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及班级应用化学1101班
姓名王彩花
学号1115020104
指导教师李侃社、李锦、闫兰英、牛红梅、康洁、朱雪丹、陈创前、章结兵日期2015年03月27日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3 铜离子荧光探针
1.3.1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社会科技的发展铜元素作为生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在各个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小,但铜缺乏可导致生长和代谢的紊乱,铜离子的含量过多同样也会对生物体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体内的铜离子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缅克斯综合症、威尔森氏综合症、家族性肌萎缩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因此,寻求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生物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金属离子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识别和检测是化学、生物学、临床生物学及环境学众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目前,检测Cu2+已知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其中荧光法因检出限低、操作简单和高选择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是一类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并适合直接检测或带有可检测标记物的高效探测试剂,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在揭示和了解生命的奥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监测等重要科学研究领域,对光学探针技术提出了大量崭新的课题,目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核酸和多肤等生物大分子分析,生物药物分析,超痕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等。由于二价铜离子是d轨道结构顺磁性离子,对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性,大多数报道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都是猝灭型的,在探针识别客体时荧光猝灭不利于高通量信号输出,所以开发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荧光增强型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几年中,文献报道了多种基于不同检测机理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基于化学反应机理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其他方法相比,荧光探针具有高选择性、灵敏度、实时监控、方法简便、取量少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质和土壤分析、临床化验、海洋考察、工业流程控制以及地质、冶金、农业、食品和药物分析等领域。所以努力研究设计并合成出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的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997年,Czafinik等首次利用该机理设计合成了罗丹明B酰肼探针(图1),该探针可以选择性识别铜离子,其原理是基于铜离子催化罗丹明B酰肼水解生成强荧光的罗丹明B分子。
图1
2006年,Zeng等报道了一种高度选择性的Cu2+荧光探针,该探针采用硫冠醚结构作为探针的识别基团而荧光基。团则为BODIPY染料。由于PET作用,探针本身的荧光强度十分微弱,
当探针的识别基团与Cu2+螯合后(图2),PET受到限制,探针的量子产率从之前的0.016增至0.13.发出强烈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离子(Ca2+、Mg2+、Mn2+、Fe3+、Co2+、Ni2+、Cu2+、Zn2+)中,该探针对Cu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最后成功的应用于活细胞荧光成像检测,有助于帮助阐释亚铜离子在细胞内的生理学及病理学作用。
图2
2010年,D omaille D W等对此探针进行了改进。将硫冠醚结构连接到BODIPY的5位,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探针结构。该探针与Cu2+螯合后荧光强度随之增加了20倍,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2012年,Molinat等人通过氮杂1,3一丁二烯将芘与对甲氧基苯甲醛相连合成得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在乙腈溶液中能够对Cu2+产生选择性响应(图3)。Cu2+加入后,乙腈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荧光强度增加22倍;而在乙腈一水混合溶液中却表现对Cu2+和Hg2+的同时响应,荧光强度分别增加10倍和13倍。
图3
2012-2014年,钱旭红等人利用了N-丁基-4-溴-5-硝基-1,8-萘酰亚胺的高反应活性,设计了两个基于ICT原理的专一性识别Cu2+的比率荧光探针。化合物的结合减弱了共轭氮原子对荧光团的供电子能力,导致最大发射波长由525nm蓝移至475 nm,荧光颜色由黄绿色变为蓝色,可以非常方便地用肉眼直接观测。对Cu2+有很高的灵敏度,其最低检测限可达l0nmol/L.Vakkallcheril S.Jisha等报道的铜离子荧光探针,一种分子(图4)中存在萘酰亚胺和萘两个荧光发色团,可发射339nm和525 nm两种波长的光,但由于连拉基团中的磺酰基团可与Cu2+络合,从而阻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使得该荧光探针遇Cu2+后主要发射波长339nm的光。
图4
最近,张晓兵等报道了Cu2+荧光探针是一种罗丹明类化合物(图5),在Cu2+的作用下其螺胺环开环可产生强荧光,可用于检测HeLa细胞中的Cu2+浓度。
图5
荧光探针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方法简便,取样量少等优点,但寻找新的铜离子荧光传感器仍然是一个热的研究领域。
1.4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原理可分为光诱导电子转移(PET,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分子内共轭电荷转移(ICT,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和激基缔合物(excimer)等。
1.4.1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基于PET识别机理的荧光探针,识别基团中通常含有能提供高能孤对电子的负电荷原子(如N原子),它能够将其中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激发态的荧光团上,占据荧光团的激发空轨道,阻止荧光团激发态电子回到基态,从而导致荧光的猝灭。然而,结合阳离子后,识别基团的还原电位升高,相应的最高分子占据轨道(HOMO)的能量低于荧光团的能量,结果导致光诱导电子转移被禁止,荧光发射强度增大。
1.4.2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不同于PET机理的荧光探针,在基于ICT机理的荧光探针中识别基团与荧光团直接相连,其给电子基上的孤对电子与荧光团形成共轭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光照激发态的分子,给电子基与荧光团之间就能够发生分子内电荷转移。然而,当识别基团结合了客体离子后,不但分子的最低能量占据轨道(LUMO)与最高能量占据轨道(HOMO)之间的能隙会发生变化,而造成荧光强度的变化,而且分子内的ICT效应也会受到影响,而导致荧光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移动。
1.4.3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指两个荧光团在足够靠近时,当供电子体受激发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态,该电子回到基态前,通过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发生电子向另一个供电子体转移的过程。FRET荧光探针的组成和其他荧光探针不同,它是由受体、连接臂和至少两个的荧光团组成的,这两个荧光团一个是能量给体(donor),另一个是能量受体(acceptor)。如果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荧光团彼此之间的距离合适,一个荧光团(Donor)的荧光发射光谱和另一个荧光团(Acceptor)的吸收光谱重叠,当荧光团(Donor)受激发时会与荧光团(Acceptor)形成电子能量转移,使得荧光团(Donor)的特征峰消失或减弱,出现的是荧光团(Acceptor)的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