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民族文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在语言运用中展现出来。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加深对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创设语文教学环境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文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在教室中布置有关文化的展板、图片等,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文化传承人来给学生进行讲座或者讲解,增加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引导学生文学鉴赏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或者改编,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文化的熏陶。
三、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语文教学可以与实际生活和社会文化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四、多媒体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演示和讲解。
例如,通过播放优秀的文艺节目、纪录片等来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工具,让学生广泛了解和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五、注重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元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或者古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课文中的文化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文化与语言的紧密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通过文本选择和解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本可以是诗歌、故事、名著等,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引导他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七步诗》时,可以通过讲解该诗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列子》,并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宗族文化的影响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行为和情节的理解将更为深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这些活动可以是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观看文化表演等。
例如,在教学《古诗十九首》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展览,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增加学生对文化意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与地理相关的课文时,可以介绍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和文化意识的综合理解。
五、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珍惜传统文化,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教学中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尊重并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宽容心态。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教学篇誗教学反思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成效的大小,结果的好坏,不能一时准确判定,所谓的考分也只是一种象征,并不代表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水平。
而语文意识的培养却是一种可以把握的载体,它关注言语形式,表现为一种语言智力,即语文注意力。
语文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由于语文意识强调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得体运用的一种自觉且有意识的审美,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对语文学习的自觉行为、审美评价以及其意识的开发及开发之后的内化,以不断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语文意识。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夯实基础,建立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高中阶段强化了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而文言文的学习建立在现代汉语的知识体系之上。
在初中阶段“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没有系统地教,学生更是学得一塌糊涂,以致学习文言句式时,根本不知道宾语、状语、定语等为何物,要想学好文言文是多么艰难。
笔者在接手每一届新生时,试着去为他们建立一套语文知识体系,从造字法、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到标点符号,从修辞到写作手法等,学生的语文知识从混乱到系统,由模糊到清晰,构建起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养成自觉学习、研究语文的习惯。
构建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用有效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感、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身体力行,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咬文嚼字、推敲斟酌字句的语文意识;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还要及时反馈,与学生交流对话,使学生形成优化的学习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形成语文意识和语感。
尤其在阅读课的备课中,要给学生做出表率。
对任何一篇课文,教师要有总揽全局的气度,要有咀嚼再三的功夫,对字词句篇、立意构思、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乃至标点符号,都要“自觉关注”,着意揣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和形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修辞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意识的关系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综合素养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掌握和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而文学鉴赏能力则是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文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知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表达和思想。
文化综合素养则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对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
其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和欣赏名著、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外国文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
通过拓宽视野,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最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责任感。
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通过接触和思考各种文化现象,能够逐渐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评价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强文化自觉性。
同时,通过学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责任,促使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文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问题导入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文化学习中来。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摘要语文意识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它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等等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阅读时的品读、积累意识,表达时的运用、达情意识,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的品读、积累意识,表达时的运用、达情意识。
本文中笔者浅述了语文意识的一些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意识低年级培养语文教学要彰显学科特点,就是要高举“语文”的旗帜,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形式的一种自觉关注,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旦形成,在阅读文本时,就能既得“意”也得“言”,在表达时,就会既关注”意”也注意“言”,可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意识灌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培植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
如何去培养语文意识呢?一、在对比中体悟中培养学生的品读意识阅读时的品读意识,是语文意识的核心。
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味的读读悟悟,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中,往往是学生读得热闹,说得热闹,学完课文后,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外,对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科学等一些语文知识学生却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我以为,语文教学该精确的地方,还是应该精确的,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收获一定是甚微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玩味、体悟,潜心品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低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极富形象与丰富情感的词句,并经常性地进行这种练习比较,培养学生“字字未宜忽”的品读意识,久而久之,这种有意关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就会日渐敏锐,形成阅读的敏感,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就会细品慢嚼,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语就准确了、传神了、丰满了。
二、在圈圈划划中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语文学习就是从一个个生字、一个个新词、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自己的言语世界的。
积累意识淡漠的学生,尽管书读得也不少,可记住的却不多,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大都不会去特别留意,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好的习惯,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丰富自己语感图式的机会,导致自己的语文能力总是上不去,可见积累意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及早开始进行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的角度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等。
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民族性。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进行一些戏剧表演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意识。
3. 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学生的角度1. 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去参与到学习中来。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要自觉地去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多思考、多讨论,积极参与为学习活动。
2.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学习资源,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与审美能力、批判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调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写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文化意识与审美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素养。
语文学科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民间故事、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察艺术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批判文化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辨和辨识能力的重要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和思考。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魅力。
通过组织辩论赛、写评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素养。
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创意写作、创新文本翻译等活动,开展角色扮演、剧本创作等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而学生的文化意识则是指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文化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而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涉及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传统文化等内容,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和思想。
这些作品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了解和探索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风貌,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性。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学生的文化意识也会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越深入,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就会更有兴趣和动力。
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和内涵,从而提高对语文学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同时,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潜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学生可以体验到语文学科的乐趣和价值,进一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品味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口语训练活动,如朗读、演讲、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有机会多次练习口头表达。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听优秀的演讲,提高语言模仿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除了日常作文训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写作,比如写读后感、写作文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阅读理解能力既包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包括对图文结合的理解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故事、新闻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还可以设置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文化意识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传统节日等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增强对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对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创作。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如议论文、说明文、感想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成了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乐于质疑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尤其注重这一点。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面谈谈笔者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一、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在平等和谐中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了教师仍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批评或指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意识的主动活跃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可积极合作的对象,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用语言或行动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答题不严密、不完整,允许补充说明,允许学生想好再说,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提问或不同意见都应表示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善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机会,乐于和学生交流,学生消除了顾虑,这样学生就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提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地与同学们进行双向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摘要:语文科目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科目之一,语文是教学科目中接触到文学体裁最多的科目。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是教学任务的一大目标。
所以在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针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文学意识和素养做出了浅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意识文学素养阅读李祖荣在《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中提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认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同时也担负了道德与审美的教育作用”。
可见,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较大的,而文学素养在这里是指学生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以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意识是指文学作品引发的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目的及重要性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之类的文体,而文学素养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在文学的创作、传播和交流等行为及语言、思想的水平。
而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就要知道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统称。
在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主要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
培育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从古至今,教学都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但是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很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些枯燥。
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机械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严重缺乏。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有广博的知识体系、扎实的语言功底,更应该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人才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方位地去表达,尤其是在创作性写作中应尽可能多地去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五、组织实践活动拓展知识视野
现代教育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已成为了学生探究知识、拓展视野、强化实际应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与“语文思维”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剪纸、手工创作、文化讲座等等,通过实践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知识背后的意义,进一步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思维是学生方方面面掌握语文知识的必备能力。语文思维需要多方位的展开,从课堂教学中吸取自己的营养,从多元化的实践中获取经验。我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开拓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体验、表达、认知、创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员,成为具备语言表达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的人才。六、创设思维引导环境
八、打破束缚传统教育模式
语文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栈,而是拥有不可估量的思维力量。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思维是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的,不仅仅是应考的堆积。因此,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探究和创造,享受到以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而在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教具扩大视野
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语言的力量。教材之外,丰富的文化场馆和教育活动也可以成为打破教学死板的有力工具。而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来灵活选择教学教具,比如多媒体电子设备、地图、文化展览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语文意识
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浅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要达到此目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
一般中学生多少都有一点语文意识,问题是有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有力保证。
一个没有语文意识的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决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而一个具有较强语文意识的学生,课上会主动求知,课后会主动阅读。
碰到生字词,会翻字词典;碰到优秀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地多读几遍;碰到精彩的语段,会停下来咀嚼一番,乃至熟读成诵;碰到有意义的事情,会随时留心观察;有了这样那样的灵感,会动笔记录;听广播、看电视、读标语口号、看广告招牌、看说明书,都会思考一番:用字是否妥贴,用词是否得体,句子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由此可见,学生是否具有语文意识,对于能否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尤其重要。
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系统的语文知识,不是把课文讲深讲透,而是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一环。
敏锐的语文意识从哪里来?就我多年对少数语文尖子生的观察来看,他们都喜欢读书,注重思考,爱好写作,他们敏锐的语文意识多半是自我养成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方面就无所作为。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包括言语交际能力、文化意识与创新能力、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例如阅读理解题的训练、文章概括和归纳整理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写作示范、写作指导和写作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例如辩论赛、演讲稿的撰写和朗读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创新能力文化意识与创新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创新能力,可以提升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拓展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表达。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或者给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主体性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讲解完一篇文章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理性地分析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主体性的思维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拓展。
除了课堂学习,语文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拓展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文学创作、阅读活动、语言文化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散文写作比赛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价值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班会、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性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和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这一目标。
1. 传授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向学生介绍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朗读、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元素,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2. 增加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文化知识学习环节,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比如,讲解古代的节日习俗、传统器物的功能和价值等。
通过与语文内容的结合,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课堂中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中国结等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通过实地参观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拓展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 组织文化课程或兴趣小组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课程或兴趣小组,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开设国学经典课程、传统音乐舞蹈课程等,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
2. 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演员来进行讲座或表演,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各类文化展览、演出或戏曲表演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与文学社团或读书俱乐部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三、评价反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需要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1. 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文本和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使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或实例,激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思考和参与讨论。
2.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进行独立思考,以及进行小组合作等。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 提供适当的挑战: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解读文本和表达思想方面。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文本和任务,同时也要保证一定的难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4. 鼓励表达和讨论: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尊重学生的意见。
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5. 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工具,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思考。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词典、参考资料、互联网资源等,从中获取信息和启发,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培养出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关键工作,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提升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策略。
首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作为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名著等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出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也应该通过多元化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实现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交流。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需要运用多种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影视片段、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学习。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如文化展览、戏剧表演、书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素材制作相关作品,如绘画、演讲、写作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化。
除了教师的引导,学校应该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纳入文化素养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表达能力。
学校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举办文化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文化学习经验。
此外,学校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浸润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最后,家庭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持和辅助作用。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如读书、观影、旅游等,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一些总结。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才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和结构。
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技巧,通过各种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字词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古代诗词、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
摘要:谁能造就教育传奇,在教育竞争中书写自己的风云历程,初中课改在中国是短暂的旅程还是“大一统”的降临,中国初中语文教育的辛酸历程是换得些许成就与自豪还是在冲击中消逝,“语文意识”:一种最平凡的语文教育方式,却蕴含无数失败的教训。
语文教育是选择偃旗息鼓,还是选择异军突起,我们的“语文意识”面对语文教学又该何去何从?试问有谁不愿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
个神话,英雄煮酒,一路高歌。
本文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意识;回归;语文教学;习惯;牢固
如今的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今天是“五步法”,明天是“异步教学法”,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那么,到底哪一种教学方法才是披荆斩棘的双刃剑,是教育精英们要去追求的真缔?造就本省甚至国内一流的卓越名校到底靠什么?是硬件、人才抑或资本;是结构、制度或是文化;是知识、思想还是智慧。
诚然,教育亦如博弈,拼什么赌什么,人为车,经验为马,资本为炮,何为帅呢?唯教育意识能行之更远。
同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优秀成绩,“教”诚然是一个方面,但我们面对的主体是学生的“学”,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了“语文意识”,我们才能在教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目的,并具有一个真正的“语文意识”形态。
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哪里?我认为还是一个真正“语文意识”回归的问题,我不禁在想,
中国最早的“私塾”时代为什么能够造就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才子”“大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无可奈何地面对“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尴尬。
语文教学的归属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而“语文意识“则是不可或缺的阶梯,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
既然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意识”,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语文意识”乃至正确运用“语文意识”呢?也就是说,如何使“语文意识”回归语文教学呢?
一、加大对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
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地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以及学生
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地随心所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
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那么在选择任何语文教学方法之前,“语文意识”的培养是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
二、强调语文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
托尔斯泰说过:“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学科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形式各异,还有学生的先天条件(我总认为学好某一学科需要不同的天赋,或许这有些偏颇)是与生俱来的,习惯都是在后天经过慢慢训练而形成的。
尤其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它所经历的过程必定十分漫长,训练的难度也更大,但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则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语文意识,应该是对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审美意识
对于语文思维比较敏锐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欣赏其中优美文字与句子的运用,甚至可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对文章“听其音,辨其形”,由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处处需要闪烁思维的光辉,那么这个光辉从哪里来,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语文意识“。
当语文教师把目光与教学方法只停留在形式及内容层面上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朱光潜先生在《文学和语文的关系》中所言:“精确妥帖的语文,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言,艰苦的挣扎等等。
”
这个呼声还不能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醍醐灌顶吗!例如,“红杏尚书”宋祁的《木兰花》中“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一句,“风光”二字领起全篇。
何谓“风光”?辞书辞典上说是“风景”。
科学家若来解释,会说,就是“空气和阳光”。
这原本不错,只是忘记了我们的语文特色,它比“物理化学名词定义”包含的要丰富得多。
风光,其实概括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关系,它不但是自然景色,也包含着世事人情,也就是要加上人意欣悦。
如果没有后者,就什么也没有了。
四、语文意识是需要反复强化才能够牢固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意识的形成都必须反复强化才能牢固,“语文意识”尤甚。
所谓“学以致用”,无论是感知、理解,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运用表达,在语文课堂只注重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等方法无疑都是“半程式阅读”。
因为这样的阅读方式都忽略了表达性阅读,迁移性阅读,即使在教学上对内容怎样地深挖掘,也会使阅读效率低下,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
因此,虽然“语文意识”是一个只可意会,颇难言传的概念,但我们必须要承认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意识”既是前提与基础,也是阶梯与纽带,要始终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并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使他们的大脑发挥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情感等各种功能,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体现自己学科的特点,一定要脚踏实地,高举“语文
意识”的旗帜,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正确关注之后,便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加上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积极引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切地明了语文的味道是回家。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2.朱光潜,《文学和语文的关系》
3.彭小明,《语文意识论》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