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01a7a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1.png)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50cdb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4.png)
【 - 高中作文】【篇一】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一.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整体感知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上片:秋凉情景下片: 重九感怀【课堂探究】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4ba462a0116c175e0e4885.png)
7、《李清照词两首》教课设计学习目标:认识个人生活遭受和作品创作的亲密关系。
学习从平时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领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学习重难点:个人的遭受和创作的关系,感觉词的境界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醉花阴课前预习: 1、作者:李清照,( 1084---1155 )宋朝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此刻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意图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b5E2RGbCAP李清照的一世经历能够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期间。
先期:从前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涵养,工书,能文,兼通乐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迫近长辈”建中靖国元年,18 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成婚。
明诚 21 岁,在太学当学生,爱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全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p1EanqFDPw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妻志同道合,致力找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 多年,更为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从头出仕,这一期间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持续收集古物、碑铭,一起鉴赏、考订,在学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避祸,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磨难生活。
DXDiTa9E3d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授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逝世。
她怀着极大的难过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靠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沦陷,大多数的文物在战乱中丢掉。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季,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74c402cfc789eb172dc898.png)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鹧鸪天(暗淡轻黄体轻柔)》的鉴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
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生平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2、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e79fe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8.png)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73eec2f18583d048645912.png)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3.背诵这两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课前准备】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四季中有一个季节是最为诗人们所钟爱的,古今中外的诗歌中,关于这个季节的诗歌最多。
这个季节是秋天。
可同样是秋天,有人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有人高歌“我言秋日胜春朝”。
同样的秋天,不同的感受。
那么,同一个人面对秋天,感情是否就能保持一致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看看李清照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走近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三、具体探究1、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2、再读,品味意象。
朗读两首词,思考:这两首词都是写晚秋景象,有一些意象,如“酒”“风”“黄花”是相同的,词眼又都是“愁”,二者所反映的愁绪是否一致?请以意象为例分析两种愁情的异同。
明确:(1)酒《醉花阴》中,词人是在日落黄昏时饮酒,她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
酒要对饮才有韵味,而她的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真可谓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8bbdf75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6.png)
婉约含蓄:李清 照的词常常委婉 地表达出内心的 情感,含蓄而不 做作。
音韵和谐:李清 照的词注重音韵 的和谐,善于运 用平仄和韵脚, 使得词的节奏感 强烈。
富有音乐美:李 清照的词不仅注 重音韵的和谐, 还善于运用各种 修辞手法,使得 词的语言富有音 乐美。
艺术手法
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 不事雕琢,意蕴丰富。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往昔美 好生活和眼前凄凉景色的对比,突 出作者内心的悲伤和苦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委婉而含蓄地 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景物 描写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使词的 意境更加深远。
思想内容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思 夫、悼亡、感时、忧国等方面,表 现出对爱情和生活的执着追求。
教学目标:理解 《声声慢》的词意, 体会李清照的愁绪
重点难点:分析词 中的意象,理解词 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介绍背 景,朗读词作,分 析意象,讨论词意
作业布置
背诵《声声慢》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并进行赏析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
学生掌握情况: 是否理解掌握了 《声声慢》的词 意和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教案《李清照词两 首》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S
01
《醉花阴》教案
02
《声声慢》教案
03
李清照词特点总结
《醉花阴》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醉花阴》的词意和情感表达,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36df0ed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6.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词中的情感表达,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其他诗词。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播放《醉花阴》和《声声慢》的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对《醉花阴》和《声声慢》进行词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2)从写作手法和意境的角度,对两首词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醉花阴》中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状态;《声声慢》中如何运用叠词来表现作者的心情。
(3)介绍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她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3.知识点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李清照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赏析李清照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如梦令》、《渔家傲》等。
(3)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以表达自己情感为主题的诗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诗词作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朗诵,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
2.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仿写一首以表达自己情感为主题的诗词。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准备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析。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4c8a80960590c69ec3769b.png)
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汪凯【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2.讨论;3.比较.4.拓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体会风格。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3.13-1155.5.12),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4f84743c1ec5da50e2706d.png)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诗词。
2、抓住意象,对比阅读,加深体会作者感情。
3、背诵《声声慢》。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李清照诗词吟诵(此活动让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李清照的诗词,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李清照诗词的特点,回忆其诗词的意蕴,为课堂导入和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词做好铺垫。
)一、新课导入大家对李清照是非常熟悉的了。
我们学过她的词《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也学过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出示目标三、教学过程(一)1、解释“知人论世”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她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用“白富美”,后期用“黑穷坚”来概括。
她的人生经历影响这她的作品,让我们走近李清照的作品。
课件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和后期作品《声声慢》。
这两首不同时期的作品表达着一种相同的思绪:愁。
但这种愁绪却不尽相同。
)板书:前期白富美醉花阴愁后期黑穷坚声声慢(二)、初读诗歌(两生分别读,再齐读一遍)(三)、自由疏通词意共同释疑当堂小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四)、分析意象体会“一般愁字别样情”在《醉花阴》中,李清照向我们展示了她甜蜜的爱情,歌唱了离情别意和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她是如何借助景物来表达这种离愁的呢?1、《醉花阴》写了_______景,写了瑞脑(香料)、_______、______ _、纱厨(蚊帐)、_______等物来表达离情别意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2、《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通用11篇)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044c6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f.png)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通用11篇)导语:讲课前准备教案能够更好的把握授课节奏,也能使教师更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声声慢》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声声慢》李清照教案篇1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幻灯片1)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3e2718551810a6f4248626.png)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词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
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
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
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
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丧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67e32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73.png)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立足单元说教材《李清照词两首》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我们知道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有一定的区别。
而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其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李清照词两首》便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二、结合实际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背、了解大意及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不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来看、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另外,高二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年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整合分析说目标结合以上教材、学情和新课标理念,我将确立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与比较,让学生感知两首词的内容,解读相关意象,品味意境,归纳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的步骤让学生逐层深入地用两首词对比的方式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解析两首词中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四、紧扣文本说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本身,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2)教学难点:挖掘词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复杂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五、围绕目标说流程(一)新课导入在导入中,以时间脉络为主线,从回忆李清照各个时期的词句入手,旨在勾起同学们对李清照词句的回忆和兴趣,营造一种诗词的氛围,为其后的学习做一定铺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bf3210d5bbfd0a78567348.png)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ea1057e518964bcf847c27.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1、(1)歌曲。
醉花阴或者一剪梅(歌曲在同一文件里)(2)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者: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如果先讲声声慢,可以用: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二、走进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书。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19ca3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6.png)
李清照教学设计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
(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1. 读一读。
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关键(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
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凉。
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
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重阳节。
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
“永昼”“半夜”“黄昏后”。
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2. 品一品。
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23df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1.png)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8a6a06d02af90242a995e567.png)
《李清照詞兩首》導學案【學法指導】1、熟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詩歌內容,然後完成本學案。
2、認真思考,規範書寫,獨立完成。
【學習目標】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理解詩文內容2.反復誦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特色3.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知識連結】一.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
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淒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
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
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並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
她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
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
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裡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自主學習·秀出風采】一、整體感知成長心靈1、《醉花陰》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的是什麼,他的主旨是什麼?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2009-04-12 17:15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1、 (1)歌曲。
醉花阴或者一剪梅(歌曲在同一文件里) (2)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者: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如果先讲声声慢,可以用:“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二、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三.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四、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
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五.疑难探究【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背景简介《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曾被今古世人誉为“花间”第一流,它也是李清照《漱玉词》集中的压轴之作。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二、鉴赏分析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秋风秋雨愁杀人的凄苦情怀。
上片主要以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下片则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悲愁和痛苦。
词写的语浅情深,言近旨远,新颖别致。
起句三句,用七个叠字构成,这是词人在艺术上的大胆出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
这三句自然妥切,无斧凿痕,虽属上片,但却是全词冠冕,笼罩下文,为这首词的“悲情”奠定了基调。
你看:“寻寻觅觅”反映出词人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孤寂的环境,空虚的心境,无可排遣,无可寄托,于是只能从生活中寻觅,到记忆中觅求。
词人左顾右盼,前思后想之状历历在目。
“冷冷清清”点出了词人所寻无果,欲觅不得,身边空空荡荡,心中也不免惶惶惚惚,了无声息。
这里又外而内,由环境感染到了心境。
“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追寻无获后心生悲凉之情。
这三句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词人从“寻”到“空”到“悲”的思维线索清晰,感情历程起迄明显,脉络明晰。
所以万树在《词律》中赞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里,秋天新寒袭来之寒,将越来越冷的景色明确描出。
这个时候,身体“最难将息”。
这里不说境之清冷,不说心之悲戚,却处处被这氛围所笼罩。
“三杯两盏,怎敌它,晚来风急﹗”。
词人不由得借酒消愁,可是三杯两盏的,酒力甚微,这那里敌的上凛冽的西风?纵然是借酒御寒,却不道酒入愁肠化作了伤心泪。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里用雁过来应“寒”,点时令,出形象。
正是伤心之际,看着旧时的相识,词人更加悲苦:旧时飞雁仍如昨,鸿雁传书记忆犹新;可而今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雁在人亡,词人的心已经绝望。
这里,喝酒原想驱寒,这是一宕;风急酒淡,益发生愁,为一跌;见旧时相识雁,如见古人来,又一宕;雁飞过,无锦书,又一跌。
感情一波三折,如潮汐涨落,最后跌入痛苦的深渊中。
词的上片以具体的叙说,来阐释开头的十四个叠字的心情,写得丝连环扣,波澜起伏。
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承上导下。
“寒”和“难”又构成一定的关系。
缘“寒”而又有风和雁,酒不敌风,见雁伤心,则凄凄惨惨切切的心情无法排解,且愈来愈烈,久久不衰。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以上片情绪的终点为起点,按时间推移的线索,由黄花和细雨的典型事物来表情写意。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风侵雨蚀,使满地的菊花色彩枯干,花瓣秀落,一片衰败凋零的惨境。
这残花败叶,谁会有心去采摘呢?此情无计可消除。
她守着窗儿,时间仿佛停止,天老也不得黑。
可见她过的是一种度日如年的非人生活呀。
更有甚者,凄风又加苦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打梧桐,仿佛打在词人枯寂的心上;落下的点点滴滴,不象词人若禁还滴的眼泪么?点点滴滴的雨和惨惨切切的情相感应,相激发。
最后就逼出了结句:这许多情况,难道用一个“愁”字就能够概括的尽么?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道:这词的“后幅一片神奇,愈唱愈妙。
”这妙就妙在写时间愈来愈晚,景物愈来愈惨,词人愈来愈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推上了高潮。
妙就妙在又用叠字句“点点滴滴”,与篇首叠字相呼应,情寓景中;妙就妙在以“怎生”、“怎一个”两个反诘句,与上片“怎敌它”相呼应,感情更浓烈;它更妙在“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语浅意足,险韵见奇。
从整个词来看,《声声慢》语言锻炼的炉火纯青,口语虽浅白,但情感表现却极丰富、极复杂、极悲哀。
一词一字一句,写尽的人间的哀思。
不愧是宋人第一词家风范。
三、艺术赏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词”的创作,不但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总结,撰写《论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她自己的词作,是实践她所提出理论的好例证。
词是“倚声填词”,跟音乐关系极其密切,因而不但要求语言精美典雅、轻灵细巧,而且在遣词用字方面对音律的要求特别讲究。
李清照《论词》就首重音律。
《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一下子就显示出与“诗”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
加上后面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共九组叠字。
选用的这些字词不但在意义上紧扣内容、表现渲染,就是在声韵上也极富特色。
从声母方面看,“清、凄、惨、戚”四个塞擦音;从韵母方面看,全词押齐齿呼韵,除开“觅、清、凄、戚、点、滴”六个齐齿呼叠字外,还有“息、急、识、积、”等韵脚字。
这些声韵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就不是开朗热烈而是压抑沉郁,所谓音韵凄清,使人油然地有一种“如诉如泣”的感觉。
用它们来表现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伤的处境、心境,恰切形象。
中国古诗的主流传统是“诗言志”;虽然陆机《文赋》早就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但是真正实现“缘情绮靡”即抒发感情细腻而精致的,直到宋代,主要还只有“词”!这也就是李清照特别要标举词“别是一家”的重要原因吧。
李清照《论词》反对“破碎”,要求词作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
《声声慢》由一位抒情女主人公(作者自己)统领全篇,描述她在深秋时候日常的见闻感受,层层深入,节节铺开,以她的深深感叹结尾收束;塑造出一位孤苦妇女感伤孤寂的形象。
李清照《论词》要求词作要有“铺叙”,主张词要尽可能曲折展开,层次起伏,前后呼应。