+1ˑ13.师:这名学生在解题中遇到了一些障碍,现在请同学们想办法帮助他解决问题.生1:可以从等式两边的范围着手分析,两边同时取倒数,得2m+1mæèçöø÷2=6n+3n,因为mȡ2,nȡ3,所以2m+1mæèçöø÷2ɪ4,254æèçùûúú,6n+3nɪ6,7(].追问1:由此能否发现矛盾?生1:观察两边的取值范围,存在公共部分,代表问题有解,但不太好计算.师:很好!本题与例题1有区别,这是研究 有解 的问题,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题思路?生2:根据函数的表达式可想到用m表示n.追问2:如此表示有什么作用吗?生2:仅需考虑等式一边的范围即可.追问3:为什么不用n表示m?生1:若用n表示m,则需要进行开方运算,且表达式异常复杂,不便于运算.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18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展示了一名学生的解题过程:n(1+2m)2=(3+6n)m2,n[(1+2m)2-6m2]=3m2,n=3m2-2m2+4m+1,用列举法,m=2满足,当m=3,4,5,6之后,发现等式的右边均为负数,因此m=2,n=12.追问4:这名学生的解题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生2:这么解不对,其中关于mȡ7时 是否成立 没有交代清楚.生3:只要求出mȡ7时分母的取值范围即可.生4:还可先缩小m的取值范围,再取值.追问5:怎样缩小m的取值范围呢?生4:根据n>0,可知-2m2+4m+1>0,此时m的取值范围就小了.追问6: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生4:其实等式两边变量具有相互牵制性,因此我想到了用n的取值范围限制m的取值范围.追问7:此处仅仅是n>0的限制吗?生4:本应为n>m,本题仅需考虑n>0的情况.互动至此,教师带领学生将以上探究进行一次小结,并板书:思路1:列举法(证明);思路2:缩小变量范围方法①3m3-2m2+4m+1=n,方法②-2m2+4m+1>0.ìîíïïï要求学生完整㊁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教师从中选取展示㊁交流.方法1:当m=2时,n=12;当mȡ3时,-2m2+4m+1ɤ-5,因此3m2-2m2+4m+1<0,不满足题意.方法2:根据-2m2+4m+1>0,有mɪ1-62,1+62æèçöø÷,因为m>1,mɪN∗,所以m=2,n=12.追问8: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生5:个人感觉第一种方法更简单一些,但第二种方法的功能更强大一些,若m为大数,列举就没那么容易了.师:正是如此!我们将第二种方法作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设计意图:一个不完整的解题过程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追问帮助学生慢慢理清运算路径与解题思路,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运算的方向,还感知了 分离 的作用,掌握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由浅入深地引导与追问,成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㊁教学思考(一)遵循从无到有的规律数列存在性问题一般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是复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少学生一看到这类问题就感到害怕,还未思考就打退堂鼓.本节课,教师以循序渐进的追问,带领学生抽丝剥茧,逐渐暴露问题的本质,为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整体来说收效颇丰.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从一类不定方程的问题出发,切口小,难度适中,问题具有代表意义.教学设计体现 无解ң有解 无限ң有限 ,恰到好处的追问,帮助学生成功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学生思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 无ң有ң优ң精 .(二)追问需关注适度性追问的时机相当重要,问得过早,达不到预期效果;问得过晚,学生的思维已经冷却.恰到好处的追问于思维的混沌处,能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追问于思维的临界点,可催生学生新的认知;追问于思维的僵持点,可帮助学生突破瓶颈,柳暗花明;追问于思维定式时,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跳出窠臼.追问绝非随意问㊁滥问,指向不明确或毫无意义地问,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追问需注重灵活性课堂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不是所有教学环节都能靠预设完成.教师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包括追问的时机㊁内容与方法等,这些都是实施教学的必备素养,体现了教学机智.如本节课,当学生的解题思路出现偏差时,教师没有直接揭示正确方法,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通过循序渐进的追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根源,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结㊀语总之,追问并非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追问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内容,获得学习能力才是追问的真正目的.教师应拥有良好的追问意识,要提出高质量㊁有品位的问题,以彰显教育的艺术与智慧.ʌ参考文献ɔ[1]龙艳文.基于概念生成中三个层面追问的问题串设计[J]数学通报,2017(03):11-13,17.[2]郭建理.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12):57-60.[3]李潇潇.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链 设计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解数列中的一类存在性问题
1 = ( 3 -1) 1 1 1 ( ) , 因为数列 单调递减, + 1 ( { 3 -1) ( 3 -1) 3 -1}
狀 狆
式两边同 除 2 可 得 2
+
犿
狀+1-犿
=1+2
狆-犿
, 因 为 狀+1-犿
+ 狀+1-犿 狆-犿 为 所以2 为 偶 数, 而 1+2 ∈犖 , 狆-犿∈ 犖 ,
又因为 犿 <狀 犿 ≤狀-1 可 推 出
狀 3 , 3 而 狀3 - 狀2 = 狀 3 +3 >0 狀 狀 狀 ) ( ) -3 3 -3 3 -1 ( 3 -1 3 -3 3 3 -3
1 2 , 因为 狆1 >0 可 推 出 犿1 + 狆 > 狀 > 3 -1 3 -1 3 -1 3 -1
(
)( )
犿 狀 狆
2
1 , ( ) 式不成立 , 所以不存在三 项 犪 , 1 犪, 犪 成 ( 3 -1)
1 1 = ≥ 狀-1 犿 3 -1 3 -1
奇数 , ( )式不成立 , 所以不存在三项 犪 1 犪 犪 犿, 狀, 狆 成等差 数列 . 解析二 : 假设存在三项 犪 使数列犪 犪 犪 犪 犪 犿, 狀, 犿, 狀, 狆, 狆
狀+1 犿 狆() 是等差数列 , 可得 2 因 犪 犪 犪 =2 +2 1, 狀= 犿+ 狆 即2 狀+1 犿 狆 狆 为 狆> 因为2 所以2 狀狆≥狀+12 + ≥2 , >0,
狀
等差数列 . 说明 : 解析 一 根 据 数 字 特 点 巧 妙 判 断, 但局限性 较大; 解析二运用了两个不 等的 正 整 数 之 间 至 少相 差
狆 犿 狀-1 狀 狀 狆 犿 狆 狀 犿 狀 犿
犮 犿< 犽< 狉, 犿, 犽, 狉∈犖+ . 2 犽,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研究
因为 , . 一户 >0 , r —q +1 >0 , 且 r —P∈N , r —q +1
将一个参数 用另一 个参数来表 示, 然后 可 以根据 参数的
正 整数 性或 者将 一 个 变量 看 作 另 一 个 变量 的 函 数 , 这 样
所 以等式的左边为奇数 , 右边为偶数 , 等式不成立.
的题 型经常可以遇到. 但是学 生在做 此类题 型时往 往 由
于计算不熟练、 等 式 变换 生 疏 而 导 致 失 分.
所 以数列 { “ ) 中不 存在 任意 三项 按原 来顺 序排 列
后成等差数列. 说 明: 该题主要是根据等式“ 2 卜 一2 l - +2 1 - r , , 说明 这样 的 P , q , r是 否 存 在 , 直 接 求 出是 不 可 能 的 , 所 以 根
s 为其前 ”项的和 , 且 满足 “ 一S : , 令 b 一—l l l
“ ’ “” + 1
,
数列 { b } 的前 项和为 T . ( 1 ) 求数列 { n } 的通项公 式及数列 { b 的前 ”项和
T ;
掌握等差 、 等 比数列 的通项公 式及前 项和公 式 ; 另 一 方 面主要考察 分析 、 探 究及 逻辑推 理的能力 , 主要是 一 些探索性结 论 的证 明及数 列 不等 式. 本 文就 其 中 的一 类—— 存在性问题进 行分 析研 究 , 旨在探 索解 题规 律 ,
由.
据这 3 项都 以 2为 底 , 利 用奇数 、 偶 数不 可能 相等 的事 实, 将表达 式转换到 2 州一2 +1来处理.
二、 利 用 数 为 正 整 数 求 解 存在 性
例 2 已知数列 { } 是各 项均不 为 0的等 差数列 ,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专题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1.若不等式4x 2+9y 2≥2k xy 对一切正数x ,y 恒成立,则整数k 的最大值为________.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n 2+pn ,a 7=11,若a k +a k +1>12,则正整数k 的最小值为________.3.设数列{a n }的首项a 1=32,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2a n +1+S n =3(n ∈N *).则满足1817<S 2n S n <87的所有n 的和为________.4.已知等差数列{a n }和等比数列{b n }满足a 1=b 1=-2,a 2=b 2=4,则满足a n =b n 的n 的所有取值构成的集合是________.5.设各项均为正整数的无穷等差数列{a n },满足a 54=2014,且存在正整数k ,使a 1,a 54,a k 成等比数列,则公差d 的所有可能取值之和为________.6.各项均为正偶数的数列a 1,a 2,a 3,a 4中,前三项依次成公差为d(d>0)的等差数列,后三项依次成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若a 4-a 1=88,则q 的所有可能的值构成的集合为________.7.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数列{b n }满足b n =a na n +m(m ∈N *). (1)若b 1,b 2,b 8成等比数列,试求m 的值;(2)是否存在m ,使得数列{b n }中存在某项b t 满足b 1,b 4,b t (t ∈N *,t ≥5)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请指出符合题意的m的个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2×3n+23n+1(n∈N*).(1)求数列{a n}的最大项;(2)设b n=a n+pa n-2,试确定实常数p的值,使得{b n}为等比数列;(3)设m,n,p∈N*,m<n<p,问:数列{a n}中是否存在三项a m,a n,a p,使数列a m,a n,a p是等差数列?如果存在,求出这三项;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1.答案:3.解析:不等式4x 2+9y 2≥2kxy 对一切正数x ,y 恒成立,则等价为4x 2+9y2xy =4x y +9y x≥2k恒成立,∵4x y+9yx≥24xy·9yx=2×6=12当且仅当4x y =9yx,即2x=3y 时取等号,要使4x 2+9y2xy=4xy+9yx≥2k恒成立,则2k≤12,因为k 是整数,所以整数k 的最大值为3,故答案为3.2.答案:6.解析:∵前n 项和S n =2n 2+pn ,∴S 7=2×72+7p =98+7p ,S 6=2×62+6p =72+6p .可得a 7=S 7-S 6=26+p =11,所以p =-15.∴S n =2n 2-15n .∵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a k +a k +1=a 1+a 2k .因此{a n }的前2k 项和S 2k =2k (a 1+a 2k )2=k (a k +a k +1)>12k .又∵S 2k =2(2k )2-15×(2k )=8k 2-30k .∴8k2-30k >12k ,解之得k >214(舍去负值).因此,正整数k 的最小值为6.3.答案:7. 解析:由2a n +1+S n =3,得2(S n +1-S n )+S n =3,即S n +1-3=12(S n -3),∴{S n-3}以12为公比,-32为首项,求得S n -3=-32·(12)n -1=-3×(12)n,∴S n =3(1-(12)n),∴S 2n S n =1+(12)n ,从而117≤(12)n≤17,n ∈N *,∴n =3,4.∴所有n 的和为7.4.答案:{1,2,4}. 解析: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为q ,所以d =a 2-a 1=6,q =b 2b 1=-2,所以a n =-2+6(n -1)=6n -8,b n =-2(-2)n -1=(-2)n,因为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负,从第二项起均为正数,等比数列{b n }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所以除首项外,当a n =b n 时,n 为偶数,n=4时a 4=16,b 4=(-2)4=16,n =6时,a 6=28<b 6=(-2)6=64.因为n 为偶数时,数列{a n },数列{b n }均递增,所以当n ≥2k (k =3,4,5,…)时,a n <b n .综上可得,满足a n =b n 的n 的所有取值为1,2,4.5.答案:92. 解析:无穷正整数数列,则{a n }公差d 为自然数.①d =0,{a n }为常数列,满足题意;②当d >0时,(a 54-53d )(a 54+(k -54)d )=a 542,得d =28(k -107)k -54=38-38×53k -54. 要使得d 是正整数,故(k -54,d )∈{(53×2,19),(53×19,36),(53×38,37)}.d 的可能取值和为0+19+36+37=92.6.答案:⎩⎨⎧⎭⎬⎫53,87.解析:设a 1,a 1+d ,a 1+2d ,a 1+88,其中a 1,d均为正偶数,则(a 1+2d )2=(a 1+d )(a 1+88),整理得a 1=4d (22-d )3d -88>0,(注意体会这里用“a 1>0”而不用“a 1≥2”的好处)所以(d -22)(3d -88)<0,即22<d <883,所以d 的所有可能值为24,26,28,当d =24时a 1=12,q =53;当d =26时,a 1=2085(舍去);当d =28时,a 1=168,q =87,所以q 的所有可能值构成的集合为⎩⎨⎧⎭⎬⎫53,87. 7.答案:(1)9;(2)9个.解析:(1)因为S n =n 2,所以当n ≥2时,a n =S n -S n -1=2n -1.又当n =1时,a 1=S 1=1,适合上式,所以a n =2n -1(n ∈N *)所以b n =2n -12n -1+m,则b 1=11+m ,b 2=33+m,b 8=1515+m ,由b 22=b 1b 8,得(33+m )2=11+m ×1515+m,解得m =0(舍)或m =9,所以m =9.(2)假设存在m ,使得b1,b4,b t(t∈N*,t≥5)成等差数列,即2b4=b1+b t,则2×77+m=11+m+2t-12t-1+m,化简得t=7+36m-5.所以当m-5=1,2,3,4,6,9,12,18,36时,分别存在t=43,25,19,16,13,11,10,9,8适合题意,即存在这样m,且符合题意的m共有9个.8.答案:(1)a n=4;(2)±2;(3)不存在.解析:(1)由题意a n=2+43n-1,随着n的增大而减小,所以{a n}中的最大项为a1=4.(2)b n=2+43n-1+p43n-1=(2+p)(3n-1)+44=(2+p)3n+(2-p)4,若{b n}为等比数列,则b n+12-b n b n+2=0(n∈N*),所以[(2+p)3n+1+(2-p)]2-[(2+p)3n+(2-p)][(2+p)3n+2+(2-p)]=0(n∈N*),化简得(4-p2)(2·3n+1-3n+2-3n)=0即-(4-p2)·3n·4=0,解得p=±2.反之,当p=2时,b n=3n,{b n}是等比数列;当p=-2时,b n=1,{b n}也是等比数列,所以,当且仅当p=±2时{b n}为等比数列.(3)因为a m=2+43m-1,a n=2+43n-1,a p=2+43p-1,若存在三项a m,a n,a p,使数列a m,a n,a p是等差数列,则2a n=a m+a p,所以2(2+43n-1)=2+43m-1+2+43p-1,化简得3n(2×3p-n-3p-m-1)=1+3p-m-2×3n-m(*),因为m,n,p∈N*,m<n<p,所以p-m≥p-n+1,p-m≥n-m+1,所以3p-m ≥3p-n+1=3×3p-n,3p-m≥3n -m+1=3×3n-m,(*)左边≤3n(2×3p-n-3×3p-n-1)=3n(-3p-n-1)<0,右边≥1+3×3n-m-2×3n-m=1+3n-m>0,所以(*)式不可能成立,故数列{a n}中不存在三项a m,a n,a p,使数列a m,a n,a p是等差数列.。
例说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一显现.这种“独木桥”式的通性通法在高考中重点 考查,不过选取不同的直线方程时会导致解题过程 繁简的差异,特别是在消元和运算求解能力上的要
求就更高,涉及字母较多,需要消元,且伴随繁杂的 运算,这些常常是学生高考得分的绊脚石.显然,运
能力
高中数学重 考 的
之一 也
高考中突显选拔、分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课
量,如果方程的个数大于可求解未知数,那就进一步
验证,如果都能满足,则存在,否则舍解.类型②往
学
难的 '
定 '该 求
? 笔者从几个简单的例子下手,试图找出这类问 的一般性
例1已知a” = 2",是否存在正整数p , ,r(A < q <R),使得9p, 9 S , 9r成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求判别式、韦达定理逐
习?答案是肯定的,数列当然需要复习4数列是一 类特殊的函数,是数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其他 类型函数的基本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 应用.数列的学习能够提升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 学建模和逻辑推理素养.数列的复习有利于提升学 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那么,数列
到底该如何复习?学生的得分点在哪里?在高考的
变式1 已知9" =2",是否存在三个互不相等
正整数p , q , r,且p , q , r成等差数列,使得9p — 1 , 9q —1,9”一1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解法1因为p , q , r成等差数列,所以p—r =
2q.假设9p — 1 , 9q — 1,9r — 1成等比数列,则!p —
r,所以2q-p, 2都是正整数,从而吕是真分数,
2 — 2^=-—-不可能成立,故不存在正整数p , q ,
2019高考数学二轮课件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2.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2n2+pn,a7=11,若 ak+ak+1>12,则
正整数 k 的最小值为 6
.
解析:∵前 n 项和 Sn=2n2+pn,∴S7=2×72+7p=98+7p,S6=2×62
+6p=72+6p.可得 a7=S7-S6=26+p=11,所以 p=-15.∴Sn=
答案:(1)9;(2)9 个.
解析:(1)因为Sn=n2,所以当n≥2时,an=Sn-Sn-1=2n-1.又当n=1 时,a1=S1=1,适合上式,所以an=2n-1(n∈N*), 所以bn=2n2-n-1+1 m,则b1=1+1 m,b2=3+3 m,b8=151+5 m,由b22=
b1b8,得3+3 m2=1+1 m×151+5 m,解得m=0(舍去)或m=9,所以m=9.
d 的可能取值和为 0+19+36+37=9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一页
下一页
6.各项均为正偶数的数列a1,a2,a3,a4中,前三项依次成公差为
d(d>0)的等差数列,后三项依次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若a4-a1=
88,则q的所有可能的值构成的集合为 53,87
.
解析:设 a1,a1+d,a1+2d,a1+88,其中 a1,d 均为正偶数,则(a1 +2d)2=(a1+d)(a1+88),整理得 a1=4d3d2-2-88d>0,(注意体会这里 用 “a1>0” 而 不 用 “a1≥2” 的 好 处 ) 所 以 (d - 22)(3d - 88)<0 , 即 22<d<838,所以 d 的所有可能值为 24,26,28,当 d=24 时 a1=12,q =53;当 d=26 时,a1=2508(舍去);当 d=28 时,a1=168,q=87, 所以 q 的所有可能值构成的集合为53,87.
微专题51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微专题51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一般转化为求不定方程正整数解的问题,往往涉及数论、函数、例题:已知a n=2n,是否存在正整数p,q,r(p<q<r),使得a p,a q,a r成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变式1已知a n=2n,是否存在三个互不相等正整数p,q,r,且p,q,r成等差数列,使得a p-1,a q-1,a r-1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变式2已知a n=n+2,是否存在正整数p,q,r(p<q<r),使得a p,a q,a r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串讲1已知数列是各项均不为0的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且满足a n 2=S 2n -1,令b n =1a n ·a n +1,数列{b n }的前n 项和{b n }为T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及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2)是否存在正整数m ,n(1<m<n),使得T 1,T m ,T n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m ,n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串讲2已知数列{a n }与{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A n 和B n ,且对任意n ∈N *,a n +1-a n =2(b n+1-b n )恒成立.(1)若A n =n 2,b 1=2,求B n ;(2)若a 1=2,b n =2n ,是否存在两个互不相等的整数s ,t (1<s <t ),使A 1B 1,A s B s ,A tB t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s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8·无锡期末)已知数列{a n }满足⎝⎛⎭⎫1-1a 1⎝⎛⎭⎫1-1a 2…⎝⎛⎭⎫1-1a n =1a n,n ∈N *,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a p ,30,S q 成等差数列,a p ,18,S q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p ,q 的值;(3)是否存在k ∈N *,使得a k a k +1+16为数列{a n }中的项?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8·扬州期末)已知各项都是正数的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2S n =a n 2+a n ,数列{b n }满足b 1=12,2b n +1=b n +b na n.(1)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c n }满足c n =b n +2S n,求和c 1+c 2+…+c n ;(3)是否存在正整数p ,q ,r (p <q <r ),使得b p ,b q ,b r 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p ,q ,r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a n =n ,b n =n 2n ;(2)12-1(n +1)2n +1;(3)存在,p =1,q =3,r =4.或p =2m +1-m -1,q =2m +1-m ,r =2m +1.解析:(1)2S n =a n 2+a n ①,2S n +1=a n +12+a n +1②,②-①得2a n +1=a n +12-a n 2+a n +1-a n ,即(a n +1+a n )(a n +1-a n -1)=0.1分因为{a n }是正数数列,所以a n +1-a n -1=0,即a n +1-a n =1,所以{a n }是等差数列,其中公差为1,2分在2S n =a n 2+a n 中,令n =1,得a 1=1,所以a n =n ,由2b n +1=b n +b n a n 得b n +1n +1=12·b nn,所以数列⎩⎨⎧⎭⎬⎫b n n是等比数列,其中首项为12,公比为12,所以b n n =⎝⎛⎭⎫12n ,即b n =n2n .(注:也可累乘求{b n }的通项.)3分(2)c n =b n +2S n =n +2(n 2+n )2n +1,裂项得c n =1n ·2n -1(n +1)2n +1,所以c 1+c 2+…+c n =12-1(n +1)2n +1.3分(3)假设存在正整数p ,q ,r (p <q <r ),使得b p ,b q ,b r 成等差数列,则b p +b r =2b q ,即p2p+r 2r =2q 2q , 因为b n +1-b n =n +12n +1-n 2n =1-n 2n +1,所以数列{b n }从第二项起单调递减,当p =1时,12+r2r=2q2q , 若q =2,则r 2r =12,此时无解;7分若q =3,则r 2r =14,因为{b n }从第二项起递减,故r =4,所以p =1,q =3,r =4符合要求,若q ≥4,则b 1b q ≥b 1b 4≥2,即b 1≥2b q ,不符合要求,此时无解;9分 当p ≥2时,一定有q -p =1,否则若q -p ≥2,则b p b q ≥b p b p +2=4p p +2=41+2p ≥2,即b p ≥2b q ,矛盾,11分所以q -p =1,此时r 2r =12p ,令r -p =m +1,则r =2m +1,所以p =2m +1-m -1,q =2m+1-m ,13分综上得,存在p =1,q =3,r =4或p =2m +1-m -1,q =2m +1-m ,r =2m +1满足要求.14分。
微专题51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解法 3 假设存在正整数 p,q,r(p<q<r),ap,aq,ar 成等差数列, 那么 2· 2 =2 +2 ,在等式两边同除以 2 得 2=2 所以 2-2
r-q q p r q p-q
+2
r-q
= q-p+2r q, 2
-
1
= q-p,因为 p,q,r 是正整数,且 p<q<r,所以 r-q≥1, 2
-p,
2
r-p
都是偶数,所以 2
r-p
+1 是奇数,所以 2
q+1-p
=1+2
r-p
不可能成
立,所以不存在正整数 p,q,r(p<q<r),ap,aq,ar 成等差数列.
上一页
下一页
解法 2 假设存在正整数 p,q,r(p<q<r),ap,aq,ar 成等差数列, 那么 2· 2 =2 +2 , 在等式两边同除以 2 , 得 2=2 所以 2-2
上一页
下一页
1 n m n (2)由(1)知,Tn= .所以 T1=3,Tm= ,Tn= .若 T1, 2n+1 2m+1 2n+1 m m 2 1 n n Tm,Tn 成等比数列,则( ) =3 ( ),即 2 = . 2m+1 2n+1 4m +4m+1 6n+3
2 - 2 m +4m+1 m 3 n 解法 1:由 2 = ,可得n= ,所以- 2 m 4m +4m+1 6n+3 2 2
上一页
下一页
串讲 2 已知数列{an}与{bn}的前 n 项和分别为 An 和 Bn, 且对任意 n∈N*, an+1-an=2(bn+1-bn)恒成立. (1)若 An=n2,b1=2,求 Bn; (2)若 a1=2,bn=2n,是否存在两个互不相等的整数 s,t(1<s<t), A1 As At 使B ,B ,B 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 s,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 s t 1 理由.
例谈数列存在性问题
解:假设存在 k∈N*,使得 姨akak+1+16 =am(m∈N*),
则 姨(k+1)(k+2)+16 =m+1,
平方并化简即 k2+3k+18=m2+2m+1。
∴(2m+2)2-(2k+3)2=63,
则(2m+2k+5)(2m-2k-1)=63。
嗓 嗓 ∴
22mm+-22kk+-51==613,或
r=s=t,这与 r,s,t 两两不等矛盾。
综上可知:数列{an}中不存在互不相 同的三项构成等比数列。
二、不等式型
1.单调性存在型(字母范围)。
例 9 已知数列 {an} 的前 n 项和为 Sn,且对于任意 n∈N*,总有 Sn=2(an-1)。 记 an=(f n),如果 cn=n·(f n·log 姨2 m)(n∈ N*),问是否存在正实数 m,使得数列{cn} 是单调递减数列?若存在,求出 m 的取值
代入(*)得 22k-2-3·2k-2=0,即 2k=3,此 时 k 无正整数解。
综上,k=2,t=3。 ∴ 存在 k=2,t=3,使 S1,Sk-S1,St-Sk 成等比数列。
(3)单调性证明型。
例3
已知数列{an},an=
n 2n-1
,问是否
存在正整数 p,(r 3≤p<r),使得 a2,ap,ar 成 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 p,r 的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存在 m,k(k >m逸2,m,k ∈N*),使
b1,bm,bk 成等比数列。
亦可由
m2-2m-1=-
2m2 k
,
∵k>m逸2,m,k∈N*,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进阶教学
“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进阶教学*周军【摘要】“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常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化与化归”思想。
为此,可以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设计合理“阶梯”,帮助学生迁移学习经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转化与化归;专题复习【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7-0044-04【作者简介】周军,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江苏宜兴,214221)教师,高级教师。
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各地高考卷中都有精彩亮相,其中“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因其独特的设问方式、推理逻辑、思维视角,成为命题人偏爱考查的内容。
然而,学生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其症结在于学生不善于将“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转化为“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更进一步,即使对于已转化得到的不定方程也缺乏有效的求解策略。
这说明学生不善于利用“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因而有必要对此做教学上的探讨。
应用“学习进阶”理论进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能促进知识点的整合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结构化的认知体系,形成高阶思维。
笔者依据学习进阶理论,探讨“数列中的存在性问题”的教学。
一、学习进阶的内涵和意义学习进阶是“对学习者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内学习和研究某一主题时,所遵循的连贯的、逐渐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1]。
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多个不同的中间水平才能到达终点。
这些中间水平称为“阶”,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脚踏点”。
一个个“阶”将学习的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逐步精致、持续深化的思维通路。
学习是一个基于原有经验螺旋演进式的动态过程,进阶是聚焦认知发展的一个研究视角。
对于课程与教学论而言,学习进阶的意义在于延续了“应为学生设定怎样的学习路径”这一核心问题的探索。
[2]*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学习进阶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C-c/2016/ 02/119)的研究成果。
高中数学数列基本知识、问题与方法导学案
应用:利用sn求an(求通项公式)、利用an求sn (如相邻项关系式化为和的关系式)
Sn
最
大
值
如等差数列{an}中,
a1>0,3a2=5a8求前n项
和最大时的n的值。
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n最大、最小值:
法一:Sn=dn2/2+(a1-d/2)(d≠0)是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性质求解(如d>0,S5=S11,求Sn最小时n的值)
⑤。a1=a, an-2an-1=3.2n求an;
4.Sn是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3/3、S4/4等比中项为S5/5,S3/3、S4/4
的等差中项为1,求{an}通项公式
数列性质判断:
1.证明: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n=
2.数列{an}、{ bn}是公比不相等的等比数列,证明{ an+bn}不是等比数列.
d=0时数列为_________;
时{an}为递增数列; 时{an}为递减数列;
q=1时,{an}为常数数列
注:d≠0时an为一次函数,如sn最值问题可用其= ; Sn=
Sn= 变式:Sn=
注:(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倒序相加法、等数列求和公式推导----错位相减法;(2)形式特征:sn=An2+Bn、sn=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当n是正奇数时,xn+yn能被x+y整除”,在第二步时,正确的证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 - +…+ - = + +…+ ,则当n=k+1时,左端应在n=k的基础上加上_____________
4.求空间n直线可把平面划分成最多的区域数,并证明.
数列存在性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教案
数列存在性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教案1.问题呈现题目:已知正项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2)4n n n a a S +=*()n ∈N . (1)求1a 的值及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是否存在非零整数λ,使不等式112111(1)(1)(1)cos 2n n a a a a πλ+--⋅⋅-<一切*n ∈N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分析与解答分析:第(1)问根据数列通项()12n n n a S S n -=-≥很容易求出;关键是第(2)问中根据第(1)问的结论2n a n =,可得11cos cos(1)(1)2n n a n ππ++=+=-,则可考虑分离参数λ,令(1)n b a =⋅⋅-n b 的单调性以确定n b 的最值.最后,需要考虑n 为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讨论.解(1)由(2)4n n n a a S +=. 当1n =时,1111(2)4a a a S +==,解得12a =或10a =(舍去). 当2n ≥时,由111(2)(2)44n n n n n n n a a a a a S S ---++=-=-22112()n n n n a a a a --⇒-=+, ∵0n a >,∴10n n a a -+≠,则12n n a a --=, ∴{}n a 是首项为2,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故2n a n =.(2)由2n a n =,得11cos cos(1)(1)2n n a n ππ++=+=-,设(1)n b a =⋅⋅-1(1)n n b λ+-<. 1n n b b +===1=>,∵0n b >,∴1n n b b +>,数列{}n b 单调递增.假设存在这样的实数λ,使得不等式1(1)n n b λ+-<对一切*n ∈N 都成立,则① 当n 为奇数时,得min 1()n b b λ<==;② 当n 为偶数时,得min 2()n b b λ-<==λ>.综上,(λ∈,由λ是非零整数,知存在1λ=±满足条件. 3.题后反思 针对这类数列的存在性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分类参数并构造数列,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可用比商法或作差法,题目中出现三角函数往往要考虑其周期性,涉及()1n -往往需要对n 为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中的一类存在性问题【学习目标】通过对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学会此类问题的常用处理策略,提升学生分析、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例1.(09年江苏卷17改编)设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7n a n =-,试求所有的正整数m ,使得12m m m a a a ++为数列{}n a 中的项.例2.设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1n na n =+,是否存在正整数,m n (1)m n <<,使得1,,m na a a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m n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3.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nn a =.问:数列}{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3n nna =.问:数列}{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2】已知数列}{n a的通项公式为n a n =}{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数列中的一类存在性问题【学习目标】通过对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学会此类问题的常用处理策略,提升学生分析、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数列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历年考试中针对数列中一类存在性问题的考查屡见不鲜,其一般转化为求不定方程(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且未知数受到某些限制的方程或方程组)正整数解的问题,往往与数论、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集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合作探究】例1.(09年江苏卷17改编)设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7n a n =-,试求所有的正整数m ,使得12m m m a a a ++为数列{}n a 中的项. 【解析】12m m m a a a ++=(27)(25)23m m m ---,若其是{}n a 中的项,则(27)(25)2723m m n m --=--, 令23t m =-,则12m m m a a a ++=(4)(2)8627t t t n t t--=+-=-, 即:821n t t=++ 所以t 为8的约数. 因为t 是奇数,所以t 可取的值为1±, 当1t =,即2m =时,5n =;当1t =-,即1m =时,4n =-(舍去). 所以满足条件的正整数2m =.【评析】本例不仅可以利用整除性质解决,也可利用奇偶性分析.例2.设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1n na n =+,是否存在正整数,m n (1)m n <<,使得1,,m na a a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m n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因为21n n a n =+,所以11,,32121m n m na a a m n ===++. 若1,,m n a a a 成等比数列,则21()()21321m nm n =++,即2244163m n m m n =+++.方法一:由2244163m n m m n =+++,可得223241m m n m -++=,所以22410m m -++>,从而1122m -<<+m ∈N ,且1m >,所以2m =,此时12n =. 故可知:当且仅当2m =, 12n =使数列{}n a 中的1,,m n a a a 成等比数列. 方法二:因为1136366n n n=<++,所以2214416m m m <++,即22410m m --<,从而1122m -<<+. 【评析】“存在”则等价于方程有正整数解,本题利用“范围(值域)”控制正整数的值.事实上,若左右两边范围交集非空时,可能“存在”满足条件的正整数;若左右两边范围的交集为空集时,则一定“不存在”满足条件的正整数。
上述方法采用的是“逐步缩小范围”的化归思想,利用等式一边的取值范围,得到另一边的范围,从而建立不等关系,缩小未知量的取值范围,求得整数解.例3.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nn a =.问:数列}{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方法一:假设存在三项r p s a a a ,,成等差数列,其中*,,s p r N ∈,由于}{n a 单调递增,不妨设r p s <<,可得r s p a a a +=2,即1222p s r +=+,即1212()p s r s -+-=+*.因为*,,s p r N ∈且r p s <<,则12p s -+≥、2r s -≥,且*1,p s r s N -+-∈, 所以*左边为偶数,右边为奇数,故*不可能成立,故不存在满足条件的三项.方法二:假设存在三项r p s a a a ,,成等差数列,其中*,,s p r N ∈,由于}{n a 单调递增,不妨设r p s <<,可得r s p a a a +=2,即1222()p s r +=+*.因为r p >,所以1r p ≥+,故122r p +≥.因为20s>,所以1222s r p ++>,即*式不成立,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三项.【评析】本题通过两边同除以2s将三个变量转变为两个整体变量,而且使式子有较明显的特征:一边是奇数一边是偶数,从而得到不存在满足条件的三项,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也可通过左右两边求范围,若范围的交集为空集时,则一定“不存在”满足条件的正整数.【引申】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q ,且2q >.问:数列}{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假设存在三项r p s a a a ,,成等差数列,其中*,,s p r N ∈,由于}{n a 单调递增,不妨设r p s <<,可得r s p a a a +=2,即2()p s r q q q =+*.因为rp >,所以1r p ≥+,又2q >,故1r p q q +≥. 因为0s q >,2q >,所以12s r p p p q q q q q q ++>=⋅>,即*式不成立,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三项.【变式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3n nna =.问:数列}{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假设存在三项r p s a a a ,,成等差数列,其中*,,s p r N ∈.1111120(*)333n n n n n n n na a n N ++++--=-=<∈,1n n a a +∴<,{}n a ∴单调递减. 不妨设r p s <<,可得r s p a a a +=2,即2()333p s r p s r=+*. 因为s p <,所以1s p ≤-,故1133s p s p --≥.又03r r >,所以11333s r p s r p --+>.而1123333p p pp p p ----=. 当3p ≥时,11233p p p p --≥,故1123333s r p p s r p p --+>≥,即2333sr p s r p+>,即*式不成立. 当2p =时,1s =,*式可化为139r r =,因为{}n a 单调递减,且319a =, 所以3r =.综上所述,数列}{n a 中存在三项123,,a a a 成等差数列.【注】在利用“范围”控制正整数的值时,常用求值域的方法:单调性.本例蕴含分类讨论思想.【变式2】已知数列}{n a的通项公式为n a n =}{n a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假设数列}{n a 中存在三项r p s a a a ,,(s p r ,,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2p s r a a a =.即2((p s r +=.2()(20p sr p s r ∴-+--=*当20p s r --≠22p sr p s r-=---,s p r *∈N ,,,则该式右边为有理数,左边为无理数,不合.当20p s r --=时,代入*式得:20p sr -=,即2020p sr p s r ⎧-=⎨--=⎩,, 22()02s r sr s r s r +⎛⎫∴=∴-=∴= ⎪⎝⎭,,.这与s r ≠矛盾. 所以数列}{n a 中不存在三项构成等比数列.【评析】本例在反证法中利用有理数性质导致出现矛盾.【自主小结】本课给出了数列中不定方程的常见解题策略,这些策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等式两边适当的变形,选择等式一边的特征进行解题,如整除的性质,范围上界或下界,因数分解的形式,是否为有理数,奇偶性等。
数列与不定方程(函数或不等式)的交汇使得试题变化多样,精彩纷呈,解法也有很大的灵活性.以上仅列举了几种常用的探求方法,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根据题设条件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