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械陀螺仪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械陀螺仪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学号:07060441x28 姓名:
摘要:陀螺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旋转速度或旋转角的仪器。它在运输系统,例如:导航、刹车调节控制和加速度测量等方面有很多的应用。微机械陀螺仪主要有振动式微机械陀螺仪、转子式微机械陀螺仪、微机械加速度计陀螺仪三种,现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军用技术都不可能离开惯性传感器:汽车、消费品和娱乐市场也开始依赖这些设备。许多市场调查一致认为微机械传感器市场将以每年15%-25%的年增长率增长。微机械陀螺仪的性能指标在很短的十几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目前正由速率级向战术级精度迈进。根据随机游走系数定义陀螺仪的性能指标,体微机械和表面微机械陀螺仪的性能在每2年便以10倍的速度得到提高,表面微机械陀螺仪和体微机械陀螺仪的性能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也正是由于微机械陀螺仪的广泛应用,使得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对陀螺仪的研究和发展。
正文:
一、微机械陀螺仪的分类简介及用途。
陀螺是首先在火箭上得到应用的,开始于二战期间德国的V2火箭。从此,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成为一门惯性技术而快速发展起来,冷战时期精度上快速提高,功能上有很大扩展。不仅在海、陆、空、天的军事领域普遍应用,而且在大地测量、空中摄影、隧道开凿和石油钻井等等许多民用部门也用它起到定向和稳定作用。在军事应用的牵引下,惯性仪表精度大幅提高的同时,相关的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很高,价格昂贵,令民用部门望而却步。即使在军用方面,由于陀螺仪转子的高速旋转和惯性测量系统的复杂性,在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寿命以及体积重量等方面也暴露出某些固有的弱点。凡此种种,促使科技人员去思考和探索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以替代传统的机械转子式的陀螺仪。因而,各种各样的新型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相继研制出来并成功地获得应用。微机械陀螺仪主要有振动式微机械陀螺仪、转子式微机械陀螺仪、微机械加速度计陀螺仪三种:
(1)振动式微机械陀螺仪。
振动式微机械陀螺仪利用单晶硅或多晶硅制成的振动质量,在被基座带动旋转时的哥氏效应感测角速度。多采用平面电极或是梳状电极静电驱动,并采用平板电容器进行检测。其分类如下:
(2)转子式微机械陀螺仪。
转子式微机械陀螺仪的转子由多晶硅制成,采用静电悬浮,并通过力短再平衡回路测出角速度。从功能看,转子式微机械陀螺仪属于双轴速率陀螺仪或双轴角速率传感器。
(3)微机械加速度计陀螺仪。
微机械加速度计陀螺仪是由参数匹配的两个微机械加速度计做反向高频抖动而构成的多功能惯性传感器,兼有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的双重功能。其分类如下:
二、国内微机械陀螺仪的发展概述。
陀螺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惯性敏感器,是构成INS的基础核心器件,INS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陀螺仪的性能。根据近几年国内文献,目前我国在惯性导航中应用研究中的陀螺仪按结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机械陀螺仪,光学陀螺仪,微机械陀螺仪。机械陀螺仪指利用高速转子的转轴稳定性来测量载体正确方位的角传
感器。自1910年首次用于船载指北陀螺罗经以来,人们探索过很多种机械陀螺仪,液浮陀螺、动力调谐陀螺和静电陀螺是技术成熟的三种刚体转子陀螺仪,精度在10E-6度/小时~10E-4度/小时范围内,达到了精密仪器领域内的高技术水平。在1965年,我国的清华大学首先开始研制静电陀螺,应用背景是“高精度船用INS”。
1967-1990,清华大学、常州航海仪器厂、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研制成功了静电陀螺工程样机,其零偏漂移误差小于0.5°/h,随机漂移误差小于0.001°/h,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并列成为世界上掌握静电陀螺技术的国家。
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应运而生。与激光陀螺仪相比较,光纤陀螺仪成本较低,比较适合批量生产。我国光纤陀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浙大、北方交大、北航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光纤陀螺的研究。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国内的光纤陀螺研制精度已经达到了惯导系统的中低精度要求,有些技术甚至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由于电子技术和微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微机电陀螺成为现实。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机电陀螺已经在民用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部分应用在低精度的惯性导航产品中。我国微机电陀螺的研究开始于1989年,现在已经研制出数百微米大小的静电电机和3mm的压电电机。清华大学的导航与控制教研组的陀螺技术十分成熟,并已经掌握微机械与光波导陀螺技术,现已经做出了微型陀螺仪样机,并取得了一些数据。东南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系科学研究中心也不断进行关键部件、微机械陀螺仪和新型惯性装置与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开发研究,满足了军民两用市场的需要。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于静电陀螺的高成本,成本较低的光纤陀螺和微机械陀螺的精度越来越高,是未来陀螺技术的发展总趋势。
三、国外微机械陀螺仪的发展概述。
(1)国外对于激光陀螺的研究。
激光于1960年在世界上首次出现。1962年,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几乎同时开始酝酿研制用激光来作为方位侧向器,称之为激光陀螺仪。
激光陀螺仪的原理是利用光程差来测量旋转角速度。在闭合光路中,由同一光源发出的沿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传输的两束光和光干涉,利用检测相位差或干涉条纹的变化,就可以测出闭合光路旋转角速度。
美国研制激光陀螺仪的厂家有霍尼威尔、利顿、斯佩里等公司。美国斯佩里公司于1963年首先做出了激光陀螺仪的实验装置。1966年美国霍尼威尔公司开始使用石英作腔体,并研究出变机械抖动偏频法,使这项技术有了使用的可能,1972年,霍尼威尔公司研制出GG-1300型激光陀螺仪。1974年美国国防部下令海军和空军联合制定研究计划,1975年在战术飞机上试飞成功,1976年在战术导弹上实验成功。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空军表示要坚定把激光陀螺应用到空军系统中去,并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签订了两项合同,以实施一项名为“综合惯性基准组件”的研制计划,其内容是研制一种采用激光陀螺的双盒组件式传感器系统。海军也计划在80年代内将激光陀螺惯导系统用到舰载飞机中,这种系统称为CA1NS1.陆军准备将激光陀螺用于陆军飞机的定位/导航、监视/侦察、火控以及飞行控制系统。1985年美国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后,激光技术在军事系统和空间武器上的应用备受重视,根据SDI预算,1985年在此方面的投资大部分用于激光实验以及激光陀螺的研制。90年代,根据先进巡航导弹和战术飞机的要求,美国进行了激光捷连性能的研究(SPS),国外激光陀螺仪的研制单位很多,其中以美国和法国研制的水平较高,此外还有俄罗斯、德国等国家。
(2)国外对于光纤陀螺仪的研究。
光纤陀螺仪是以光导纤维线圈为基础的敏感元件,由激光二极管发射出的光线朝两个方向沿光导纤维传播。光传播路径的变化,决定了敏感元件的角位移。
光纤陀螺仪与传统的机械陀螺仪相比,优点是全固态,没有旋转部件和摩擦器件,寿命长,动态范围大,瞬时启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与激光陀螺仪相比,光纤陀螺仪没有闭锁问题,也不用在石英块精密加工出光路,成本低。
光纤陀螺仪自1976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首先研制出试验装置,随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研究这一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光纤旋转速率传感器。随着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光纤陀螺仪已经实现了惯性器件的突破性进展。在国外,l°/h至0.01°/h的工程样机已用于飞行器惯性测量组合装置。美国利顿公司已将0.1°/h的光纤陀螺仪用于战术导弹惯导系统。新型导航系统FNA2012采用了l°/h的光纤陀螺仪和卫星导航GPS.美国国防部决定光纤陀螺仪的精度1996年达到0.01°/h ;2001年达到0.001°/h;2006年达到0.0001°/h ,有取代传统的机械陀螺仪的趋势。
美国的光纤陀螺研制单位有:利顿公司、霍尼威尔公司、德雷泊实验室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